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改革让基础教育远离了基础
唐建新
本世纪开始的课程改革十五年的实践,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
我们的社会三十年来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千年未有之巨变的时代。电脑让我们迎战了知识的爆炸,互联网让我们体验了时间空间不是问题,大数据云计算更加使人感受了科技的巨大魅力。我们的通信、交通、医疗、包括餐饮服饰等等,十年一个样五年一换代,让人应接不暇手忙脚乱难以却又不得不紧跟。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际形象得到了自豪的体现。
在世纪之交,酝酿了几年的课程改革自然也迫不及待地顺应社会潮流自上而下地蓬蓬勃勃地依靠上上下下行政的力量坚定不移地推广开来。
我们不应该忘记课程改革的初心: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我们心急如焚地改革,凭当初感觉到了又相对改革动作幅度较小的教育弊端,响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的目标,追赶世界教育的先进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但是,因为急于求成的心理,本次课程改革一开始就引起了不少的非议:如对1949年以来的前七次课程改革历史的否定,对北欧小国教育模式的生硬照搬,对传统教育经验的全然漠视,对东方教育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国情的脱离,对知识在基础教育中应有地位的彻底蔑视,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运作惯性的傲慢轻视,对考试改革难度与招生制度改革难度的固执忽略,以上诸点,给我国的第八次即本次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厚厚的始终抹灭不了的残破胎记。
如果再进一步面对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所谓的多样化的实验教科书,就更加容易发现本次的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的仓促与苍白。课程改革顶层设计专家的学科构成基本上只局限于课程论领域,没有教育史、教学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也自然地比照北欧小国及北美发达国家的提法,在淡化知识淡化学科淡化教学的理论背景下,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际上成为了课程纲要的传声筒,缺乏对各自学科在21世纪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的深入认识与研究。各学科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毫无学科个性与特点,不看年龄阶段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学科内容一律整齐划一地推行完全相同的学习方式。
依据如此前卫粗糙的课程标准,在地方经济利益驱动下实行的多本教材编写出版的制度改革,也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的无奈。社会上的工程承包制度渗透进了课程改革之后的教材编写。有钱就能够中标编教材、请人编教材、转包编教材。只要在关键位置上的人进了编写组,就能够打通发行渠道扩大市场份额的占有。如此一来,人人都具有了编写教材的可能,校校都有了出版教材的资格。学生手里的各种各样的课改实验教材以及所谓的校本教材,粗制滥造,错谬颇多,学校多年来向有关部门向相应出版社反映,却得不到更正与修改,出版社还振振有词地答曰,我们这类出版社没有学科教育编辑室更没有专业的学科编写人员,没有办法处理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
课堂教学,更加让一线教师无奈。15年前开始的培训,首先就没有以人为本,所进行的是赤裸裸的洗脑。其次就是形式上要求彻底改变秧田式的学生课桌摆放方式,天天乃至堂堂课实行小组学习,高中则实行走班制。课桌摆放方式以及走班制的实施,成为了是否实行课程改革甚至是否是反对课程改革的分水岭。从高中到小学甚至幼儿园(社会的推波助澜),都要求学生自学为主,小组学习为主,探究式学习为主。撤销讲台教师基本不讲课的就是符合课改精神的,就是先进的,模范的,现代化的教学。虽然没有以此划线搞成政治运动,但是,过去的政治运动所达到的效果相差无几。因为在培训调动晋级提干评优比赛中,所谓不符合课改要求的则被打入冷宫。这样一来,在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力争批量培养大师的口号下,文化大革命中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历史闹剧重新再次上演,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学演绎出一幕幕兵教兵的滑稽与荒诞,教师被迫呆在一边成为了大多数课堂教学的看客与裁判。
随着奢侈品在我国的行销,奢侈教育也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越来越走红。拼投入,拼规模,拼设备,拼口号,拼出国,最后是迎合传媒界行政界拼标题党的取名、拼花样翻新的概念、拼一些难以兑现的虚晃数字。国家要求基础教育均衡化,一些地方就在课程改革旗帜下高调保持奢侈教育品质不变,坚持小学升初中的择优选拔考试面试,反正官帽子不是国家层面给的,课程改革需要特色自己学校不这样招生就特色难保。你引进五个十个特级教师,不管是来自哪里具有何等水平,我就引进八十位博士,哪管其专业适合不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国家等着自己学校出诺贝奖候选人。几千人的学校,只要有一位学生获得了某一个奖项,全校的课程改革特色就此有了津津乐道的冠名机会。教育市场的最醒目的奢侈教育自然占据最耀眼的新闻天地,成为了各地教育行政长官自鸣得意的既可以炫耀政绩又可以权力寻租的要害点,何乐而不继续打造更加超级豪华的奢侈教育呢?
然而,当我们走进普罗大众的家庭,走进一般学校的课堂,走到学习困难学生之中,我们就会大吃一惊: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特区,多年来中考人均标准分稳定在500分上下波动的学校,也就是说考试成绩处于几百所学校最中间状态的学校,初三的一个普通班级里,居然有9名学生即占百分之二十几的学生不能够背出九九表!这样的学生绝对不是少数,他们的数理化成绩常常在四十几分至二十几分之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做作业做考题是怎么一回事,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悟性和记性,从来没有人有责任指导过要求过他们,从小到大听到的全是要学会批判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人类五千年的文明成果,没有人有责任告诉和传递给他们,在懵懵懂懂的幼小心灵中,只知道国家需要诺贝尔奖获得者,需要创新人才,需要造反有名批判有理质疑有功的叛逆者。这些孩子知道,他们不是家庭幸福的期盼所在,不是教师心血付出后的快乐归依,不是学校悉心关注的对象,更不是社会所欢迎所肯定所接纳的人。
因为理论构成的单一,模仿借鉴对象主要为仅几百万的北欧小国,课程标准的粗疏仓促,教材编写的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无序,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的生硬照搬,学习效果所坚持实施的无人负责的免检制度,新闻传媒的利益驱动。基础教育在课程改革膨化剂的催生与发酵下,已经演变成了开放初期即八十年代的农贸市场,成为了滋生各种丑恶的充满着坑蒙拐骗的竞技场。各打各的旗,各吹各的调,各喊各的价,各演各的戏。在所谓的课程改革、在所谓的个性培养、在所谓的探索创新的旗号下,有的扯着自己的头发要完全回到两千年前的小国寡民式的农耕社会中去寻找教育精髓,有的要全盘西化直接照搬工业化已经历时两百年的欧美的当下学校教育。越古越金贵,三字经弟子规不分精华糟粨要孩子穿上几千年前衣服式样死记硬背;越洋越时髦,每一学期末甚至学期中组织忽悠学生出国旅游。学校之间比拼的是为国外境外输出的人数有多少,以此而感到自己从事基础教育的成功,尽管没有领取过一元钱的美元欧元的工资。各种学会协会各种联盟各种诸如名校中心等,包括一些低劣的地市级教育局,为了赚取眼球,也为了赚取金钱,每年公开举办的成千上万的会议,都是高峰论坛、精英对决、超霸比赛、数学大王大赛、英语超豪比赛、作文英雄打擂,再也没有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忧虑,再也没有了基础论坛、基层问题诊断、教育问题会诊、补救教育、现实教育等的会议与比赛了。给人的感觉这些新奇刺激的会议组织者参与者,似乎已经站立在了宇宙发射场,马上就要将自己的教育带上冲出地球冲出宇宙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基础教育中教书育人的职业者,而仅仅只是牧师式的做学生人生的规划师陪伴人,在反对学科专业化反对分科教学的口号下,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也被大大淡化,只强调且最多只看重学生心理化解的最基本的责任解脱。
此次课程改革之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大多是为阶级斗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培养的是齿轮和螺丝钉,假大空的课程内容得到肯定。此轮课程改革这十五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追求高大上追求前卫时髦的同时,则严重背离了基础教育的目标,严重脱离了基础教育要面向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尤其是我们高调宣称高等教育于2008年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昂着精英教育的高傲头颅,继续着诸如领袖班火箭班超强班之类的所谓课程改革试验,将普罗大众的基础教育演变为只为极少数人服务的卓越教育精英教育天才教育的玫瑰色幻觉。国家表彰的媒体肯定的都是充满金钱富有特权的贵族学校中的奢侈教育,不少家长将此种教育成为烧钱的教育,远离普通人的权贵教育。
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需要天才,我们的时代应该出大师,不然,有近14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就有愧于世界。但是,天才和大师,是可遇不可求的,绝对不是单靠基础教育的培养,更不应该是每一所学校追逐的目标。如果不这样,则会给基础教育的学校带来一人成功千人陪读的可悲结局,给国家民族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教育灾难。
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的时代在不断进步,无论科学技术还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需要大批的与时俱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国家在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中,表述得很清楚,即我国应该由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优秀的领军人才,上千万的优秀的专业人才,以及数以亿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劳动者大军。就人口数量分布来看,前者是且只能够是极少数,中者是千万人的队伍,后者是普罗大众是社会最基本的劳动构成大军。
我们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都应该是对准这一最基本最广大的群体来进行。何况,我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4年已经达到34%,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着精英教育的轨道一厢情愿地孤傲地前行。
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落后,就一定出现不了大师或者天才。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实际上基础教育的基础铺就得越坚实越宽广,出现拔尖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大几率就越高。反之,如果急功近利地忽略基础直奔高精尖,反而会因为基础薄弱缺失而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断裂,致使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来。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绝对不反对拔尖人才的出现与涌现,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只是一种面对全体国民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教育,与其中出现的极少数拔尖教育天才教育毫不矛盾,而这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教育。这其间体现着因材施教的以人为本的传统教育中卓有成效的根本性教育原则。
今天的基础教育不可能推行反对教育现代化的仿古教育,更不可能推行闭关锁国的封闭教育,我们推行的基础教育,应该具有时代烙印社会印记,符合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但是,基础教育中的现代化教育绝对不应该是以现代化手段为唯一目标唯一形式的教育,而主要是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公民教育,内容至上的现代社会基础知识基本规则的教育,没有这一点,无论硬件上怎样投入,都只是一种近似于表面的皮毛般的现代化教育。同理,基础教育中的的国际化教育,并非只是出国次数国际兄弟姊妹学校数量增多的教育,或者片面地追求交换生的教育与为国外输出人才数量多的教育,而主要应该是以我为主所进行的国际视野国际认同的教育,并不是按照西方中心西方标准西方观念所进行的教育。
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应该形成关于基础的共识。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很多知识一直在不断更新,但是,作为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选择人类文明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有再生性发展性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则进行教学,应该面对绝大多数人乃至于每一位社会成员进行教学,而不应该按照精英教育天才成长的要求来进行教育。要有最低量的教学要求,而不应该因为对精英出现的期盼而无限提高对普通大众的一般学生的教学要求。现在的教学现实是,教学时没有质量要求的,谁也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负有一丁点儿责任,学与不学,学多学少,學深学浅,都无人问津。我们学习美国教育,就学不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良知与教育制度,学不来教育的最低限考试要求,仍然津津乐道于满足于一俊遮百丑,满足于用极少数的偶然成功来遮掩千百万陪读者的血淋淋的失败。
课程改革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回归到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来,彻底摈弃人力财力匮乏时代的精英教育的旧思想旧观念,真正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到社会与时代所要求的基础性,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实施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教育测量以及教育评价的基础性,让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体现出国家在国民教育上面向绝大多数并进一步发展到面向每一个孩子,真正实施教育均衡教学均衡,真正告别贵族教育奢侈教育精英教育权贵教育,我们的民族国家社会才有了具有良好素质的国民基础,社会的发展才有了广大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了可靠的人力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