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炳银:诗歌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5 01:3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炳银:诗歌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

2016-01-04
来源:共识网 作者:刘炳银



摘要
自以为进入了“现代文明”的诗人们,不说你们辛苦多年写出的作品,像前面提到的“梨花体”“羊羔体,”这里恕我言重,包括你们的“师父”“师爷”,写的那些所谓的诗,数一数有几篇、几句被世人公认是精品,是名句?

  中国古代的诗歌都要求押韵,白话文运动之后,鲁迅先生仍坚持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致窦隐夫》)而现在我们有些大诗人的作品却偏偏不押韵,不顺口。譬如梨花体女诗人写的:《朵拉·玛尔》
  她平躺着
  手就能摸到微凸乳房
  有妊娠纹的洼陷的小腹
  又瘦了,她想:“我瘦起来总是从小腹开始”
  再往下是耻骨
  微凸的,像是一个缓缓的山坡
  这里青草啊、泉水啊
  都是寂寞的
  羊羔体诗人的代表作《徐帆》
  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
  我一直想见她, 至今未了心愿
  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
  一墙之隔
  她家住在西商跑马路那边,我家
  住在西商跑马路这边
  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
  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
  ……
  说完就转身,我在自己胳膊上一拧。好疼
  这才知道:梦,有时和真的一样
  非但自己写诗不押韵,有位名气很大的诗人甚至指责说:“比如现代文明,我们的读者到现在还认为诗歌必须押韵,必须写得跟唐诗宋词一样,这就是没有进入现代文明。”好家伙!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押韵竟这么可恶!然而老夫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押韵的恶在哪里,反倒想出了它许多的好处。咱就拿唐朝诗人李绅写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例吧,它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仍妇孺皆知。要说农民种田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掉地上摔八瓣,这种现象及大家应当珍惜每一粒粮食的道理,在李绅之前和之后难道就没人看到、想到?其意思就没人说,没人写吗?当然不是。那为啥都没有像《悯农》一样流传得这么久,这么广呢?说到底是李绅把它写成了诗,且写得是押韵顺口的诗。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押韵的光啊!
  这里,我们不妨再设若李绅当时把《悯农》也按现在某些大诗人的套路写成:太阳╱正当头╱有个农夫╱锄草╱热得汗珠╱掉在地上╱谁知╱你盘中的╱饭呀 菜呀╱全是辛苦。那还有人愿意用它教自己的孩子吗?这首诗还能流传下来吗?我想答案就用不着多嘴了。
  其实,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不仅诗人写诗要求、讲究押韵,民间老百姓在总结、创作民歌、民谣、谚语时也大都喜欢选择押韵。如民歌《苿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蒜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蒜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苿莉花呀苿莉花
  ……
  民谣如东汉的“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宋代的“翻民童(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收复”济南,坊间流传的“盼中央,念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至于谚语那就更多了。如气象谚语:“鸡在高处鸣,雨止在天晴。”植树谚语:“春栽杨柳夏栽桑,正月种松好时光。”勤俭谚语:“会打会算,钱粮不断;细水长流,吃穿不愁。”经商谚语:“买卖讲公道,顾客做广告。”等等。
  即便是目下,你认为写诗歌押韵是没有进入现代文明,是种罪恶,可同样是从事文字工作,以写作为职业的一大批文化人却把押韵当个宝,并充分利用之。譬如各级党政部门为了配合中心工作经常会拟定一些标语口号,这本不要求押韵,但具体执笔的人总是开动脑筋,尽可能的把要表达的内容编得押韵顺口。如为了支援三峡建设,动员库区移民搬迁,当地政府刷写的标语就是:“舍小家,为国家,艰苦奋斗建新家。”有的农村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是:“少生快富,小康之路。”“宝宝素质高,生活少烦恼。”环保部门宣传环境保护的标语是:“宁要碧水蓝天,不要巨资万千。”“城镇变绿海,除尘少公害。”“生态不平衡,人类不安宁。”2006年6月中国投标网登载了一组《安全生产标语口号》共120条。笔者随意统计了一下,其中像“工作为了生活好,安全为了活到老。”“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防一歩,少出事故。”“抽一块砖头倒一堵墙,松一颗螺丝断一根梁”等押韵顺口的就多达59条,也就算占到了总数的一半。
  类似的例子在广告这一项中亦比比皆是,如中央电视台打出的“中国电视报,生活真需要”;铁路部门在火车大提速后宣传的“火车提速不提价,送你潇洒走天下”;饮料健力宝的广告是“要想身体好,请喝健力宝”;一种老人鞋的广告是“穿上走一走,精气神都有”;某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是“结婚不买房,愧对丈母娘”;有家餐馆的广告是“百姓价位真不贵,贵族享受品美味。”还有“家有三洋,冬暧夏凉;”“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人人都为送礼愁,我送北极海狗油。”不一而足。
文化水平高的专业人士如此,一些没多少文化从事体力劳动的民工甚至农村妇女,在他们卖东西、招揽生意时,同样会费番心思,想出两句押韵顺口的词来吆喝。如河北日报1984年1月31日,在《天天集——记涿鹿县城农贸市撤一文中,就写了一位卖猪的大嫂称她的猪是, “短嘴巴,长身腰,喝口凉水都上膘,谁买小猪您早点挑。”在笔者居住的小区,有一个给人换送煤气的民工,有一年春节前夕,为了能多做几笔生意,他利用当地人称“倒霉”是“霉气,”这一谐音,把平时干巴巴的“广告”词:“换煤气哟!”改编成了:“旧年尾,春节前,换了霉(煤)气过新年。”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古人今人对押韵如此青睐,如此喜闻乐见呢?听听张微先生在《广告美学》(1996年8月武汉大学出版社)中的一段话大抵就明白了。他写到:“朱自清先生说:‘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感情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马雅可夫斯基也说:‘没有韵脚(广义的韵),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得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使得形成意思的多行诗维持在一块儿。’可以看出,押尾韵不仅可以使广告语言前后相互呼应,对语言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可以产生一种和谐的听觉美感,以便消费者记住它们。”原来押韵有这么多优点、好处嘛!这里使人不禁要问,押韵的诸多优点、好处难道只能在广告、标语、民歌、民谣、谚语等文体上体现出来,你写诗就不需要“前后相互呼应”?不希望“产生一种和谐的听觉美感”?不想让读者“记住它们”吗?

  当然,哪个有本事写诗偏不押韵,其作品还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好评,能广为流传,那无疑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为中国的诗歌创作闯出了一条新路嘛。但很不幸,自以为进入了“现代文明”的诗人们,不说你们辛苦多年写出的作品,像前面提到的“梨花体”“羊羔体,”这里恕我言重,包括你们的“师父”“师爷”(他们中的有些人精神可佳,)写的那些所谓的诗,数一数有几篇、几句被世人公认是精品,是名句?有几篇、几句被人记了下来,得以流传?严酷的现实是好评寥若晨星,其中还不乏“对着穿衣镜打躬——自己恭维自己”的。相反却被人贬得一钱不值,有人说你们的诗是“大白话,”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干脆称为“大白水。”肖复兴先生在他的《记录片时代》一文中则说“诗赶不上顺口溜。”更有甚者说是“狗屁垃圾”,是“废话写作、”“下半身写作、”“连狗叫分行也成了诗。”以至于弄得现在“读诗的人比写诗的人还少。”弄得有良知的诗人感慨说:“中国曾是一个诗的国度,但在当今的中国我不敢与熟人提诗歌,更不敢提诗人。”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陆志韦在为自己的诗集《渡河》(1923)所作的序言中论及新诗的艺术特征时,提出了‘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看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1098面) 90多年过去,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深感老前辈的话太正确,太有现实意义了。的确“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

   2005年12月24日于襄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6:48 , Processed in 0.0569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