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诗失败了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4 12:1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诗失败了么?

敬文东


    否定新诗的人中,不乏公众眼里的重量级人物。季羡林、韩寒一老一少曾对新诗做出了在他们看来堪称毁灭性的打击。这种臆想中的打击对于新诗其实无关紧要。不懂行的人除了制造笑柄,说什么都没关系,联想到季老多年前“中国文化可以拯救西方社会”的豪言,我们就更没有必要深究他的言论有什么重要性。胡适当着蒋总统的面,对中央研究院的同仁说,“总统老了,难免说一些糊涂话,我们要原谅他。”对季老的言论,我们实在应该有胡适对蒋总统的胸襟,不要去计较。实际上,他们手中并没有掌握足以毁灭新诗的任何武器,更遑论原子弹。倒是写了大半个世纪以上新诗,并且颇有成就的郑敏先生对新诗的否定值得重视。郑先生贬低新诗的参照系是中国古典诗歌。如果我没有谬解真经,郑先生的意思大致是,新诗没有古诗那样深远的传统;新诗的成就没有古诗那么大。因此新诗是失败的。这两种貌似堂皇的理由实际上都不足以构成贬低新诗的理由,也无法成为新诗成败的标尺。古诗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拥有深远的传统,毕竟传统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然后才是一个诗学概念;说新诗的成就没有古诗大,我们要问的是,成就大小的标准在哪里?郑先生到了古稀之年,才知道新诗比不上古诗,是不是太晚了一点?对此,新诗有必要向郑先生道歉,承认当年对郑先生的蛊惑是错误的,是不应该的。

    新诗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随着“天下”格局和“天干地支”的计时方式被彻底打破,可以用固定格式(比如律诗、绝句和词)进行书写的情感、可以用有限词汇进行吸纳与包裹的经验,被强行修改,和天下格局、天干地支相匹配的格律化、古风化的情感与经验也开始大幅度隐退;新的经验和面对新经验产生的新的灵魂反应则开始大规模出现,古诗被其他形式的诗歌样态所替代就是必然的事情,除非古诗能表达新的情感方式和经验——至少“诗界革命”已经证明古诗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个坚定的逻辑,拒绝一切跟这个逻辑叫板的所有小心思。至于古诗被代替后,该出现何种形态的诗歌,它叫什么名字,它拥有怎样的体型,一概和古诗无关。新出现的诗歌品类呼吁古诗不要管别人的事情,只要守住自己的贞洁就行——作为中国古诗的热烈崇拜者,我这样说丝毫没有冒犯古诗的任何念头。新出现的诗歌品类唯一关心的事情,是如何完美表达“世界”、“世纪”格局中出现的新事物,以及由新事物生产出来的新经验和灵魂上的新颤动。古诗必须被代替是一回事,新出现的诗歌品类拥有何种腰身是另一回事,至于新出现的诗歌品类在不长的经历中,遭遇了哪些失败,取得了何种样态的经验与教训,则又是一回事。这是三个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问题,有互相联系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相互独立。郑先生的立论有意混淆了这三个问题相互之间的区别,季老和韩青年的呓语,则构成了对那个坚定逻辑的冒犯,都没有必要深究。

    大半个世纪以前,闻一多先生在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宋代以后的中国古诗都是多余的。闻先生一定是觉得宋以后的中国古诗不过是守成而已,不过是在重复前代,总体上说没什么创建,没有为古诗增添新的内容,所以是多余的。但宋以后的古诗在唐诗、宋词开创的伟大传统上继续滑行,确实有它的合理性。毕竟天下格局和天干地支的计时方式没有被打破,前人发明的表达情感的格式完全可以应对局面,宋以后的诗歌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突破唐诗、宋词开创的传统,对于必然要表达的情感而言,它又的确不是多余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1840年以前来到中国的所有异域文明,无一不被强大的华夏文明所消化,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这是“天下”和“天干地支”的伟大胜利,也是天下一统的格局最终没被打破的根本原因。拥有如此心性和胸襟的华夏文明,支持元、明、清三代的诗人只需要守成,不需要奢侈的开疆拓土。

    “世界”和“世纪”取代“天下”和“甲子”(即天干地支),意味着较为简单的田园牧歌式的情感经验体系的解体,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现代型的复杂的情感经验体系。现代诗歌(或称新诗)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的标志之一就是分析性。分析性是新诗的头号特征。只有分析性才能应对世界、世纪格局中复杂的新经验。和古诗相比,现代诗要复杂得多。古诗的复杂和新诗的复杂不是一个概念。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离骚》的复杂主要是训诂意义上的复杂,并不是它传达出的情感体验有多么复杂;在中国古典传统所本有的语境中,理解《离骚》根本就不会有障碍。《傍晚穿过广场》、《中国杂技:硬椅子》、《在埃德加•斯诺墓前》、《一个钟表匠人的回忆》……诸如此类充满极度分析色彩的作品,不存在训诂学上的任何复杂性,但它们具有情感考古学和伦理考古学上的复杂性。就复杂性来说,它们远非《离骚》可以相比。这是因为它们面对的世界在不断急剧地变化,如果它们自身不在分析性中加大复杂性,就无法应对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它们就可能成为不及物的、虚伪的作品。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必须要摆脱虚伪带来的污染,这是诗歌的本来要求。

    新诗的参照系不是古诗,古诗的伟大成就不能构成评判新诗成就大小的标准,就像新诗无法成为古诗成就大小的标准一样。即使新诗比古诗复杂,也丝毫不能证明古诗因简单而成就低劣,只因为古诗面对的情景不需要它过分复杂,或者古诗有权力将复杂的情景处理得简单,在玲珑剔透中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如果古诗复杂了,倒更可能成为虚伪的作品。同样的道理,古诗深远的传统也无法反衬新诗没有自己的漫长传统,因而是低级的或者失败的。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刚刚起步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有深厚的阅历。传统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它意味着发展、壮大,它不是一种束缚性的力量,更不能成为一种以为有了它就可以包打天下的力量。

    在承认新诗必须代替古诗的前提下,反思新诗的成败才是必须的事情。反思的目的不是要取消新诗。反思是一项建设性的工作:如何让新诗越来越成熟、如何让新诗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才是反思的目的之所在。至于有些天真的诗歌理论家热衷于为新诗制定标准,是大可不必的事情。也许这样的标准从来就不存在。我们无法给人一个标准,无法给人一个完整、周全的定义,但这根本不妨碍我们打心眼地清楚,哪一种人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人。新诗也这样。从表面上看,现在各种写法都有自己拥护者,但并不妨碍我们知道什么是好诗,至少我不会把分行、押韵的东西都当作新诗来看待。作为一个读者,我很感激有志于制定诗歌标准的理论家们的热情,但我还是恳请他们放过我这样的新诗欣赏者,让我在内心里自己给自己制定诗歌的标准。

    新诗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严重恶化的诗歌教育。中国的文学教育从小学到博士都是彻底失败的;在文学的所有分支中,诗歌的教育最为失败。许多尸居大学讲席的诗歌理论家一辈子干的都是“毁”人不倦的事情,专业的、懂行的诗歌教育者和理论家寥若晨星,而社会上鼓噪诗歌的发源地居然是大小媒体——不负责人的媒体批评代替了专业的诗歌批评,媒体在左右公众对新诗的态度。如果不加大新诗方面的教育,纯正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不占领诗歌阵地,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将会丧失审美的敏感性。以我看,这种局面才最有可能造就新诗的失败。

来源:诗观点文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1:17 , Processed in 0.0950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