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完形思维”的训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7 17:3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完形思维”的训练
    随着对如何提高教学效益研究的深入,人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是人们对“完形思维”这一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现象,却缺乏认识和探讨,甚至有的人对这一概念还一无所知。因此,探讨一下“完形思维”以及它对语文教学的意义,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什么是完形思维
    请先看一下右图,如果不加特别说明,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它是一个方形,甚至认为它是一个正方形,其实它不是,因为它有两处没有闭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这样一个图形是正方形呢?这就是“完形思维”在起作用。
    所谓“完形思维”,就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认知习惯等,对事物残缺的内容作补充性理解,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完整认识,或忽视事物与自己已有知识、概念、图形等的细微差异,将二者主观等同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和学习中十分普遍地存在着,如音乐中“此时无声”之所以能够“胜有声”、美术和书法中之所以能够“以白当黑”,都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欣赏时存在的完形思维。我们常说某人和某人长得一样、学生经常把“羞”误写成“差”,也都是完形思维的作用。
    二、完形思维的差异性和可变性
    由于人的个性、修养、阅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等各不相同,因而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通常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就是说人的完形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也不会完全相同,如初到某个班级可能会觉得甲同学和乙同学十分相像,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他们有很大差别,这说明人的完形思维是可变的,随着人的阅历、知识、认识水平、思想意识等等的变化,甚至当人的心情、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等发生变化,或者同一认知对象出现的方式、时间长短等不同,都会影响完形思维的运作,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
    三、完形思维的作用及其运用
    很明显,完形思维的作用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就要尽量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完形思维在听、读、写方面的重要作用。
    1.听    可以说任何人在听别人讲话时都不可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学生听课、听朗读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能够把握住所听的内容呢?通俗地说,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也就是完形思维根据语流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缺漏和模糊部分作了习惯性的修复。可见,要想训练学生的语感,必须了解他们的完形思维,运用各种手段把他们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的完形思维训练、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正因为各人的完形思维不同,所以听课效果、对朗读的理解层次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完形思维实施不同的训练。
    2.读  读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这里我们只谈两个层次:一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即使拿到一篇新课文,也能较为流畅地读出来;而有些学生虽经老师再三指导,还依然磕磕绊绊,我们常说某某同学朗读能力差或语感不强,深究起来,就是他对语言文字的完形思维不够畅通。完形思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具有预见性,当你看到前面的字词时,很自然地会对尚未出现的字词进行推测,读到一行末尾同样会对下一行的开头进行预测,这就是“完形”,如果“完形”准确率较高,那么阅读就较流畅;相反,如果“完形”的准确率较低,或者“完形”的速度太慢,阅读就不流畅。二是对阅读内容的感知能力。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学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中介,语言描绘的事物即使再具体形象,也和事物的原形有一定的距离。阅读过程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去恢复作者描绘的事物的形态,这就是一个“完形”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者运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等一系列思维参与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是将审美客体转换为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过程,完形”的准确性和深度决定着鉴赏的水平。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对这一“完形”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者描绘的事物,进而把握作者描绘这些事物的意图。
    3.写  写的过程是学生把“完形”在大脑中的东西以文字形式输出的过程,也谈两点:一是写字。大家都知道,汉字的书写是相当复杂的,稍有差错便成了另外一个字或者一个错字,影响阅读和理解。了解了完形思维具有不精确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就要特别注意对那些形近和音同、音近的字进行归类比较,指出它们在写法和意义上的不同,使学生能够把字写对;另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笔划和间架结构,让学生把字写好,尽可能使“完形”出来的字形接近字帖。二是写文章。许多学生(包括一些作家)常常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和心里想的差距很大,也就是文艺理论中说的“文不逮意”,这是因为完形思维一时不畅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进一步加深对要表达内容的了解,或者改变一下环境、调整一下心境,以使想象、联想更丰富、更开阔,从而达到“手”对“心”的和谐完形。
    四、完形思维的训练途径
    因为完形思维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完形思维进行训练和优化就存在着必要性和可能性。训练和优化完形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和变式,下面就简单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完形思维进行训练。
    1.在语言感知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完形思维。不少文章对这个问题作了具体的探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做法:(1)关键词语的改换, 包括引导学生推敲某个词能否去掉、某个词能否更换、某两个词是否矛盾、几个词的语序能否调换、代词的指代作用等方法;(2)重要句子的改换;(3)精妙标点的改换;(4)朗读语调的改换。但是, 人们大多将这些训练定位于语感的培养,显然尚处于较浅的层面上。实际上,这些训练措施正是运用变式比较,训练学生完形思维的严密性,使之对事物(包括语言)的“完形”更趋于准确、全面,是对完形思维存在的不精确的特征进行优化。这些做法中所说的“更换”是指在阅读课文时故意引导学生把原文中的某个重要部件换掉,然后比较更换前后的表达效果,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
    2.在内容感知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完形思维。如果说上面的训练方法目的是使学生的完形思维趋于精密,那么在这个层面上的训练,则是为了使学生的完形思维走向丰富,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主要做法有:(1)详略互换法,即引导学生把文中详写的地方进行删略, 把文中略写的地方补详,然后比较互换前后的差别,进而探讨原作构思的优劣,加深对文章思路的理解,寻找自己在“完形”过程中的偏差;(2)补写结尾法, 即对许多作品的结尾进行补写,甚至可以试写续集,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原作,同时领会原作为何到此收笔,进而把握作者在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上的用心,发掘文章的美质;(3)体裁改写法, 即将读过的文章用另一种体裁加以改写(如把《木兰诗》改写成小说),然后比较同一题材用不同体裁表达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原作时的“完形”效果;(4) 直观比较法,即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原作,然后将其改编成剧本,以书面形式把自己“完形”的结果表达出来,或者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最后教师再适当选放有关的录相,并组织讨论,分析学生“完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总之,完形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相当广泛、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写字教学、朗读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还是学生学习的途径(听课过程)、学习的效果,都与之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完形思维的优化目标,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训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0:58 , Processed in 0.0696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