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设计“专门的语文活动” 王晓春 上一个小标题所说的六种教学方式,哪一科都能用。下面我们要谈具体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了。 愚以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最薄弱的地方要数“专门的语文活动”了。老师们很少有善于策划这种活动的,而这又是语文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先谈这个问题。 澳大利亚课标关于语文活动,有这样的论述: 所有水平的英语学习(澳大利亚课标把语文学习分成6级水平——王晓春注)都有三个分支领域:听说 ·阅读· 写作 这三个分支领域的学习是相互联系着的。例如,听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有所影响,写作有助于围绕所读文本展开交流,以及反思学习。为使学生在三个分支领域都取得进步,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情境,有计划的和自发的情境。 (丛立新,张燕,编译《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1页) ……尽管学生可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很多东西,但教师仍应该设计一些专门活动来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语言及语言运用的知识。这种学习应该注重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而不是孤立地教授一系列语言技巧。(同上书,15页) 我国的语文教师是用什么手段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呢? 通常是两种手段。 一种是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例如读懂课文,写作文,再一种就是“孤立地教授一系列语言技巧”,例如做练习,讲授语法等知识,搞“成语接龙”等游戏。 我们的语文课上所缺少的,恰恰是“专门的语文活动”。 而“专门的语文活动”才是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区别于语文课之外的语言学习的标志。 当然,我们这里也有所谓“情境教学”,但那是什么“情境”呢?那是把课文多媒体化、直观化的“解释性”情境,不是语言活动的情境,它是以课文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且我们设计的情境种类较少。 专门的语文活动,要突破课文的狭隘视域,应该有人专门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惜,这种研究很少。教参上这种活动建议也不多。于是老师们拿到一篇课文,只好带着学生从头爬过去,课堂上往往只见“教书”,不见“专门的语文活动”。 我理解,在“专门的语文活动”中,教材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和“抓手”,是服务者,而在“爬课文”的过程中,教材则是主宰,是需要宣传或落实的某种旨意,是享受服务者。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姿态。 关于语文活动,空说是不行的,要结合具体课文一课课设计。我在和老师们讨论课例时做过多次尝试,读者在本书最后一章可以看见我在这方面的努力。 下面我谈谈自己设计语文课堂活动的初步经验(语文课堂活动的常见类型)。 我主张尽可能把语文课(指的主要是阅读分析课,不是起始课)搞成“语文活动”。这样的语文活动不是简单的师生对话,也不是随便找个什么题目来讨论。我所谓的语文活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情境性。 语文活动应该把学生带进某种新的情境,使学生必须活用课文才能应对这个新的情境,照搬课文不行 2. 整体性。 教师所给出的活动题目,每个学生都只有在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应对,他们回答的不是局部的零碎问题。要让学生做帅,而不是只做小兵。 3. 探究性。 活动题目必须是需要经过探究才能找到答案的,没有现成答案,而且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 4. 思维性。 这种活动本身是一种思维训练。学生参加这种活动,首先是要学会思考,专心致志地思考,连续地思考,逻辑性地思考,光靠记忆重现无法完成任务。 5. 合作性。 因为这类语文活动都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是个人无法完成的,所以需要团队合作。 6. 游戏性。 语文活动适当带一些游戏色彩,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具体的做法,我整理了一下,大概有下面这些: ·改换人称复述课文 ·改换读者对象复述课文或讲故事。 比如把中小学课文的故事讲给幼儿园小朋友或70岁老奶奶,语言就要做一些调整,这很锻炼语言能力。 ·改换目的复述课文 比如课文是一个残疾儿童成长的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是为了向他们推荐家庭教育方法,而讲给一位不好好学生的孩子,则是侧重用残疾儿童的奋斗激励他。把课文当材料,用于不同的目的,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 · 尝试删掉课文的核心段落与非核心段落,让学生研究一下,后果有何不同。 ·把课文有些段落调换位置,看结果会如何。 ·把课文详写部分变成略写,略写部分变成详写,看后果如何。 ·改换开头结尾,续写课文。 ·画出课文的结构图或思路图。 ·角色扮演朗读或演出。 ·变换文本类型。比如把故事改成诗歌、戏剧、电影文学剧本。 ·撰写分析课文的小论文。 ·推介有关课外书。 ·辩论会。 ·总结课文段落大意和中心意思。(这其实是很重要的练习,但不是每课都要做,而且应该让学生自己做,不要把答案弄得太死。) ·提出能牵动全文的核心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上述方法,都是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用过的,我发现多数能迁移到小学来,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其基本理念是:让课文动起来。 为了避免误会,我必须说明,我的意思绝不是要把所有的语文课都无一例外地变成语文活动,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有的课文教师就是要多讲,有的就是要对话。但我主张尽量增加语文活动的比例,因为对于多数课文,这种教法效果更好一些。 摘自拙著《语文课如何是好》09,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