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平仄仄说名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2 02:0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平平仄仄说名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168fb0100tvp8.html

本学期在班里开设“对课”课程,每周一课,计划讲15个课时,用的教材是慈矿兄编著的《小学对课》,学生人手一册。
这课讲“平仄和谐”。
先积淀感性经验。分别朗读并体会“三言两语——三语两言”“三心二意——三意二心”“三长两短——三短两长”,这里的顺畅和别扭其实和汉字的声调排列有关。于是解释,普通话中一、二声的字称为“平声字”,三、四声的字称为“仄声字”。我们通常说的“琅琅上口”,就是指的平仄和谐,也就是声韵美。
为加深印象,我让同学们分析自己名字的平仄组成,教室里霎时热闹起来。
“我的是平平仄!”“我的是平仄平!”“我是仄仄平!”
我说,当初,你们的爸爸妈妈为你们取名时费尽心思,要有寓意,要有内涵,写着要好看,可是很多人忽视了一点,就是还要讲究字音的平仄变化。一个名字,如果做到平仄相间,读起来就会好听顺口。老早以前有个著名影星叫王丹凤,其实她原来叫王玉凤,可是“玉凤”两个字都是去声,不好听,于是,导演为她改名叫“丹凤”,这样一平一仄,既响亮又好听。
“哎呀,‘张一飞’是‘平平平’,没变化!”一位同学突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再看张一飞,一脸的沮丧。
我说:“‘张一飞’的名字里有讲究,大家发现中间‘一’的奥妙了吗?”
“‘一’是可以变调的。”
“‘一’在第一声前面变调读做第四声。”
我决定将“一”的变调规律讨论深入下去,便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语:一个、一切、一天、一年。
“这些词语中的‘一’,我们很自然地分别读做了一声和四声,以前只是凭着语感,今天你能用平仄的知识说明吗?”
这自然难不倒他们:“‘个’‘切’是第四声,‘一’再读四声的话就很难听,就是‘仄仄’了。”“‘天’‘年’是平声字,‘一’读成四声,声调起变化了,好听。”
我追问:“这样,‘张一飞’还是‘平平平’吗?”
“应该是‘平仄平’。”
再看张一飞,已是笑容灿烂。
“老师,‘吴卓超’也是‘平平平’!”又有人发现了新大陆。可不,吴卓超正撅着嘴呢。
我赶紧安慰说,尽管“吴卓超”是“平平平”,但声调还是有变化的,你们听,“吴”和“卓”是二声,可后面的“超”是一声,所以仍是好听的。小吴同学的眼睛立刻笑弯了。
“老师,你说的这点我赞同,尽管都是平声,但一声和二声连在一起听起来也是有起伏变化的。你刚才说到‘一’的变调漏了一个情况,比如‘一顶’,如果按照平仄变化,得读成‘yí顶’,可事实上却读成‘yì顶’,两个仄声,也并不别扭,就是因为一个四声一个三声。”
“老师,‘不’的变调也是这种情况!”
这帮小家伙太厉害了,我的额头开始冒汗,赶紧组织大家再回到名字的讨论中。
“‘江泽民’也是‘平平平’!”“还有‘毛泽东’!”
“老师,你说的不对,‘林则徐’就是‘平平平’,而且三个字都是二声呢!”
只怪自己小看了这帮毛孩儿,原想只是讲点平仄的皮毛,便没做缜密考虑,现在只得搜肠刮肚调集仅有的一点声韵知识亡羊补牢:“名字里的字平仄协调,确实能产生音韵美,至于说到‘林则徐’三字都是平声,而且都是第二声,那是因为平声字给人一种悠长平静的感觉,所以三个字连读虽然不很抑扬顿挫,但也十分工整。我国有位老歌唱家叫姜家锵,还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三个字都是一声呢。”
看同学们频频点头,我又补充:“不过,如果名字都是‘仄仄仄’的就似乎不好听了,因为仄声字发音短促、压抑。”
我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起来反驳:“难道伟大的曹雪芹不懂平仄吗?他取的‘贾宝玉’就是‘仄仄仄’!”
“贾宝玉”“贾宝玉”,我还真被说愣了,这个名字挂在老老少少的嘴边,从没觉得拗口啊。突然,我灵光一闪,大声念起来:“‘贾宝玉’,你们听出了什么?”
“‘贾’变成第二声了,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前一个得变调读成二声。”
“所以,‘贾宝玉’就由‘仄仄仄’变成‘平仄仄’啦。”
“赵树理呢?”
蒋孝勇呢?”
“……”
下课的音乐终于响起,我闪!
(附:回头查了资料,学生提及的“毛泽东”中“泽”是古入声字,“林则徐”中的“则”也是古入声字。又跟慈矿兄聊及,慈矿言,今天的平声和古代的平声不一样,因为分出了“阴阳”,还是有变化的,所以“平平平”未必难听,只是如果“平平平”都是第一声的话就叫不响。而如果“仄仄仄”都是第四声的话就比较难听。我想起张天翼作品中有个主人公叫“赵大化”,还真是“仄仄仄”,都是第四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35 , Processed in 0.0769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