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写作:语文教学的重要生长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31 15:5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微写作:语文教学的重要生长点
浙江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沈建军

  2014年北京市语文高考新增了“微写作”内容,考题“18岁的纪念”深受考生欢迎。其实“微写作”并非新生事物,类似于以往的“小作文”,但又有新的突破。高科技、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催生出的“微写作”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生长点。下面结合我的实践研究作些阐述。
一、微写作的内涵
  微写作是指短小精练的书面表达,是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述观点,抒发情感的写作。微写作是为了满足不同情境下的表达需要,以解决现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直入主题,不能拖沓冗长,没有固定文体。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微写作起源于古代笔记、寓言、笑话、诗论、楹联、格言、谜语、随笔等,例如《世说新语》《笑林广记》《菜根谭》《陶庵梦忆》等,其特点是扎根于生活,短小精悍,微言大义。从文章体式上分成三类:文学类(寓言、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故事等)、实用类(笑话、楹联、格言、谜语、日志、书信、广告、传单、微信、跟帖、简历、倡议书、回忆录、祝酒辞、访问记、投诉信、演讲稿、申请书、人物传记、网页设计、通讯报道、商业信函、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等)、思辨类(申论、短论、影评、书评、论文、社论等)。
  汉语是一种言简义丰的语言。朱光潜曾说“语文最大的德性是精确妥帖”。微写作讲究精准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精准”就在于合适的文章体式和词句运用。语言运用的逻辑就是意义建构的逻辑。意义建构的逻辑就是词与词组合的关系、句与句承接的关系、段与段衔接的关系,运用要有分寸,合乎逻辑、合乎规范和合乎情境;关系之间要注意变化和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谋篇布局要有情味,讲究风格、气势等。学生要为自己的思想或情感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让每一个字都能说话,让每一句话都流自心田,这样的写作才真实而有意义。当然,这个寻找的过程近乎苛刻,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富具个性。
二、微写作的价值取向
  1.满足现代学生书面表达的需求
  现代社会正处于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寄信、拍照、坐车、创业都“只争朝夕”。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短信、微信、微博在生活中的应用日益频繁,各种网络语言如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虽然满足了现代人的表达需求,但是也造成思维的肤浅和语言的粗鄙,许多文字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不像经典作品,从构思到写作,经历很长时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深思熟虑。“微写作”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既让学生的书面表达免于粗俗化和空心化,让信息记录更符合社会交际的规范,又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表达,如情感的宣泄、生命的诉求、对社会的评判等。
  2.解决作文评价的“瓶颈”问题
  “微写作”是作文评价中的有力补充。目前大作文评价效度、信度和区分度存在不少问题。大作文文体局限于散文,使学生的表达方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公民的写作素养。教师往往以个人的感觉或经验作评判,随意性强。微写作有实用类、思辨类和文学类写作,丰富了中学生的写作样式;微写作单考某项写作能力,易于教师客观公正地把握;微写作因赋分小,易于教师评分。例如台湾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试题中有道写作题:试以楚国、齐国或第三国记者的身份,选择一个立场报道晏子使楚的事件。这个题目将传统经典故事与现代生活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评价作文时有了一把衡量的尺子,即看考生有没有描述故事的能力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解决“假、大、空”的文风问题
  当前学生写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文章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拼凑词句,到处是“整容”的痕迹。“小散文”成为中学生写作的主要文体,实用类写作被拒之门外;学生写作疏于逻辑思辨,重感性轻理性。这与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北京师范大学张柠教授评价中国高考作文时曾称:“学生进入大学后,我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让他们忘掉高考作文的写法,从零开始,重新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思考进行阐释和表达。”微写作秉承中国精短写作的传统,扎根于现实生活,不再让学生对着天空说瞎话,培养学生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写作能力。我们培养的不是文字垃圾的搬运工,而是生命的舞者、思想的鼓手。
  4.解决学生写作中的心理问题
  当前学生怕写作、厌写作的心理现象已经不是个例。学生如果没有兴趣,没有写作的动机,强迫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文字;有的教师采取投机方式教写作,例如万能作文法、套题技法等,压制了学生表达的心理诉求;有的学生虽然能写,但是因为缺少恒心,不肯吃苦,结果根基不牢,可持续性不强,终无建树。微写作则降低了难度,以低起点进入写作状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和成就感。教师要将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教,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调动学生的写作的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使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解决学生写作兴趣不足、持续力不长、表达欲望不强等心理问题。
三、微写作的教学策略
  正如开汽车必须加足汽油,点火启动,方向定位,根据路况和需要不断调挡变速或者转向,甚至调头;要上好微写作课,也必须建立相应的四个系统(见右图):


  1.预备系统——创建环境,丰富积淀
  微写作强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校(班级)里要构建写作外部环境,或者是现实生活的微缩版,借助黑板报、校报、宣传窗、文学社等载体,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在班级里形成你写我写大家写的良好环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写作热情。课堂也要创设逼真的生活化语境,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工作犹如汽车在开之前加足汽油、检查轮胎、鸣笛示意,十分重要,不可小视。
微写作要求学生积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人生经验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离不开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和敏锐的感悟,当然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文经验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运用,小到字词句,大到篇章册。学生词汇量越多,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捉襟见肘;读过的文章越多,写起来旁征博引,文章的体例和思路都能借鉴,文章的思想情感就能够吸收。所以教师可借助读书、背书、涵咏、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和价值观,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点火系统——激发情感,表达欲望
  学生写作的动力来自生命的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有时候教师教写作教得很累,学生却置若罔闻,原因是学生的写作之火还没有点燃。教师推着一辆没有发动的车在前进,当然累。写作者只有对写作产生热情,才会带着感情投入写作,情动于衷,言表于外。学生不愿意写作甚至害怕写作,原因在于生命的情感不够。情感越丰富,自我精神的需求也就越强烈,生命的诉求也越需要表达。因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写作课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人与人的情感其实是相通的。不仅情感本身可以移植,而且情感表达的方式也可以移植。挖掘阅读文本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感甚至是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的情感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感。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推动学生快速进入写作语境,找到文章的动情点,激发学生的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要设计“写的活动”来激发表达欲望。这种活动要求学生描述场景、事物,表述观点,抒发情感,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此产生持久不衰的写作动力。
  3.动力系统——意言转换,技能训练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将人的智力发展分为浪漫、精确、综合运用三个阶段,而精确阶段包含了整个中学教育。“要按照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获得其他一些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的一般事实作出提示和分析。”“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智力是发展语言的基础,语言需要科学的训练。”言语技能训练要立足于点拨引导,不需要面面俱到,也不能一味纠错,更不在于写作知识和技法的讲解。学生写作思维僵化的原因是“对精确知识漫无目的的积累且又不加以利用所致”。微写作指导必须精耕细作,目标细化,精准地判断学生写作的困难,对症下药,加强写作指导的针对性;学生要用精准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哪怕一个词一个标点,也要细细揣摩,这样才能提高意言转换能力。
意言转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复杂的动力系统。写作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编码结构模型。这需要丰富的词汇量和阅读量,还有书写水平、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外在信息的刺激下,大脑将信息重新编码,即立意、构思、赋形、组织、甄别、反省,形成新的语言形式(包括语言结构和语言个性)。当然,这种意言转换机制是写作者长期语言习得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和灵活多姿的特点。意言转换中编码的主要单位是词语和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码,准确、简明、合理、得体地表达思想情感。“真正有用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一些一般原理,这些原理能够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具体细节中去。”在这个编码过程中,需要教师聚焦问题,分解任务,关联写作知识,建构言语模型,使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融合起来。
  4.方向系统——思维加工,关注生命
  写作与开车都需要有方向感。方向感就是根据主体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微化处理,这离不开思维能力。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语文教师要懂得语言文字表达与思维的关系,有意识地把言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不能片面偏执;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揭示内在关系或规律;从实际出发,灵活快速、准确地概括、组合、分解、加工信息;思考问题要连贯、有条理,遵循逻辑规则;提高思维活动的精细程度;思考问题能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唯上,能自我批评反思。微写作从材料搜集、主题提炼、内容安排到语言选用,都离不开思维。学生“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力不从心”“言不由衷”“立意肤浅”“流水账”等写作弊病,表面上是言语技能的问题,实际上是思维的问题,思维清晰的人语言表达不会零碎、颠倒,思维混乱的人语言表达也不会缜密、有条理。这些弊病只有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训练才能克服。
  中学生的言语特点是“发展和语病共存”。原因是中学生在发展言语形式时,片面追求语言层次的复杂和词藻的华丽,忽略了语言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正如《作文难》的作者陆谷孙先生所言:“写作远不只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气之所形——独立的人格、健康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拙的判断、独特的手法、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写作教学需要关注章法技巧之类的技能训练,还需要关注言语生命,精确训练应与自由生命完美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和引导他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因此,微写作的教学策略是在语言运用中将言语技能和言语生命融合起来。研习自己最崇拜的作家的写作风格,小到用词用句的习惯,大到思想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将其积淀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确定自己生命成长的方向。
  一个时代必将选择符合自己时代情趣和节奏的文体。微写作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精致化的言语实践。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这种微小的写作方式,能让写作更接地气。“微”也是一个整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学生而言,写作“少则得,多则惑”,应降低难度,落到实处。当然,我们也需要用系统论的眼光整合这些“微”,聚少成多。展望未来,世界正进入崭新的“微时代”,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生长点。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章熊等.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49 , Processed in 0.0632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