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在线学习会颠覆传统教育是杞人忧天 马得清 在线教育真的会颠覆学校传统教育吗?我认为不能。我认为,“在线教育”是夸大其词的表述,其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线学习”。所谓“在线”就是让学习者通过网络途径学习知识。在线学习就是这样一种依赖于互联网的人机学习系统而已,其功能十分有限。它最大的功能就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包装课程,如把学习内容设置成PPT,把教师的讲解录音、录像,通过互联网视频技术整合,供学习者在客户端通过技术操作学习,有的收费有的免费。在线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以网络化的面貌呈现,便捷便利、随时随地让学习者学习。 然而,在线学习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根本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本质,也无法把所有的课程都网络化、视频化。譬如,无论这种在线学习技术如何发展,也难以把音乐、体育、美术以及需要做实验的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课程网络化,更不能把社会实践课程网络化。 人类的教育活动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经验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体育课程、科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实验课程等等课程来完成。人类只有通过学校教育均衡地实施这些课程,才能以人为本,发挥出这些课程综合育人、促进学习者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功能,才能实现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相长。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教学的本质及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而不是由在线学习这种技术方式决定的。 可见,说在线学习将颠覆传统教育那肯定是夸大其词,而担心在线学习会颠覆传统教育则是杞人忧天。我们必须正视现代技术对教育教学辅助作用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必须正视教育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和使用现代技术造成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是真正的教育。 其一,我们不妨从五部门下发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实施方案看在线学习的所能和所不能。 日前,来自新华网的消息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近日联合下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方案提出,通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五部门下发这样的方案,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而绝不是为了让在线学习颠覆传统教育。 我们知道,教育要均衡发展必须要有很多条件,譬如,布局均衡,硬件均衡,师资均衡,课程资源均很,等等。然而,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实在不是一夕一朝的事情,期望一蹴而就,那是很不现实的。 然而,从可能达到的速度看,有一个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提高实现均衡的速度,这个条件就是依托互联网优势发展在线学习技术和恰当地运用这种技术手段。譬如,我国乡村学校普遍缺乏优质的师资资源,虽然通过优质的师资进乡村学校是解决乡村学校优质师资缺乏的办法之一,但是这并非长久之计。从目前各地开展的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看,效果并不明显,反倒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教师交流需要花费更高的费用,会给地方财政增加负担;如果管理缺失就会导致交流流于形式;还会带来教师住宿问题和家人分离问题;等等。但是,从教育技术发展看,在线学习恰好可以依托互联网这种技术,以此整合优质师资主导的课程资源,然后通过网络设备向一切需要这种资源的学校输送之,这样,很多乡村学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快捷便利的在线学习从中受益。 我认为,五部门之所以联合下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正是因为看到了在线学习在信息技术上的传播和使用优势,看到了在线学习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的快捷和便利,而并非想拿在线学习技术取代传统教育。 这当然说的是在线学习的好的一面。然而,再好的在线学习效果也难以与师生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效果相比。在线学习是以知识传播技术化为手段的单一的知识化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学生随时随地快捷便利地学到知识;而传统教育则是以人为本的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式,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的目的具有综合性,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学校组织和社团系统交往、如何与教师交往、如何学习与同学相处、如何体验集体学习生活、如何学习克服困难、如何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如何学会选择人生方向,等等。一句话,学生将来是要走进社会的,传统的学校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化前的综合人际关系教育,特别是学校通过课堂所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发展学生情商的教育,非常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有助于学生将来做合格的公民,而这些恰恰是在线教育所不能的,因为在线学习技术的输出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知识学习的技术化过程,而非学校教育全面育人的综合化过程。尤其是,在在线学习技术人机互动环境里,一边是冰冷的机器,一边是孤零零的手握键盘的学生,这种学习者个体和在线学习之间的冰冷的人机关系非常有害于学生真实的社会化成长,这也是在线学习难以克服的弊端。 由此可见,在线学习不可能颠覆传统的学校教育。充其量,在线学习只是现代教育中的技术手段而已,它没有颠覆传统教育的功能。 其二,我们再从《光明日报》的报道看专家对在线学习功能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认识。 继五部门下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后,紧接着,《光明日报》刊登题目为《MOOC、翻转课堂等相继推出在线教育会颠覆传统教育吗》的报道。报道说,近年来,随着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在线教育产品的推出,“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成为口号,甚至有业内专家表示,在线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但也有专家强调,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 这说明,即便是在专家圈内,他们对在线学习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变化趋势也是持有不同看法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在线教育(学习)究竟会不会颠覆传统教育”就是一个十分值得讨论的话题。而我赞同在线学习不能取代学校教育的观点。 我想,既然有人断言在线学习将颠覆传统教育,那我们就必须首先要弄清楚颠覆的内涵,即搞清什么是颠覆,因为这样我们的讨论才会有明确的逻辑前提。 什么叫颠覆?所谓颠覆就是指颠倒、倒翻,也就是我们口语中所言的倾覆和推翻,从而使得原来的事物灭亡。可见,一种事物要颠覆另一种事物,必须要改变原来事物的性质。也就是说,在线学习真的要颠覆传统教育,就必须对传统教育实际造成强烈的冲击并使之彻底改变,使得传统教育的本质发生变化。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改变事物的本质就是颠覆,譬如,用科学的思想认识引导人们改变非科学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就是颠覆,日新学说就是对地球中心论的颠覆。再譬如,量子力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之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就是因为它从本质上颠覆了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在描述微观世界系统时的理论错误,彻底刷新了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手段,等等。那么,在线学习到底颠覆了什么呢?难道颠覆了教育的本质? 我个人认为,在线学习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只是改变了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形式、途径、手段和方法,因此,从本质上说,目前已经存在的在线学习并未能颠覆传统教育,而担心在线学习颠覆传统教育也就是杞人忧天。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活动,也就是通过学校不同的课程、有计划有目标阶段性地系统地培养和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和质的规定。培养人的活动不是单向活动,而是综合性的互动活动。这种互动活动集中地充分地体现在教学本质上。 教学本质是什么?我国古人在《学记》里早有精辟的总结——就是教学相长。什么是教学相长?所谓教学相长就是通过学校培养人的活动让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让教师得到发展,这正是教育教学活动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教学过程失去了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活动,教学还怎么相长? 我认为,在线学习虽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但是其单向技术输出的方式恰好违背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本质。而这,也正是在线学习“机器教学”最大的软肋,是其自身过分依靠技术而无法改变的巨大缺陷。 当我们把一种所谓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技术整合发布在互联网上之后,确实给学习者带来了快捷便利、随时随地自由选择学习的好处,然而,当无数学习者面对冰冷的机器时,意味着学习者丧失了交流的可能,尽管他(她)可以再操作一遍,从头学起或者只选择难懂的地方再看再听一边,但是这不是交流。任何先进的机器也难以把人机交流系统变成以人为本的师生、生生交流过程。如此一来,学习者如何学会在交流中砥砺思维、学会在交流中尊重对方、倾听对方的意见呢? 我认为,从教育的本质方面看,在线学习的存在和发展不可能改变我们的教育本质,准确地说,它只是培养人的活动的一种现代化手段而已。而从教学的本质方面看,在线学习充其量只是借用互联网便利于学习者学习知识的技术活动,而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 其三,人类发明的一切技术都是工具手段,尽管这些工具手段可以不断复杂化,说到底还是不能代替人类丰富多彩的以人为本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在线学习在培养人的全部活动中的作用,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教育本质以及教学相长这一特定的教学本质。 “在线教育”的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线学习”,所谓在线就是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在线学习就是这样一种人机学习系统而已。 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角度说,互联网是一种可以普遍实现人机关系机制的网络技术,而在线学习只不过是利用这种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快捷便利、随时随地学习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而已,其教育功能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整合和开发设计出在线学习工具,这种工具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学习者实现网上学习知识的可能,但是难以对学习者实施全面的教育。而且,无论这种技术如何发展,也难以把像音乐、体育、美术、需要做实验的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课程网络化,更不能把社会实践课程网络化,可见,所谓“在线教育”实在是冒用了“教育”这个概念。 难道不是吗?一切技术手段都有其局限性,都不是万能的。试图让“在线”发挥出取代学校传统“教育”的功能、进而颠覆传统教育,本身就是痴人说梦,或者是为了买卖所谓的在线学习产品而故意做夸大其词的广告而已。 试图让在线学习取代传统教育,这一天是根本不会到来的。因此,说在线学习将颠覆传统教育那是夸大其词,而担忧在线教育会颠覆传统教育确实则是杞人忧天。 互联网是一种人机有限互动技术,在线学习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在线“教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准确地说,所谓在线教育实际上只是在线学习知识的学习新途径而已。 在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特殊活动之一,具有自身的活动规律。换言之,一切教育都具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中既有经验规律,也有科学规律,更有实践规律和实验规律。如果我们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施教过程中,也表现在受教过程中。而从目前看,借助互联网的在线学习技术手段还十分有限,根本无法代替传统教育这种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的所有功能。 人类的教育活动不管多么复杂,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经验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体育课程、科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科学实验课程等等课程来完成。人类只有通过学校教育均衡地实施这些课程,才能发挥出这些课程综合育人、促进人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功能,才能实现教育过程的教学相长。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教学的本质及其全部活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而不是由在线学习方式决定的。 其四,从近年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化倾向看,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产生了必须令人反思的副作用。任何技术手段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我们是否由此联想到在线学习的局限性和有限作用呢? 本来,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技术手段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当教师讲到世界上的人种知识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直观地呈现不同人种的肤色和分布区域,以及更清晰地阐释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教育学生从小形成人种平等的正确理念;当教师讲到某些英语句型知识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更清楚、更准确地呈现这些句型的结构、朗读语调语气;当教师在讲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截取历史纪录片的片段,让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当教师在讲述某个新闻故事的时候,可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整地呈现这个新闻;当教师在讲到某首音乐作品时,可以通过视频课件向学生呈现这首音乐作品的演奏实况;当教师在讲到某个分子结构模型时,可以通过视频课件向学生呈现其人工设计的动画效果;等等。这样的做法无疑会打破时空限制,将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情景呈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声、有形、有色、有动态的教育,对教学过程起到形象化、直观化的作用,是许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整合教学资源,化繁为简,从而吸引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多媒体课件技术的使用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课程类型和课时类型,在某些课程的教学中更是不能使用。譬如,上体育投篮课就用不着多媒体,做水的电解实验就用不着多媒体,指导学生背诵古典诗词也用不着多媒体,等等。这足以说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和适用是有明显的局限性的。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我们的学校教学中、尤其是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竞赛中,但凡上课,但凡开展教学竞赛就一律课件化,但凡评课都要首先看教师会不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不顾某类课型、某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否真的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 从教师角度说,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导致一些教师患上了多媒体教学依赖症。一些教师但凡走进课堂就得有课件,一旦离开多媒体课件,就难以把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长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很机械,打开电脑、插入U盘、操作多媒体设备,也使得一些教师失去了教学思想,失去了教学方法,甚至出现了板书归零的现象。至于教师上课应有的人文气息和声情并茂,也开始消失了,师生之间应有的互动交流也消失了。特别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一些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教师一旦离开课件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心里就发慌。 从学生角度说,长期在充斥着多媒体的教室里学习,由于一切都直观、形象、音频化、视屏化地般呈现在眼前,导致一部分学生想象力的下降,领悟能力的下降、抽象思维能力的下降,课堂记笔记的能力下降。 这些情况是不是说明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呢?是否在说明传统教学中教师恰当的精炼的讲解是一种必须?是否说明传统教学中教师有条理的板书也是一种必须?是否说明师生交流等传统的教学要素应是一切技术手段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呢?是否说明过分依赖技术手段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不负责任呢?特别是,当一些课件内容一闪而过时,学生还有机会自主思考、自主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吗? 中小学如此,大学更是如此。《中国青年报》曾经这样报道过某大学教师使用课件的教学情景:“大四生许阳给他的大学语文课老师起了个外号叫孔乙己,因为这老师总给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上课时,他先是打开电脑和投影仪,端坐在讲桌后,抑扬顿挫地对着电脑把课文吟诵一遍,然后把全班的花名册拿出来,一个个点名让同学站起来解释文章的意思,照例是不抬头,间或从镜框下瞅同学们一眼。一堂课过去,PPT也没见翻上一页”。某物理教师每次上物理课,基本就是照着PPT念。这个老师的PPT准备得倒是很充分,除了一般PPT上会有的大纲、概念外,连详细的公式推导都列全了。可上课时,她从不跳出PPT内容一步,随着屏幕转换,她飞快的语速让不少跟不上节奏的学生都昏昏欲睡。最后大家没人愿意听她的课,她就每节课都点名,最后一节课还要签到点名。学生说,“像这样讲课,我们自己拷份PPT回去看不就够了吗?”这种不是老师自发设计的PPT教学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老师上课所使用的PPT,很多都制作简单死板,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还要传播老师的思想,这就要求老师上课要有主体性,要个性化教学。目前,很多学校不顾教学实际需要,把教师运用PPT等辅助设备教学的能力作为考核老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无疑让PPT教学泛滥成灾,也无疑使得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失去了个性、思想和精神的灵魂。 一句话,现代教育需要现代技术作手段,但是教育教学不能过度技术化。 结合以上陈述和分析,我认为,不管现代技术如何加快发展,不管在线学习如何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任何在线学习最终都只是一种网络化学习方式而已。它绝不可能颠覆教育本质,也不能颠覆教学本质。它所能的十分有限,他所不能的则远远大于它所能的。在线学习将颠覆传统教育那肯定是夸大其词,而担心在线学习会颠覆传统教育则是杞人忧天。(马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