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之花在壮乡绽放——广西探索壮汉双语教学新模式纪实 从学前班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都安中心小学学生许玉莲就在壮汉双语学校学习壮语,今年六年级的她已经连续两次获得广西标准壮语演讲比赛冠军。她说:“壮汉双语教学,让我们壮族孩子学起汉语来更轻松、记得住。” 2010年,广西通过开展“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壮汉双语教育实验工作,建立新的壮汉双语教育体系,探索出了一种少数民族地区壮汉双语教学新模式。 为了让民族文化脉络相传 此前,由于壮汉双语教育的考核未被列入广西中考和高考的升学考试内容中,导致学校对壮汉双语教育重视不够,无法形成从学前到高中一以贯之的有效壮汉双语教学体系。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县城和乡镇不少壮族学生从小就不说壮话了。为了更好地让民族文化脉络相传,广西教育厅决定在壮汉双语学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 2010年,广西教育厅调研组召开了46场座谈会和15场调研反馈会,通过与学校领导、教师座谈,面访学生家长及当地群众,查阅学校档案、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考试试卷等资料,对壮汉双语教学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制定有关政策、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调研组认为,所谓的双语教学就是在以壮语为交际语言的壮族地区中小学,使用壮汉两种文字教材,教学用语使用壮语和汉语,并按照“先壮后汉、以壮促汉、壮汉结合”的教学方针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壮族儿童在学好壮语文的基础上,提高汉语文水平,达到壮汉兼通。 喜欢山歌的武鸣县中桥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潘说:“我从小在城里长大,几乎不会说壮语了,是双语教育让我重新学习自己的语言,我要学好壮文,以后用学到的壮文记录壮族的山歌。” 制定课程标准规范教学活动 为使壮汉双语教学顺利开展,广西教育厅制定了壮语文课程标准,规范壮汉双语教学活动,结束了壮汉双语教育30多年来没有壮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同时,广西还印发《壮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实施办法》,开展二类模式“以汉为主,开设壮文必修课”教学实验。 在教材编排上,广西还努力使壮文教材的编译基本实现内容与不同年级教学任务相适应。学前班阶段,针对壮文是字母组成的特点,教师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壮文声、韵、调;小学一年级,则是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注重拼音与壮文声韵调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拼写;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进行壮汉同步教学,通过壮文帮助学生加强汉语学习。 武鸣县庆乐小学299名在校生中,98%是壮族学生。校长覃志忠说,学校按照“先壮后汉”的模式进行壮汉同步教学后,学生的识词、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很快,思维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每学期期末测试,各科成绩均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 贵港市覃塘区蒙公乡古山小学地处大石山区,这里土地干旱贫瘠、经济贫困,教育更是相对落后。然而,在进行壮汉双语教学之后,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毕业班学生参加全广西壮文毕业检测,成绩稳居23个壮文进校实验县市前列,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优于同类学校,跻身覃塘管理区先进学校的行列,先后荣获“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自治区“推行壮文进校实验工作先进单位”、贵港市“示范小学”等荣誉。 为壮汉双语教育注入新活力 在教学上,广西教育厅创新工作思路,“以赛促研、用研带教”,通过全区壮汉双语教师说课比赛、全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开展新颖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交流、探讨借鉴的平台。 2010年以来,广西教育厅共安排专项经费近2000万元支持壮汉双语教育发展,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培训与学历提高相结合、高级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壮文基础知识、双语管理人员、双语骨干教师、学前双语教师等共29期培训班,满足双语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培训壮汉双语教师4000多人次。武鸣县中桥小学副校长潘玉关说,新学期学校有了5名专职的壮文教师,学生们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壮文学得更好了。 壮汉双语教学新模式为壮汉双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调动了各县(区)、各实验学校的积极性,实验学校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广西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实验县从2009年的26个增加到现在的35个,壮汉双语小学从2009年的64所增加到106所。(记者 周仕敏 实习生 蒋赐玲)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22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