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82|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互联网”高峰论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2 03:2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互联网”高峰论坛
http://www.shuhua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893&page=1&extra=#pid268894


-------------------------------------------------------------------------------------------------------------------

尊敬的管季超老师:
    今年两会上国务院将“互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把“互联网+”作为行业创新发展的“风口”和重要引擎。由“互联网+”带来的生态变化,将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当今互联网生态迅猛发展,并没有引起传统教育界及社会足够清晰与深刻的认知。
为对已达风口顶点的“互联网+教育”进行年度最终的总结,理性、深度与开放的探讨。中华教育改进社联合多家机构于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逸夫报告厅召开
“教育+互联网”高峰论坛
通过专业严谨的报告,开放思维的TED式演讲,即时互动的讨论,热门应用案例的展示点评,可持续支持平台的合作,不急不息推动教育的改进。
诚挚邀请您出席本次论坛并分享见解。

                                  中华教育改进社
                                                                          2015年8月31日
附件1.
一、主办单位
中华教育改进社
二、会议时间
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周六及周日)
三、会议地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路)
四、会议议程
(一)、10月31日上午 开幕式与学术报告(主旨发言)
开幕式与嘉宾致辞
主持人: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 张家勇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开幕活动及嘉宾致辞
1. 互联网教育的话语权势与博弈
储朝晖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专家委员会委员                           
2. 互联网对主流教育的重构
王  烽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理事
3. Internet在教育领域的深层意义
项贤明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
4.学生学业与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对互联网教育的影响
张  勇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副主任、新教育研究院新评价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
直播互动与现场提问
合影-午餐
(二)、10月31日下午 TED式开放演讲与圆桌讨论


1.3~16分钟TED自由演讲:关于“教育”与“互联网”的多元观点
嘉宾:
汤  敏  国务院参事、乐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阿  诺  沪江网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左小蕾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黄亚辉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学分在线(北京)国际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刘新宇  《中国新闻周刊》原副总编、《国际先驱导报》创始人、资深媒体人、"上学路上"发起人
以及多位神秘重量级特邀嘉宾
2. 圆桌论坛(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演讲嘉宾)
3. 现场提问与互动
晚餐
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意见征集


(三)、11月1日上午 教育+互联网范例与经验
教育管理+互联网
农村教育+互联网
提问互动环节1
城乡教育的互通互联
提问互动环节2
国内名校长谈《互联网+学校教育》应用
提问互动环节3
互联网+儿童心理成长应用
提问互动环节4
教育资源+互联网
互联网教学过程应用范例集锦(国外)
提问互动环节1
国内名师谈:《零作业批改-移动互联网+学生作业流程变革》
提问互动环节2
家校及社区互动案例分享:成绩与问题
提问互动环节3
其它: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现代职教体系、留学及创业教育等成绩与问题分享
提问互动环节4
午餐
(四)、11月1日下午 “学习革命”与现场点评
1.热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坊
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移动学习、智能软硬件等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观摩与现场点评(优点与问题)。
2.共识报告
论坛总结与倡导
3.改进联盟合作
教育合作
闭会-颁发纪念品
五、合作媒体
光明日报、光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
芥末堆看教育、网易教育、腾讯教育、搜狐教育、新浪教育
六、交通路线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路16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详细乘车路线
地点
距离
乘车路线
首都国际机场
54公里
机场快轨→东直门转乘地铁2号线→西直门(换乘4号线)→至清源路站,由A口出。
北京西客站
23公里
乘地铁9号线→国家图书馆站(换乘4号线)→至清源路站,由A口出。
北京火车站
28公里
乘地铁2号线→宣武门(换乘4号线)→至清源路站,由A口出。
北京南站
25公里
乘地铁4号线→至清源路站,由A口出。
北京北站
28公里
乘地铁4号线→至清源路站,由A口出。
乘上述公共交通到清源西里站后,
1、北行至第一个红绿灯口左转(清源北路)西行300米即到北门。
2、南行至第一个红绿灯路口右转(清源路)西行至第一个红绿灯路口(约500米),再右转北行约150米即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西门。
六、报名参会
(一)、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员:480元/人;普通参会1280元/人(包含资料费、两天餐费),交通住宿费自理,会务组可协助联系住宿。
(二)、报名从速,请各参会机构人员在10月20日前将参会回执表发送至组委会,以便做出相关安排。
(三)、如有票据相关需要,本次论坛由北京中青易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票据负责开具单位,







教师生活365微信公众平台

                                                                                             中华教育改进社
                                                                  2015.10.1.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02:30:0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信息化的“江苏模样”
2015-10-20 中国网
  “当堂测试结果很快就能显示出来,可以立即针对分层情况进行讲解。”“上课的情况可以自动录成视频,传到网上教研平台,供专家和其他教师评课。”在谈到“信息化”给自己教学带来的便利时,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的教师们兴奋地告诉记者。
  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这种延续了上百年的教学“老三样”,如今,在江苏许多城市的中小学课堂上,正在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渗透、融入改变。
  “信息化是‘挡不住的趋势’,是现代教育的革命性因素之一。”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2015年,江苏全面启动智慧教育工程,涵盖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工程、智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工程和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四大重点工程,形成了“‘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教育新范式。
  信息化颠覆传统课堂
  今年5月,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召开,会议期间,苏州“未来教室”项目应邀参展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在“未来教室”中,黑板被显示屏取代、书本被平板电脑取代、教室四周摆放着6块触摸式一体机、4台人影捕捉摄像机、10多台垂挂电话筒,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录像或直播。基于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的未来教室,可以跨班际、校际甚至国际进行交流。
  据了解,《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7年)》计划在3年内全市建成“未来教室”200个,未来教室建设列入市政府事实项目,将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由投入驱动向应用融合发展转型。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变革,它带给师生全新的体验,带来更有趣、更高效的课堂。
  打开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学习平台,其中不仅有创新创业、高职语文、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等校本课程,有艺术导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网络课程,甚至还有现代礼仪、工程力学等名校公开课。
  “网络学习平台共有70多门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菜单。”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主任李春华告诉记者,系统中还配备了大学英语、实用英语等资源,供学生们下载,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据了解,常信院的在线学习平台还建成了14门基于mooc模式的学习课程,不再安排课堂教学,在线学习人数超过8500人,另有11门课程正在上线。
  “‘好的吃不饱、饿的吃不好’一直是传统课堂难以突破的难题。”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史品南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3年,学校高一数学教研组首先“试水”引进“教学诊断系统”,为高一年级500多位学生、八套课练或测验进行“问诊把脉”。
  “随意点开一套已经完成的试卷分析界面,便可清楚地呈现全班作答情况,均分是多少、错误率高的题分别是哪些、某位同学的知识掌握薄弱点是哪里。这样一来,老师不但能同时看到所有同学的情况,还可以随时随机抽样、随时发现,从而做到个性化教学,继而因人施教。”史品南说。
  在沈健看来,“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推动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可以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可以汇聚海量知识资源,教育信息化正在以全新的面貌‘颠覆’传统课堂。”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目前,江苏省中小学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校园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苏南地区许多学校实现“班班通”,苏州所有公办幼儿园实现“园园通”,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基本上达到了信息化条件网络化、教学内容数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的要求。
  悉数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变化,常州觅渡桥小学校长吴毅十分感慨:“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产物,要跟上现代化经济发展步伐,这是势在必行的,迟做不如早做,我们乐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0年,觅小被批准为“常州市首批数字校园实验学校”,探索数字化学习的“e课程”和“e课堂”项目,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平台进化课程网络化处理,以及把传统课堂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账户灵活方便地创建虚拟教室,教师能网络化备课并能网络化执行全部教学过程。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扩大,会打破学校对教育的垄断,网上教育、混合学习等各种各样的非正规教育的发展,使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新技术所带来的交流互动、个性化服务和灵活的学制将使学校获得新的生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表示。
  传统的城乡交流是线下运作,比如把优秀教师派到薄弱学校,成本高,见效慢,而且稳定性不够。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则成为拉平城乡教育差距的一列“高铁”。
  扬州江都区吴桥中学地处革命老区吴桥镇,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无论在师资和生源结构上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2011年,该校与文津中学结成对子学校。如今,借助微格教室、视频会议室等技术手段,吴桥中学的学生可以同步观看文津中学的课堂,并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实现了异地同上一节课。
  “除了教学,我认为城乡结对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校‘教有余而研不足’的问题。”文津中学副校长邵伯春说。借助城乡结对,吴桥中学的教师可以登录“文津中学网络教研空间”,参与集体备课、在线评课、专题研讨三个平台,求得文津中学“四导四学”的真经。
  自2009年,扬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全市共有城乡网上结对学校118组,结对学校总数达416所,结对实现100%全覆盖。各地网上结对不断出新的本土化的“金点子”、新型网络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网上结对学校的跨市跨省连接……在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上已然形成独具特色的“扬州模式”,并走在全国前列。
  信息化打造育人新途径
  “作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班主任,我们所关心的事情也许并不仅仅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真的要想一想我们该如何选择?怎样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使之发挥更为深远的德育功能?”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的赵霞老师经常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0天了,教室总有一个位置是空的,在没有金宇中的七(5)班,思念在不断的蔓延……究竟发生了什么?他还好吗?”这是一堂以班级内真实故事为背景的主题班会。赵霞告诉记者,“同学们把金宇中妈妈从发现病灶到住院开刀期间所有上传在班级QQ群的一条条心路历程进行梳理并制作成PPT进行展示,通过一段金宇中的讲话视频传达了他的现状和对同学的关心。”
  可以说,这堂课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课,赵霞老师的探索和实践把“班队课”翻转过来了,这让原本空洞说教的德育资源真正成为孩子们自主健康发展的成长资源。在她的尝试下,以“数字化班集体的成长探索”为主题开展德育工作,并从小组建设融合数字化、课程发展走进数字化、家校沟通步入数字化、主题活动迈向数字化等几个方面入手,把班级打造成了一支“高度自治”的学生团队,现在该班级每天开设TED晨会课,从选题到交流讨论均由学生“包办”。
  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交流谈心、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则别出心裁地将德育工作搭上了信息化快车,利用新媒体“微常信”发挥优势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条题为《三位头发都去哪了》的微信,让常信院金亚白、吕明、吴立新三位“光头”老师,被全校师生所熟识。微信讲述了三位老师从教20年间,从年轻时的浓密秀发,到现在脱发、谢顶的故事。新的学期,吕明惊奇地发现,上课缺席的明显减少了,同学们上课也认真了。
  “产生这样的变化,我们不能确认一定是那条微信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文章让师生间的信任度、亲密度增加了。”学院党委书记邓志良表示,用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育人”,传递正能量,才能抓住老师和学生的心。
  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学校和教师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质。“无论哪个方面,我们都应该相信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技术路线,实现每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真正让‘人’成为教育的目的。”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02:26:12 | 只看该作者
“互联网+教学”迈出重要一步
2015-11-06 北京晨报
  腾讯QQ家校.师生群推“作业”功能
  11月3日下午,腾讯QQ家校.师生群分享会在北京召开,为在场嘉宾全面介绍了QQ家校.师生群以及独有的“作业”功能。会议以“高效智能沟通无限”为主题,邀请腾讯战略发展部助理总经理陈书俊、QQ家校.师生群产品负责人魏亚民、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詹伟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主任罗丹、批改网和易题库等合作伙伴的CEO以及教育界和互联网界代表人参加此次会议,大家就“互联网+教学”、家校互动方式、教学方式进化论等议题展开讨论。作为QQ群开放后在教育领域的试水,QQ家校.师生将实现教育交流一体化。
  首推作业功能,促进家校沟通无缝对接
  “‘互联网+’正在席卷一切,连接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陈书俊表示:“K12也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创意进来,让沟通更加高效智能。”
  作为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教育行业亟待更多的技术与创新。家长、学生与教师的沟通问题始终是教学上的一大难题。如何减轻三者之间的沟通成本也是QQ家校.师生群关注的问题。“家校.师生群正是为实现高效沟通,实现教育交流一体化而开发的。”魏亚民介绍到,“家校群卷入了老师、学生和家长,与其他群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互动’,当一份练习题布置在群里,同学们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的成绩排行榜,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间的互动效应,这一点在口语朗读类的作业中将会变的特别突出,也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朗读英语口语的热情。”
  此外,QQ家校.师生群中实现多媒体作业布置方式,即老师可以下发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并在线作答提交。不仅如此,QQ家校.师生群还具有一键提醒功能,对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集中提醒,还能一键提醒家长查阅。
  罗丹表示:“一直以来,作业都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重要纽带,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由于作业选题耗费精力、信息传达滞后等因素,作业并未得到应有重视,也未发挥其真正作用。
  QQ家校.师生群的功能极大提升了三者的沟通效率,教师和家长双方以作业为纽带,可以即时了解学生作业进展状况,实时在线沟通交流,真正做到家校沟通无缝对接。
  群开放试水教育领域,合作伙伴协作共赢
  QQ家校.师生群还利用群开放,接入优质第三方题库,教师可以从题库中快速组题,学生在线提交后自动批阅。据介绍,现在已经接入易题库、语智通等第三方,甚至能够借用QQ的语音功能,在线提交语音朗读作业,并实现英语语音的批改矫正,不仅能大幅提高教学效率,也减轻了教师工作。
  群开放在教育垂直领域取得的初步成功,与腾讯QQ以前的群积累密不可分。数据显示,2002年QQ群发布当年,用户数量就突破百万,到2013年推出基于移动侧的社群服务——兴趣部落后,基于QQ群基础上的垂直化需求日益增长,仅家校的沟通群就已经有几百万个。如此庞大的社交基础、拥有良好使用习惯的用户,让沟通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而对于合作伙伴来说,群开放带来的更是多方的共赢。易题库CEO武星宇认为,两者合作可以把易题库的优质内容推送、分享给更多的用户,高活跃高粘度的QQ群用户,也为易题库带来更多的大数据积累,为今后的内容优化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放眼大数据,推动个性化教育
  未来,QQ家校.师生群还会智能评估学生在线提交的作业,利用大数据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变成可观的数据分布。通过对用户使用频次和使用效果输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全面分析使用者的学习状况,最终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QQ家校.师生群还将搭建教师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分享最新的一手教学资料,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
  根据用户数据,还可以深入挖掘用户使用习惯,不断推进合作伙伴题库的升级。詹伟华指出,未来的数字化、信息化教育应该更加开放与公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不仅是K12的教育,在其他阶段教育都是如此。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02:25:11 | 只看该作者
北京15位校长勾画十三五 互联网+打造智慧教育
2015-11-12 北京晨报
  未来学校什么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北京未来学校什么样?海淀教委相关负责人和15位校长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勾画未来学校的蓝图。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大写的人
  进行中的北京教育综合改革,给十二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十二中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李有毅校长表示,未来学校将从办学目标、文化建设、学生培养、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班子建设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规划,着手开展十三五工作。
  围绕课程建设,学校将发挥幼小初高一体化办学模式,着力建设王牌学科组合,研发精品特色课程,建设序列化、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围绕学生培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大写的人;围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班子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执行力,打造一流教师团队和干部团队;围绕教育模式,加强走班化教学和行政班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行分层分类相结合的选课走班制,加快校内外教育、国内教育的融合与贯通,在国外开设海外课堂和交换生培养,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围绕办学模式,实行集团化+集群化办学模式,深入研究集团化办学带来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重大变革,加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将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集团。
  面对信息化对教育的冲击与挑战,加强学校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建设云课程、云课堂,不断提高“互联网+教育”、创客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建设智慧课堂、智慧校园。
  朝阳区八里庄中心小学校长肖燕华
  做家长满意的学校“八里庄中心小学在‘十三五’期间将持续打造让家长满意的学校。”八里庄中心小学校长肖燕华介绍,近两年来小学采取就近入学,不允许家长择校,原来可以选择择校的孩子没有办法去名校了。2009年9月,八里庄中心小学整合三所老校迁入新址办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学校,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学校力争成为家长满意的学校,家长更乐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另外,学校将持续围绕“精彩教育,幸福成长”的办学思路,重点依托主题博物馆、精致课堂“6+3”、七彩学生社团等项目建设,使“博文化”不断彰显,“精彩师生”不断涌现。学校确立了争做朝阳区素质教育示范校,北京市文化建设先进校、争做老百姓心目中的特色学校等中长期发展目标。学校开发实践了“精彩1+1”师生评价体系,确立了“让孩子们生活在博物馆中”等特色发展项目。美好的愿景引领着师生快速成长,人人绽放着自己的精彩。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校长王泽旭
  变“课堂”为“学堂”
  工美附中“十三五”期间将继续遵循“惟道是从”的核心理念,在校训“形神兼备,术道兼修”的指导下,进一步实施精品发展战略,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努力实现“办国际化、现代化美术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深入挖掘潜能,依托美术特色开辟多元途径,努力办好附中班、国际班和与清华美院联合培养的统筹班,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艺术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倡导全校教职工用心做管理,用情做教育,落实“一体两翼”思路,即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坚持文化课与美术课并重。启动第二次课程改革,变“课堂”为“学堂”,进一步研究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推进工美五步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等,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在美术专业发展方面,跳出传统的素描加色彩的教学模式,倡导理论与技法并重、写生与创意并存的原则,将速写与创意纳入核心课程,把现代构成艺术的理念融入基础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现、思考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北京市同文中学夏伟平
  六维打造学生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上任不到1年的校长,北京市同文中学校长夏伟平可谓马不停蹄。对于学校、学生发展,他主打“可持续”牌,并制定六维指标,在接下来的“十三五”期间,学生将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学校将成为可持续校园。
  本学期,学校重新确立办学思想——可持续学习领航幸福人生。由此,六大维度将做支撑,分为可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课程、可持续生活方式、可持续校园、可持续社区和可持续管理。什么是“可持续学习能力”?夏伟平解释,听说读写是学习的基本要素,但学校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合作、表达、评价等5项可持续学习能力。比如,在信息收集方面,课堂将一改“先讲后学”的固有模式,转而先由学生查阅资料等自主学习,通过提炼总结再听老师讲解。可持续课程则将作为这种学习能力的支撑。比如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学校会要求学生实践中运用这些能力。“前一阵子,学生到颐和园,我们让他们现场采访外国游客,这就是在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可持续教育不仅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更重要的是着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学校在未来5年甚至更远时间内,将推行并实施的模式。
  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
  形成“无边界”的课程架构
  作为史家教育集团的带头校,史家小学的“十三五”规划不再拘泥于自身,而是站在整个集团的立场上通盘考虑,通过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每个师生的成长提供无限可能。总体来说,“十三五”期间,史家集团要着力做好三件大事。
  一是继续推动“集团化”,把集团发展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通过内化标准,外化体制,让各项工作都有共同的方向、目标和呈现状态。“史家教育集团是在盟、贯、带多校区相互集成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模式,我们不是合伙关系,各自独立,而是要‘集成’一个新的生命体,实现真正的一体化。”王欢校长如是说。
  二是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传统的“领导型”成长路径,即职位、职称之外,为那些有学术影响力和教育思想的教师搭建平台,让他们得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十三五”期间,史家教育集团将致力于教师群的培养,计划推出180名领袖教师。其中,既包括有情怀、有使命感的教育家,也包括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级教师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领导群。史家不设门槛,只要是潜力股,学校就愿意为他搭建一系列平台,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是构建更加丰富的课程体系,形成“无边界”的课程架构,让学校课程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给成长无限可能。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活生生的人。
  朝阳区平房小学校长李洪海
  品牌特色融入全学科
  平房小学校长李洪海介绍,现在学校非常重视课程建设。楹联教育是学校的一个品牌特色,和其他学科有一些融合,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十三五”期间学校要通过特色教育楹联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其他学科进行深度结合,在课堂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特色建设让孩子们来了解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李校长介绍,现在学校也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带着孩子们一起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楹联歌,学校用楹联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的12个词诠释出来,编辑成歌谣,每天中午学生们诵读楹联歌。
  华师一附中朝阳学校校长苏远东
  实现理想学校“我是2011年到的这个学校,那个时候学校就提出了一个发展目标,称为三六九发展目标。”华师一附中朝阳学校校长苏远东说:“第一个三年是到2014年,要实现满意课堂,从2014年末和今年上半年的评估报告和家长、老师、学生的调研来看,这个目标学校已经基本实现了。现在正向着第二个目标前进,就是实现满意学校,前期工作首先要有满意的干部和满意的老师这两个前提,今年学校会主要做这两个事,从明年到2017年,后面的这两年的核心工作是要做到五个满意,干部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第三个三年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理想学校,这个学校在最初创办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就是用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
  “华师一附中朝阳学校是一个新建校,我的观点是特色立校。”苏校长说,特色发展通过三条线完成,分别是心理健康、身体健壮、思维健全。在“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实现三个特色,第一个是心理培育方面在朝阳区成为特色校,第二个是体育这方面的工作要成为特色校,第三个思维训练课已经成为了特色校,后面学校要上更高的平台。
  朝阳区十八里店中心小学校长陈春红
  打造素质教育窗口校“学校通过‘十三五’努力把十八里店小学打造成素质教育的窗口校。”陈春红介绍,学校“十二五”是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所以“十三五”期间努力打造成窗口校,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群众的满意度。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从师资队伍培养方面,提高学校软实力;第二个是丰富学校课堂建设的内涵;第三个是彰显学校的特色建设,形成朝阳区乃至北京市的一个品牌;第四个是走科研兴校,内涵发展之路;第五个是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现在,学校采取了星级评级体系,分为红星、蓝星、绿星、紫星四个等级。例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老师都会给学生一枚红星,集够一定数量学生可以到老师那里换礼品。
  八十中学实验学校康营分校校长赵保现
  重要的就是做好两件事“经过3年的磨合,八十中实验学校康营分校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期。”八十中实验学校康营分校赵保现校长认为十三五期间,学校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两件事。
  首先,以八十中的“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育人理念渗透教师心中,实现文化引领,继而凝聚教师团队。其次,完善学校科研建设,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为此,学校为老师们请来了名师进校园给老师们进行专业引领;带着教师们走出去深入到名校里,开拓教师们的专业视野。
  “学校的发展决定因素是教师,教师成长了,学校也就成长了。”赵保现校长表示,十三五期间,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开展,学校名师数量将大幅增加。“打造三至五名市级骨干、近二十名区级骨干,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脱胎换骨’指日可待。”
  同时,赵校长还表示,学校将立足于科研兴校的基础上,持续打造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品牌特色。并以现有科任教师为主导,社会资源为补充深入开展学生综合实践研究,让学生真正受益。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
  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
  即将过去的十二五期间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办学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小学成绩一直位居西城前列、中学成绩已跻身市级示范校行列。“即将迎来的十三五,我们觉得肩上担子更重。”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表示,随着学校的办学质量保持高位运行,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在确保规模的基础上坚持质量成为学校十三五的重要任务。
  “紧抓各学科建设不放松,将成为学校提升办学的新常态。”徐向东校长认为。为此学校语文学科课程建设融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凸显人文阅读特色;数学学科课程建设融入生活实践,突出思维能力拓展特色;英语学科课程建设融入生活实践应用,体现重视听说能力特色;建立完整的语数英学科课程结构体系和内涵建设方向,确保语数英学科教学整体质量。
  “为成就学生精彩人生,学生综合素养也得长抓不懈。”徐向东校长介绍,体育继承游泳传统特色,开展武术特色实践;科技借助翱翔雏鹰项目,以“科学探秘”为课程特色,向北京市科技金鹏校迈出新征程;艺术以金帆合唱团为引领,继续保持艺术教育北京市乃至全国一等行列。确保体育、科技、艺术学科质量和特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工大附中英才分校校长靳玉文
  通过阅读来深化教育
  工大附中英才分校校长靳玉文介绍,学校在“十三五”期间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努力打造书香校园,通过阅读来深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学习。第二个是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校园,比如,专家走进校园、老师走出去培训,家校合作、大学联动等,通过校园开放,能够让学生真正走到教育教学的前沿,能够融合更多的先进教学理念,这样对学校才能不断的提升。第三个是提高学校的和谐度,打造和谐校园,和谐才能够稳定,和谐是发展的一个基础。
  今年工大附中英才分校成为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会秉承平稳过渡、资源共享、分校而治、各有特色的原则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目前学校已经开展了小学和中学老师的交流机制,像老师之间共同教研,同学科体系的相互了解等,未来学校将更加深入地探讨幼小衔接。
  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校长张华礼
  打造多元课程体系
  相较于学苑小镇式的学校建设,张华礼校长认为应该全面塑造学校“软实力”才能更好地与之匹配。因此学校下一个三年规划的重点就是“软实力”的提升。
  “总的来说,包含五个方面。即多元课程体系的打造、智慧课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水平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及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有温度的学校的塑造”。张华礼校长表示。
  据介绍,多元课程体系的打造以语文学科为课程教材改革为突破口,编制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教材体系。通过分层、分类、分项教学改革,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智慧课堂则以学情为根本,以发展学生深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核心素养是以创新德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结合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队伍建设是以各种评比活动为手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教师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温度的学校即是依法治校,加强制度管理,通过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创建温馨校园。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02:24:01 | 只看该作者
三、重点项目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实施教育城域网核心网络升级改造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小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市教育局、各区市政府牵头,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参加)
  2016年,建成教育城域网核心交换枢纽机房,主干网络带宽达到40G。2017年,教育城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G,区市分中心实现40G带宽接入城域网,每所中小学实现10G带宽接入城域网,城域网连接互联网总出口带宽不低于20G。2017年,全市幼儿园均实现光纤入园,并完成相关信息化设备配备工作。2018年,全市中小学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85%的中小学实现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教学应用的实践探索。
  (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制定与国家各类教育平台标准规范相衔接、符合我市实际的统一数据规范和交换标准,建立统一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成包含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智慧校园和“三创”教育4个平台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市教育局牵头,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参加)
  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6年,全市中小学师生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拥有满足学习需要的丰富的网络数字资源。
  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2016年,完成学籍、人事、学校资产等主要教育管理系统的接入。2017年,基本完成对市级所有教育应用系统的整合,并实现与区(市)、中小学各类系统的互联互通。
  建设智慧校园中心管理平台。2016年,启动智慧校园中心管理平台建设,开展校园一卡通应用,实现对各校智慧校园系统的统筹管理和数据汇总。2018年,全市中小学均开展校园一卡通应用,并探索一卡通延伸至其他社会服务中。
  建设“三创”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16年,建成“三创”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投入使用,为“三创”教育活动提供网络服务和学习空间。
  建设大数据分析系统。2017年,实现相关数据自动归集,建立学生成长、学校管理、教育决策等主题数据库,并建立数据深度应用机制。
  (三)教育资源汇聚共享工程。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以建设微课资源与优课资源为重点,整合数字教育资源,形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实时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库。(市教育局、各区市政府牵头,市财政局参加)
  2016年,建成青岛教育数字资源开发中心,汇聚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优质微课资源和优课资源。
  2018年,针对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对资源的不同需求,汇聚多方力量,整合共享1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配套资源。建成中小学信息化学科工具及应用系统。
  (四)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以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活动为引领,以完善升级“同步课堂”教室、移动终端和智能管理一卡通等设备为重点,创设能识别学习者特征、感知学习情景、提供合适学习资源与便利互动工具的智慧校园环境,建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发展性评价和学习分析机制。(市教育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参加)
  2016年起,试点并推广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3D模拟、游戏化学习等教育创新手段融合于教育教学当中,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2017年,中小学均实施以3D打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提高“三创”教育实效性。
  2018年,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环境实现全覆盖;职业教育学校仿真实训室等智能化设施覆盖率达60%以上。建立各级各类智慧校园课题协作体20个以上,汇聚智慧校园应用典型案例100个以上。
  (五)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市、区(市)、校三级网上研训一体化应用系统,以制定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标准规范为引领,以信息化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为保障,实施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全员培训计划和农村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市教育局、各区市政府牵头,市财政局参加)
  实施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全员培训计划。2016年,启动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并针对不同对象制定配套培训考核机制。到2018年,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应用管理人才,培养100个教育信息化创新教师团队,建成100所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
  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2016年到2018年,每年支持100所农村薄弱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财政、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和各区市政府,建立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负责研究协调、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重大问题。加强统筹规划,将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和战略重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鼓励各区市政府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政策保障。制定保障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配套政策,对影响全局的重大项目实施全市统筹;制定激励机制,吸引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等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相关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为实施“三创”战略营造良好环境。(市教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区市政府参加)
  (三)落实经费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经费保障机制。市本级和各区市财政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干部及骨干教师培训、农村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等。建立市本级财政与区(市)级财政分担机制,统筹建设同步课堂教室、3D创新实验室等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各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信息化资源配置、优质网络课程建设、运行维护和技术培训等。坚持市场导向,制定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的教育信息化消费政策。(市教育局、各区市政府牵头,市财政局参加)
  (四)做好技术服务支撑。完善技术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等专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青岛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导。鼓励探索“互联网+教育”运行服务新机制,引入第三方服务和运营模式,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构建市、区(市)、校三级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市教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市政府参加)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02:23:07 | 只看该作者
山东青岛:“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6-2018年)
2015-11-17 青岛市人民政府
  为大力拓展互联网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青发〔2015〕8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互联网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支撑发展和引领创新作用。
  (二)基本原则。
  1.顶层设计、优先发展。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重点,从体制机制上切实保障基础设施优先建设,财政资金优先投入,公共资源优先配置。
  2.统筹规划、均衡发展。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整体规划,把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作为重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3.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探索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改革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4.应用驱动、持续发展。以教师和学习者的现实需要为导向,开发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8年,青岛市建设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形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全面提升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全民信息化素养,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和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重点工作
  (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奖励推动、优胜劣汰的资源共建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基础性资源,鼓励企业与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建设辅助性学习资源,鼓励师生自主开发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制定资源审核、奖励、评估、淘汰等机制,保障资源数量与质量。通过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使用者自主选择的方式,拓展资源应用主体的选择空间,促进数字教育资源整合汇聚,开展“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形成有效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市教育局、各区市政府牵头,市财政局参加)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教育信息化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保教模式和课程体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强化家园良性互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互联网为支撑,创新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变革传统教与学的关系,培育和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索运用三维、模拟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情境,鼓励教师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建设青岛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系统,为特殊教育学生开发适应性的数字教学资源。(市教育局、各区市政府牵头,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参加)
  (三)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支撑教育管理改革。建立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标准体系,实现与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数据互通。逐步实现相关数据在政府各部门间开放共享,为教育管理与改革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建立覆盖全体学生与教职工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和电子校务系统。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市教育局、市电政信息办牵头,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参加)
  (四)全力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终身学习需求为导向,加快汇聚以微课为代表的特色学习资源,搭建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终身教育在线学习系统,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等高校,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和“青岛全民学习网”建设,建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探索实施网络学习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满足学习者多元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加快实现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推进青岛市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大数据等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开放学习资源服务。(市教育局、市广播电视大学牵头,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参加)
  (五)做大做强教育信息化产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制定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采取基金、税收优惠等特殊扶持政策,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扶持一批服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骨干企业,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建设数字化教育装备产业园和综合服务市场,促进形成新的教育信息化消费需求。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信息化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产业博览会、高端论坛等活动,引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市成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区。(市教育局、市商务局牵头,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参加)



1 2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3:35:0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教育改进社举办论坛畅议“教育+互联网“前沿问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究竟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教育+互联网高峰论坛”,一线教学管理者、专业研究人员、公益组织成员、社员代表及互联网企业人士近200人围绕此主题以学术报告、开放演讲、圆桌对话、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了专业深入讨论。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老师致辞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家勇老师主持会议
     
       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家勇老师的主持下,本次论坛正式拉开序幕。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储朝晖在“互联网教育的话语权势与博弈”的报告中认为,当下的“互联网+”传播确实存在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现象,教育更需要理性迎接互联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以及互联网对学生学习与评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为互联网给教育带来最深刻的变化是话语主体和话语权的变化,使次优乃至劣质教育资源的主体失去话语权,教育本身不断地改进才能适应变化的需要。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老师作“Internet在教育领域的深层意“报告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贤项贤明教授从历史潮流、人与物意义层次、人与人主体际关系以及互联网对教育对机遇与挑战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互联网促进文化权利不断下移,是人类进步的基本逻辑,互联网联的不仅是物,更是人,互联网带来了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千万不要忽视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意义。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作”互联网对主流教育的重构“报告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从教育资源的整合、互联网对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对主流教育的重构”问题,并从教育制度层面进行了深入等探讨。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张勇老师作”学生学业与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对互联网教育的影响“报告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新教育研究院新评价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勇阐述了信息时代和全球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育+互联网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影响。国务院参事汤敏先生用他在各地的实践案例说明慕课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展示了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与成功案例。



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员著名主持人评论员朱煦老师向沪江网首席教育官吴虹女士颁发纪念杯



    储朝晖理事长和国际学分银行董事长黄亚辉先生



             教育公益机构精英群集

      沪江网首席教育官吴虹女士、国际学分银行董事长黄亚辉先生等多位特邀嘉宾则从企业在互联网+浪潮下如果进行互联网教育的尝试做了精彩展示。映山红资本创始人储小星则从人的认知的角度畅谈教育对人的影响,要警惕全民一窝蜂搞互联网+而忽略教育的本质。中国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杰夫阐述了拟态环境下城乡教育的互联互通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师慕课学院专家谢新英就教育信息化如何促进教育教学创新进行了探讨,新家长研究会会长陈代驹介绍了中小学慕课本地化的实践,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畅谈传统教育机构转型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的储东亮展示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施“零作业批改”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同时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论坛还就如何运用互联网开展教育公益展开了圆桌对话,进行了互联网教育实践成果展示。并就教育+互联网达成共识,全社会都需要理性应对互联网浪潮,教育需要不断地因应改进,其中最关键的是学校要回归学习的本质,从重视塑造转向真诚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10:24:37 | 只看该作者
本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第8P15-18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
The Essence and Practice of MOOCs,
Micro-class and the Flipped Classroom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秋月
   【摘要】“慕课”这种源于美国的新的教学形式,目前还不能完全翻转中小学的实体课堂。“慕课”和“微课”的实质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探究性学习”,与实体课堂相比,只是翻转了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如果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如果把微课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会把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变为单一的看视频,教师也不能做到“以学定教”。所以“慕课”和“微课”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不是主流,它适于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适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适于家长辅导孩子;适于学生的课后复习;适于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适于假期学生的自学等。

【关键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 实质 应用

目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这种源于美国的教学形式,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如山东省昌乐一中宣称是省内第一家“慕课学校”,从2013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在初一、高一各取两个班进行翻转课堂实验。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也于2013年7月颁布了“翻转课堂”教改实验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MOOCs),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甚至有的专家放言:“慕课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将来可能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教师未来的选择就是“当讲师还是当辅导员”。
“慕课来袭”似乎使人们看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慕课”真的能翻转中小学的传统课堂吗?“慕课”与“微课”的实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如何?其适用范围是什么?“翻转课堂”会成为今后课堂改革的主流吗?
    一、“慕课”翻转的是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并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本质。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学生在家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讲课视频,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慕课”强调的是用“微视频”(微课),区别于传统的一节课45分钟的网上教学或“空中课堂”,每段视频不超过15分钟,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分解难点,力求保持学习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提倡由过去的“接受性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的“慕课”推广者强调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先学后教”,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和翻转。事实上“慕课”所提倡的“先学”已不是新课改意义上的“先自学”,而是“先听课”。所谓“先学后教”,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让学生自学课本,并特别强调在课堂上自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再进行点拨。而现在的“慕课”是“先听课”。学生在家里或课外不是自学课本,而是观看教师的讲课视频。学生不用自己探究,教师把重点和难点都进行了分解,甚至对课文的分析或对例题的解题步骤都讲得很具体,学生只用做练习题就可以了。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的是:过去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现在是在家里听老师讲课,只是换了个时间和地方,翻转的是时间和地点,但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实质。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也被翻转回了接受性学习。其实,慕课的本意是为缺课学生补课用的,而不是提倡大部分学生都用这种方式学习。“慕课在发达国家主要应用于成人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对于慕课等新技术的应用并不风风火火,而是相对保守。”
我们现在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而不是先听老师讲解。学生自学不会的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来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再由教师点拨来解决,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教师讲多长时间、讲什么,不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学生不会的、不对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老师讲。而现在的慕课是根据教师的预设,并不知道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学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又回到了接受性学习的老路上去了。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推导、求证得出结论,建构知识。所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而慕课所倡导的“微视频”,虽然教师在视频中也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但这种探究并不需要学生的独立动手动脑,是观看教师的“探究过程”。更不用说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直接看问题的结论,没有耐心去看老师的推导探究过程。
二、“慕课”与“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翻转课堂”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这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强调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的地方强调小学低段课后零作业,中学的课后作业每天不超过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虽然各地的具体规定不同,但减轻学生课后作业是大势所趋,这里的课后作业不仅指复习作业,也包括预习作业。如果每节课课前都让学生在家自学15分钟,中小学一天6-7节课,至少要有5节新课,就需要观看75分钟的“微课”,这还不包括学生看后理解消化和做练习的时间,更不包括中学生必要的课后复习作业,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先生说:“从现在的慕课现状来看,有人认为可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课堂翻转,大量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育伦理的——在课程标准高度统一和考试模式极其单一的情况下,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势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也认为:“某些慕课还不如说是应试教育课堂搬家,应试教育精致化、普及化。”
其实“翻转课堂”在我国已不新鲜,有些学校已开展了多年的“翻转课堂”实验,只是没有强调用“微视频”。如江苏省南京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是部分翻转,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昌乐二中“二七一教学模式”是完全翻转。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前自学部分,一部分是课上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基础知识,课上先检测学生自学部分,然后师生共同探究难点部分。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完全翻转课堂模式则是在课前让学生学习课本,课上主要是讨论交流、展示。
现在有的寄宿制学校声称不是让学生在家看,而是在自习课上看,好像没有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实际上这样的学校已经大大延长了学生一天学习的时间,自习课虽然教师不讲课,但学生看老师的“微课”还是等于教师讲课,只是换了个形式和时间。我们提倡学生预习,但不提倡“过度预习”,过度预习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不管什么教学形式,都要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为前提条件。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课堂40分钟或45分钟要效率,而不是向24小时要成绩。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落实国家中长期规划中所提出的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手实践,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有些学校的翻转课堂是课前忙自学,课上忙表演,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另外,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一标多本”,一门学科一个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有多种版本,各地用的教材版本不统一,教学进度不统一,也使“慕课”不能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形式而同时运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同一年级的学生,更没法实现“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的理想目标。
即使是同一版本同一进度,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水平不同,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教学进度进行,这样有可能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这是“慕课”和“微课”那种统一制作的方法所做不到的。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指出:“所谓名牌中学教案,在其他学校用甚至西部地区用,那么教师还有作用吗,教育还需要考虑班级情况吗?教育需要当面交流,课堂是不可复制的,这都是教育常识。”
三、把“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的学校提出:我们不让学生在课外看“微课”,不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而是在课堂上看老师课前制作的微视频,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检验这种做法的效果,笔者也观摩了一节用“微视频”(微课)教学的高中政治课。
这节课是学习《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上老师播放了7段微视频,其中2段是补充的生活中的案例,5段是教师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授和归纳。课前备课组进行了集体备课,分工录制了微视频,在课上播放的5段分析教材的微视频也是不同老师录制的,目的是分担工作量。每个老师上课时都可以使用,做到资源共享。上课的老师还特别强调因为录制微课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大大加重了备课的工作量。所谓“微视频”就是“课件加旁白”,不出现老师本人的画面,一是录制简单,二是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断的插播“微视频”,如对基本理论的分析,对知识的归纳概括,都是通过播放微视频来解决的。在播放微视频的时候,老师站在一边,与学生共同看着屏幕上的课件,听着自己讲解的声音,俨然成了旁观者。在课后的反思和研讨会上,听课的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既然老师就在现场和学生面对面,为什么不直接用课件给学生讲解,而让学生看自己课前录制好的视频呢?难道课前老师录制的声音比现场讲解更生动吗?”整堂课老师像一个视频播放员,师生之间的现场互动减少了,老师在微课中的讲解也是课前预设的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现场生成的。当老师一脸麻木的站在一边听自己的录音时,整个课堂显得单调乏味。有一位听课的老师毫不客气的说:“这实际上是穿上现代化外衣的接受性学习”。讲课的老师感觉自己费力不讨好,显得有些委屈。本来学校对于这种改革充满了希望,打算购置设备制定措施在全校推广,由于课堂效果令人失望,学校领导也只好决定“等等再说”。
现在有的学校每个学生发一个平板电脑,让学生在课堂上看老师的“微视频”,这种做法也值得思考:既然在课堂上师生都在场,让学生看老师的的视频与现场讲课有什么不同,仅仅是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吗?上海市教委的倪闽景先生认为:“这种做法又太资源浪费——好容易学生们在一起上课,结果各自低头在电脑前学习,就失去了课堂教学最宝贵的交流和沟通的资源。”这个观点与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不谋而合,钟教授认为:“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
四、“慕课”及“微课”的积极作用与适用范围
我们说“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并没有忽视“慕课”和“微课”带来的积极作用。“慕课”和“微课”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的,其积极作用不能低估。它首先表现在优质资源共享和自学的灵活性上。目前传统课堂的小班上课,由于一个学校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优秀教师所教的班有限,别的班的学生没法享受优秀教师的资源,更别说学校之间的差距更大。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择校问题,与其说是择校,不如说是择师。虽然优质学校的硬件设施好于薄弱学校,但家长更看重的是优质学校的师资水平。而传统的手工式的教学方式,再优秀的教师也只能教几个班的课,不可能让外班外校的学生享受到这种优质资源。俗话说“庄稼种不好误地一年,学生教不好误人一生”。如何发挥优秀教师的讲课资源,“慕课”和“微课”可以部分的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慕课”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实体课堂,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适于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
    通过“慕课”可以募集到许多优秀教师的讲课课件,这些优秀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学习借鉴这些优秀资源,一方面会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为微视频不同于过去网上的课堂实录和优秀教案,它是以PPT课件的形式配以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备课能起到直接的启迪借鉴作用。
2. 适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
在课堂上同样的授课时间,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教师也没有时间专门去照顾这些学生。过去靠课堂笔记难以复现教师讲课的情境,现在有了微视频,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理解。还可以根据“慕课”提出的练习题进行变式练习,确实有助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
3. 适于家长辅导孩子
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想辅导自己的孩子苦于不能了解教师的讲课进度和要点,也有的限于文化水平觉得辅导不了。现在有了“微课”,家长在家也可以反复观看,首先自己明白,然后检查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就方便多了。甚至家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上班的地铁上或中午休息时间下载观看老师的微视频,提前学习,回家辅导孩子时做到心中有数。
4. 适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再扎实过后不复习也会遗忘,而学生在复习时如果能够观看老师的微视频,会加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会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激活记忆的细胞,提高复习的效果。所以老师在课后可以把自己的微视频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复习时参考。
5. 适于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
有些学生因病因事缺课,过后找老师补课,一是老师不可能有时间及时给学生补课,二是老师补课时也不会完全像在课堂上讲课那么具体。如果有了“微视频”,学生即使在外地,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老师的“微课”自学,及时补上所缺的课程,使“固定学习”变为“移动学习”。现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比较普遍,携带方便,都能实现这种移动学习。
6. 适于假期学生的自学
中小学生每年的寒暑假时间都比较长,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外,一般老师都会布置一些预习和复习作业。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事先录制一些“微课”帮助学生预习或复习,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当然,用于预习的视频要区别于教师讲课的视频,不然又变成了“先教后练”的接受性学习。
总之,对于慕课、微课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实验,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10:16:52 | 只看该作者
光明时评:在线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而非颠覆

                                   www.jyb.cn 2014年12月12日  作者:胡乐乐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显然不能单纯只是知识的传递,传统学校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具有在线教育无法替代的巨大价值。
  据《光明日报》12月11日报道,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音译为“慕课”)等在线教育产品的推出,“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成为口号,甚至有业内专家表示,在线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但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却说,传统教育与去电影院看电影有一个共通之处——体验,而这个功能是在线教育无法做到的。
  客观而言,在线教育相比传统教育具有不少明显优势。在线教育方式灵活,不必局限于一时一地,学生可根据情况自由调节,充分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充电”。在线教育提供的课程也更丰富,学生选择的余地大,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一般只能被动接受,通过在线教育,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教育的方式。
  由此,一些观点以为,随着今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普及,传统教育迟早要被在线教育颠覆,甚至传统的学校将会消失,老师和校长也会失业。特别是近两三年,在线教育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体现得越发明显,“颠覆论”听起来似乎言之凿凿。
  历史上新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并不只有在线教育。以印刷术为例,印刷术在当时也是一种新技术,印刷术使图书大量出现并唾手可得,图书馆藏书也不断丰富,但并没有颠覆传统教育,而且还促进了传统教育的大发展,并让图书成为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和组成部分。
  在线教育亦如此。教育显然不能单纯只是知识的传递,传统学校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具有在线教育无法替代的巨大价值。学校教育除了授课外,还能够启发、鼓励、安慰学生,分享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同学、班集体和学校的关心与温暖,这对学生的心智发展非常重要。这些是在线教育技术难以实现的。
  之所以难言在线教育颠覆传统教育,还在于我们把孩子送到传统的实体学校中进行教育,不仅是让他们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还需要让他们与其他师生互动,形成社会化的关系。这种社会化关系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尤其是在大学里,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所形成的真实的、牢固的、深厚的情谊会让人受用终身。如哈佛、牛津、北大、清华这些一流大学,同学和校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而在网上大学里形成的社会化关系网则脆弱很多。
  因此,在线教育应成为传统教育的补充,而不是颠覆。学校教育可以主动吸收在线教育,弥补传统教育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短板,扩大知识的传播范围,也可以避免授课时“吃大锅饭”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胡乐乐)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10:16:21 | 只看该作者
担心在线学习会颠覆传统教育是杞人忧天
                                                                          马得清
      在线教育真的会颠覆学校传统教育吗?我认为不能。我认为,“在线教育”是夸大其词的表述,其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线学习”。所谓“在线”就是让学习者通过网络途径学习知识。在线学习就是这样一种依赖于互联网的人机学习系统而已,其功能十分有限。它最大的功能就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包装课程,如把学习内容设置成PPT,把教师的讲解录音、录像,通过互联网视频技术整合,供学习者在客户端通过技术操作学习,有的收费有的免费。在线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以网络化的面貌呈现,便捷便利、随时随地让学习者学习。
  然而,在线学习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根本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本质,也无法把所有的课程都网络化、视频化。譬如,无论这种在线学习技术如何发展,也难以把音乐、体育、美术以及需要做实验的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课程网络化,更不能把社会实践课程网络化。
  人类的教育活动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经验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体育课程、科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实验课程等等课程来完成。人类只有通过学校教育均衡地实施这些课程,才能以人为本,发挥出这些课程综合育人、促进学习者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功能,才能实现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相长。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教学的本质及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而不是由在线学习这种技术方式决定的。
  可见,说在线学习将颠覆传统教育那肯定是夸大其词,而担心在线学习会颠覆传统教育则是杞人忧天。我们必须正视现代技术对教育教学辅助作用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必须正视教育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和使用现代技术造成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是真正的教育。
  其一,我们不妨从五部门下发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实施方案看在线学习的所能和所不能。
  日前,来自新华网的消息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近日联合下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方案提出,通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五部门下发这样的方案,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而绝不是为了让在线学习颠覆传统教育。
  我们知道,教育要均衡发展必须要有很多条件,譬如,布局均衡,硬件均衡,师资均衡,课程资源均很,等等。然而,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实在不是一夕一朝的事情,期望一蹴而就,那是很不现实的。
  然而,从可能达到的速度看,有一个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提高实现均衡的速度,这个条件就是依托互联网优势发展在线学习技术和恰当地运用这种技术手段。譬如,我国乡村学校普遍缺乏优质的师资资源,虽然通过优质的师资进乡村学校是解决乡村学校优质师资缺乏的办法之一,但是这并非长久之计。从目前各地开展的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看,效果并不明显,反倒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教师交流需要花费更高的费用,会给地方财政增加负担;如果管理缺失就会导致交流流于形式;还会带来教师住宿问题和家人分离问题;等等。但是,从教育技术发展看,在线学习恰好可以依托互联网这种技术,以此整合优质师资主导的课程资源,然后通过网络设备向一切需要这种资源的学校输送之,这样,很多乡村学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快捷便利的在线学习从中受益。
  我认为,五部门之所以联合下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正是因为看到了在线学习在信息技术上的传播和使用优势,看到了在线学习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的快捷和便利,而并非想拿在线学习技术取代传统教育。
  这当然说的是在线学习的好的一面。然而,再好的在线学习效果也难以与师生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效果相比。在线学习是以知识传播技术化为手段的单一的知识化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学生随时随地快捷便利地学到知识;而传统教育则是以人为本的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式,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的目的具有综合性,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学校组织和社团系统交往、如何与教师交往、如何学习与同学相处、如何体验集体学习生活、如何学习克服困难、如何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如何学会选择人生方向,等等。一句话,学生将来是要走进社会的,传统的学校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化前的综合人际关系教育,特别是学校通过课堂所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发展学生情商的教育,非常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有助于学生将来做合格的公民,而这些恰恰是在线教育所不能的,因为在线学习技术的输出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知识学习的技术化过程,而非学校教育全面育人的综合化过程。尤其是,在在线学习技术人机互动环境里,一边是冰冷的机器,一边是孤零零的手握键盘的学生,这种学习者个体和在线学习之间的冰冷的人机关系非常有害于学生真实的社会化成长,这也是在线学习难以克服的弊端。
  由此可见,在线学习不可能颠覆传统的学校教育。充其量,在线学习只是现代教育中的技术手段而已,它没有颠覆传统教育的功能。
  其二,我们再从《光明日报》的报道看专家对在线学习功能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认识。
  继五部门下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后,紧接着,《光明日报》刊登题目为《MOOC、翻转课堂等相继推出在线教育会颠覆传统教育吗》的报道。报道说,近年来,随着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在线教育产品的推出,“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成为口号,甚至有业内专家表示,在线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但也有专家强调,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
  这说明,即便是在专家圈内,他们对在线学习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变化趋势也是持有不同看法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在线教育(学习)究竟会不会颠覆传统教育”就是一个十分值得讨论的话题。而我赞同在线学习不能取代学校教育的观点。
  我想,既然有人断言在线学习将颠覆传统教育,那我们就必须首先要弄清楚颠覆的内涵,即搞清什么是颠覆,因为这样我们的讨论才会有明确的逻辑前提。
  什么叫颠覆?所谓颠覆就是指颠倒、倒翻,也就是我们口语中所言的倾覆和推翻,从而使得原来的事物灭亡。可见,一种事物要颠覆另一种事物,必须要改变原来事物的性质。也就是说,在线学习真的要颠覆传统教育,就必须对传统教育实际造成强烈的冲击并使之彻底改变,使得传统教育的本质发生变化。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改变事物的本质就是颠覆,譬如,用科学的思想认识引导人们改变非科学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就是颠覆,日新学说就是对地球中心论的颠覆。再譬如,量子力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之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就是因为它从本质上颠覆了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在描述微观世界系统时的理论错误,彻底刷新了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手段,等等。那么,在线学习到底颠覆了什么呢?难道颠覆了教育的本质?
  我个人认为,在线学习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只是改变了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形式、途径、手段和方法,因此,从本质上说,目前已经存在的在线学习并未能颠覆传统教育,而担心在线学习颠覆传统教育也就是杞人忧天。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活动,也就是通过学校不同的课程、有计划有目标阶段性地系统地培养和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和质的规定。培养人的活动不是单向活动,而是综合性的互动活动。这种互动活动集中地充分地体现在教学本质上。
  教学本质是什么?我国古人在《学记》里早有精辟的总结——就是教学相长。什么是教学相长?所谓教学相长就是通过学校培养人的活动让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让教师得到发展,这正是教育教学活动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教学过程失去了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活动,教学还怎么相长?
  我认为,在线学习虽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但是其单向技术输出的方式恰好违背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本质。而这,也正是在线学习“机器教学”最大的软肋,是其自身过分依靠技术而无法改变的巨大缺陷。
  当我们把一种所谓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技术整合发布在互联网上之后,确实给学习者带来了快捷便利、随时随地自由选择学习的好处,然而,当无数学习者面对冰冷的机器时,意味着学习者丧失了交流的可能,尽管他(她)可以再操作一遍,从头学起或者只选择难懂的地方再看再听一边,但是这不是交流。任何先进的机器也难以把人机交流系统变成以人为本的师生、生生交流过程。如此一来,学习者如何学会在交流中砥砺思维、学会在交流中尊重对方、倾听对方的意见呢?
  我认为,从教育的本质方面看,在线学习的存在和发展不可能改变我们的教育本质,准确地说,它只是培养人的活动的一种现代化手段而已。而从教学的本质方面看,在线学习充其量只是借用互联网便利于学习者学习知识的技术活动,而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
  其三,人类发明的一切技术都是工具手段,尽管这些工具手段可以不断复杂化,说到底还是不能代替人类丰富多彩的以人为本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在线学习在培养人的全部活动中的作用,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教育本质以及教学相长这一特定的教学本质。
  “在线教育”的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线学习”,所谓在线就是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在线学习就是这样一种人机学习系统而已。
  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角度说,互联网是一种可以普遍实现人机关系机制的网络技术,而在线学习只不过是利用这种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快捷便利、随时随地学习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而已,其教育功能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整合和开发设计出在线学习工具,这种工具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学习者实现网上学习知识的可能,但是难以对学习者实施全面的教育。而且,无论这种技术如何发展,也难以把像音乐、体育、美术、需要做实验的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课程网络化,更不能把社会实践课程网络化,可见,所谓“在线教育”实在是冒用了“教育”这个概念。
  难道不是吗?一切技术手段都有其局限性,都不是万能的。试图让“在线”发挥出取代学校传统“教育”的功能、进而颠覆传统教育,本身就是痴人说梦,或者是为了买卖所谓的在线学习产品而故意做夸大其词的广告而已。
  试图让在线学习取代传统教育,这一天是根本不会到来的。因此,说在线学习将颠覆传统教育那是夸大其词,而担忧在线教育会颠覆传统教育确实则是杞人忧天。
  互联网是一种人机有限互动技术,在线学习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在线“教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准确地说,所谓在线教育实际上只是在线学习知识的学习新途径而已。
  在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特殊活动之一,具有自身的活动规律。换言之,一切教育都具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中既有经验规律,也有科学规律,更有实践规律和实验规律。如果我们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施教过程中,也表现在受教过程中。而从目前看,借助互联网的在线学习技术手段还十分有限,根本无法代替传统教育这种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的所有功能。
  人类的教育活动不管多么复杂,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经验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体育课程、科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科学实验课程等等课程来完成。人类只有通过学校教育均衡地实施这些课程,才能发挥出这些课程综合育人、促进人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功能,才能实现教育过程的教学相长。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教学的本质及其全部活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而不是由在线学习方式决定的。
  其四,从近年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化倾向看,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产生了必须令人反思的副作用。任何技术手段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我们是否由此联想到在线学习的局限性和有限作用呢?
  本来,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技术手段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当教师讲到世界上的人种知识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直观地呈现不同人种的肤色和分布区域,以及更清晰地阐释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教育学生从小形成人种平等的正确理念;当教师讲到某些英语句型知识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更清楚、更准确地呈现这些句型的结构、朗读语调语气;当教师在讲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截取历史纪录片的片段,让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当教师在讲述某个新闻故事的时候,可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整地呈现这个新闻;当教师在讲到某首音乐作品时,可以通过视频课件向学生呈现这首音乐作品的演奏实况;当教师在讲到某个分子结构模型时,可以通过视频课件向学生呈现其人工设计的动画效果;等等。这样的做法无疑会打破时空限制,将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情景呈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声、有形、有色、有动态的教育,对教学过程起到形象化、直观化的作用,是许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整合教学资源,化繁为简,从而吸引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多媒体课件技术的使用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课程类型和课时类型,在某些课程的教学中更是不能使用。譬如,上体育投篮课就用不着多媒体,做水的电解实验就用不着多媒体,指导学生背诵古典诗词也用不着多媒体,等等。这足以说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和适用是有明显的局限性的。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我们的学校教学中、尤其是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竞赛中,但凡上课,但凡开展教学竞赛就一律课件化,但凡评课都要首先看教师会不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不顾某类课型、某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否真的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
  从教师角度说,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导致一些教师患上了多媒体教学依赖症。一些教师但凡走进课堂就得有课件,一旦离开多媒体课件,就难以把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长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很机械,打开电脑、插入U盘、操作多媒体设备,也使得一些教师失去了教学思想,失去了教学方法,甚至出现了板书归零的现象。至于教师上课应有的人文气息和声情并茂,也开始消失了,师生之间应有的互动交流也消失了。特别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一些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教师一旦离开课件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心里就发慌。
  从学生角度说,长期在充斥着多媒体的教室里学习,由于一切都直观、形象、音频化、视屏化地般呈现在眼前,导致一部分学生想象力的下降,领悟能力的下降、抽象思维能力的下降,课堂记笔记的能力下降。
  这些情况是不是说明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呢?是否在说明传统教学中教师恰当的精炼的讲解是一种必须?是否说明传统教学中教师有条理的板书也是一种必须?是否说明师生交流等传统的教学要素应是一切技术手段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呢?是否说明过分依赖技术手段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不负责任呢?特别是,当一些课件内容一闪而过时,学生还有机会自主思考、自主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吗?
  中小学如此,大学更是如此。《中国青年报》曾经这样报道过某大学教师使用课件的教学情景:“大四生许阳给他的大学语文课老师起了个外号叫孔乙己,因为这老师总给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上课时,他先是打开电脑和投影仪,端坐在讲桌后,抑扬顿挫地对着电脑把课文吟诵一遍,然后把全班的花名册拿出来,一个个点名让同学站起来解释文章的意思,照例是不抬头,间或从镜框下瞅同学们一眼。一堂课过去,PPT也没见翻上一页”。某物理教师每次上物理课,基本就是照着PPT念。这个老师的PPT准备得倒是很充分,除了一般PPT上会有的大纲、概念外,连详细的公式推导都列全了。可上课时,她从不跳出PPT内容一步,随着屏幕转换,她飞快的语速让不少跟不上节奏的学生都昏昏欲睡。最后大家没人愿意听她的课,她就每节课都点名,最后一节课还要签到点名。学生说,“像这样讲课,我们自己拷份PPT回去看不就够了吗?”这种不是老师自发设计的PPT教学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老师上课所使用的PPT,很多都制作简单死板,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还要传播老师的思想,这就要求老师上课要有主体性,要个性化教学。目前,很多学校不顾教学实际需要,把教师运用PPT等辅助设备教学的能力作为考核老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无疑让PPT教学泛滥成灾,也无疑使得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失去了个性、思想和精神的灵魂。
  一句话,现代教育需要现代技术作手段,但是教育教学不能过度技术化。
  结合以上陈述和分析,我认为,不管现代技术如何加快发展,不管在线学习如何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任何在线学习最终都只是一种网络化学习方式而已。它绝不可能颠覆教育本质,也不能颠覆教学本质。它所能的十分有限,他所不能的则远远大于它所能的。在线学习将颠覆传统教育那肯定是夸大其词,而担心在线学习会颠覆传统教育则是杞人忧天。(马得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31 , Processed in 0.14112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