|
评课,大学教授真的还要继续完善 肖培东
几次大型语文活动,评课的都是主办方请来撑台面的大学教授,个个名声在外,都是语文学界显赫人物。但是一连几次听完他们的评课,不仅原来的期待感消失殆尽,而且还滋生了这样一个看似不敬不恭的说法:评课,某些大学教授真的还要继续完善。
活动组织者请教授来评课,是提升了活动的档次,也是给一线语文教师以方向性的引领。很多一线教师,少高深的理论滋养,缺前沿的观点点拨,而且在这纷繁多变的语文改革中早已心力交瘁,急想浸入教授的思想容器中沐浴而归,带回一钵智慧。可事与愿违,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课后点评,依旧如堕云雾之中,更有茫茫不知所去之感。究其原因,一些大学教授的评课真的未到基层处,高高在上的点评把课堂悬在云端。
与其说是在评课,不如说是在解读文本,这是教授评课的共性。他评的不是课,是文章。他专注于文章的深入再深入,诡异于文本的剑走偏锋。他不看课堂,也没有课堂,一堂课的细节多不理会,听课过程中他思考的是关于文本的他自己的理解。其实任何一篇文章,总有一个点是一线教师的眼力无法渗入到的,也总有一个点是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所无法完全包容的,可这些往往就成了老师们评课的抓手。第一次听是膜拜,第二次听是自伤,然后我就听出了门道,这不是课的点评,是文本深度和宽度的继续拓展,而这些,很难在一节课上在十几岁孩子的心里开花生根的。毕竟,教授的十几岁也不是立马就失去所有的幼稚而走向几十岁的。评课基于课,基于文章的“跳一跳能摘到的”普世价值,基于教室里求知纯真的眼光,基于文本在教材中的单元位置。文本的无声阅读要关注,课堂的立体流动要关注,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等,都是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要静心思索推敲的。评课要有大局观,也要有细腻眼,一味地祭出文本的“深度”“宽度”“异度”之帽,听众还是难以知晓一节课的得失之处。
这样说不是不尊敬,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希望有个客观的科学的结论能让我们一线教师懂得如何上课懂得如何正确评判。其实,高校老师的精深解读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思考,让我们有了崭新的阅读视野,这很让我们佩服与崇敬。学无止境,教师当努力。但如果只限于此,名家文本解读的著作或可替代。置身于课堂中,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可以修缮的,什么是需要剔除的。课是生动的,它不仅仅包含解读,过度过深过多的解读,总是难以支撑中学的课堂,毕竟,我们面对的不只是教材,还有孩子们的眼睛。真正的好课应使大多数人受益终身,评课也是如此。深圳程少堂老师说:“评课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绝对正确的理念”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并且是绝对至高无上的教学实际。”我听过很多些名师的评课和优秀教研员的点评,他们有文本的深度,有课堂的内容,有对教师设计的理解,有对学生学习的分析,有对课堂教学的再设计,关注到大处,也细致到小处如教师语言、应对方式、精彩细节和遗憾之处等等,都在他们的点评中。这样的点评,往往让听众有豁然开朗之感,也使开课教师受益颇深。最重要的是,老师们回去,懂了这课,也学会了思考下一课。这,应该是我们来此活动的最大受用。
每个人都是来学习的,开课者,听课者,评课者,眼光的平等是一种外向,心灵的平等才是语文活动的出发点。尊敬,但不意味着匍匐,最好的方式大概是让一线教师也有发言的机会,因为最懂课堂的,我想应该还是在课堂上站立的人。大学,中小学,概莫能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