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5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二十届学术年会通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5-5-11 21:2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二十届学术年会
暨第四届全国高师、高职小学教育专业
语文类师范生小学语文片段教学竞赛观摩活动
通   知
                学院(校):
根据本“中心”2014年7月在杭州师范大学召开的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的决定,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二十届学术年会”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办。现将年会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予以合作和支持。
一、年会主题与要求
本届年会的基本主题是“互联网+”教育创新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与教学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探讨适合新生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会议主题及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家报告: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与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2.从一个课例谈语文教学内容的酌定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渡津(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伟教授)
(二)语文类师范生片段教学竞赛。
(三)经验交流: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学谈;2. 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指导。
(四)观摩课及研讨:1.小语教课堂教学观摩;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
(五)有关论文交流与评比。(凡参与评比的论文,评审费每篇30元)
(六)教育文化考察。
希望与会会员、学界同仁、专家学者围绕年会主题研究讨论,并向大会递交论文。所有论文及其相关材料请在9月18日前用电子文档形式发至电子邮箱:xyjyjzx@163.com(邮件名为“参评论文+学校名+作者”)。
二、会议内容与有关事项
(一)本次的课堂教学观摩与交流的内容是:1节小语教课堂教学观摩研讨;2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
(二)本次语文类师范生片段教学竞赛,请各院校在本校竞赛的基础上选派1-2名学生前来参赛(请勿超额)。凡参加“师范生语文片段教学竞赛”的单位须事先通过电子邮箱报名:yueqiang2008333@126.com,受理人岳强老师(表格附后)。
(三)本次的经验介绍主要围绕会议主题和专家报告的有关话题展开,各院校可根据各自的做法有重点地进行介绍。每位介绍时尽可能使用ppt,时间在10-15分钟内(有意向的请于9月18日前将发言题目、学校、发言人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情况发送至xyjyjzx@163.com,邮件名为“会议发言+学校名+发言人”)。
三、与会人员
  (一)本中心常务理事、各省(市、自治区)分中心理事,各高师、高职(含教师进修院
校、教师培训机构、职教培训中心)有关领导与教师。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研究人员。
(三)热心于小学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领导、教研和科研人员。
(四)小学校长和小学语文教师。
(注:请参会人员务必提前填写与会回执,以便会务安排。)
四、年会时间、地点与交通提示
(一)会议时间:2015年10月8日报到,会期4天(含文化考察与教育调研)
(二)会议地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长沙市枫林三路1015号)
(三)报到地点:海天大酒店,地处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51号。
(四)交通提示:
长沙火车站:根据地铁指示牌,乘坐2号线,全程大约20分钟,到达终点站望城坡站,1B出口出站,出站后直走,路口右拐,往前直走十分钟即可到达海天大酒店;乘出租车白天约25元,晚上约30元。
长沙火车南站(高铁南站):在出站口负一楼根据地铁指示牌,乘坐2号线,全程大约40分钟,到达终点站望城坡站,1B出口出站,出站直走,路口右拐,往前直走十分钟即可到达海天大酒店;乘出租车至宾馆白天约55元,晚上约65元。
黄花机场:下机后在机场负一楼大厅购买前往汽车西站的大巴票,根据指示牌指引,买票后出大门在1站台候车,每30分钟一趟,不堵车约50分钟到达汽车西站。到汽车西站后下车出站往左手边走,到高架桥下左拐一直往前,大约12分钟到海天大酒店;乘出租车至宾馆白天约85元,晚上约105元。
五、会议费用
与会代表每人缴会务费600元,参赛学生每人缴会务费300元,住宿费、差旅费和教育文化考察费由与会人员所在单位按规定报销。与会者家属费用自理。
六、会务联系
会议秘书处:13975804465(罗燕老师)     15874180857(李金国老师)                   电子邮箱:xyjyjzx@163.com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2015年9月8日


附:附件一 第四届全国高师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类师范生语文片段教学竞赛事项
    附件二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回执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3:41:09 | 只看该作者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9:28:11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简历]
王玲湘,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儿童、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昌市小学语文教研员。人教社课标版教材培训团成员,江西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兼职教师,南昌市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通识培训辅导教师。参与指导四位教师获全国阅读、作文教学大赛一、二等奖。先后被评为教育部课改先进工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南昌市“优秀教师”。多次赴安徽、广东、贵州省上课、讲学。执教《庐山的云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获得省、市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2006年参加江西省阅读教学选拔赛,以优异成绩胜出。30余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刊物,主编和编写教材、教参、教辅百万余字。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  走  让   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              ,        总是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摆
整              21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课堂实录]



关闭

-



关闭

-


课前交流
师:昨天咱们已经见了面,还记得我姓什么吗?喊我一声。
生:王老师。
师:男同学喊我一声——
男生:王老师——
师:够洪亮的,女同学亲切地喊我一声——
女生:王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知道我从哪来吗?
生:江西。
师:江西和湖北是邻居,还是一衣带水的邻居,这水指的是——
生:长江。
师:是呀,我们是非常亲密的朋友。看我这位朋友带来的几张照片,(出示师在滕王阁的照片)知道这是哪吗?
生:(异口同声)黄鹤楼。(众笑)
师:是挺像的,不过,这是我的家乡南昌的滕王阁,和你们武汉的黄鹤楼一样,都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先后再出示八一起义纪念塔、秋水广场的月牙形喷泉,师生交流)
师:我是第一次来武汉,谁能介绍一处武汉的景色?
生1:我建议王老师去田汉大剧院,武汉人有一句话:不到田汉,终生遗憾。(众笑)
师:为了不遗憾,看来我得找个时间去田汉。
生2:我觉得王老师应该去黄鹤楼,那是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方,很多诗人在那题了诗,很值得去看。
……
师:是呀,为家乡骄傲!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课题
(生看师板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
(生再读)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生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师: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相机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
(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
(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六、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七、总结,预告下节课内容。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9:26:24 | 只看该作者
《搭石》王玲湘 教学案例


     披文入情  语言美情感美同构共生
         ——人教课标版第七册《搭石》教学案例
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  王玲湘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以“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的精神为指导,意在体现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摒弃把课文“上肿了”的做法,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有目的地取舍,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
  (一) 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意识。
    1.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在深入解读文本后,把作者描写的画面分成“调整搭石”和“走搭石”两类。本节课以“走搭石”为切入点,不仅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点上。
    2.一条清晰的主线。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回旋复沓、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深化对“一道风景”的理解。从看得见的景美,到看不见的情美、人美,到抒写心中的美,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
     3.一种立体学习的板块。每一板块的学习,“简单”但学习的目的并不“单一”,学习的收获并不“单薄”。在学习中,将读准字音、读懂词句、体验语言的画面、体验美好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心灵,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体现扎扎实实的训练意识
    1.情境解词,体会语言魅力。对词语的教学,不做理性、抽象的分析,尽可能地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语境创设体验情境,感性地学习。如“协调有序”的学习,通过创设走搭石的情境,学生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体现了对语言的深入品味和揣摩。
     2.化“话”为“画”,感受美好情感。“边读边想像,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这个“读进去,想出来”的过程没有走马观花,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体验、想像相结合,学生有了这样的历练,自然地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实录及评析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后)
    (一)认识搭石寻找美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绾裤)收工就必须——(生2:脱鞋绾裤)赶集就必须——(生3:脱鞋绾裤)访友就必须——(生4: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多钟)
(二)重点精读品味美
    师: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当……的美感”这段话)
    师: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师: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生: hánɡ)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生:行xínɡ人)(齐读两遍)
师:这儿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读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这叫抓重点词语体会。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生3、生4、生5、生6与老师合作轮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师: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出示“绰”在字典中的三种意思) “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师:还有想读的同学,全班一齐读。(全班读,比较快,韵味不够)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课件中的语段变成诗的排列)谁来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配乐指名读。
师:(情境引读)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情境引读)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
(三)扣词激情升华美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句子:如果碰上……)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齐读三遍。(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什么结构?(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生:一个人)右边——(生:一条犬)
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生:不会)为什么?(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其他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师: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搭石,家乡的这道风景,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齐说:心头)
评课:
崔峦:(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李再:(省特级教师)建构“最短程”,语言情感共生
  作者之所以对家乡的搭石情有独钟,是因为家乡的人们在搭石上走出了“情”,走出了“爱”,走出了山民们的美德,走出了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文中“走搭石”的情景,自然是“重中之重”,故王老师没有拘泥于课文的原有顺序,揭题不久就引领学生直奔课文的3、4自然段,这样就与学生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的“最短程”。别具匠心的设计,使整个教学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如何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王老师的这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在操作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学生通过深情诵读、品读感悟、多维互动,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王瑞源:(省小语专家)关注言语现象,引导感悟运用
1字理识字,渗透母语文化。文中“伏”字的处理,是把“伏”字放在句段中,待学生读准字音,有了初步的体会后,运用字理,既掌握“音、形、义”,更体会“情、道、境、彩”,学生由此深化了对“伏”的感悟,也深化了对祖国母语文字表意特点的了解。
2想像写话,实践语言运用。从学习语言的心理看,理解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课堂的想像练笔,把它放在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体会后,水到渠成地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
岭东人:(网友)经典,不拒绝精彩
   母语学习得益于语言环境。我们必须坚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这一词语教学原则。
敢说玲湘老师一定很熟悉“劳动号子”的,于是她才会这么成功地把它移植到这里的阅读教学中来——她在无形地指挥着学生,像按着“号子”般的节奏,踏石过溪。
    是啊,学语文为什么就不能这么的有趣呢?在这里,
    ——孩子们的心里充满着愉悦!在这里,
    ——“生命教育”的色彩,一片灿烂!
    我不由想起已故特级教师斯霞(南京)的“祖国”释词教学片断,那可是我国小语界公认的经典片断。
    经典,可以是严肃的,却不拒绝精彩——王玲湘此例,是也!
群山:(网友)画一般的语文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语文文化的场,这个场有着巨大的磁力,是学生的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在这个场中,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在这些画面中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游戏语文:(网友)里程碑式的指导
如果小学语文有一个类似nba名人堂的名课堂的话,这堂课应该添列其中。它对一线教师的指导意义是里程碑式的。对文本的解读、对语言现象的关注和取舍、对资源的合理运用、对母语文化的渗透、对第一课时的定位、对语言潜信息的把握、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堂课都为我们树立了标杆。
      当然还为全国的教研员树立了榜样。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9:25:02 | 只看该作者
《搭石》教学设计与反思   
江西省峡江县巴邱小学:何晓红
教学目标:1、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
1、(出示课件首页:流水声响起)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小溪边。听,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前流淌,它流过田野,经过果园,滋润着土地,浇灌着良田,它就像一条铺满水晶的路,蜿蜒曲折,缓缓向前。咦,这是什么?(指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什么是搭石呢?
4、哦,原来这就是搭石,是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一些石块。这么普通的搭石,却吸引了作者的眼球,他从中看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刘章去乡村游览一番,去“触摸”这些平凡而可爱的搭石。
二、发现美(5分)
1、(课件:打开“读一读”)
(1)这小溪,这搭石,这乡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小村庄,去细细地体会文中流淌着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3分钟)
2、讨论交流: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美丽风景)(课件:打开“讨论与交流”)(板书:景美)那课文除了写景美,还写了什么呢?   过渡: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用心观察发现。
三、品味美(22分)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我们的心灵去品味这道风景里的美。
2、把自己品味到的美,与同学交流、体会。(提出具体学习任务:默读2-4自然段,人们走搭石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边读边划) (2分)
(一)“摆搭石”句子(第2自然段)(7分)(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些美吧!依顺序交流)
1、生找句子。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范读)
2、师: “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肯”读重强调了什么呢?(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学生读)
3、师:多好的老人呀,当他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表情会怎样?
4、师: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啊,他不仅这样地想着,还会这样做着,他是怎样做的?
5、老人生怕搭石不稳,是反复地踏,从老人反复踩踏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奉献美或心灵美) (板书:奉献美)
6、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去读读,生齐读。师引读:当大爷早上去喝茶,经过搭石时,只要……当大爷傍晚接孙子放学回家经过搭石时,只要……(师生合作读)
(二)“走搭石”句子(第3自然段)(6分)
1、(那一行人怎么走搭石呢?)指名读句子。出示:“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一行人”中“行”怎么读?体育课上我们常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排成一行(háng)
而这些在搭石行走的人叫一行(xíng)人。(齐读“一行人”)
3、体会“协调有序” (从哪里可以看出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4、师: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是不是事先排练好的呢?(不是)由此可见,人们之间的——和谐美。(板书)
4、听,他们在协调有序地走着,你听见什么声音了吗?(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你还看到了什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5、好一幅美丽的图画啊!这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竟也能构成一幅如此和谐的美景图,你就不想通过你的朗读把这幅画再现出来吗?(指导朗读)(如:好文章要读出韵味来,把感知的美读出来,谁来挑战他?)
6、是啊,每当下工,一抹夕阳照在小溪上,溪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着一缕一缕的光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附着踏踏脚尖点搭石的声音,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美丽和谐的画面。(齐读)
(三)“谦让美”“敬老美”句子(第4自然段)(8分)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出示:“经常到山里的人……理所当然的事”
①自由读第一句话,想象当时的情景,两人碰面会说些什么?同桌之间表演一下,并指名上台表演。从中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生自由发言。(板书:谦让美)
②这种事情是不是经常发生?你从哪里读懂的?(经常、大概)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多令人感动呀,你会怎样去读?指名读。
2、学第二句(敬老美的句子)
①那如果是老人来走搭石,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句子)齐读两遍。你们能做做“伏下身子”这个动作吗?(请学生在座位上做动作)
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假如你是那位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敬老   (板书:敬老美)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3、多么善良、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啊!他们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心灵,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这段话。
(四)最后一段(3分)
1、这一块块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迎接着过往的乡亲。你们看,这搭石,不正是这群可爱乡亲们的写照吗?(课件:打开“体会语句” )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文意。(你读懂了什么?)(看板书,从人们走搭石可以看出乡亲们具有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
2、作者正是借搭石来赞美家乡的人啊!(板书:人美)让我们用最美的音、最深的情来颂扬乡亲们这种伟大的人性美吧!
四、寻找美(4分)
1、是啊,这搭石构成的道道美丽风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五彩斑斓,使我们的生命也更有意义。作者从这不起眼的搭石中竟看见了美的画面。你现在一定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发生。让我们一起寻找身边的美吧。(课件:打开“发现美”)
2、指名说说身边这样平凡事物中的美。
3、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五、分享美(2分)
同学们,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美,更要去创造美,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你看他们……(课件:打开“分享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               景         人   奉献美                  
     搭石        和谐美
                                      谦让美
                      美         美   敬老美
“分享美”中介绍: 洪占辉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是大学生,身边的女孩是他的妹妹,不过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是洪占辉那犯有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洪战辉读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14年。
非典:2003年.中国出现了非典这一种传染病,当时疫情向全国扩散,死了不少人,特别是那些可亲可敬的医生和护士,为了治病救人,把自己却传染了,以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呀。
[教学反思] :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像“搭石”一般在默默无闻中凸现。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涵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一节课即将结束,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想到了与它相关的哪些人或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我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9:21:03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
            21 搭 石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qiǎn)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湘教版第十二册课文]
            6 搭 石

  我的家乡是一条十里多长的山沟,中间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小村庄和零零散散的人家,像星星般分布在小溪旁。小溪的流水是常年不断的。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虎跃龙腾,鸣雷击鼓,也是惊心动魄的。山洪过后,水清沙白,人们出工收工,赶集上店,串亲访友,来回过河都要脱鞋挽裤。等到秋风起,天气凉,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两岸找来一些上下比较平又比较方正的石头,大概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摆上一排,这就叫搭石了。
  搭石,是家乡人勤劳的象征。
  秋凉以后,河边的庄户便早早将搭石摆好,人们说这里的人辛勤,日子也会过好的;反之,如果别的地方都有了搭石,唯独某处没有,人们便讥讽,说这里的人懒惰,日子也过不好,甚至当面指责。有些上了年岁的人,无论他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被水冲走了,他一定放下携带的东西,东寻西找,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在上边踏上两个来回,到完全满意才肯离去。
  搭石,展现了家乡人步伐的协调。
  也许,多数人是不曾记着儿时学步的方法了,家乡的人们都是牢记着“紧走搭石慢走桥”的口诀。因为自然的石块,不经捶錾,很难都那么平,难免有时踩上去会松动。如果走得快,身体保持运动状态,即使搭石松动,也无妨碍。可是一旦骤然停下,脚下的石头摇动,倒容易失去平衡,失足落水。你看,每当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踏踏的声响,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人们一起走搭石时,是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的。因为前面的人突然停止,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要掉到水里。
  搭石,闪耀着家乡人美德的光泽。
  经常到山里走搭石的人,大概都看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河边,总是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然后才相背而行。如果是素不相识的年青小伙和少女相遇,互相谦让,一行一等,或柔声低语,或相视一笑,是颇有诗意的呢。假如是上了年岁的老人来走搭石,有青年在旁,总要伏下身去背老人过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
  故乡的十里小溪,像一条游龙出山,那一排排搭石,像龙鳞在闪光。
  故乡的小溪,清如水晶,那一排排搭石,像嵌在水晶里的宝石。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起故乡的泥土小路,也联结起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刘章[1][url=][/url] ,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汉族,原名刘玺,字尔玉,笔名东旭,别号雾 刘章近照
灵山人、燕山痴子。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等诗文集27部。在1999年中国作协《诗刊》社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0年来,你最喜爱的50位诗人”评选中,读者投票郭小川、刘章双双获此殊荣,承德人为之自豪,成为承德诗坛的骄傲。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9:18:46 | 只看该作者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课题:盘古开天地
三年级    语文
教材分析: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阅读教学要着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的语言特色,在语言实践中再现文本的语言特色,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神话,揭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板书神话故事的题目。)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盘古开天地、、、、、、
2、观察:这些神话故事的题目有什么共同点?
3、教师小结:这些题目都是以“谁干什么”的形式呈现的,也就是故事的题目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的简练概括。
4、“盘古开天地”既是我们今天要学课文的题目,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虽然题目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如果你是一个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你会有什么疑惑吗?
盘古为什么要去开天地?
盘古是怎么开天地的?
盘古开天地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二、自主通读神话,初感神奇。
1、教师导读:为什么要去开天地?怎么开天地?结果怎样?这正是一个故事的
起因、经过和结果。阅读课文,找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完成如下要求:
1结合生字表,学习本科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是借助工具书,理解“混沌”的意思。
3画出文中如“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一读,再齐读。
宇宙 黑暗 上升 下降 气息 勇猛 缓慢 逐渐   祖宗 四肢 肌肤 辽阔  血液 茂盛 滋润 创造  奔流不息
2出示词语“混沌”,学生读一读,强调“混”的读音。
3说一说“混沌”的意思。(模糊一团的景象。)
4指名说一说如“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媒体出示,学生读一读。
隆隆的雷声    飘动的云    四季的风    巨大的变化      辽阔的大地   
茂盛的花草树木      奔流不息的江河      滋润万物的雨露   
美丽的宇宙
4、理清条理。
1教师导学:故事有它的发展顺序,有起因、经过、结果。你们都找出来了吗?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
起因: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周围一片漆黑。(板书:混沌  漆黑)
经过:盘古抡起斧头猛劈,天和地分开后,他用自己的头顶着天,用自己的脚蹬着地,累倒后,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板书:抡  劈  顶  蹬  倒  变化)
结果: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板书:美丽)
三、抓住要素,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结合归纳出来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故事。
2、小组自由交流。
3、小组派代表,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黑暗、下降、四肢、辽阔、血液、滋润、创造
2、练习: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的雷声    (           )的云   
(          )的风   (          )的变化
(          )的大地     (         )的花草树木      
(         )的江河      (          )的雨露   
(          )的宇宙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教师导读:同学们,原本混沌一片的宇宙经盘古一猛劈,加上头顶脚蹬就分开了。天和地分开后,盘古的身体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他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成了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这个神奇的故事。
二、情境研读品神话,感悟神奇。
1、创设情境,体验神奇。
1教师播放媒体课件(混沌的宇宙中的一声巨响),听,这是盘古抡起神奇的大斧头猛劈宇宙的声音。看,漆黑的宇宙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观后,指名反馈。
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3教师导读:的确太神奇了,斧头一劈,宇宙竟发生了这样神奇的变化!我们来读这一神奇的变化。(学生有感情地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情节变化的神奇。)
4教师:同学们,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一自然段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了三组反义词,一组近义词。请大家自读这句话,把它们圈出来。
轻——重   清——浊   上升——下降    渐渐——缓缓——慢慢
5读中积累。
2、读中感悟。
1盘古就是这样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此时,盘古怎么了?(累得倒了下去。)
2盘古为了什么累得倒了下去?(把天和地分开。)
盘古问了谁累得倒下了?(问了人类。)
3同学们,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的形象一次次浮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个巨人不知过了多少年后,还是为了人类倒下了。你感悟到了什么?想对盘古说什么?
3、小结:盘古为了人类,就这样“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不知过了多少年,他累得倒下了。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盘古。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三、大胆想象编神话,创造神奇。
1、教师导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累得倒下了,故事发生了更神奇的变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象一下画面。
2、出示练习,学生口头完成:画面中,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内容在屏幕中出示,学生回答后,屏幕再出现括号里的文字。)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                    );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                   )。
他的双眼变成了(                   );
他的四肢,变成了(                       );
他的肌肤,变成了(              );
他的血液,变成了(               );
他的汗毛,变成了(                   );
他的汗水,变成了(                  )。
他的(   ),变成了(           );、、、、、、
3、引导学生观察这段文字的表达特点:仔细观察屏幕中的文字,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4、小结:是的,这是一个排比句,而且这段话中有不少如“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值得我们积累。
5、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在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大胆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他的(   ),变成了(           );
他的(   ),变成了(           );
他的(   ),变成了(           )、、、、、、
6、引导质疑: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是盘古身体变化的?(当然不是)
7、小结:显然不是,这些都是古时候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时的一种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8、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盘古开天地后,宇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混沌——美丽)
3、教师总结:同学们,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我们感受不到他的气息,但是风在云在;他的双眼不在,但是人类从此有了光明;他的血液不在,但江河在奔腾、、、、、、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人类!
4、拓展阅读:同学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大胆而丰富,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光明而神奇的神话传说,它们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璀璨的一部分。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你一定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指导写字
认真观察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我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练习书写。
书写评价。
课后反思:在本文的主体教学环节,我抓住“神奇”这个话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并在令他们感到神奇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可能会觉得盘古居然能睡十万八千年太神奇了;学生也可能觉得一把斧头就能把天和地分开很神奇;学生也可能觉得盘古会随着天和地而逐渐长高、长大很神奇;学生也可能觉得盘古身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太神奇了、、、、、、不管哪种可能都源于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那都是最真实的。在学生们各抒己见后,见识结合板书小结:“是啊,同学们!原本混沌一片的宇宙经盘古一猛劈,加上头顶脚蹬就分开了,美丽的宇宙还是盘古用整个身体创造的,故事情节本身就很神奇!”在学生畅所欲言中,再次整体感悟神奇后,我抓住文中的两处关键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悟故事的神奇,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盘古
混沌————美丽
抡   劈
顶  蹬   倒
变化
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组。(如: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河流、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美丽的宇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复述给家长听。
4.阅读其他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故事。(自选一篇进行阅读)

                                 夏造中心小学   邓富香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9:17:37 | 只看该作者
三上 18 盘古开天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想象盘古身化万物的神奇画面,并能仿说一段话。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创造”5个生字。正确认读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想象盘古身化万物的神奇画面,并能仿说一段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读懂课题。
1、同学们都喜欢读故事吗?看样子一定读过不少!那让我来考考你们。(出示图片)这些故事都属于神话故事。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神话故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9课《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师边写边提醒要注意的地方。学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3、同学们,读课题是有讲究的,看谁能按老师的要求把课题读好?注意听要求,怎样读,就回答了开天地?怎样读,能回答盘古干什么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这一环节的设计,以神话故事引入全面调动了学生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按要求读课题,增强了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提炼中心。
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P7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你们能不能读好这些词语。
①幻灯出示:四肢、 肌肤;滋润、辽阔;逐渐、缓缓;一丈、血液
开火车读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
②师:读得很准确,请你仔细观察:肌肤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字旁。都跟身体有关)
师:对,很多跟身体有关的字都有字旁。
指名读“滋润”,想一想,很干燥的季节,你喝了一口水,或者很干燥的大地,下过一场雨的土地啊,你的喉咙就滋润了起来,土地也就滋润起来了,是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滋润”预备起。
师:一丈大约有3.3米,咱们平时上课的教室大约就是一丈高。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词语。
3、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①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现在我们就来试试,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如果你找到了这句话,就用笔把它画出来。
生默读,画出中心句。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还看到有的同学用笔画出重要的句子。真好。
生汇报。
幻灯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这一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叫它——(中心句)
师:咱们来好好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②师:这个句子太长了,谁能把它缩短一些?就剩下谁干了什么就行了。
(盘古创造了宇宙。)
但是有人说读书更高的本领是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请同学认真地读成刚才那一句话,想一想你能读成哪一个词语?把这个词语圈出来。来,谁读出了什么词语?(创造)。
③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第三笔是橫折勾,第四笔是竖弯勾,部首是——(立刀旁)。
师:知道为什么是立刀旁吗?
(创造需要刀斧来披荆斩棘,开辟道路。)
师:,半包围结构,先写里边的,再写走之儿。部首是——(走之底)。
师:这又为什么?
(创造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需要走一段艰难而又遥远的路途。)
师:谁知道什么是创造
(做)(做前所未有的事)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进入课文,看看盘古做了哪些前所未有的事情。
文本生词不是很多,根据词语特点,分类指导,可以达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滋润”一词的理解性朗读,效果非常好,让学生读出了词语所包含的情感,赋予了词语生命力。
《语文课程表准》中对中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后一句话概况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找“中心句”来概况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
从读文——找中心句——缩句——找词语,这一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地语言文字训练。
三、走进文本,对话交流,想象画面。
学习之前的样子
⑴师读一、二自然段,生想象画面。
2)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连环画?
3)课文哪一句具体写了宇宙最初的样子?
生: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师:什么叫混沌?
(非常乱)(看不清、分不清)
师:遇到不懂的词语,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混沌是怎么解释的?灯出示: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师: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应该选择哪个解释?(选择解释1
师启发指导朗读
  (4)有一天,盘古醒了,它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生: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你从这句体会到了什么?
师:齐读这句话,要把盘古很使劲的样子读出来。
师:只听──
生:一声巨响!
师:混沌一片的东西——
生:渐渐分开了。
师:轻而清的东西──
生: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重而浊的东西,
生: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幻灯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这句话中,有两个QING,意思有什么不同?(轻——是重量轻;清——是清澈,不浊的意思)
:仔细观察这个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轻——重;清——浊;上升——下降;天——地,4对反义词)
师:这些反义词和近义词把天和地的不同和它们形成的过程写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在读句子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词语。女同学读上半句,男同学读下半句,要读出天地慢慢形成的样子。
生分角色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盘古一斧头就把天地劈开了,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开天辟地)
师:对,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把这个词写在这一段的旁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天地分开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1)指一生读,其他生想象画面。
2)盘古怕天地和在一起,又干了什么?生: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看老师写字。(板书:顶天蹬地)顶天蹬地是什么样的?我请一位同学上台做给大家看。
师:谁能根据他的动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顶天立地)
师:真好,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已经印在我们心间,也把这个词积累起来,写在第三自然段旁。生写词。
师:(转向做动作的孩子)老师问你,你要说实话,感觉怎么样,累吗?(生:好累!)
师:你这样做一会就累,叫你做上一天都难,可盘古顶天蹬地多长时间?
  师:是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啊!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一百天过去了,盘古——
  生:(接)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万年,十万年,盘古——
  生:(接)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就这样,天地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盘古倒下后,他的创造之路停止了吗?他又做了什么?请大家默读第四自然段,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读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这句话是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师:盘古的身上发生了那些变化?同桌合作读书,一个读写盘古身体的部分,另一个写它变成了什么的部分。
学生同桌练读。
3)师:盘古虽然倒下了,但他并没有停止创造美丽的宇宙。
幻灯出示:第四自然段的系列排比句
师:(指着屏幕)看,这段话多美,它美得就像一首诗,你能像诗人一样读读它吗?
    他呼出的气息,
    变成了
    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
    化作了
    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
    变成了
    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
    变成了
    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
    变成了
    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
    变成了
    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
    变成了
    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
    变成了
滋润万物的雨露。
指几名学生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评价朗读,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有感情地齐读。
4)这一自然段有不少优美的短语,如“隆隆的雷声”,你能找到类似这样的短语吗?
让我们把它们记在心里吧。幻灯出示短语。齐读
5)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他的( ),变成了( )的( )。
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 (学生自由准备,在书上写下来。)
  师:这排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注意你在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觉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6)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为什么?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
4、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啊,盘古,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化成了所有一切的一切!(板书:化作万物)
本文是一篇神话,丰富的想象,神奇的画面是其最具特色的一点。教学时以让学生边听或边读边想象画面贯穿始终,体现并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授给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
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是中年级阅读能力的重要能力之一,此处设计根据语境选择解释,对学生理解词语进行了能力训练。
对盘古开天地动作的理解,教师没做丝毫讲解,完全让学生自读自悟,并让学生以读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理解,这一设计正应合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采用男女生分读的方式很好地表现了天地的区别,使学生更好理解这里用反义词描写的好处。
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做批注,教师注意渗透,为以后的学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理解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和献身精神,使学生感同身受。
引读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年级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恰当的环节设计默读,使学生的默读能力逐步提高。并且让学生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
同桌合作读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盘古身体的变化。
让学生以小诗人的方式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我读悟风采。
学会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在中年级的教学要求中占了很大的分量。此处这样的设计正是在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学会积累。
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习作很好的范文,尤其本文第四自然段的结构正是教学生写作方法极佳的例子。而段末的省略号则又留下了可写的空间。此处让学生进行练笔练习,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盘古的献身),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回归课题,升华主题,抒发情感。
1、师:所以,我们说(指着课题)——盘古开天地。谁能说说,这里的——(创造)
2、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盘古说什么?
幻灯出示:______的盘古,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的说话练习,使学生提炼对盘古的认识,从而生发出钦佩之情,升华了主题,抒发了情感。
五、拓展阅读,推荐书目,引领课外。
1、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世上真的有盘古这个人吗?这个故事都是真的吗?这个故事是从哪儿来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
2、师:对,盘古开天地,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像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幻灯出示:经典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后羿射日》、
推荐书目:《山海经》《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师: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回去后,把这些神话故事找来读读,好好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表准》中对中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里的数目推荐很好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延伸到课外。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化作万物
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结合本文特点和《课程标准》对三年级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较为成功:
一、以边读边想象为基线。
    从学习课文伊始,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一、二自然段,想象自己会看到怎样的连环画或动画片;之后自己读第三自然段想象画面;最后请几名学生党校诗人配乐读,众生再次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可以说整个课文的学习都是让学生在想象画面下完成的。如果把前后的画面连起来不就是一部动画片吗?这样的设计既符合本文的特点,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讲述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时也是说得非常有趣,如:“我好像看到盘古的两只眼睛慢慢上升,慢慢变大,越来越大,越升越高,最后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这动态的画面不正是学生对静态文字的理解、感悟和创造吗?同时也对神话充满了兴趣。
二、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对课文的理解没有教师的过多讲解,几乎都是由学生自己朗读而理解感悟的。如:盘古醒后的动作,教师没有说抡是什么样,猛劈是什么样,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大家是一种非常使劲的样子。再如:在理解“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时,仅仅运用了男女分角色读的方式就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天地的明显区别就是通过这些反义词写出来的。这样的设计完全把课堂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与中的人物直接对话,直接交流,从而变为自己情感体验,是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
三、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基本
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听、说、读、写吗?而听说读写从何而来?不就是字词句短篇吗?本课的教学正是以课文为载体从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如:“创”的字理教学,“滋润”的理解式情感朗读,找中心句—缩句—浓缩成一个词,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句式写句子等。
四、以“授之于渔”为基调
课堂不是教师怎么教的课堂,而应该是学生怎么学的课堂。在这一节课里,时时刻刻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识字方法可以用字理识字法,理解词语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可以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写作时可以仿照课文用“总—分”的结构,可以用“()的()”方式把事物写得更具体等。总之,整堂课在有意无意间都是在给学生渗透各种学习方法。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如: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感受盘古献身精神时,尽管我采用了当小诗人感情朗读、发挥想象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激情朗读最后一段等方法,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但从效果来看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把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好教透,培养出语文素养好和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9:13:02 | 只看该作者
盘古开天地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lūn)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měng)劈(pī)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huǎn)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zhúo)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dēng)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zhàng),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zhú)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dǎo]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zhī),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jī)肤,变成了辽(liáo)阔的大地;他的血(xùe)液(yè),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zōng)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9:07:51 | 只看该作者
对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态
——《小柳树和小枣树》片断设计及反思



宁静的绿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以孩子喜欢的童话形式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正是课文的立意所在。下面是笔者的一个片断设计:

  [案例描述]

  师:这时候的小柳树一定是变得更美了吧?
  生(读):“春天,小柳树发芽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了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师:这么美,能给我一次机会也来读一读吗?在我读的时候,我希望小朋友们能闭上眼睛,眼前似乎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学生都闭上眼睛,师范读(配乐)。
  生1耐不住性子了、:我看到小柳树发芽了。
  生2:它身上穿上浅绿色的衣服,真好看。
  生3:我看见小柳树嫩嫩的芽儿在微风中变成了小叶子,真漂亮。
  ……
  生4:微风吹来,小柳树欢喜地迎接,抖动着浅绿色的叶子,随风翩翩起舞,可真美!
  师: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你能把这种陶醉融入到朗读中吗?
  生读。
  师:她读得真美,如果能加上动作去读就会把柳树读得更美了。小朋友们请用自己的感觉来试试。
  生:(自由练读)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时的小柳树更加漂亮了,春天又给它添了几分姿色。而此时的小枣树却还是――
  生(接说):光秃秃的,不长叶子。
  师:此时,你觉得小柳树除了很美,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自由读。
  生1:柳树还带有趾高气扬的样子,而且对枣树还带着嘲笑的味道。
  师:谁能配上动作把它的骄傲读出来?
  生2:(不知不觉加上了动作朗读,很是耀武扬威)
  师:真是活脱脱一棵小柳树。有谁要向她学习?或能赛过她?(我激情的目光扫视着教室,希望能使这高潮更持久)
  这时,一个孩子(有些犹豫不决,小手想举起又有些胆怯。她平时就最胆小,都是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今天,难得有举手发言的欲望。我心一喜,赶紧抓住机会让她表现)
  这个学生看来真的是鼓足了勇气站起来:(声音有些发颤地读了起来,未打开嗓门发出的音走调了。没有骄傲,反而是温和的可爱)
  课堂内一阵不敢爆发,压抑地偷笑。我也一愣,怎么办?她怎么会这么读了呢?不能让这笑声抹杀了本就胆怯的个性。师从容地面对孩子们的偷笑,肯定了这位学生今天的勇气和胆识,且读得很不错。现在是孩子们发愣了,一下子停止发笑静下来,有几个孩子搔头搔脑起来。熊章应脑袋瓜子就是转得快:我听到了她充满关心的语气。
  师(喜出望外):嗯,小朋友们,卢安祥是在告诉院子里的那棵小树,应该关心关怀他的邻居小伙伴才是。(我向卢安祥投去赞赏的目光)你看她多有爱心啊!
  我认为这是一个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时机,于是又接着问:小朋友,如果此时你是院子里的小柳树,你会怎么对待这棵小枣树?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呢?
  生(孩子们情绪高涨,小手如林,想表现自己一颗金子般的心。郑晰可不愿错过展示自己的好机会):我会很担心我的邻居小枣树:“小枣树,你看我都穿上了浅绿色的新衣裳,你怎么还光着身子啊?”
  生(熊章应一直直立着身子把小手拉得好长):“小枣树,春天多美丽啊,我要赶着去参加百花盛会了。我多想带你一起去,可是你实在是太难看了,要是你也和我一样漂亮该多好啊。对不起!只能让你一个人孤单了。”(书看得多,语言表达就是超想象,一脸难过的样子。)
  师(同情心也被唤起写在脸上,表现出怜悯小枣树):真是可怜又难看的小枣树啊!
  生:“小枣树,春风姐姐再来时,我一定告诉她,多给你送去温暖,让你也快快发芽,长出叶子。”
  ……
  师:真是友情撒满人间,关爱之花盛开灿烂。让我们也带着这种担忧,这种关爱来读一读。
  生(一个个孩子由嘲笑转为信服):(齐读)
  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心中暗喜,没有想到这“误读”有那么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新形态。
  一.“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和平等。
  笔者认为:真正的对话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才会敞开互动交流。
  我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力求创设一个自由的互动空间。在听了学生美美地朗读描绘小柳树漂亮的句子以后,我说:“这么美,能给我一次机会也来读一读吗?”一颗童心让我走近了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在对话沟通中,我时刻注意和学生“情感互动”,当学生表示出对小枣树的怜悯时,我的同情心也被唤起写在脸上,难过地说:“真是可怜又难看的小枣树啊!”我融入到学生之中,促进了平等对话的深入和精彩。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话”意识已经逐渐形成,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上课是和学生一起分享体验。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就好像一首诗歌在课堂间流淌着。“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一句话,平易近人,亲切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烈地被唤起,才更有了后面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精彩发言,展现的可爱动作,流露的真实情感。这些都在欣喜地告诉我,他们爱学、乐学,我因此感受到了沐浴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下的无限快乐和满足。
  二.“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现着创造和生成。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本着这一新理念,我在课堂上,努力提供一片展示个性,享受学习,放飞智慧的天空。在范读句子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配乐朗读。创设了一个诗歌般美妙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景中学习,情绪越好,脑子越灵活,求知欲也越旺盛。这时的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容易吸收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激发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果然,我一读完,一个学生就耐不住性子叫了出来,其他的小朋友也是热情似火,津津乐道,那股兴奋劲儿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只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表达的空间,就会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的思绪飘扬,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当学生情到深处时,朗读自然而然也能入情入境。“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你能把这种陶醉融入到朗读中吗?”一个学生自信欣喜地点头美美地读起来。其他小朋友也饶有兴趣地开始朗读。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此时,我感受到了语文课上,书声就是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三.“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张扬着个性和人性。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对话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与学生的体验的共鸣和争鸣都是阅读经验的真实反映。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了“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让他们从学习中品尝到乐趣,成为一个用丰富的触角去感受美丽人生的人。
  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渗透人文精神。这看似简单却在教学实践中时刻考验着我们,使我体会深切。课堂上,当我看见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今天也难得举手发言却又犹豫不决时,赶紧抓住机会让她表现。没有预料到她鼓足了勇气,却因声音发颤,未完全打开嗓门使朗读走了调。语气中没有骄傲,反而温和的可爱。课堂内一阵不敢爆发,压抑地偷笑,我也发了愣。然面对这场面,首先考虑不能让这笑声抹杀了本就胆怯不积极的学生。此时,是我的爱心迸发出教学机智的火花,很好地保护了一颗幼小的心灵,使她不受打击,不受伤害。我从容地一夸一问,给课堂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又意外地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折射出了闪烁和煦的人文之光。在开放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心智启迪,情怀儒染,灵魂交融。师生浸染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馨、纯洁、博大的氛围之间,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在时代的呼唤声中,在课改的春风里,期待更多教师的爱为学生的个性张扬搭建广阔的舞台,展示学生独特的智慧,释放学生的个性、灵性和创造性的无穷的力量。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9:06:44 | 只看该作者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之三
登岸小学 魏水玲
  
  教学目标:
   1、认识“枣、浅、秃、忍、呗、虽、乘、思”八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并懂得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看,春天的使者小柳树来了,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小枣树呢!(出示课件)说说看,这两棵小树,你最喜欢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童话小故事,板题,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准确。
   2、对照小树叶中的拼音把圈出的生字再读两遍,之后同桌同学在生字条里相互指认生字。
   3、出示课件检测生字认记情况。
    (1)带拼音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2)去掉拼音齐读,
   4、开火车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三、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1、结合课文插图用心默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遇上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生自由汇报,师相机引导。
    (1)外形方面:
     ①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一样吗?你能用哪些词说说它们的样子?(相机板书)
     ②春天的小柳树长得真美,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吧!(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③师配音美美地范读,并同时用课件演示小柳树的生长过程。
     ④学生评议后再读。
    (2)语言方面
     ①小柳树确实长得太漂亮了,那么看着旁边一点儿也不好看的小枣树,它是怎么说的呢?
     ②指导感情朗读小柳树的话。
     ③读了小柳树的话,你认为它怎么样?
     ④小枣树长得不好看,是不是就没一点用处,就什么也比不上小柳树呢?(板书:结果实)指导读有关句子。
     ⑤小柳树会结果实吗?这下小枣树该好好嘲笑一下它了吧?到底有没有?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对话读了就明白了。
     ⑥同桌表演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后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⑦评议对话的语气,挑战表演。
     ⑧读了小枣树的话,你有什么想法吗?小柳树呢?
   3、生质疑还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释疑。
   4、小组交流讨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更可爱。
   5、全班交流汇报。
  四、拓展延伸,总结
   1、其实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贵的是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身边的同学,找找他们的优点吧。
   2、谈谈今天的收获。
   3、齐读“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五、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一、两句话,夸夸身边的人。

  六、板书设计;
                 15 小柳树和小枣树
                  绿绿的  弯弯曲曲
                  又细又长 光秃秃
                  跳舞   结果实
             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在整个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都是采用“读——评——再读”的方式。学生在听完同学的朗读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针对同学朗读中的不足,创造性地加以自己独特的理解,配以动作、表情,朗读精彩纷呈,在这一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互评,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初读、互评、再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本堂课中我努力遵循了这一理念,指导得也比较成功。如当学生读到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时,我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小柳树怎么样?小枣树又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接着又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是小柳树听了小枣树的话后又会怎么想?会对它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究,随后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内容:你觉得小柳树和小枣树谁可爱?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
  可以说,在这堂课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不过,在面向全体,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方面还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力求完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8:21 , Processed in 0.1746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