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写作和教师成长的视角读《论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9 20:3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写作和教师成长的视角读《论语》
2015-07-26 来源:共识网作者:阿信



我这时也理解孔子为什么这样伟大,这样与众不同。因为他一定是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沉下心来,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去做的事,就是当一个教师,然后做一个深具民主作风的民办学校校长。


  ——“孔子与中国的私学传统系列”之一

  我写作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传记《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时,反复读“柏格理日记”10余遍,并以“日记“为基础编辑“柏格理年谱”,作为传记写作的基础。在“柏格理日记”里,我读到他对《论语》这本书的看法。他认真读过《论语》后评论说:

  这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柏格理是对的。因为《论语》就和《毛主席语录》一样,属于语录体。这本由孔子的学生,或者是孔子的学生的学生编辑的书基本上是孔子的言谈摘抄。

  我们不知道在孔子那个时代,学生上课如何记笔记。因为那时没有纸,更不存在本子。我们也不知道学生用毛笔把字写在什么上面,我们只能猜测很有可能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但也可能不是。如果他的学生象今天这样做课堂笔记,我们可以想象一堂课要用一大堆竹简,体积很大不说,扛起来还很重。买这些竹简的价格也绝不会便宜,孔子的学生大多是穷读书人,不见得消费得起。

  记在竹简上的字要保存下来,还得找专门的人用烧红的铁棒烙竹简,把字刻在上面,这样的费用也不会低。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弟子四分五裂、各奔东西。然后过了很多年,有人提议咱们来编一本有关老师或是师爷孔子的书吧,于是组成一个编辑部。首先要做的是寻找当年孔子学生所写的笔记或是课后回忆。要把这些竹简搜集起来,用牛车来拉,甚至是人肩背手扛,在那个年代都是繁重的体力活。一大堆、一大堆的竹简搜集好之后,还要阅读、选材、鉴别,最后成书的是一本极精简的言论集。

  所谓《论语》,“论者”,学生或他人提问,孔子回答; “语”者,自己有感而发,自我表达。

  一定也是考虑到成本和携带方便的原因,这本书在选材时去掉了大多数孔子谈话的前因后果。这样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麻烦。而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麻烦是把许多孔子的“言论”前不搭村、后不搭店地堆积在一起。

  我们是和孔子一样的人,当然明白人说话都是有前因后果的。不明白前因后果,他的话很多你其实很难准确理解。

  把很多孔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人所说的话堆积在一起,让《论语》成为一本很难准确解释和枯燥乏味的书,因为你不知道这一段一段的谈话之间的逻辑关系何在。

  柏格理是英国人,觉得《论语》枯燥乏味有情可原,但北大教授李零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他人生的整个青年时代也觉得论语枯燥、乏味。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中,他说:

  这本书,我过去读,中学就读,但不爱读,一直没下过工夫,一字一句仔细读。

  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在下读书时正值文革末年,从小的课本上也没有选几篇《论语》里面的文章,但是“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等等也读过,觉得就是一些居高临下的说教,没啥了不起。

  38岁到贵州,因缘际会,入阳明先生门下,明“知行合一”之旨,依此为阶梯,得窥岩中花树,中国私学传统之精要。而孔子为中国私学传统之第一人,属于长江源头、喜马拉雅。遂起研读《论语》之强烈兴趣。

  在这时,有一本书对我理解《论语》帮助很大。这本书就是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先生的名著《孔子与中国之道》。

  这本书没有把《论语》当成道德说教研究,也没有把孔子当成至圣先师来研究;他把孔子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民办教师来研究。

  这本书的目录就很有意思,其中第二章:“研究孔子的依据”;第五章:“人”;第六章:“弟子们”;第七章:“教师”都是很有意思的章节。

  其中第五章“人”这个标题很刺激我。让我想起《圣经》上的一句话:

  看这个人!

  无论伟大如孔子,还是平凡如你我,都是人。因此,学习孔子的第一件事,应该把他看成一个人,而不是和你我不一样的“伟人”,或者狗屁“至圣先师”。

  我后来研究孔子,很多思路即受“人”这一章的影响。顾立雅说:

  1. 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即使是孔子的对手的攻击也很少与我们得之于《论语》的一

  种印象相矛盾,这种印象就是,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这本书告诉我们,“闲暇之时,夫子的举止是不拘礼节的和愉悦的”;

  2. 孔子太有思想了,也太坦率了。他说:“把怨恨隐藏起来,表面上却对人装作友好……

  我对这种行为感到耻辱 ”。孔子多半会采用以下做法:当面批评,背后表扬;

  3. 由于孔子总是礼貌待人,所以被认为有屈身阿贵之嫌。可是,当孔子与国君或有势力的世袭贵族谈话时,他从未有过任何逢迎巴结的举动,而通常是提出相当严厉的批评;

  4.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政府不能使它的人民幸福,它就是不合格的。

  5. 如果学生的意见与他的观点相左,孔子不仅不会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冒犯,还会承认他们的不同意见是正确的。

  ……

  我看到这本书之后不久,开始参与上海百特王胜先生的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尝试从以下几个视角研究孔子:

  1. 孔子无疑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可是为何在他30岁时,突然开始做起了一个民办教师,一个民办学校的校长,而且这个学校是从两个学生开始?是什么原因让孔子在年华正好时,开启这样看起来和他的理想相比极微小的事业?

  2. 孔子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这些学生既要给老师交学费,又要生活,很多还是

  拖儿带女的一家之主,他们靠什么为生?

  3. 孔子学堂是如何管理的?

  这些问题给我打开了一扇和孔子坦率平等交流的美妙平台。我再读《论语》,处处看到

  的不再是道德说教,而是孔子这个人:他的个性、他的喜好、他的脾气、他的言行举止、他的喜怒哀乐。

  我慢慢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去退下来做一个教师,而不是挤进官场指点江山、具体操作。因为从本质上,他的天性并不适合做一个官员。他这样一个坦率、常常批评人、得罪人、喜怒哀乐形于色的人;弟子颜回死去,他在学校操场里放声痛哭,令计划独生儿子车祸,第二天照样面不改色地开政治局会议。

  有人问孔子对当时政治人物的评价,他没有慎言,更不虚伪,他说:“斗筲之徒,何足算也!”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长期做官?他的官不仅做不长,在今天的中国,恐怕连一个学校校长都做不了。

  我这时也理解孔子为什么这样伟大,这样与众不同。因为他一定是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沉下心来,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去做的事,就是当一个教师,然后做一个深具民主作风的民办学校校长。

  从本质上说,孔子只能做一个教师,而一旦做教师,因着他的天赋,他就能成为最好的教师。

  从那时起,我对阿福童教育之五大领域。首先从“探索和认识自我”深信不疑。我也一直认为这是所有教育成功之基础。

  我能有这样的认识当然是因为读《论语》这本书。用孔子这个人物作为主线,《论语》成为一本极有趣味的书。李零先生大约也是30-40岁开始研读《论语》,他说《论语》是一本记载极真实的书:

  《论语》有个优点,写作或文学上的优点,想盖都盖不住,就是它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

  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

  在《圣经》中,耶稣教训自己的门徒说:“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是不是。”

  所有伟大的教师都有共同的特点。我们要特别感谢《论语》编辑部,因为他们信奉的编辑原则是“真实、惊人的真实。”

  在《论语》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孔子的学生不是颜回,不是子路,也不是子贡,而是宰我,就是那个被孔子大骂,后来名声一直不好的宰我。我喜欢宰我是因为他不仅敢于挑战孔子学堂的核心价值观、挑战孔校长的核心办学思想,而且他不是私下找校长交流,而是拍着桌子、当着众多同学一起责难老师!

  当然那时还没有桌子,我写“拍桌子”是为了方便各位理解的方便。

  我这几年讲学、交流,都特别看重敢拍着桌子和我吵的人。因为他们要么还没有被应试教育摧毁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么在官僚体制的压力之下还保存了几分骨气。这些是真正值得我敬重的人,我更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就是这个专门给老师难看,不知多少次搞得校长大人下不了台的宰我,孔子后来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时,深情地想起自己的学生宰我,列他为“孔门”10大优秀学生之一。

  司马迁写《孔子弟子列传》,说宰我后来参与叛乱,为孔子所不齿。这是张冠李戴、犯了考证上的错误。

  读书,即使对于司马迁这样的大家也不能完全照搬,这样的读书才能读出乐趣,读出独立思考。

  喜欢《论语》和孔子的除了李零,除了在下,还有王小波,就是写《黄金时代》的王小波。他说,如果和孔子同时代,他很愿意去孔子门下读书,因为他学堂的风气自由。他说:

  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

  老先生有时候也鬼头鬼脑,那就是“子见南子”那一回。出来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没“犯色”。

  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

  现在的中国,研究教学法盛行,好像教育只有教学法。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大家都知道,但这些其实只是孔子学堂校园文化下面的操作技法。如此而已。

  以我的研究,《论语》一书并不是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孔子的许多学生其实是孔子学堂的教师。《论语》更是教师团队对话和碰撞的真实记录。正是因为孔子没有把自己当成领导和权威,学堂实行领导和员工平等,兼容并包,自由讨论,鼓励人说实话、说真话,这才造就了洙泗的伟大,人才之辈出。正因如此,受洙泗江讲学陶冶的学生们才能编辑出真实、惊人的真实的《论语》。

  朋友,如果和孔子同时代,你愿意去他门下读书吗?

  阿信 2015年7月24日

  欢迎批评、讨论。欢迎拍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7:21 , Processed in 0.1008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