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自觉”的语文人 ■ 江苏省苏州中学 程振理 陶行知先生说:“无论什么人,一说到当教员,必得有一个理想的社会悬在心中。”我常常思忖:我为什么要做教师?我要做什么样的教师?我心中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样的问题似乎已经伴随我二十多年了,或许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考上师范院校那天起,或许更早,也许是祖辈父辈当年的生活点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让梦想悄悄起航 我拥有一个清苦却浸润着书香的童年。父母是下放知青,舅舅是乡村教师,祖父曾经做过晚清秀才。生于“文革”期间,长于乡野天地的我,正是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人生第一堂语文课。我至今仍能记得祖父当年时常坐靠在偏房的门口,手捧《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古典书卷,陶醉在文学的侠骨柔情中,有时还会将书中的人和事说给我听,甚至用文言文记录下读书心得。这些都在我年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感受到读书的幸福。 进学堂后,我随父母离开安徽北部的乡村,来到江苏中部一座宁静的湖边小城。阅读和写作成了我校园生活最温馨的记忆。我同样记得第一次向同学借两分钱到书店租看绘本书籍的情景,记得用积攒的零花钱到邮局购买文学期刊和报纸,更记得曾经指导过我、影响过我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除了喜欢阅读,那时的我还勤于笔耕,我的文章不断在刊物上发表,被老师当众范读。 因为对文学和写作的喜爱,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的全是和“文”密切相关的学校和专业,并最终考入一所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我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真备课,仔细钻研教材。还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母亲的回忆》时,班上的一位女生感慨于课文的动人细节,竟在课堂上泪流双颊。 初为人师的日子是浪漫而新奇的,也是充满诗意的。语文给了年轻的我挥洒才情的空间,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时常漫步在淮河畔、山岗间,观自然景象,议天下大事,论教育真谛,谋人生意义,并将这些思考变成文字,抒写着一名平凡的语文人不平凡的幸福。不知从何时起,梦想于我内心深处早已悄悄起航。我在语文教育的广阔世界中,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学习着、记录着,越来越陶醉其中,一路走来,且歌且吟,不断反思—— 让自觉一路同行 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教育是一个逐步了解自己无知的发现之旅。”于我而言,深有同感。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开始意识到,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让学生一时喜欢自己的课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喜欢。“亲其师,信其道”,自己的“道”到底在哪里?这让我陷入深沉的思考。 通常情况下,一名教师步入工作岗位以后,其教师职业生涯大致可分为十个阶段:初入教坛的朦胧期、站稳讲坛的适应期、业务熟练的发展期、不安现状的彷徨期、追求个性的开拓期、形成风格的超越期、深入求索的反思期、破旧立新的批判期、学理辩证的沉稳期、心地澄明的超然期。我应该正处于不满足于现状的彷徨期。 我开始深入地反思与自觉地思考。渐渐地,我明白,让学生信“道”的前提就是必须让自己的课“立”起来,而“立”课之本就是要有自己的教学思考、自己的导学方式。于是,我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出一套“自主学习八步法”,并把语文课堂分成阅览课、练笔课、辩论课、采风课等十类课型,搭建语文学习的多彩平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兴趣,尽心追求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灵活化、智慧化。 就在我自觉探索语文教学之“道”的时期,语文教育界也正经历着一场思想的大变革。上个世纪末的一场大讨论,让不少问题暴露出来,传统教育的某些方面遭到质疑和否定,应试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与批判。看着周围不断涌现的教育流派,看着形形色色的教育现象,我越发陷入沉思,我反复地问自己:究竟什么是真教育?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随着第八次新课改的讨论与实施,我有幸参加了全省首批骨干教师试点班的培训学习,从此踏上追寻语文教育真谛的道路。我深入研读世界各国的教育史、思想史,从中外历代教育大师的思想论著中汲取营养,并把关注的目光扩大到全省、全国,还将自己赴海外访学的见闻感受融入教学实践与自觉反思。我认识到,教育如同种树,学生如同一粒有自我生长力的种子,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觉”成长。 就这样,我在中外教育思想大师们的引领下,看到了真教育的一缕霞光,找到了内心深处理想教育的桃花源。我于是进一步打磨自己的教育思考,开始了对语文真谛的深入探究与实践—— 让追求不断成长 小原国芳说:“好的教师要具有哲学精神,包括忠实于真理的精神,研究的、批判的、彻底的精神,进步的、创造的、革新的精神。”凡事有批判才会有创新,语文教师要在专业成长中敢于质疑一切,敢于批判既然,包括对自我的质疑与批判。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我开始了“程氏教学”的“自觉”探索。 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觉”语文:课前三分钟的“非常讲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与思想的舞台;“探究擂台”让学生充分开放地对话与交流,产生“自觉”的文本解读;多样化的“青春社团”让同学们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编导在线”系列实践则让语文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渐渐地,我的语文课成了学生们翘首企盼的学堂,很多外地的同行也常常不期而至,前来听课学习。 基于实践,不断思考,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个体的成长尽管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促进,但最终还是靠个体的“自主感觉—自动察觉—自发品觉—自然悟觉—自在醒觉”而达到自我心智的发展与完善,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法替代个体内在的“自觉”。教育,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语文,是一门“自觉”的学科;生活,是一个“自觉”的空间;人生,是一段“自觉”的旅程。 我于是撰写了《我的自觉主义教育观》《教育家成长的自觉之道》《重构自觉的语文》《从自觉语文到语文自觉》《古诗词阅读鉴赏的自觉路径》《走进“自觉”的写作》等数十篇“自觉”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多元阐释我内心深处“理想的社会”。与此同时,随着《〈论语〉中的语文教育智慧》《多一只眼看教育》《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等书籍的出版,我还将撰写《语文自觉论》和《自觉主义教育论纲》等理论专著。 随着实践的丰富,科研的深入,思考的积累,书籍出版和论文发表越来越多,上课讲座、交流研讨、“省培”“国培”也接踵而至,我也越来越受到语文学界和教育界更多同人的关注。学术荣誉和头衔也逐年增多起来:学科带头人、学术领军人物、名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特聘教授、兼职硕导、国外访学者、杂志封面人物、网站首页人物、特级教师学术联盟秘书长、“国培”科研工作坊组长,等等。然而我心里比谁都更清楚,这些名词对我来说,只意味着一个个崭新梦想的开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将毅然前行,努力进取,做一名“自觉”的语文人。 【注:本文为《江苏教育报》特约稿,发表于《江苏教育报》2015年12月16日 “特级教师成长之道”栏目。】 【名师档案】 程振理,江苏省正高级(教授级)教师、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导、江苏语文特级教师学术联盟秘书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团队核心成员、教育部“国培”项目语文特级教师科研工作坊组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多家期刊封面人物、中华语文网2013年度“首页人物”,曾赴英国、韩国访学。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智慧,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多一只眼看教育》等书籍12种,专著《〈论语〉中的语文教育智慧》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