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个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3 10:1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个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

□ 郭志明 蔡 可 刘立峰

名师工作室,改变了过去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套路,但不是轻松散漫的“教学沙龙”,而是有明确目标和管理制度的“成长共同体”。自21世纪初诞生以来,名师工作室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不断壮大发展,辟出了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为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在更广的范围内形成名师带动青年教师成长的机制,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几位有心人,搜集了各地名师工作室有关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当前名师工作室的现状、意义、不足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归纳总结出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发展的特点及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报独家发布首个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

近年来,教育发展的变革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原有的培养路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师成长的需求。于是,“名师工作室”应运而生。

追根溯源,目前可查国内最早设置的名师工作室是上海市卢湾区“名师工作室”。2000年9月8日,卢湾区教育局印发《中共卢湾区教育局委员会卢湾区教育局关于建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通知》。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这一新生事物正式面世。

接着,上海其他区县也相继成立了区级“名师工作室”、“学科首席教师工作室”、“优秀青年教师协作指导组”等优秀教师培养团队。不久,江苏、山东、福建、安徽、河北等地教育行政部门也相继出台《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办法(试行)》等文件,对名师工作室的基本性质、建设目标、工作重点、组织建构、基本职责、保障机制等作出相应规定,名师工作室的相关机制得以逐步完善,具备了明显的组织特征。

名师工作室改变了过去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套路,但不是轻松散漫的“教学沙龙”,而是有明确目标和管理制度的研训组织,融自主性、实践性与研究性于一体,探索个体与团队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是一个地区或学校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培养人才、打造品牌的有效途径,也为教师尤其是名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运作现状

·丰富研究内涵、科研更具活力、引领团队化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地各种类型的名师工作室正在迅速发展,其中有的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助推一线教科研活动。有了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经验获得了更多的实践路径和机会。一方面,为各种正式的研究活动搭建了学校教育研究活动的框架,专业读书活动、定期会课活动、定量作业递交与评改活动以及各种沙龙、座谈、研讨、报告等,有力地支撑起学校教研、科研活动的总体架构;另一方面,在正式活动框架的指引下,名师工作室成员及其他相关教师获得了研究、思考、实践的更多触发点,平时的教育实践在更深的层面上受到科研活动的影响。

促进基层教育研究不断丰富内涵。共同的理念让名师工作室成员更投入地工作,定期会课、定期研究,不断创新课堂设计、课外活动设计。构建了新的课程系列,优质课例不断聚集、连缀、融合、互生,使不少名师工作室逐步形成具有工作室特色、学校特色、地域特色的课程系列,并渗透到学校或地区课程框架之中,为丰富学校特色课程作出了贡献;优化了新的教育主张,许多特定的教育主张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细节不断得到打磨,许多原本模糊的概念、方法、理论得以逐步厘清;孕育着新的教育流派,具有相似特质的名师工作室在互动和交流中不断碰撞,汲取新营养,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一些符合时代特征和需求的共性特征逐步形成并被提炼出来,教育流派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孕育、发展,乃至悄然成型。

引领广大教师专业化团队化发展。名师工作室自身的不断发展,其实是领衔名师带领每一个成员共同发展。新生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专业化引领。正像美国教育家托马斯·J·萨乔万尼所说:“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对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负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这种团结和约束的紧密性足以把每个人从一种‘我’的集合体改造成为一种集体的‘我们’,作为‘我们’,共同体成员们是紧密编织而成的富有意义的关系网络的一部分。”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不断成长,对教师具有强大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让教育科研更具生命活力,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基本来自一线,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成长于一线肥沃的土壤,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与学院派科研相比,更具有生命力,对于同为一线教师的其他成员更具有榜样价值。将这种研究方式、工作态度传递给成员,传递给圈子内外的教师,形成了更富有活力的研究群落。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名师工作室,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已经形成了教育科研的魅力大花园,构建了新时期教育研究百家争鸣的良好生态;许多教育科研中的研究热点,借名师工作室的机制扩散和发展成为研究热区,热区的不断扩大发展形成了诸多热区之间的交集,进一步触发了新的研究热点、热区,不断孕育着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名师工作室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科研领域在全国各地的基础布点。

大数据分析

·五强中江苏“一省独大”,省内“遍地开花”

大数据时代,人们需要对浩繁的数据进行系统定量分析,进而从中寻找规律。从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们利用两年时间,根据搜索引擎谷歌(www.google.com)搜索梳理,得到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以来的一些关键数据。

按全国区域分样本点细分。本次数据搜集涉及的省份为28个(不包含港澳台等,山西、海南、西藏等省份因无具体数据,也不包含在内,特此注明,下同),城市数158个(地市级),样本点共691个。

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广东位列28个省份前5强,其中江苏“一省独大”,超过第二位浙江40余个样本点,这也符合公众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基本认知——教育发展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减弱,江、浙、粤等地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程度一直位居前列,相关教育改革以及探索等大多始于这些省份,名师工作室也不例外。

按照省(市、区)样本点细分。按市、区比较,在158个地市级单位中,样本点在10个(包含10个)以上的城市区有21个,其中江苏6个、浙江4个、福建2个市入选。

这也说明:江苏、浙江和福建的名师工作室发展是高起点和均衡的,探索者并没有集中于教育资源和名师资源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而是“遍地开花”,这也符合公众对江苏、浙江和福建教育发展的认知。而其他市区,比如长沙市、郑州市、成都市、兰州市等,则呈现出相反的规律,即名师工作室活动都集中于省会城市,其他一般地级市差距颇大,比如郑州和焦作、南阳,长沙和郴州、湘西等,可见名师资源对这些地区开展名师工作室活动的重要性。

要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全国公众对三明市的教育发展比较陌生,但此次位列前几位(与省会样本数持平);新疆克拉玛依市是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前

列的地区,并且样本数量超越了所在省会城市乌鲁木齐市;样本点里中部地区唯一的非省会城市安徽省亳州市,也入围样本点前列城市(超过省会城市合肥);深圳市的样本点数量远远超过省会所在城市广州。

按学科分布分析。根据“教基〔2001〕28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和“教基〔2003〕6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置的参照学科和关键词分布统计,语数外等主要学科占所有关键词的比重约为60%,语数外三科共有名师工作室414个。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科学等次之,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最少,可见名师工作室的活跃与否与所在学科有一定关系。

综合指数分析(以省份为单位)。名师工作室的分省数量以2012年和2013年两个统计年度的统计数据为参照;指数设计中“所在省份人口数量”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度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

这个数据更直观地说明了名师工作室的样本点基本是呈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排列的,但是如果按照指数排名,情况则有新变化。

从各省份名师工作室发展指数排序和各省份名师工作室绝对数可以看出,无论从样本数还是指数看,江苏、吉林、浙江、福建、上海、安徽、湖南和四川等八省份都位居前十一,说明这八个省份的名师工作室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两种排列方式,江苏省仍排在第一位,与民间所说的“中国教育看江苏”现象吻合。在两种排列方式中都位列前十一的北京、甘肃、广东、河南、山东和新疆,在排名顺序上各有不同,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如果按照全国平均指数27.86衡量,可以发现发展指数高于27.86的有11个省份,发展指数低于27.86的有18个省份,从数量上分析,纳入统计的28个省份大部分地区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亟待指导。

·问题

定位不明确、发展不平衡、保障不到位、机制不成熟

作为新生事物,因其“新生”的性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从全国范围看,名师工作室之间相互交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还不平衡,内部运行机制还存在种种问题。

定位不太明确。一些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取向不够明确,主要着力点难免有些摇摆,常常被学科基地活动、各种评优课活动、主题征文活动等左右,工作缺乏一以贯之的方向,缺乏持续动力。在许多情况下,有利于职称、荣誉、工资晋升的项目受到重视,其他项目被边缘化。少数名师工作室热衷于个人的成名成家,领衔人变成“工头”,成员变成打工者;开展活动,跟风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具体的目标指向性。

发展不平衡。首先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多,活动频繁,影响力较大,而内地、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其次是学科不平衡。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名师工作室较多,影响力也相对较大,而艺术体育类、劳动技术类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即使有,活动面也相对狭窄;第三是活动持续性不平衡。有的名师工作室刚组建时轰轰烈烈,开始的活动也有声有色,但一段时间后,许多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开始降温,后续活动并不多,有的甚至逐步销声匿迹、名存实亡。

保障措施不到位。当前,名师工作室分为多个档次,市县区一级命名的名师工作室保障措施比较有力,学校一级的名师工作室,没有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往往也没有专门的支付渠道;有的缺乏发展动力。大多数名师工作室成员是学校的骨干力量,课务、事务都很繁重,家庭生活负担也比较重,少数名师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了工作要求,有些团队成员实际上很少参与活动。

机制还不成熟。一是团队协同机制不成熟。比如有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专长在教育科研,对如何引领成员共同成长没有明确思路。二是交流互动机制不成熟。成员在同一所学校,运行相对顺畅,而成员分布在不同学校,活动开展难度较大,特别是跨地区、跨省份的交流,更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三是评价考核机制不成熟。目前,对于名师工作室的考核,大多数地区只是对开展活动的次数等进行形式上的指标考核,而对名师工作室活动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工作成绩和教学效果评价不足。

发展方向

·期待更具专业化、个性化、集约化、信息化

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国际的视野来考量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要把握以下方向。

更深入,更专业。名师存在的意义在于其“专业”,“专业”是名师工作室站稳脚跟的最基本资源。因此,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专业的研究和探索。只有对本专业涉及的各种知识、能力、技能、细节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把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变化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自身的演变中逐步发展壮大。

个性化,特色化。大多数名师工作室都是以一种教育主张、教育理念作为纽带,凝聚科研力量、指引科研方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共同教育理念认同的同时,会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考,其研究的兴奋点也会相应有所侧重。名师工作室应该创造条件,帮助成员发展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促进各种新观念、新想法向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普世意义的方向发展,形成兼容并包的研究文化,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工作生态。

团队型,集约型。名师工作室与普通的教师培养模式和教科研方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围绕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阶段明确、诸多优势平台资源有效集中、同伴互助功能突出、具有集约化特点。名师工作室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创新思路,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不断提高名师工作室教科研能力、项目开发档次和人才培养水平。

信息化,混合式。信息化背景下的名师工作室不是理念和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多点互动、共建共享,在研修中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名师应起到表率作用,带动团队共同发展,实施混合式研修,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专业引领与团队协作相结合,持续长效的网络学习型社区,将更有助于教师学习的职业化、制度化、生活化与常态化。

名师工作室作为教育科研的先锋队,应该主动顺应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充分认识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研究“慕课”“翻转课堂”等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改革动向,主动向基于网络和数据的教学研究靠拢。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名师工作室是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组织对教育未来的发展,必将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因版面所限,本文删减了部分文字,并省略了具体的调查数据)

作者简介

郭志明:江苏省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蔡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刘立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访问学者,《名师成长研究》编辑部主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4:03 , Processed in 0.1021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