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邕《九势》〔1〕释读
夫书肇于自然〔2〕,自然既立,阴阳生矣〔3〕,阴阳既生,形势出矣〔4〕。藏头护尾〔5〕,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6〕。故曰:势来不可止〔7〕,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8〕。
凡落笔结字〔9〕,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10〕,无使势背〔11〕。
转笔〔12〕,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13〕。
藏锋〔14〕,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15〕,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16〕。
护尾,画点势尽〔17〕,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18〕。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19〕。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20〕。
横鳞,竖勒之规〔21〕。
此 名九势,得之 虽无 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22〕。
注释:
〔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
〔2〕肇:开始,发端,初始《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仓颉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来的。
〔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地合气,即阴阳合气也。书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这种阴阳对立的统一,如虚实、刚柔、动静等,以造成书法形式的出现。
〔4〕形势:指书法之形体和态势,此处着重指态势即笔势。
〔5〕藏头护尾:指书写时点画两头藏锋画中,不露痕迹。为书写点画的重要方法。藏头,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全力收毫,回收锋尖,这样则力入字中,故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样才会产生“肌肤之丽”。
〔6〕肌肤之丽:喻指书法有人的肌肤一样的美感。只有活着而充满生命力的人,才会有肌肤的光润美丽,力是书的灵魂和生命,故云“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7〕势:本指势头、力量的趋向,形势。此指书法的形势、态势。势以力为动因,运笔时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这种势,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竖画横下,
横画竖下”势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遏:阻止、阻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8〕奇怪:奇异,此指书法形态、形式的多样变化和丰富性。
〔9〕落笔:亦叫起笔,发笔,兴笔,引笔。它是用笔法之一,指书写下笔落纸。结字: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即安排笔画、结构字体。
〔10〕映带:即照应关联,连带。
〔11〕背:背离相冲突,亦可谓之“乖”也。
〔12〕转笔:笔法之一,与折相对而言,一般而言,篆书圆笔多用之,即作书时笔毫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停顿,使断连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以显出浑然天成之妙。
〔13〕左右回顾:指笔毫停顿处注意连续,因停顿是笔毫左右圆转的停顿,故以“左右回顾”注意连续,这样不使“节目孤露。”节目:本指树木支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此指笔画似断又连处。孤露:孤立的显露。
〔14〕藏锋:并非指中锋,可以用藏头护尾解释。此言“出入之迹”,即言起笔与收笔时的藏锋,起笔若左行,则先向右;至左行到收笔时,又退向右,可谓逆出逆入,将锋藏起,将力注入字中。
〔15〕藏头:此应指藏锋,即中锋。因释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电画中行”,若指“藏头护尾”之“藏头”,乃起头也,则不可如此释也。圆笔属纸,指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
〔16〕笔心:为副毫包裹着的长锋,从根至尖,叫作笔心。副毫,笔心外围的短毫或曰侧毫。电画:字的笔画的总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则要求毛笔中锋。
〔17〕护尾:回锋逆收,藏锋画中。势尽:笔势终尽。
〔18〕疾势:快势,迅疾之势也。但此处所指快又非单纯的快,故云:“出于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内。”“啄”如“永”字右边第一画短撇,先是藏锋起笔,再折锋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然后才迅疾锋利撇出。“磔”即波画也,所谓一波三折也。第一折稍短,行笔略快,第二折稍长,放缓行笔;第三折快行笔,近出锋处,一按即收。“趯”如“永”字竖画之出钩处,出钩前是蹲笔,然后才突然而起,有如踢脚之力骤也。
〔19掠笔:即长行的撇,如“广”字,“庆”字左下一撇,写长撇,初为竖笔,行至中途偏向左行;这是笔毫略按,使笔画变粗,然后作收,把紧行的笔毫略略放散,故谓“趱缓”,趱就有散走之意。接着又是紧张收笔,这种笔势,才是趯法;又是紧收笔,故谓之“峻趯”,而在趱峻,峻趯两种笔法中,完成掠笔这长行的撇。
〔20〕涩势:谓克服阻力向前推进。紧駃战行:即紧张不停地战行。駃:不停之意。涩之含义,就是道险阻不畅通,故用紧张不停地战斗以向前推进来说明它。
〔21〕横鳞竖勒:指横、竖两种笔画的笔势。横画不可一味齐平,一滑而过,须如鱼鳞片片,看似平而实不平。竖化画不可一泻直下,须快中有慢,疾中有涩,如勒马缰,于不断放松中又时时勒紧。这样,故谓制横鳞勒紧。
〔22〕此后一段,《佩文斋书画谱》略低于上文后,表明非《九势》正文,或系后来编者所加也。
王 景
二零零六年二月十五日于堰逸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