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影201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7 02:3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影201510/100《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23日   03 版)
《不要和青蛙跳绳》,彭懿著,九儿绘,接力出版社 2015年7月第一版,38.00元
小男孩壳壳在自己心爱的跳棋被妈妈扔掉后,通过天马行空的幻想舒缓负面情绪,并在一个人的幻想游戏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发现对妈妈的爱。图画书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孩子丰富、敏感而又坚强的内心世界,审视了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该书图画有细节,有隐喻,有设计,与文字相得益彰,展现了中国原创图画书达到的新高度。
《大灰狼》,【英】埃米莉·格雷维特文/图,彭懿、杨玲玲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5年2月第一版,36.00元
兔子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介绍大野狼的书,边走边看,看着看着,书里的狼就出现在兔子的身后。接下来怎样了?看着破损的书皮,兔子疑似遇难了。但作者却声明,在书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任何兔子被吃掉……这本获得凯特·格林纳威金奖的图画书,巧妙再现了孩子听可怕故事时的心理过程。
《火印》,曹文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25.00元
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匹战马的传奇经历,构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火印》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北方草原为背景,但拒绝了脸谱化、漫画化、公式化的倾向,注重从人性的角度对裹挟进战争中的中国人、日本人等进行思考和审视,构筑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风情画卷。
《抗战难童流浪记》,刘兴诗著,海燕出版社 2015年1月第一版,30.00元
该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刘兴诗(83岁高龄)结合自己在抗战期间的经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讲述战争和苦难、亲情和勇气的励志读物。主人公小石头成为孤儿后从南京逃亡出来,一路上颠沛流离,历经悲欢离合。书中以纪实手法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武汉保卫战、湘桂大撤退、重庆大轰炸,直至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等历史画面。
《来喝水吧》,【澳】葛瑞米·贝斯 文/图,影子译,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48.00元
一本精妙绝伦的发现之书。它既是数数书,是解谜书,也是故事书、美术书。葛瑞米·贝斯带领读者展开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发现之旅,从非洲大草原到亚马逊雨林,从北美洲森林到澳大利亚内陆沙漠,发现生命循环的永恒命题。
《暮色》,沈石溪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5年9月第一版,18.00元
沈石溪创作的动物小说以雄浑又细腻、粗犷又敏锐的文风探寻着丛林世界的野性之美,呈现人与动物关系的生命哲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呈现出执着的审美追求和厚重的价值内涵。《暮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优秀儿童文学奖。
《森林里的小火车》,彭学军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5年8月第一版,18.00元
一对小兄弟在荒野中发现了铁轨,然后开始他们漫长的寻觅之路。舅舅的掩饰,沉思,严厉,不苟言笑,像一堵墙壁,阻隔着罗恩的探究,好奇。但罗恩毫不气馁,通过他的种种努力,终于让舅舅敞开了心扉。纯朴的、辉煌的、浓烈的往事,像一列火车一样,激荡人的心魄。在舅舅深情的叙述中,罗恩看到了一个远去的美好时代。(安武林)
《婷婷的树》,金波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5年6月第一版,20.00元
童年里,有幼稚,有笨拙,有过失,但更有天真,有单纯,有真诚。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就是在不断地发现着童年,发现那被忘记、忽视的童年的美好。儿童文学作家最独特之处,就是他本能地、天赋地对童年日久弥新地记忆着、探究着和发现着。显然,金波正是这样一位作家,本书对童年的思考和敬畏,唤起了我们对童年独特价值的关注。
《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韩毓海著,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2014年12月第一版,23.00元
北大教授韩毓海近年来以溯游而上、正本清源,澄清马克思、还原马克思、回归马克思而闻名。在中少总社的再三邀约下,韩毓海专为少年儿童撰写了这部厚重的小书。书中,韩毓海打通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文学和哲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青少年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更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现代文明、资本与金融、马克思对中国的意义,颇多新见。
《我的石头心爸爸》,秦文君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5年1月第一版,18.00元
本书是秦文君的最新作品,取自作者的童年生活,围绕的是亲情和成长的永恒话题。爸爸常对我说:“心要大,要明亮,这样能抓住快乐。”爸爸用他特有的方式爱我,不动神色却又意味深长。爸爸有一个远方的、浸在他心里的故乡,也是我幼年里的一块乐土。与妈妈相比,爸爸的爱是深沉的,像一块石头一样为我遮风挡雨,浑厚无声。
《湾格花原》,马原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5年8月第一版,19.00元
这是作家马原的第一部童话。首次为孩子写作,是因为他的幼子已经到了听童话的年纪。成人和儿童的较劲,最终以湾格花原被邀请前往动物们的元老院而全面胜出。一颗未经浸染的童心,是马原向过度发展的世界索要的最可宝贵的东西。该书多有奇思妙想、童趣横生的场景展示和细节描写,但字里行间不时迸溅的哲思火花,使得文本具有不同于一般童话的广度和深度。(陈鹏)
《弯弯的辛夷花》,张之路著,天天出版社 2015年10月第一版,20.00元
张之路所创造的徐弯弯这一形象让读者耳目一新,充分领略现实童年世界的丰富多彩,以及他对童年精神的细微观照。尤其是书中的蒋科学、李玉兰等老师形象有血有肉、接地气,展示了中国教师的可爱可敬。张之路作品素以高超的叙事技巧、不动声色的幽默和深刻内涵相统一著称,体现在《弯弯的辛夷花》则是,天真盎然,清新温暖,情节峰回路转,同时巧妙寄寓作家何为理想的“校园”“老师”“孩子”的观点。
《小饼干和围裙妈妈》,郑春华著,接力出版社 2015年10月第一版,36.00元
小饼干是最温暖人心的暖心女儿,她快乐、天真、可爱、顽皮,她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能让妈妈的心瞬间柔软。围裙妈妈是最懂孩子的妈妈,她给予小饼干全部的爱、宽容与耐心,她懂得呵护小饼干的童心和想象力。作家捕捉普通的生活细节,用细腻的笔触、饱含情感的浅语化叙述,准确刻画幼儿心理,让读者感受童心的澄澈、母爱的智慧。
《寻找鱼王》,张炜著,明天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20.00元
在儿童小说的大量经典叙事中,“出门”和“寻找”往往是少年步入成长的标志性姿态。原本默默无闻的少年或青年主人公由于受到内外力量的某种驱迫,开始出发去寻找和实现属于自己的天命,他也将在这一闯荡的过程中长大成人。《寻找鱼王》是对这一成长母题的一次新的演绎和诠释,是初涉世事的少年如何在成长中学习面对世界的恭敬之心。(方卫平)
《中国历史故事集》(10册),林汉达、雪岗著,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2015年5月版,157.00元
《中国历史故事集》由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林汉达和人称“小林汉达”的雪岗合著,1961年初版,为历史普及读物经典。新版包括林汉达遗作《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和雪岗续作《西东晋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清朝故事》。作品采用“丝珠串线”的手法将各个历史故事连接起来,上勾下连,大故事套小故事,浑然一体。
《大灭绝时代》,[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著,叶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48.00元
获2015年度普利策奖的这部非虚构作品讲述了13个物种灭绝和濒危的故事,从美洲乳齿象到菊石,从苏门答腊犀到尼安德特人;回顾了地球历史上的“五次大灭绝”,并聚焦于当代正在上演的“第六次大灭绝”——这一轮大灭绝,正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本书内容严谨,细节丰富,而其结论相当惊悚:“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基础教育公平论》,吴遵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年12月第一版,56.00元
本书亮点在于:一是以“法律之眼”,审视中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二是对中国教育公平的当代性质和特征做了清晰的定位与判断;三是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改变了已有研究思辨有余、实证不足的缺失;四是提出了教育公平政策的实践逻辑。本书为我们思考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新观点和新方法,对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关心教育问题的公众都深具参考价值。
《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吴康宁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8月第一版,38.00元
对于教育改革,人们往往关注和强调教育系统自身的改造问题,很少意识到、或者即使意识到往往也刻意回避教育问题的外部根源,很少对教育改革的外部问题予以专门审视与深入探究。作者将关注与思考重心放在教育的外部,尤其是教育外部的“中国问题”,揭示教育改革的重重阻碍,对教育研究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中小学教师都有一定的启发。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六版),[英]科林·伦福儒、[英]保罗·巴恩著,陈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268.00元
本书是最近三十多年来风靡全球、影响最大的一部考古学教科书,内容随国际上考古的新发现、新问题而不断更新,这次出版的是其第六版。全书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等多个方面。100多个专题专栏文字涉及从水下考古到碳14测年、从农业起源到文明衰退等诸多领域,并介绍30个发掘实例,展示了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
《谁见过地球绕着太阳转》,葛云保著,科学出版社 2015年4月第一版,35.00元
谁见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从来没有。那为什么要相信宇宙是这样的?本书类似讲解一道初中几何证明题,已知的是浩瀚的天空,要证明的是宇宙的真实模样。从本书可以看到,一代代的天文学家是怎样通过观测、分析、猜测、判断、推理、质疑和求证,一步步地认识太阳系结构的,其中蕴含着天才们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智慧,启迪我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美]李瑾著,张孝耘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第一版,52.00元
华人教育学者李瑾此书旨在探究儒家与欧美两种文化传统对人类学习的影响。她认为西方学习模式为心智导向学习模式,旨在开发心智以理解世界;东亚学习模式为美德导向模式,追求个人在道德方面的完善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书中追溯了两种学习模式的文化渊源。她认为,尽管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化,但两种学习模式都有各自长存的价值。
《血液的奥秘》,伍焜玉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38.00元
血液是人类对抗疾病的关键角色。人体中制造血球的秘密基地直到广岛原子弹爆发后才揭开秘密。期待有一天,透过血液学的进展,各种癌症的早期诊断、专属于每个人的疾病治疗方式,都有可能实现。本书重点是:医学史上的血液角色、血液疾病(贫血、蚕豆症、骨髓疾病、干细胞、白血病、血液与新药开发、血液与健康指标)、血液研究的伦理规范等。
《杂草的故事》,[英]理查德·梅比著,陈曦译,译林出版社 2015年6月第一版,49.80元
可与波伦的《植物的欲望》相媲美的精彩著作《杂草的故事》通篇都在议论如何看待杂草。实际上此书有一个没有译出的副题InDefenseofNature’sMostUnlovedPlants,意思是“为大自然中最不受待见植物说点好话”!不过,梅比并不想完全翻案,并非置恶性杂草的基本危害于不顾而拼命讲它的好处。(刘华杰)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加]舒柯文、王原、[澳]楚步澜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258.00元
这是一部通过化石还原与重建中国古脊椎动物演化历史的著作。书中展现了脊椎动物5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15个重要的中国古生物群,以及9次重要的演化事件——从脊梁骨的起源一直到人类的出现,描绘了中国最重要的古生物宝藏。权威的科学表述、最新的研究成果、精美的化石照片和复原图,汇成了这本古生物学方面的上佳作品。
《植物王国的奇迹:果实的奥秘》,[英]沃尔夫冈·斯塔佩、[英]罗布·克塞勒著,师丽花、和渊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69.00元
欣赏植物果实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非凡事件,书中采用了大量电子扫面显微镜拍摄、处理的彩色图片,从果实的种类开始详介了各种果实的结构、特点、典型植物,描述了果实的形态在种子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重要作用,以及与果实协同进化的有关动物物种的相关知识。

    童书(15本,按书名音序排列)
    科学·教育(10本,按书名音序排列)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2:38:44 | 只看该作者
书影201510/100《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23日   08 版)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王铭铭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0月第一版,59.00元
这是人类学者王铭铭对中国文明体系所蕴含对文化复合性以及不同文明间的交融杂糅进行的学术意义上的探讨。书中所言及的“超社会体系”,意指以“民族国家”和“世界”为两极的时空观和世界观。从西方到中国,从远古到现代,作者试图将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相结合,围绕中国历史和欧亚文明动态,再度审视“夷夏之辨”。
《从奇迹到成熟:韩国转型经验》[美]巴里·艾肯格林、[美]德怀特·H.铂金斯、[韩]申宽浩著,任泽平、张彩婷译,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68.00元
著名经济学家艾肯格林等的这本著作主要讲述和分析韩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经验。作者认为韩国已经展现出作为一个成熟发达经济体的特征,完成了从经济增长奇迹到成熟经济体的转变。增长奇迹不可能永远维持,当增速下行的时候,如何转变经济模式则是一个巨大挑战。中国对这本书的关注正是由于韩国的经验或许能成为当下中国的他山之石。
《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葛剑雄等撰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39.00元
葛剑雄、胡鞍钢、林毅夫、乔良等13位著名学者分别从国家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技、法律等角度,对“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意义进行全面解读。葛剑雄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过程,林毅夫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意义,乔良则分析了“一带一路”背后的中美战略博弈,等等。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美]德隆·阿西莫格鲁、[美]詹姆斯·A.罗宾逊著,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75.00元
为什么有的国家快速发展,繁荣富强,而另外的很多国家却贫穷落后,难以自足?本书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于经济的成败至关重要。作者归纳出两种制度:包容性制度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攫取性制度虽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经济增长,但是不能够持续。
《好奇者的经济学》,[美]罗伯特·索洛、詹尼斯·默里编,叶心可译,漓江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37.80元
这是一本由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面向普通读者而撰写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大师们从自己认为有趣而实用的经济学问题入手,撇开深奥的专业术语和乏味的数据分析,将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包括经济的萧条和衰退、可持续发展、就业、养老保障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以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讲述给读者。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陈嘉映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39.00元
本书面向一般公众讲解伦理学,涉及功效主义、事实/价值的两分、目的/手段的两分、知行关系、快乐问题、性善论和性恶论等等。作者笔调轻松,行文明晰,普通读者不会有理解的困难,而轻松和易懂的背后凝聚的是他多年的研究、独到的运思,能够引领读者展开“诚实的思考”,进而言之,伦理学不应该是书本里的知识,如何行于途、应于心更重要。
《拷问法国大革命》,[法]雅克·索雷著,王晨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3月第一版,52.00元
大革命为何会发生?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胜利吗?是资产阶级的胜利吗?大革命是否受法国民众支持?是否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大革命的失控可以避免吗?独裁不可避免吗?它对现代世界和后世革命的影响又如何?……在大革命两百周年出版的这本著作中,作者试图把大革命从意识形态化理解中拯救出来,并尝试构建新的解释框架。
《启蒙时代(上):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美】彼得·盖伊著,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79.00元
启蒙运动发生两百多年来,一方面备受推崇,另一方面也遭遇各种批评。彼得·盖伊则是给予启蒙运动正面评价的代表性学者。他把启蒙运动和“现代化”联系起来,认为启蒙哲人对现代性的核心价值观、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现代自由民主政治均有筚路蓝缕之功。本书历史叙述极为翔实,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译笔优美流畅,读来颇为享受。
《人的行为》,【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著,夏道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148.00元
《人的行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为该学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像欧氏几何那样,米塞斯采用逻辑演绎法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从“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为”这一公理出发,推出一个个定理,以解释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运作,由此开创出“人的行为学”方法论。本版采用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台湾学者夏道平先生的译文,堪称名作名译。
《什么是道德?——李泽厚伦理学讨论班实录》,李泽厚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45.00元
在这本《什么是道德?》中,看得出作者的思考仍像以前一样活跃,新的闪光点正不断补充进来。因为有了和桑德尔的对照,也因有了和师生们的生动活泼的讨论,理论的推进变得更为丰绕有趣,也更可读。李先生强调,中国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伦理学,希望年轻一代能重建中国伦理学,它应该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刘绪源)
《世界秩序》,【美】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68.00元
历史上的多数时候,世界上不同区域奉行着不同的秩序规则。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他在本书中系统梳理并从文化、宗教、地缘等方面解读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又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本书的第五、第六章专门探讨“亚洲秩序”,尤值得中国读者关注。
《天鹅绒监狱》,【匈牙利】米克洛什·哈拉兹蒂著,戴潍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38.00元
本书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被“审阅”的文学和匈牙利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们与权力、压制达成妥协,以至主动放弃独立性,在“条条框框”中进行思考与创作。《天鹅绒监狱》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段历史的细节,反思艺术家与政权的共生关系,认识到“将艺术家的想象力向下拽拉的……地心引力”。真相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文明是副产品》,郑也夫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42.00元
全书选取了外婚制度、农业、文字、造纸术、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这六个文明重大突破的诞生历程或成因,以科技史小品的形式辐辏出共同的文明与文化演进的逻辑主轴。而这些重大的突破性发明,却并非有意识地针对文化传播的目的而来,而是其他种种目的的副产品,正如作者所说,它们“通通不是人类计划和目的的产物”。(洪博雅)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刘绍华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48.00元
这是一部台湾学者的严谨的人类学著作。该书源自作者历经十年,累积20个月深入中国西南凉山地区诺苏(彝族)人生存状况的田野调查,对当地社会、经济、卫生、就业状态、人群分布特别是年青人群体的诸多堪忧之处有深入探究。从个体经历、个人口述切入的研究和写作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等领域,对当地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源亦有相当程度的触及。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陈来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4月第一版,38.00元
价值偏好是一种文明比较视角下的总结,这就要求论者不仅了解中华文明自身的特征,也要对世界文明的格局特别是西方价值观有所体认。在这方面陈来教授体现出他的宏阔的知识积累。首先,他肯定了世界文明的丰富成果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正面影响。但他又指出,中华文化的价值要为当今的世界的价值体系提供独特的资源,来阻遏个人主义的泛滥。(干春松)
《艾略特·厄威特:快照集》,[美]艾略特·厄威特摄影周仰译,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年10月,458.00元
艾略特·厄威特是20世纪摄影大师,擅长捕捉让人心动的瞬间,其作品内涵丰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本书分9个主题呈现由摄影师本人精心选择与编排的500张图片,涵盖了他一生的重要作品。在厄威特看来,“一幅作品能让人会心一笑,就是对摄影师工作的最高肯定”,其作品狡黠幽默,细细品读又能感受到摄影师心底的温情。
《故宫营造》,单士元著,中华书局2015年7月第一版,56.00元
“溥仪出宫,单士元进宫。”从故宫成立的那一天起,之后七十四年,单士元先生一生“行走”故宫,研究故宫。书中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故宫建筑的奥秘和元明清三代皇宫营造的历史,诸如紫禁城建筑用料和颜色的专用、水源和采暖、可考不可考的哲匠良工、工程背后的贪腐问题等等,书中都有涉及。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江晓原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98.00元
本书系作者历年来科幻影评精选结集。全书涉及科幻影片近180部,既有影史上非常著名的影片,也有作者独特视角下的小众影片。江晓原着力探讨科幻电影的独特价值——反思科学。本书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学术研究的标准和态度,明快流畅的语言风格以及影评作品中难得一见的思想深度,是一部专业人士和科幻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优秀作品。
《京都古书店风景》,苏枕书著,中华书局2015年8月第一版,58.00元
游学东瀛的作者在书中写京都的一家家旧书店,写自己购书的小故事,更写书店主人们的故事,以及和他们的友情。日本人的优雅风度和人情之美,读来都很动人。京都的旧书店多是家族传承的事业,虽然代有浮沉,并且今天境况多不乐观,但其生命力仍不可小觑;而在我们这里,作者笔下的静谧风景和温暖心意真是无处寻觅呢。
《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赵柏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128.00元
《南华录》不关注宫廷与官场以及大人物的命运起伏,而是聚焦于一个时代的“私人生活领地”。书名“南华”意为“南方的精华”。这是一部明万历后南方中国的艺文志,它呈现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的珍异世界。书里有南方的香料、古物、戏剧、园林,有南方的文士、才女、奇人、梦境……作者注目世俗与生活,呈现出那个时代的气韵和独特魅力。
《去你的,生活:与卢西安·弗洛伊德共进早餐》,[英]乔迪·格雷格著,屠珀译,新星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68.00元
作为英国乃至世界艺术界最为重要的表现派画家之一,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但是各方对他作品的质疑也从未消停。英国记者格雷格在画家最后十年中,以耐心和专业素养逐渐得到这位艺术家的信任,大量的采访、对话保证了这本传记在对传主一生经历特别是艺术追求的讲述上的客观与详尽。
《失书记·得书记》,韦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99.00元
韦力是当代藏书大家,所藏数量可观的珍稀古籍系多年多方搜寻所得,每部古籍的来历都隐含一个难忘的故事,这些年来过眼而不得的错过之书也为数不少。《失书记·得书记》即为韦力30年来淘书、藏书的记忆与心得,其中颇多个人情感,也有不少与藏书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且书中附有多幅韦力藏书的图片,文字亦流畅有趣。
《手指上的中国》,郑云云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36.00元
《手指上的中国》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在景德镇的外乡艺术家们,他们的家庭、生活以及艺术的朝圣之路。孵化灵感的千年瓷都景德镇正经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手指上的中国》以“景漂”一族的艺术寻梦脉络,呈现蜕变之中的瓷艺术在世界文化融合中独特中国象征,运转于手指之上的瓷艺术表征的是中国复兴的缩影。
《纸上中洲》,【英】艾伦·李著,黄丽媛、李佳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89.00元
这本素描集收入英国插画大师艾伦·李150余幅素描及设定图,包括未面世的《指环王》电影概念原稿和专为此书所作的新作。艾伦·李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洲山川风物、各色人间与仙界人物,这些插画既与《魔戒》作者托尔金的作品气质契合,这使得他的作品长期被全世界的托尔金迷推崇。
《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美】白睿文编访,朱天文校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69.00元
为写此书,作者查阅大量资料,看了几乎所有侯孝贤导演和参与的电影,与侯孝贤有多次深度对谈。书中这些对话从侯孝贤的童年聊起,进而谈及他的成长经历、电影启蒙直至初涉影坛,再谈到他每部作品的来龙去脉,和镜头背后的故事、想法,其中侯孝贤忆及四十年电影生涯的点滴花絮和诸多佳作的创作心得可谓影迷开启他电影之门的钥匙。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2:37:36 | 只看该作者
书影201510/100《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23日   07 版)
《小说机杼》,[英]詹姆斯·伍德著,黄远帆译,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年8月第一版,28.00元
英国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在这本书动笔之初就打算用尽量通俗好读的笔触把小说的奥秘、魅力展现给读者,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从福楼拜到勒卡雷,作者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家的小说为例,通过剖析小说叙事、细节把握、人物刻画等“门道”,对好小说的标准、佳作的来龙去脉和玄机等话题均有观照,是对小说之美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入门书,也是另一种视角的个人化小说史。
《野蛮生长》,盛可以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年1月第一版,32.00元
七零后作家盛可以在这部新作中延续了她的小说既往的特色:尖锐、犀利、生猛,勇于反映现实社会,也不忌惮自我审视。在书中,多位人物源自同一家族,他们大多生存在社会底层,与时代变迁和世情冷暖更为贴近,他们处境有各自的艰难,又大多生命力旺盛。作品在立体勾勒出多位人物的同时,也对诸多典型年代、社会热点事件有所触及。
《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童元方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年6月第一版,32.00元
本书是知名翻译家、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童元方的翻译论集,收录了作者在香港《明报》上的专栏文章,共分“诗的翻译”“小说的翻译”“红楼梦译话”“译者译事”“翻译余话”五部分。作者译笔和文笔都十分优美,在书中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娓娓道来,引用且对比分析了若干名家的不同译本,对于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很有参考价值。
《藏北十二年》,吴雨初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年8月第一版,49.80元
书中包括100个小故事,用简约隽永的文字记叙了作者在藏北那曲地区十二年的生活、工作经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不同层面反映了西藏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一个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无保留地融入到这片高原,融入到藏族人民的生活与文化的汉族人眼中的西藏。这是青春的回响,生命的记忆,也是最为鲜活生动的汉藏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实例。
《最后的耍猴人》,马宏杰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3月第一版,39.80元
作者(拍摄者)把多年对河南省新野县樊集乡冀湾村耍猴人群体的拍摄与记录以生动、详细、冷静的图片和文字呈现出来,不止介绍了猴戏这一街头卖艺方式,更对耍猴人群体的来处、流动范围、生活细节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丰富的娱乐方式背景下面临的艰难处境有所体察。他的镜头记录着耍猴人的故事,也是对中国社会底层境遇的一种关切和反映。
《1860:圆明园大劫难》(修订版),[法]贝尔纳·布立赛著,高发明、丽泉、李鸿飞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5年10月第一版,98.00元
法国学者贝尔纳·布里赛搜集研读1860年英法联军官兵的战争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以及军事档案以及英法新闻报道,并十余次来到中国实地考察,最终完成了本书。作者以客观公正的眼光,还原战争的起因、经过、结局,并对英法联军的野蛮和疯狂做出严厉批判。此一修订版增加了一些章节和插图,译文质量亦有改进。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李开元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5月第一版,45.00元
旅日历史学者李开元此番将研究和写作视角聚焦到楚汉历史中。在日本及国内多所高校授课之余,他每年花费大量时间到中国各地特别是与秦汉史有关的地方行走,这样的历史研究及随后的写作有别于“正统”史学著述,姿态开放而文本相对通俗,张良、韩信、刘邦等历史人物及其事件于是在实地考察与史料相结合的背景下在书中得到尽可能逼进历史的还原。
《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美]戴维·M·克罗著,张旭译,上海人民出版 2015年7月第一版,120.00元
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这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最大的惨剧之一。本书首先对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欧洲反犹主义的演变作了论述,以此来探讨“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接着详述了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从起源到实施的整个过程;最后则论述了“大屠杀”延伸至今的余波。如此全面深入研究“大屠杀”的著作在中文世界前所未有。
《丁玲传》(上、下册),李向东、王增如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128.00元
在诸多关于丁玲的研究著作和传记类图书中,此书无论史料的详尽还是作者的权威性,都更为突出。此书对于丁玲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坛以及政治风云中个性鲜明、经历传奇也不乏争议的人物一生的讲述建立在大量书信、文件等第一手文献资料基础上。二位作者均为丁玲研究专家,早有相关著述行世,作者之一王增如更是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亲历传主晚年若干重要事件。
《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上、下册),黄一农著,中华书局 2015年7月第一版,138.00元
《二重奏》是一部严谨的红学考证著作,是资料极为丰富的清代史辨著作,也是富有阅读趣味的文史学术著作。特别在建立材料之间的有效联系,重建历史当事人的人际关系网络方面,此书有大胜于前人之处,不失为百年红学研究的集成之作。但若问书中结论是否可靠,我的回答是“不一定”。只能说是在通往可靠结论的路上比前人迈出了更大的一步或是几步,已属难得。(刘梦溪)
《法官外交家王宠惠》,祝曙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42.00元
对民国时期的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王宠惠,数十年来我们都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不过,将其作为外交家来立传的尚付阙如。近日,由祝曙光教授撰写的本书,对王宠惠丰富多彩的外交生涯进行客观评述,弥补了这一缺憾。作者对于王宠惠推进修约外交和抗战期间的外交成就给予较高评价,令人信服。(朱昭华)
《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胡恒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69.80元
学界抛弃了过往拘泥于政治史的宏大叙事,试图通过个案或区域研究寻找一条呈现“整体历史”的路径,构建起中国史学自身的解释模式。本书在系统、全面地搜集清代档案、实录、政书文献的基础上,着力于探讨清代县辖政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作为一种全国层面的制度设计,其制度渊源何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赵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39.00元
赵园先生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久负盛名,本书是她的新作(作者说这可能会是一部“收官之作”),聚焦明清士大夫的伦理生活。作者所用材料主要是士人文集,从中提取出丰富的关于士人家庭生活的生动记述,观察他们如何处理夫妻(妾)关系、父子关系等。梁漱溟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本书生动呈现了那样一个社会的实相。
《近观中古史》,侯旭东著,中西书局 2015年3月第一版,68.00元
本书是作者的论文自选集,收录的12篇论文上及先秦,下至近代,但主要关注的时段还是中古。书中论题相当驳杂,有“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这样的经济史研究,有长沙走马楼吴简解读这样的简牍研究,还有关于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理论话题……这些论文的质量之高受到史学界普遍赞誉,而其“近观”的方法取向也颇能予读者以启发。
《罗素传:孤独的精神1872—1921》,[英]瑞·蒙克著,严忠志、欧阳亚丽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118.00元
本书是两卷本《罗素传》的第一卷,从传主出生写起,写到传主第一个孩子出生的1921年。罗素的成长、学习和研究经历,婚姻和情感生活,他的政治倾向……书中一一写道。作者尤其关注了罗素生命中的阴暗面:混乱和失败的私生活、精神世界的分裂和绝望、难以掩饰的道德缺陷……正如作者所说,对许多罗素的景仰者来说,面对这些真是巨大挑战。
《马一浮与国学》,刘梦溪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6月第一版,52.00元
作者自上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关注马一浮,为了研马,作者沿着马一浮的足迹进入佛学和宋学,又上溯至六经。本书有对马一浮早年经历、抗战时期主持复性书院等的记述,更多则是对马一浮学术思想的阐发。作者认为“马一浮的学术思想体系,可以用‘新义理学说’立名,其学理构成为‘六艺论’和‘义理名相论’两部分,其方法则是儒佛互阐和会通儒佛”。本书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马一浮研究著作。
《毛泽东传(插图本)》,(上、下册),[俄]亚历山大·潘佐夫著,卿文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139.00元
潘佐夫的这本《毛泽东传》以翔实的史料(其中多有第一手史料)为依据,评述了毛泽东的一生。该书不同于海内外其他毛泽东传记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大量苏联档案,进而在毛泽东与共产国际、苏共、苏联,以及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关系方面颇有新说。全书叙述生动、史料丰富、内容严谨、叙事客观,是坊间众多毛泽东传记中的佼佼者。
《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德国]弗兰克·巴约尔著,陆大鹏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38.00元
纳粹起家的一个道德号召就是要铲除魏玛共和国的腐败,但是纳粹自己也没有在德国建立起清明的政治。第三帝国的腐败是成体制的、自上而下的全员腐败,甚至希特勒也广泛利用礼物和馈赠(实质是一种贿赂)来换取下属的忠诚。对于帝国的腐败分子来说,除非他们卷入内部权力斗争或者在自己的靠山眼中失去利用价值,一般不必害怕受到惩处。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王汎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95.00元
全书收录王汎森研究清代学术、思想以及士人心态方面的十余篇文章。第一部分借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探讨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第二部分则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周有光口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88.00元
透过敏锐的眼光和超强的个人记忆,从家庭渊源开始谈起,细数从清末至今日的历史剧变,集中表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各大关键时刻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涉及中外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近200个。作者善于在描述当时现场、事件、人物之命运时,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形成相互比较和参照,以此呈现出必然历史中的吊诡和回转。
《丝绸之路新史》,[美]芮乐伟·韩森著,张湛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8月第一版,49.80元
本书依据文献和文物,特别是近数十年来发现的各种材料,诸如意外保存下来的官方文书、私人信件、商人税单等等,来复原一个真实的丝绸之路。作者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并且贸易的规模极其有限;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宋以朗著,陈晓勤整理,花城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38.00元
知名现代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宋淇之子宋以朗以父亲与多位文化名人朋友的书信为线索,陆续以专栏形式发表了42期文章,在此基础上结集而成《宋家客厅》。书中记述了宋春舫、宋淇邝文美夫妇等宋家先辈的人生经历,更写及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和张爱玲四位在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界极为重要的人物,内容有着详尽的出处,兼有家族史和文学史、传记、作品分析等层面的意义。
《鸦片战争》,[英]蓝诗玲著,刘悦斌译,新星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78.00元
专事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学研究的英国学者蓝诗玲的这本近作意在沟通中、英两国读者对这一事件认识上的分歧,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翻阅了大量中、英两国的相关史料和近年来的著述,力求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也发现了不少中、英就此表述上的不同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这位英国作者的眼界和笔力,也许会对中国读者重新认识“鸦片战争”有所助益。
《中产阶级史》,[英]劳伦斯·詹姆斯著,李春玲、杨典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98.00元
本书系统阐释了从13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成长和壮大过程,剖析了中产阶级如何推动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形成和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深刻论证了英国中产阶级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本书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朱维铮著,廖梅、姜鹏整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第一版,58.00元
执教复旦五十年,讲授中国史学史三十年,朱维铮教授中国史学史课堂讲义遗稿,首度整理问世。本书重视社会存在和史学变化的相关度,在人们轻轻掠过甚至想当然的地方,平地一声惊雷,揭出更为复杂、更贴近历史实相的因果逻辑,为学界奉献出有思想史底蕴的史学史研究。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2:35:49 | 只看该作者
2015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佳(按书名音序排列)《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23日   05 版)
1.《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潘富俊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3月第一版,98.00元
本书作者潘富俊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身为科学家,却痴迷古典文学,本书即其结合专业知识和业余爱好推出的一部跨学科著作。历代诗词作品集中含植物的篇数占多大比例?历代诗总集中出现次数前十的植物有哪些?古典文学中常见的野菜蔬菜水果有哪些?……作者都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作者发现《红楼梦》前两个四十回中植物出现的种数均远高于后四十回,描写也更为老到,或许为后四十回续写说增添了一个颇有力的证据。作者还带领我们认识古典诗文中的植物:“上山采蘼芜”的“蘼芜”是什么植物?“参差荇菜”的“荇菜”长什么样子?《楚辞》中的“芷”“兰”“蕙”各是什么?……拨开植物古今异名的迷雾,我们在欣赏古诗文的时候也许会有大不一样的想象。不过,阅读本书,我们可能还是会有不满足之感,这是因为,“古典文学中的植物”实在是一个太大的题目,像植物植物名称的辨析与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等论题,欲充分讲述都是非相当篇幅的专著莫办的。至于靠此书来认文学作品中的植物,也会觉得书中缺了对植物形态、生境等的详细描述。或许,不妨把此书视作一个索引,它链接着的文学世界和植物世界都极为广大和美丽,值得我们慢慢探索。
2.《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英]伊懋可著,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68.00元
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象出没于今天北京所在的地区;公元前900年之后的一千多年中,淮河流域仍有大象的踪迹;之后大象迁移到长江之南,再进一步南移,到四百多年前,大象日渐集中于中国西南部……大象的步步退却,正反映了前现代中国环境的巨大变迁。以这样一个故事开篇之后,书中接着讨论了森林滥伐、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在第一部分勾画出了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全书第二部分是对浙江嘉兴等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研究。第三部分则讨论了古人的自然和环境观念(如“天人感应”)。这样一部拓荒性著作出自外国学者之手足可令人惊异。而作为西方学者,伊懋可涉猎中国古籍之广泛令人赞叹(尽管,受制于中文水平,作者在解读文献时也犯了不少错)。更令人难忘的是,作者在他所涉及的问题上绝非泛泛叙述,而是多有独到看法(如水利工程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代价就是以往水利史家较少涉及的)。实际上,作者的学术关怀并不限于环境和生态问题,接续其成名作《中国历史的模式》(1973),他欲探究的是:中国人是如何认识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这种对待环境的方式是否使中国限于一种“高水平均衡陷阱”而难以自拔?作者整个理论框架是否成立可能会有较大争议,但鉴于本书在西方汉学界的拓荒和奠基性质,鉴于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心话题,本书仍值得特别关注。
3.《群山之巅》,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35.00元
莽莽山林、飘飘扬扬的大雪,屠夫辛七杂、“小仙”安雪儿、法警安平等身份不同、个性鲜明、经历迥异的人物就在这苍凉、不安的气氛里依次登场,他们各自的人生不乏交集,共同演绎着小镇龙盏上的一出出悲喜剧。作为一位从事写作30多年、保持着作品一贯水准和创作连续性的成熟作家,迟子建的写作早与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东北不可分割,这部新作的故事发生地同样在中国东北。与她的多部前作类似,浓郁的东北地域风情、流畅好读的故事、置身极端处境而接受考验的人性、个性坚忍的人物,这些极富迟子建个人风格的元素在《群山之巅》中得以延续。不同之处在于,这部长篇的写实意味更加强烈,很多情节源自近年来为国人熟悉的社会事件,与此并行的则是多处有着超现实意味的描写,这种虚与实的交织、对应耐人寻味。在小镇上发生的一桩桩事件中,人物的善恶不再泾渭分明,英雄与普通人的界限也在模糊,这些复杂性使得迟子建的写作更加逼近现实,作品洋溢着对这个世界爱之深责之切的省思意识和寄望人性之美好的某种责任感。而在全球化乃至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山野社会如何自处,传统的人情、秩序、民俗、伦理如何生存、重构,人性的贪婪与圣洁怎样角力,这些冲突和疑问,也都在书中有所反映。
4.《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美]斯蒂芬·平克著,安雯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128.00元
在不少悲观的知识分子怀疑人类在科技和经济等方面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在道德方面并不如此、甚至还在退步的时候,平克这本书指出,至少人类历史中有一个基本的进步趋势是明显的:即暴力在趋于减少。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的七十年里,超级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停止了彼此之间的战争;各种武力冲突在世界范围内也一直在下降;乃至较小规模的暴力行为——如对少数族裔、妇女、儿童这些弱势者的暴力侵犯——也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人类暴力的减少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从家庭、社会到国家、国际的各个方面。平克还分析了暴力减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他指出了四个带我们走出暴力、减少暴力的内在“天使”:第一是移情;第二是自制;第三是一种道德感;第四则是理性。但内在的原因还必须要有与制度的一种配合,这些制度力量的第一个因素大概要归功于政治秩序的改善;其次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它提供了和平双赢的可能性而不必走向争夺领土和资源的零和博弈;再次,各种层次的国际组织也起了推动和平的作用。
平克的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可以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的书,一本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和制度的书。它的翻译出版对中国来说可能尤其适得其时,中国虽然近年也享受了长期的和平,但还是要谨防容许甚至赞许暴力的观念被激活的可能。(何怀宏)
5.《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48.00元
这是自《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之后,十年来许倬云先生完成的又一部力作。题目宏阔,可篇幅并不算大,不到二十万字。作者要探究的问题是: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以一生史学积累为基础,作者带领我们纵览从新石器时代到推翻封建帝制这近万年的中国历史,透视“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形成和演变,认为中国“这一多元复杂共同体,不能仅仅由国家、族群和文化,各单一角度讨论,却是看作三者的混合体”,中国的了不起之处在于“能容纳”,“能调适”——此即副标题“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的由来。本书也可作为一本小型的“中国通史”来读,优长在于一个“通”字,例如认为中国“分久必合”之大势之所以能成立,经济因素极为重要,由于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有无相通,也互相依赖;又如批评元明清数百年,政权“完全依仗暴力压制”,中国失去了汉唐时代的包容与闳放,也失去了知识阶层对皇权的严正批判精神,使得中国“失去主动、积极的气魄”,等等,都可谓通人之论,值得读者留心。从书中我们也不难读出许先生的现实关怀,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共同体都不能不与其他共同体互动,中国如何自处,是这位近年来缠绵病榻的老人念兹在兹不能放下的问题。
6.《晚明大变局》,樊树志著,中华书局2015年8月第一版,58.00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和晚清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说法,而樊树志先生认为,实际上晚明已是一大变局。樊树志从六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是“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二是中国卷入全球化贸易;三是江南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四是从陈献章到王明阳再到李贽的思想解放浪潮;五是西学东渐;六是文人结社和言论空间的开拓。通观全书,可以承认“晚明大变局”一说大致是成立的。尤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很多论述有助于公众更新对晚明的历史认知,如指出“嘉靖大倭寇”的首领及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倭寇问题应置于海禁和反海禁的斗争框架内来把握;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已步入全球化时代,而中国正是当时世界经济秩序的一大中心;认为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在论述这些问题时,作者大量引述中外学者(如加州学派)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让学术研究成果走向公众,樊树志先生做了很好的工作。本书的意义当不限于晚明史,将晚明的变化理解为一大“变局”,就否定了李鸿章“数千年未有”的说法;强调晚明之“变”的外源性,将中国卷入全球化的时间提早到晚明,也深具启发意义——如此,如何看待有清一代?如何理解晚明变局与晚清变局的关系?如何描绘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图景?都需要进一步思考。
7.《阎明复回忆录》,阎明复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138.00元
1952年,年轻的翻译阎明复随刘少奇出席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他的俄语专业水平引起关注;1957年1月,他就被调到中央办公厅翻译组任组长。此后,他亲历了中苏关系由蜜月到冷战的过程。1989年,已经担任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的阎明复,又陪同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可以说,阎明复见证了中苏两国最高层的几乎所有活动。这些活动,占了他这本90万字回忆录的大半。阎明复认为自己是中苏关系历史在场者,相比事件的当事人、决策人,不过是个“小翻译”“见证人”。在写作这本回忆录时,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要忠实于历史,以交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叙述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细节为主。至于是与非,应该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结论让读者自己去做。”这样做,就抓住了回忆录最本质的功能。
打建立起,中共就是苏联主持的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一路走下来,直到1949年开始“一边倒”——倒向苏联。即使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交恶的日子里,从相互的大论战(九评)到珍宝岛的硝烟,也是在相同的意识形态下进行的。因此,历史学家很在乎这本回忆录,因为它为从国际背景看中共历史的演进、看中苏关系的变化,甚至于看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中中国的作为,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徐庆全)
8.《一个市民的自白》,[匈牙利]马洛伊·山多尔著,余泽民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45.00元
无论是在20世纪的匈牙利文坛,还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学殿堂上,马洛伊·山多尔都是不能忽略的名字。这位生在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名门望族的大作家一生颠沛,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辗转欧洲多国直至晚年隐居北美,去国后就再未踏上匈牙利的土地。他一生留下大量文学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兼及小说、剧本、诗歌、回忆录等。此番译林出版社推出的三部马洛伊作品中译本均直接译自匈牙利原文,是他极为重要的作品,可以说三部都值得推荐。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这本自传体长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回顾并细述主人公“我”的家族史、童年往事,一直写到他成年后由于种种原因离开故土流亡欧洲多个国家的经历。马洛伊以细腻、诗意而不乏忧伤的笔触从容、平静地驾驭着这部作品极大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地域范围,还有那些镌刻在他记忆深处的人物和故事,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匈牙利市民阶层(作者笔下的“市民”指当时匈牙利的贵族、名流、中产者)生活图景的描述尤为生动传神。马洛伊绵密细致的文字和文字背后流动的情感,与同为东欧作家的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回忆性作品《河畔小城》有着异曲同工的温暖和伤感。中国读者可以从这部作品进入到马洛伊的文学世界,虽然时隔大半世纪,但这样足以跻身文学经典之列的作品,任何时候读来都有动人的魅力。
9.《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张济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79.00元
《远去的都市》是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张济顺教授积20余年之力而厚积薄发的学术作品,全面地展现了作者在当代上海史研究方面的兴趣、关怀与功力,是当代中国城市史、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实现内在融合的典范性作品。全书的主体部分是五个研究个案,分别关注的是上海在建国初期的里弄整合、基层政治中的普选、文汇报的改造、圣约翰大学两个重要人物的生命际遇以及上海电影文化的前世今生等。就其大体而言,张济顺教授关心的主要是两个独特的群体:小市民与知识人(或者说文化资产阶级),前者的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是如何在政治改造的名义下被大幅度地改变,后者如《文汇报》的徐铸成等、创办《西风》杂志的黄嘉德、黄嘉音兄弟等作为民国上海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如何在新政权之中“洗心革面”的。
简而言之,张济顺教授通过此书试图理解新政权的文化运作和基层政治的历史逻辑,并正视这种治理方式给百废待兴的中国带来的新气象与新秩序;同时也试图探测政治与社会历史深处的脉动,包括底层社会的历史惯性,以及上海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空间的自主性。这两者之间构成的彼此交缠又相互冲抵的关系网络,就成为张济顺教授建构她的“1950年代上海学”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架构。可以说,《远去的都市》是一本兼具文化贵族视角与平民情怀的优秀史学著作。(唐小兵)
10.《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加]卜正民著,潘敏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第一版,29.00元
在今年抗战主题出版的热潮中,《秩序的沦陷》有些“姗姗来迟”。然而这本10月出版的新书,甫一面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有学者称其为今年抗战图书的“收官之作”。究其原因,在于该书独辟蹊径的观察视角。该书关注的是抗战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与人。作者卜正民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探讨了战争时期城市秩序的维持,以及地方头面人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境遇。书里借助中、日双方大量的档案与回忆录,细微而生动地展示了战时社会中“人”的形象。来自于日本“宣抚班”职员的日记和报告,和来自于困守家园的中国人的回忆录,形成一种比照,也互为补充,共同描摹出抗战初期沦陷区中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沦陷区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生活讳莫如深,似乎沦陷区民众都成了日本人的帮凶,这不仅使历史研究被道德和政治所束缚,也尘封了一部分历史现象。该书试图抛开这些束缚,把目光转向日本占领初期基层社会的实际状态,这或许更能展示那段历史的丰富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2:28 , Processed in 0.1071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