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之5·贮材
让日记成为聚宝盆 宁夏西吉县一中 赵炳庭 【作家范文】 我日记中的橡树林 张守仁 一九八○年六月五日 星期四 厦门 天气晴朗。早晨乘八点二十分长途车离开泉州,过晋江,南下至厦门。下榻厦门宾馆后,于下午三点乘渡轮前往鼓浪屿。 上岛之后,我穿街过巷,沿着整洁的石板道向西走去。问了路人,才找到一幢英式红砖房子。叩门相问,迎出来一位慈祥老人,问他这里是否是舒婷的家,他点头称是。我说明自己是《十月》杂志的编辑,来向《致橡树》的作者约稿。老人遗憾地说:“我女儿不在啊,外出啦。”我留下了姓名、地址、电话,怅然离去。经过小巷中的别墅区,从爬满常春藤的石墙上,飘出叮叮咚咚的钢琴声,还不时听到从绿阴中传出邓丽君那曼妙的歌喉。攀上日光岩,俯瞰了厦门全景。黄昏时来到菽庄公园。该园临水而筑,长桥入湾。沿着长桥走向大海,海浪拍打着附近礁岩的洞穴,嘭嘭然似有鼓点的声韵。我猜想,鼓浪屿也许因此而得名的吧? 我从栈桥上回到岸边,坐在椅子上歇息。附近金色沙滩上,赤膊、赤足的孩子们,追逐着、欢玩着一个大皮球。对离栈桥四五十米的地方,有几个青年在晚霞照射的海面上击水游泳。我头上遮阴着一株轩昂挺拔的木棉树。一朵大红花,噗的一声落在我脚边。这使我想起了舒婷《致橡树》中木棉和橡树的爱恋:“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纯的歌曲……/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是思想解放以后崭新的爱情观,是树对树的恋,花对花的爱;不是藤对树的依附,也不是叶对花的衬托。双方独立自强,彼此尊重,分担痛苦,共享欢乐。 《致橡树》发表后,迅速在全国传开。这次见不到舒婷,令我懊丧,因为我有一个疑团得不到冰释:她在一九七七年三月写出《致橡树》之前,从未到过生长橡树的北方,从未见过现实中的橡树,那么,诗中伟岸身躯的形象和鲜明的意象,是如何获得、如何萌发出来的呢?这是一个文学创作的谜。 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星期三 芝加哥 今天又到离旅美寓所数百米之遥的橡树林里散步。在这距芝加哥市区一小时车程的巴林顿自然保护区里,有条两米宽的林中小路,供附近居民晨练或遛狗。兴之所致,这次沿着铺沙小路走得很远,竟一直深入到狐狸河畔。 一路过去,我看到这儿两侧簇聚着两百多棵具有三四百年树龄的老橡树。这些在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美利坚合众国宣布成立之前早就存在的古树们,全无苍老之态,仍处在健壮的生长期;树干粗壮得三四个人才能合抱得住,分岔的众多枝柯,荫蔽数亩,高耸云端。我仰脸望不到被密叶掩蔽的树顶,只能见到被繁密枝梢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蓝天。保护区里的工人,在每棵大树靠近根部的地方,钉上一个标有保护编号的圆形白色金属片。我靠近一棵编号为一八八的大橡树,怀着敬畏之心,伸手轻拍它那粗糙、凹凸、灰褐色的树干,细看它那些蛮壮、虬曲的枝桠,墨绿的叶丛以及撒落地下的棕红色橡实,油然感叹它那生命力之强大。 面对这些苍劲遒壮、气势雄伟的庞然大物,不由你不感到人的脆弱和渺小。时间是生命的财富,而世上最大的秘密,莫过于生命的秘密。你难于想像这些度过了几百年漫长岁月的老橡树,遭遇过多少次飓风的侵袭、暴雨的浇淋,承受着多少回雷电的轰击、严寒的冰冻。然而它们沉默着、隐忍着,坚韧地挺立着,顽强地生活着。 橡,木象,木中之象也。形象魁梧、高大如象的树木,以它伟岸的身躯、坚实的品质,而为古今中外的人们所赞美。橡树在欧洲享有殊荣,是希腊主神宙斯的圣树,系德鲁伊特教派崇拜的图腾,更是德国的国树。如果欣赏过荷兰画家鲁伊斯达尔的《森林景色》、俄罗斯画家希斯金的《雨后的橡树林》、列宾的《橡树林中的礼拜行列》,就可知道欧罗巴画家们对气势磅礴的参天橡树怀着怎样一种敬佩、敬爱、敬重的心情。橡树在北美也受到崇敬,它是美国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卡特总统家乡所在的佐治亚州的州树。散文家爱默生说,有思想、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学习像树那样,巍然挺立在大地上,在灵魂颓丧、萎靡的人群里,举起正义之笔,做“一个擎旗的人”。 橡树们不仅为大地带来成片绿阴,给人类提供诗意的栖居环境,还给饥馑中的灾民贡献富有淀粉的橡实。我国古籍中对橡实就有许多记载。《晋书·挚虞传》说:“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唐代张籍《野老歌》曰:“岁暮锄犁依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皮日休也有诗云:“深秋橡子熟,散落榛荒岗。”北京郊区顺义和昌平交界处、靠近怀柔一侧的王峪村,至今保存有数千亩原始橡树林。据当地老人说,在闹饥荒的三年困难时期,那片橡树林里的橡实救了村里许多饥民的生命。 橡实不仅可食用,还可酿酒,酒糟更是喂养家畜的好饲料。至于橡木,由于质地坚硬致密,可造房,可做家具,也可制作地板、枕木、坑木,是难得的栋梁之材。 从狐狸河畔回到寓所,上网看到纽约“9·11”事件之后世贸大厦废墟上纪念建筑的设计方案中,就有一片池边的橡树林,引发后人的怀想。 千百年来,遍布欧美、俄罗斯、中国和日本北方的橡树林里,发生过许多宗教的、爱情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因而引发诗人的怀念、画家的激情、作家的想像,旅人的赞叹。 橡树林,我想追随茅盾赞美白杨、陶铸称颂松树那样,给你唱一支深情的歌…… (本文有删节) 【作者简介】张守仁,上海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北京晚报》文艺编辑,北京出版社编辑,《十月》期刊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北京作家协会理事。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线》、《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爱是一种伤害》,译文集《道路在呼唤》[苏],《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屠格涅夫散文选》[俄]等。《林中速写》、《老船》分别获第一、第二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奖。 【赏析借鉴】 笔底蕴真情,妙手写华章 ——张守仁《我日记中的橡树林》读后 赵炳庭 张守仁《我日记中的橡树林》是一篇独特的散文作品,虽说从头至尾读了不下三遍,但总觉得意犹未尽。作者有善写日记的习惯,数十年来他不知写了多少日记,也许是作者的一时兴趣所致,竟想到了“橡树林”三个字,这深刻于作者记忆中的橡树林,被一个个翻出连缀成篇,就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 时间跨度大、地域广阔,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时代背景,使这篇散文有了意味。作者的游踪遍及世界各地,从写他到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外文书店买到《普希金文集》时如获至宝的喜悦到写他坐在雪松下读书的情景;从写他“文革”时期被赶出新闻单位到放逐北京门头沟区北岭公社王平口大队劳动改造时靠借书来读打发着寂寞的时光;从写他去厦门鼓浪屿向《致橡树》的作者舒婷约稿而未见到时的懊丧到写他去莫斯科参观屠格涅夫故居纪念馆;从写他去加拿大魁北克市旅游胜地饱览自然景观到写他去巴黎参观卢浮宫、游览塞纳河欣赏闻名于世的河上众多的桥梁、观看巴黎歌剧院的豪华建筑、去西郊的布洛涅森林赏秋;写芝加哥到离旅美寓所数百米之遥的橡树林里散步……作者一一道来,写他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文中营造了一种诗性的和谐氛围,凸显出作者对文学、对生活的有心,对往事、对人物的有情。 作者的笔触涉及荒陌古道、远方山水,从天地湖泊中汲取精华。文中作者所写的橡树林既是写人叙事的依托物,又是作者精神和人格的写照。对于这些树干粗壮、荫蔽数亩、高耸云端的橡树林,作者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油然感叹它生命力之强大:“你难于想像这些度过了几百年漫长岁月的老橡树,遭遇过多少次飓风的侵袭、暴雨的浇淋,承受着多少回雷电的轰击、严寒的冰冻。然而它们沉默着、隐忍着,坚韧地挺立着,顽强地生活着。”作者写这些形象魁梧、高大如象的树木,以它伟岸的身躯、坚实的品质、而为古今中外的人们所赞美。至此,文章的主旨呈现,这是点睛之笔,是发人深省的睿语:“橡树林,我想追随矛盾赞美白杨、陶铸称颂松树那样,给你唱一支深情的歌……” 从他流露的情感独白中,可看出他是一个内心世界情感特别丰富的人,他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挖掘生活的美、人性的美。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散文是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写散文就是要顽强地表现自己,把自己敞开来,将灵魂掏出来,不设防,不掩饰,我手写我心。”从先生的一系列文章中,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他为人作文时的那种坦诚以及待人处事时至诚谦和的品性和修养。触摸到先生的散文,除了被他的才情所折服之外,同时也为自己找到这么一块能净化灵魂的圣土而喜悦,而陶醉。 日记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记录自己比较有意义的所见、所感、所想、所闻的一种短小灵话的文体。它是心灵的记录,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我鞭策的警钟,是人生道路长跑的轨迹。它的写作对象十分丰富: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科学世界、人生体验,凡是觉得有意义的人、物、事、情、理都可入笔。 近几年高考作文 “文体自选”的要求,给考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写作环境。日记也成为其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备受考生和阅卷老师的青睐。日记体作文的优势,在于其组合相对自由,可省去一些过渡、衔接语,使结构简捷、别致;同时,表达方式上不拘一格,便于考生灵活地叙事、抒情,或者是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 日记体作文就内容的真实性而言,可分两类:一类是实录作者自我生活的,即以写实为主,叙写真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另一类则是虚构成篇的,即假借他人之名、别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意愿,文中的“我”即可虚化为他人(包括历史人物、小说人物),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物体(动植物等)。前一类作文的特点是真切、自然,有利于抒发内心情感,引起读者共鸣。后一类作文,则往往以日记为“形”,其内“质”是小小说、杂文或寓言故事。 平常我们写日记,多是一事一记,单一成篇,不受字数限制。而考场上由于诸多的限制,特别是字数的限制,不得少于800字,因此可用多篇组合,至少也要两则组合。这样既可以形成互补,又能够增加行文色彩。如果只用一则日记,形式上难免单调,内容上也显单薄。一般说来,考场上的日记文体是由几则日记连缀而成。这几则日记之间,应该在内容相互关联,中间无需叙述的语言连接,情节的发展应暗含于日记的内容之中。但有时前几则日记表面上没有关系,直到后面几则或者是最后一则,才使前面几则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日记发生了联系也是可以的。只有如此,才能紧扣主题。 日记的一般写法:第一行中间写年、月、日、星期几及天气情况。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正文对象十分丰富,可社会生活、可自然现象,凡是觉得有意义的人、物、事、情、理都可入笔。写法可以多样,可叙事,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也可以兼而有之。字数不受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考场上,日记的写法不必拘泥于严格的形式,是可以变通的。 天天坚持写日记,受益并不只限于练笔一个方面,它可提高我们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积累材料的能力。 【学生佳作】 日记三则 ——甩掉多余顾虑,使我健康成长 云南一考生 2011年4月28日 阴转晴 今天,我挑着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才走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一肚子怨气,想撂挑子,等待妈妈来挑过去。没想到妈妈看穿了我的心思,要我脱了外衣,脱了鞋子,再试试。这分明是要我坚持,不怕困难,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不依靠别人。 仔细想想,我发现妈妈要我甩掉的不单纯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的顾虑,更重要的是“怕困难、怕承担责任”的顾虑,要我做一个敢作敢当的人。妈妈的严格要求,其实是对我真正的爱,它将伴我成长,使我受益终生。 2011年9月28日 晴 今天一大早,妈妈便下地干活去了,临走时嘱咐我记得喂猪。我起床后,先去喂猪然后才做其他事。但没想到我喂完猪忘记关猪圈门了,猪崽儿跑出去吃了邻居张大婶家的菜,还损坏了菜园的篱笆。张大婶骂骂咧咧地找上门来。我家与张大婶家本来就有许多扯不清的矛盾,以前遇到这种事情我早躲起来了,任由妈妈与人家争吵不休。但这时,我想起了妈妈“甩掉怕承担责任的顾虑”的教导,主动向张大婶赔礼道歉,并去张大婶家把菜园篱笆修补好,还用我的零花钱赔偿了张大婶家的损失。 回来的时候,张大婶把我送出门,硬是把我赔她的钱塞进我的口袋,并一再表示“没关系”。我想,这样做也算是我对妈妈的报答吧。甩掉误会,是邻里友好相处的基础。 2012年2月18日 晴 今天,我与王英岚手拉手站上了领奖台。获得此次荣誉,我不得不感谢老师的鼓励和妈妈的教导。 那天,班主任通知我班奥林匹克物理预赛前五名的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决赛。老师带着期待的目光问:“哪两位同学愿意承担这次决赛的重任?”我是预赛的第五名,本想报名参加,但是我有许多顾虑:一是因为决赛高手如云,胜算几率太小;二是我班预赛第一名王英岚一直是我的竞争对手,如果我决赛失败,一定成为她的笑柄…… 几分钟过去了,一直没有人报名。这时,妈妈昔日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我刚把肯定的目光投向老师,老师便宣布:“张英第一个报名。”当然王英岚随即也报了名,班上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决赛,我俩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甩掉多余顾虑,给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铸造美好人生。 [点评] 文中三则日记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形式上各自独立,内容上相互关联。每则日记都能紧扣“甩掉多余顾虑,铸造美好人生”这一主旨,把抽象的话题演绎成有生活化及故事化的片断。作者选取了家庭、邻里、学校等不同方面的生活片断,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真实感受。 构思独辟蹊径。由于考场作文受诸多的限制,特别是字数的限制,因此作者采用多篇组合。这样既可以形成互补,又能够增加行文色彩。如果只用一则日记,形式上难免单调,内容上也显单薄。行文上均以叙为主、先叙后议,并巧用天气暗示心情变化,可谓构思新巧,高人一筹。 【思考训练】 1.“围观”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很多人围着观看”。“围观”也是个网络新兴用语,如某人做出非常醒目的行为,就有可能招致围观。“围观”,其实不仅是看,还是“说”——表达情绪,发表看法和建议。 请以“围观”为题,构思一篇日记体作文(也可考虑“博客日志”的形式)。 写作提示:可通过多则日记,揭示日常生活中“围观”的基本特点(如“围观是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只围观而不伸出援手是人情冷漠的集中体现”,以及“围观帅哥,虽然有趣却也无聊”);或者着意透视网络“围观”的利与弊(如“围观体现着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公正严明”,“围观可以激发人的正义感,可以让人认清事实真相”,“求‘围观’,渴望一夜成名,最终只会遭人耻笑”,篇末点明“网络围观是把双刃剑,需要文明来规范”)。 2. 同学们可利用寒暑假深入社区,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