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非:每一节课都关乎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5 15:3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非:每一节课都关乎未来
梁杰《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6日

    从师范学校毕业到如今退休,我一直在一所中学教书,在讲台边,一节课又一节课,一年又一年,像农夫在地里耕作,平常极了。世世代代,无数的人都这样劳作,一生只做一件事。——吴非

    听说已经退休5年的吴非老师最近出了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开书我们发现:退休后的他并非真的闲在家里,而是一直没有停下思想的脚步。日前,记者采访了吴非老师,在与他的交谈中,我深切地感到,他对课堂的那份眷恋与思考如一壶老酒,愈酿滋味愈醇厚。

    教师不阅读 教育没希望

    一个人成年后的精神追求,主要还在于个人的读书和修炼。幼年时广泛的阅读,接受文化熏陶,潜移默化之中,心灵有了正义和善良的种子;在少年时,在青年时,得到了滋养,萌芽了,成了一棵长得笔直的树——除非有灾难性的砍伐,否则它不会倒下。

    说起读书,吴非老师戏称自己是“早稻田大学”毕业的。吴非的读书经历可以追溯到1968年去农村插队,那时他刚满18岁,劳动强度很大,分配的粮食不够吃。然而比饥饿更可怕的,是生活在愚昧环境中,因此他不得不挣扎着寻找文明。“为什么要读书,我说不清,那时也没有什么企图,那个时代不可能让我去读大学,我只能自己找书读。用过两三年煤油灯,后来有电灯,但只能用15瓦的,如果用25瓦的,乡亲们会有意见。无论如何,有书读,世界明亮了。”

    在农村,吴非读的书比较杂。“我曾用了三年时间读近代史料,发现了许多和教科书上表述不一样的内容,明白了要对历史问题作判断,最好阅读第一手资料。我对一些问题的怀疑也是从那时开始的。”由于过早失学,底子差,文革中政治环境恶劣,读书也不能公开。那时读书没有方向也没有系统,抓到什么读什么。但这样的“杂”给他后来从事教学带来不少好处,吴非说,“中小学教师需要阅读些‘非专业’知识,这可以对他的思维形成补充。”

    回顾个人的阅读史,吴非老师感叹凡是最终形成有价值记忆的阅读,多是在独处的状态下。阅读是个人的事,只有“个人”才能在阅读中思考,因而只有个人阅读才能真正获得教养。归根结底,教师的全部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中产生的;外部的环境至多起到“催生”“促进”作用,没有“种子”不行。

    吴非羡慕现在的教师赶上了读书的好时代,“文革”中,为了借一本书,他往往要走上几十里路,当年独自在油灯下如饥似渴读书的幸福感至今难忘。现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是教师专业进修的好时期,无论环境如何,一个人都能营造起个人空间,关键在于如何抵御诱惑,拒绝平庸,这些,需要老师们有明智的选择。

    谈到如今很多教师不读书的现状,吴非说,“教师不读书的状态不改变,教育没有希望;教师缺乏阅读习惯,从本质上讲也就没有了‘教’的资格。学生跟从不读书的老师,能学到什么呢?”谈到教师不读书的原因,吴非分析说,时下不读书的教师能在学校生存,和低水平的应试教育有关。有位老教师曾说:“如果不搞应试教育,大部分老师将不知道怎么上课。”如果没有“应试”压制学生,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将会“露馅”。

    吴非认为,有阅读习惯的教师,永远有阅读时间,不存在什么困难,不会受任何利益的驱动;而不想读书的人,永远会有各种各样的一大堆理由。教师不阅读的真正原因,还在于缺乏职业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能否把阅读作为生活方式,作为职业需求,能否正确判断学科教学价值,能否正确估价个人专业水准,都会影响他的学习观。教师不读书,有个人的懈怠和懒惰,也有体制弊端。有些学校,校长不学无术,也猜忌读书人,曾听到有校长非议教师,说“读书多有什么了不起”,公开宣言“读书多的教师难管”。学校风气恶俗粗鄙,会传染给学生,祸害无穷。

    好老师是一盏灯

    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

    在吴非老师看来,好老师或者说合格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和优秀的表达者。

    合格教师首先应该是思想者。要正确看待教育职业,维护教育的纯洁与神圣,保持做教师的职业尊严。既然是“师”,就得独立思考,在当下,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当教师的心中有“人”,并竭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时,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会是生命的脉动。吴非认为,好老师就像一盏灯,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

    吴非认为,有职业追求的教师,不仅在“教”的过程中“学”,还会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并获得灵感。他应该是思考型的学习者,他能明白这节课要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这节课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对有追求的教师而言,每节课的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6日

    “我清楚自己的知识能力有限,所以一直能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我爱学校,因为这里有各科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他未必是顶尖人才,但他一定在某方面比我强,我有许多可以请教的老师,我也总能找到值得关注的事物。直到退休,我仍然在摸索教学,想弄清学生学习的状态,想象他们在我的课堂上是如何思考的。”

    教师是实践家,教师的工作绝非简单的实验和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践行职责,而且还应富有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

    至于“优秀的表达者”,吴非认为,不善于表达的老师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可。

    青年时代艰苦的插队生活,多年后逐渐浓缩为几幅图景及意象,成为吴非的青春记忆。他曾数次在夜间遭遇暴风雨:伸手不见五指的野外,他在泥泞中挣扎,瓢泼大雨,无处躲避;他大口地喘息,每迈出一步都悬着心,因为害怕滑入河渠、池塘中。绝望无助之际,只要远处隐约有一点灯火,都会燃起希望……其后,他不止一次地身陷那样的困境,逐渐地在心里点燃希望,同时常想到暗夜中的一盏灯对征夫路人的意义。

    做教师后,当学生带着困惑来到他面前,离开时脸上带着微笑,他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时,我会有这样的想象,譬如现在,我正安静地在黑暗中思考,如果想到在远处有个人非常需要灯光时,我会立刻拧亮我的灯,或者走出屋子,点燃一支火把。我觉得做这样的事能让自己快乐。我有梦想,但我知道能力有限,至少,我可以改造自己,除此之外,能做多少算多少,总之,停不下来。”

    每堂课都是一次旅程

    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者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地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

    吴非认为,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楚。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对于生命都很重要。

    教师的职责是“教”,为什么要教,怎么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始终是他感兴趣的问题。“我至今仍然在思索课堂上的一切。在那些年里,每天都在思想,为此殚精竭虑,时喜时忧;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你虽然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却无法预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或是突然出现的障碍,你也未必能清楚地描述它与未来的某种联系。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

    吴非喜欢课堂,他认为上课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教室里有几十个人,他们在观察老师,教师也在观察他们;这些人对老师有许多期待,各种各样的,大到人生梦想,小到眼前的快乐,而你尽可能地要了解这些人在想什么,你不但要让他们了解某些方面的事物,要让他们思想,成为人,还要让他们每节课都能轻松愉快。

    “我常想,如果不是在课堂,我可能不会像这样关注一个人的状态。学生在课堂如何活动,他们需要做什么以及会怎样做,他们在几十分钟内可能会有什么变化,这些小小的变化如何聚集,最后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关注这些,并是个‘有办法的人’,教育就有可能成为美好的生命礼物,而不是简单的规训,或是一成不变的教化。”吴非如是说。

    吴非老师重视每一节课,并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他认为,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我不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敬重常识让我少犯了很多错误。‘东鲁春风吾与点’,是极高的教育境界。我后来也想到,那也应当是极平易的教学常态。我常常憧憬那样的课堂,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学生,甚至只是做一名旁观者。”

    退休后,吴非有更多的时间静思。他每天走路近两个小时,城墙下、江边,一边走一边想。回顾自己课堂上那些事,“我的课堂还有很多局限,我缺乏在不同学校工作的经历,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了解也很孤陋。”吴非认为自己如果多年前能有这样静思的时间和空间,也许会少犯许多错误,把课上得更好一些。

    退休后他每天都写点东西,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这些思考如今已收录成书,吴非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知道,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考,心中要有学生,要警惕课堂上的种种反教育行为,不要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4:03 , Processed in 0.107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