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要搞真科研作者:李镇西
真诚欢迎并感谢区继续教育中心各位领导到我们学校来进行教育科研督导! 我知道我这样说有点像套话,但我是心里话。一方面,长期以来在座各位领导的确对我校予以很多支持;另一方面,这次的督导时间因为我而一再调整,完全是为了将就我。本来说是周二,但因为我不方便,才确定在今天周四。我既不安,又非常感动。 刚才阎副校长全面介绍了我校的科研情况,欢迎各位批评指正。这里,我再做些补充说明。 对于教育科研,我的心情很复杂,也可以说很矛盾。一方面,三十年来,我一直热心教育研究,每个班每节课都是我的研究对象。比如我刚参加工作时搞“未来班”,谁叫我搞的?谁也没叫我搞,但我自己觉得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学生有好处。于是我就可以学生商量,我们要建一个怎样的班?如果实现这个目标?等等。这不就是教育科研吗?只是这不是任何一个级别的“课题”。然而现在看来,这是真正的教育科研。可以说,是教育科研成就了我,因此我没有理由拒绝教育科研。但另一方面,我对现在盛行的种种假科研深恶痛绝。十年前,我在成都市交科所工作时,就写下了《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列数了教育科研中的十大“伪科研”现象。 我们现在的确有的学校是为科研而科研,有一种“课题崇拜”情结,学校门口挂个什么什么国家级科研课题“实验基地”的牌子,似乎就是一种荣耀,而并不认真做科研。挂牌子本身就是目的。喜欢申请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种课题,似乎课题越多学校就越有档次。课题申请下来之后,也不怎么做,只是到了快结题的时候便编造文章,找专家来“结题”。这就是我说的“假科研”。 什么叫“教育科研”?我给老师们经常是这样说的:“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我还说:“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也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需要,或者它就是教育本身。 课题从何而来?我认为,教育科研应该目光向下,对准课堂,对准心灵。“目光向下”,就是不要从文件中找课题,不要从领导人的讲话中找课题,而应该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找课题。教育科研需要理论指导,但千万不要追逐理论时髦,不要追逐时尚。有一个真实的笑话,二十多年前,中央提出要重视德育,于是便有人研究“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课题,我看到其中有一个子课题是“生物教学与德育”,还编了一本书,标题有“生殖系统与德育”,当时就把我笑翻了!前些年,有一段时间“建构主义”被炒作,于是有人便研究“建构主义与课堂教学”;过段时间“多元智能”有吃香了,有人便转而研究“多元智能与素质教育”;领导人说“成都市要搞城乡统筹”,于是便纷纷研究“素质教育与城乡统筹”……如此等等,就是“眼睛向上”。我说教育科研要“对准课堂,对准心灵”,就是要把每一天的教育实践都当做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得奖吗?是为了提升学校的档次吗?是为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吗?都不是。我认为,教育科研得不得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改变学生,提升教师,发展学校。在改变学生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而学生改变了,教师提升了,学校自然发展了。学生的改变,教师的提升,学校的发展,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成果。 前天我校举行青年教师沙龙活动,我说了一句话,我说:“六年来,学校的各种事务都是书记和副校长们做的,我只做了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帮助每一个老师成长。而且我这件事自认为做得不错,很有成就感,因为的确有一大批老师在我的帮助下成长起来了!”我今天还是要说这话。对我来说,从事教育科研的人,需要一定的素质,同时教师的素质又通过教育科研来提升。也就是说,教育科研与教师提升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 在我们学校,我提升教师主要是倡导“五个一”,这点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我就不展开谈了。不过我要强调的是,我是“倡导”,而不是“强求”,更不是“强迫”。比如写教育随笔,我只是提倡,没有要求每一个老师非写不可。因为如果我强迫,很可能就有人应付,甚至还有可能弄虚作假。那我多难受啊!同时,我认为,全校老师也没有必要搞一刀切。有的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只要能够把课上好,就很不错了,他不写文章不读书不要紧的。但是,虽然我只是倡导而没强迫,可总有一些老师追随着我坚持写教育随笔。几年来,我校老师写的教育随笔达到了一万三千多篇。我敢说,一个学校的老师不过四五年间就写这么多,这是全国之最!我不强迫老师们写,但是我通过点评,通过推荐,通过发表,通过出书等方式,鼓励老师们写作。这比简单地用什么“每各月写一篇奖励五十元,否则扣五十元”有效得多! 读书也是如此。我不要求老师们非写读书笔记不可。如果逼着老师们写,读书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而且他一样可以到网上下载各种各样的读书笔记,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给老师们说,你读了就可以了。我怎么检查呢?我就看你这本书有没有读过的痕迹,勾勾画画呀,批注呀,甚至什么都没有,但我看得出这本书是被翻过的读过的,就可以了。我的书柜向老师们开放,任何老师都可以到我这里来借书,我还允许甚至提倡老师们在我的书上勾画批注,在最后一页写上自己的名字和阅读时间。学校图书室的书也向老师们开放,也可以勾画批注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和阅读时间。我给老师们说:“一百年以后,武侯实验中学的老师捧着这些书,看着上面不同年代不同笔记的勾画批注,将是怎样的感慨?这就是我们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真正的文化财富!” 我们学校的读书也分层次。比如这学期,全校老师统一阅读我新近出版的《每个老师都是故事》。让老师们在阅读中互相学习,看看身边老师怎样在点点滴滴的平凡工作中体现出优秀的。由自愿报名组成的读书会的老师,统一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青年教师沙龙的老师们还要阅读一本《教师人文读本》。此外,每个老师都到学校图书馆去至少借两本书,一本是学科专业的著作,一本是非教育的书,历史的,时政的,经济的,文学的,包括人物传记等等。 我们的教育科研,是每一天具体的行动。从大的方面说,是“新教育实验”,而我校的“新教育实验”有我们自己的特点,比如课程改革,还有课堂改革,还有我们学校的民主管理,还有缔造完美教室,等等。不过,我还是要说,我们搞这些科研,注重的是搞没搞,而不是“名分”,因为虽然我是全国新教育实验课题组的负责人之一,但我校至今没有挂任何关于新教育实验课题的牌子。我给老师们说:“这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真做。” 对普通老师来说,我特别强调就是我刚才已经说过的,要把难题当课题。我们不少老师真的是这样在做教育科研,而且颇有成效。比如唐燕老师,我刚来的时候,她来向我抱怨,说班主任难当,因为班上有一个学生太不好管,很顽劣。我说:“恭喜你拥有了教育科研对象!”我对她说,现在你的难题正是你的课题!你就研究这个孩子嘛!而且最好随时把你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果真,唐老师开始研究这个孩子了。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网上看唐老师写的研究日记。一年后,这个孩子转变了,唐老师也写出了上万字的研究报告,其实就是她转化这孩子的故事。非常精彩!后来我将这个长长的故事推荐发表了。昨天,我还和潘玉婷老师谈心,鼓励她总结一下最近几年来教育转化特殊孩子的体会。几年前,潘老师对我说,她班上有一个同性恋的男生,她感到非常恶心!但我还是那句话,恭喜你有了研究对象!我对她说,你遇到了以前从没遇到过的难题,这正是你的科研课题!后来潘老师真的开始研究了,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她还遇到过患抑郁症的女生,还有其他种种特殊的学生。几年来,她所遇到令人头疼的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传统意义上的而“差生”主要是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而这些学生比如同性恋比如抑郁症,和道德没关系,主要是生理原因,甚至基因的原因。而几年来潘老师的研究很有成就,这些研究就是每一天和孩子的陪伴、倾听和引导。我对潘老师说:“你的研究并不是申请一个什么级别的‘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课题,而是你从自己的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几年下来,你不但有成就,而且还有体会,比如对这样的孩子,首先不要想到去改变他——同性恋怎么能够改变呢?这里面要改变的首先是我们的观念——而是理解、信任,然后走进心灵,把阳光洒进他们的内心。对这样的孩子,需要等待,需要从容,需要宽容……这都是你的体会。这不就是教育科研成果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和这些特殊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你也提升了。比如,增加了你的教育智慧,拓展了你的教育领域,甚至丰富了你的许多知识,比如你研究同性恋,便要读相应的书,等等。”潘老师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而“把课题当难题”,就是典型的真科研! 至于我们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呈现,当然出了几本著作,我把老师们的教育故事编了几本书:《把心灵献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民主教育在课堂》等等。但在我看来,最最重要的教育科研成果,是教师的成长。我把受我影响的老师分为三类,一类是过去让我头疼的老师,比如李青青,比如赵敏敏等老师,在我的引领下现在都很优秀;还有一类是有敬业精神,有工作干劲,但缺乏教育智慧的老师,比如刚才说的唐燕,还有刘朝升等等,我的作用就是给他们以指导,让他们在教育科研中丰富教育智慧;最后还有一类老师,比如潘玉婷,比如郭继红,比如邹显惠,等等,他们从来就很优秀,我没来做校长他们就很优秀,他们的优秀和我没有关系,那我对他们的意义何在呢?我的作用就是把他们的优秀扩大到全国,把他们推出去,带领他们去讲学,帮助他们著书立说,我明年为潘老师在一家杂志申请了一个专栏,让潘老师发表她的教育故事。 我多次说过,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说的,我说,我做校长成功的唯一标志,也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们学校的普通老师成为学校的名片。以后别人一想到武侯实验中学,不会说,哦,那是李镇西的学校,而是说,那是潘玉婷的学校,邹显惠的学校,胡成的学校,冉光辉的学校……他们就是我最大的教育科研的成果。 我就说这些,谢谢!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地被邀请作为领衔名师的代表在这里发言。在上台之前,我没来得及和各位领衔名师商量我说什么,但我相信,或者说我希望我的发言能够代表其他各位领衔名师。 首先,我想明确我们这些所谓“领衔名师”和各位学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学习的关系。这次武侯区成立名师工作室,我认为不只是我们这些所谓“名师”向年轻的老师传授什么,其实这也是互相学习的机会。我这真不是客气话。我特别荣幸能够和一批年轻人一起学习。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个人的事。请不要误以为进入了“名师工作室”,自己就能自然而然成为名师了。不,不要有任何依赖思想。我从来认为,任何人才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我们能够说陶行知是国民党反动派培养的吗?我们能够说苏霍姆林斯基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培养的吗?显然不能。他们成为教育家,是他们自己培养自己的成果。人才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成长起来的。“打造”是别人的事,而成长是自己的事。“打造”是顷刻间的事,而成长则有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不是宣扬什么“个人主义”,也不是否定别人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当然应该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但这只是创造条件而已,只是提供阳光、空气和水,并不能取代每个人自由而自主地成长。所以,我再次说,各位学员千万不要以为靠着名师就能够成为名师。我不是基督徒,但我知道《圣经》上有一句话,大意是说,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助的人。因此,名师工作室只是为你们成长提供了条件,但并不能取代你们成长。你们的成长还得靠你们自己。 第三,我想说说我的成长体会。刚才我说了,每个人都是自己培养自己。那么一个年轻老师,如何“培养”自己呢?今年我从教刚好三十年。回顾三十年来,我从一个只有理想与热情其他就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成长为现在有一点成就感和非常充分幸福感的老教师,还是有些体会的。上周在北京,我参加了一个为我举行的从教三十周年研讨会。在会上我做了个发言,发言中我谈到我成长的七个关键词,这七个关键词,估计对大家是有参考价值的。限于时间,我不详细说,只简单说说。 第一个关键词是“机遇”。一个人在时代大潮面前其实微不足道,但只要顺应潮流,把握时代,一个普通的人也能成为时代英雄。我有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并与改革开放同行。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相对比较宽容,比较自由的时代,我很可能一事无成。有才华的人多了,钱梦龙难道没有才华吗?他26岁就以初中学历担任高中语文教师,但只教了一学期,便被时代打成右派,沉冤20多年。直到改革开放,他才得以“重生”。所以,一个人的成长,机遇很重要。机遇还包括遇到帮助你的人,所谓“贵人”。在座各位应该说遇上好时代,现在武侯区成立名师工作室,就是为各位创造条件,大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遇,珍惜这么好的条件。 第二个关键词是“实践”。教师的生命在课堂,一刻都不离开校园,一个教师才可能真正成功。但我这里所说的“实践”不只是不停地做,还指不重复自己,不断创新。当班主任每个班都要有研究重点,多年过去了,你的实践就会成就你。有人工作了三年,甚至三十年,其实他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机械地重复同样的事,没有突破没有创新。他手里攥着一大把旧船票,每天都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样的老师很多的。而有的老师工作了三年,则工作了一千天,因为他每天都不重复自己。我说的“实践”,就是指这个。 第三个关键词是“阅读”。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尤其是对教师。但是现在教书人不读书是非常令人忧虑的现象。我希望在座各位学员能够以书为友,勤于阅读,是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第四个关键词是“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写作成就了我。但这里的写作必须以实践为前提,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写作就是反思的过程。当然,我没要求大家和我一样,我是学中文的,多年的写作让我现在写得很快。估计你们达不到。但是你一个星期写一篇,如何?如果你能够一周写1000字,一年就12000字,那时候你会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哇,我居然写了一万多字!”有了丰富的实践,又善于记录,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就能成长起来。 第五个关键词是“思考”。教育者应该养成思考的习惯。现在我写文章,有人说我深刻,“一针见血”,其实我的思考没那么高的理论水平,不过就是常识而已。所以我说我现在是用良知说话,凭常识质疑。“大跃进”期间,彭德怀说这样搞不行,他有多高的理论水平吗?当然不是,我看党内比他有水平的高级干部多的是,谁看不清楚呢?但彭德怀有良知,他凭常识就知道那样搞是胡来!现在也是,教育上许多做法,凭常识就可以知道其荒谬。当然,对普通老师来说,更多的是思考自己的工作,一堂课上完都可以反思的。带着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最好的成长。关键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第六个关键词是“个性”。我的个性一直富有争议,按世俗的观点,因为我这个个性,我失去了很多,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个性成就了我。我们这个时代,对个性已经很宽容,武侯区之所以能够任命我为校长,就是一个证明。教师的成长,并不是要你成长为别人,而应该是成长为你自己。我们的每个名师工作室都以领衔名师的名字命名,但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要让每个学员都成为领衔名师。不,“李镇西名师工作室”的成果,不是又一批李镇西,而是各自保持自己个性的老师。 第七个关键词是“童心”。关于“童心”我想讲我校老师一个真实的事。2009年10月的一天,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陈淑英老师进教室上计算机课。她给同学们说:“因为学校工作调整,我下周就不给你们上计算机课了,你们的计算机老师改成某某某老师。”学生听了一下子惊呆了,教室里一片沉默。过了一会,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会想你的!”就这一句话,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几乎全班同学都叫了起来,七嘴八舌,此起彼伏:“老师,我们会想你的!”“老师,我们会想你的!”……陈老师非常感动,她感到了教育的幸福。当天晚上,她把这件小事写进了博客,标题就叫做《老师,我们会想你的!》。第二天早晨我上网读到这篇短文,也被感动了。当天下午的教工大会上,我给全校老师朗读这篇短文。我说:“22岁的陈老师因为这句话,感到了教师的幸福。那么,我想问的是,如果是一位32岁的老师,听到这句话他还感动吗?可能也会有一点点感动,但不会流泪了;如果是一位42岁的老师呢?听到这句话估计不会被感动,因为他的心已经很麻木了;如果是52岁的老师呢?听到这句话估计会不耐烦:‘吵什么吵?上课!’老师们,所谓‘童心’就是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当你的心不再容易被感动的时候,幸福已经远离你而去了。”老师们,愿大家永远保持这么一颗随时被感动的童心! 最后,我送大家一句话:“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 谢谢! (本文摘自李镇西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