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散文?散文的范畴亟待确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4 17:3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散文?散文的范畴亟待确立

熊育群

摘要目前散文创作的混乱主要体现在方向引领上,关键是概念的缺失。这也给散文的评奖造成了干扰。从来没有一个文学体裁的评奖像散文这样莫衷一是,缺少的恰恰是从文学艺术的创新与突破上进行鼓励。

目前散文领域出现了很大的混乱,既有观念上的,也有创作实践上的。这恐怕是自有“散文”概念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百年来建立的散文边界与观念,譬如“真实性”“自我”,遭遇了破界,甚至连社会广泛达成的散文伦理也被抛弃。有的作者利用散文的真实性要求,以大量的虚构达到只有真实才能获得的艺术效果,这已经是一种违背文学伦理的行为。

  有人说散文的无边界正说明了它的勃勃生机,它的各种可能性。在全民写作的当下,这也许是散文自身发展必然出现的问题,它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散文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每个写作者对于什么是散文都是清楚的,虽然有各自的认识,但下笔却从无疑惑。不得不承认,丰富的创作实践已经走在散文理论的前面了。现在的混乱主要是理论上的。面对如此丰富的创作实践,早已不能以一种文体概念去囊括了。如果再退回到过去,实际上就否定了“散文”而重新回到了“文章”,回到《古文观止》的年代。前人所作的努力全被推翻了。这是一种粗野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其自身也会被后来者同样抛弃。
  最简单的一个前提是,在谈到散文时是不是还把它当作一种文学体裁?如果不是,那没有争议的必要,重新回到“文章”,怎么写都不会有要求。如果把散文当作一种文学体裁,那问题就简单得多。文学的审美性,它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它的艺术性要求都是顺理成章的。它与小说、诗歌既定的文学体裁必须作一个概念性的区分,必须指认出它的疆域所在,找出散文的概念、范畴,并加以定义,否则散文名存实亡。
  文学性,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它不是信息符码,而是艺术符号,语言上没有追求,谈不上文学性,而语言美的最高境界是它的诗性。
  散文是建立在个人感觉、感受与感悟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它把作者鲜活的感觉带到了文字的现场,使文字具有了生命的特性与活力,是一个人与世界遭遇所激起的反应,唤醒了脑海中的感知、想象、情感、思考等精神的活动。散文再现并表现这样的精神活动,再现并表现作家眼里的世界,从而给客观的世界打上精神烙印。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个体特性,它不是知识、历史等资料性的东西,甚至也不完全是经历性的记述(要求散文像小说一样重视叙事是片面的)。它的视角是个人化的,带有个人的感知与观察。艺术天然地排斥公共性,公共的东西永远都是文学的公敌。一篇好的散文没有个人的灵魂在其中,它就不会是一种创造。散文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其精神是有呼吸的,是不可复制的。
  另外,艺术讲境界。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让历代文人创造出了许多意境深远的经典作品,让人类的心灵得到安抚与提升。散文的高下也在于其境界的高下。中华文明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所取的诗意化追求,让人与自然达成了最富审美性的和谐。这种文化上的追求,让艺术在表现自然世界时寻求诗意的表现。历代散文都在这样的意趣下进行创造。这是散文的正宗,主旨是讲审美的,是人与世界诗意的相遇。
  目前散文创作出现的混乱主要体现在方向引领上,关键是概念的缺失。这也给散文的评奖造成了干扰。从来没有一个文学体裁的评奖像散文这样莫衷一是,有的评奖者看重的是文集的意识形态,有的看重的是揭示了多少历史的真相,有的看重的是现实的重大问题,缺少的恰恰是从文学艺术的创新与突破上进行鼓励。
  文学和文学的观念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人类最初的文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包括了神话传说、诗歌、人物事件记载、政论、哲学。魏晋时代的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诗赋欲丽”的特征,意识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但他所论及的范围仍然包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直到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相继问世,文学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思维的形象特点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五四”新文学运动确立了以审美为特征的文学观念,把一般文章与审美的文学区别开来,确认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为文学的主要门类,而哲学、历史、政论等著作不再被视为文学。这当然也与西方美学的影响不无关系。
  正是确定了文学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思维的形象特点,确定了散文作为文学的主要门类之一,“五四”之后,现代意义上的散文创作才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大批作家投入散文创作,大量精美散文面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散文创作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性散文创作呈现良好态势,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散文由此发端。相对“五四”散文偏于“言志”,带有较强的议论色彩,当代散文抒情性更强。散文的概念似乎明确了,“形散神不散”的理念深入人心,被捧为散文创作的圭臬,但它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散文创作天然地注重个人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的主观性,被“大我”的客观性要求所取代,散文创作因此失去灵魂,走向模式化、概念化,导致创作的僵化。
  改革开放以来,散文复苏,艺术性散文再度繁荣。20世纪90年代“大散文”风行,艺术性散文受到质疑。散文的概念开始混乱,导致创作上无序,理论批评失范,散文成了文字的收容所。文体净化再回到起点,甚至倒退到古代的“大文学”观念,一些讲话稿也当作散文收入散文选本。这一切使得这些年从文学的角度谈论散文变得褊狭,甚至没有意义。
  进入新世纪,散文的文体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上世纪末的“新散文”、文化散文继续发酵,新的原生态散文、现场主义散文、感觉主义散文、新体验……纷纷涌现,都在提出自己的散文主张,从主旨到风格都有自己对散文的认知。作品大都遵从真实性原则,进入个人灵魂深处,展示了其他文体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与高度。这是散文文体无法忽略的表现,也是它作为独立文体获得文学体裁意义的本质显现。在小说、诗歌走向沉寂的背景下,散文反而凸显了自己的文学性,文体自觉意识已然形成,并出现各种流派。
  但是,散文热潮并没有为散文赢得脱胎换骨的机会,反而因大量的非散文冲击,特别是消费社会的快餐文化在散文创作上泛滥成灾,媒介因为遭遇市场经济压力转而迎合通俗散文和非散文,以致淹没了艺术散文卓有成效的探索。对于散文的概念众说纷纭,散文创作的实际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反过来呼唤理论的建构。散文理论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散文的创作与发展。
  我赞成刘锡庆先生在《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一文中为“艺术散文”下的定义:“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的‘独白’写法,真实、自由的‘个性’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裸露心灵、表现生命体验的艺术性散体篇章。”他明确指出:“‘艺术散文’已不包括客观、向外的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纪实文体和杂文、随笔等以议论为其神魂的艺术性‘说理’文体——但游记、散文诗,在其尚未完全独立之前却仍可暂含于其中。将来,艺术散文的文学、审美特性若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径称‘散文’即可。”
  这样的尝试值得肯定。就应该把不讲究文学性的文章划出文学的范畴,以其他的概念给予命名。
  这里不妨以我自己的散文创作追求作一个“标本”,来说明散文与非散文的某些特性:以有限的个体生命来敏感地、深刻地体验无限的存在,张扬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强调在场,就是写自己身体在场的事物,哪怕历史,也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现实的存在,哪怕只是一物一景,却是一个时空的物证,是时空连接的出发点,重视身体,身体生理的心理的反应是我得以体验世界、表现世界的依据;正是因为个体生命的短暂,才具有强烈的时空意识,才打通历史,连接历史,这里的历史不再是文字记载、不再是知识,而是从生命出发的一次更幽深的体验,如同从现实的层面打开一口深井;表现方式上重视东方式的“悟”;文字最大限度地逼近体验,语言是人的灵魂,其灵动像呼吸一样自然,像情绪一样起伏,像站在你面前一样真实,因此,独特、别样是必然的特性。
  对于热度一直不减的文化大散文,很多已偏离了文学的大道,成为史料的堆砌。文化只有与个体的生命结合才是活的,那些活在每个心灵之上、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的文化才是能够被感知的。否则,它只是知识,是脱离个体感知的抽象的文化知识,没有个人感知的历史文化抒写只是知识的传播,而非文学的性灵抒写。历史文化散文并非需要完整的历史,它可以是断续的、跳跃的,历史永远跟随着人的心灵意志,或者是时空的感觉,或者是一个抽象出来的象征符号,用它来表达心灵,表现消失了的生命现场等文学的命题,一旦脱离作者个体的生命体验去叙述历史,只是一种历史的抒写,哪怕借用了文学的语言与方式。
  (作者为广东省文学院院长,散文家)


来源:《 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47 , Processed in 0.07391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