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包昌升工作室:在语文田野共赏一路好风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16: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包昌升工作室:在语文田野共赏一路好风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6-02-01

  【名师工作室成果展】

  包昌升工作室:在语文田野共赏一路好风景

  1月5日,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师胡玲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就匆匆拿着行李奔赴车站。这是她2016年第一次“远行”,目的地镇江,她曾任教24年的地方。

  与胡玲一样,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教师夏立新,也在开往丹徒新城的客车上。

  对于这样的“赴约”,胡玲与夏立新已经习以为常。在约定地点等待他们的,是他们的“船长”——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校长包昌升

  包昌升是土生土长的农村教师,也是古城镇江首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之一。之所以称他为“船长”,胡玲说,是因为他与《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一样,有些特立独行,尤其在农村学校,“船长”的许多做法让他们“吃惊”:他把大学教授、中学校长请来与农村小学教师同台上课;他几乎把当下最火的儿童文学作家都请到了农村小学,曹文轩、郑渊洁、金波、沈石溪……

  对于这些“大动作”,包昌升却认为这其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也有人觉得总搞一些花架子,实际上不切实际,殊不知,包昌升是最愿意“守真”的人。

  “守真”比“求真”更重要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经验、模式、口号、名词不断推陈出新,农村学校虽然对外接触机会较少,但却更容易失去“立场”。对此,包昌升喜欢《庄子》里的一句话:“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求真’,在探究了一个又一个‘真理’后却忘记了要‘守真’,也就忘记了当初‘求真’的目的。”在包昌升看来,“守真”比“求真”更重要。

  同样,在教师个人成长中,包昌升认为向内求发展更重要。但向内求发展,并不代表教师要将自己“隔离”。生长在农村、扎根在农村的包昌升深知,农村教师善良、朴实、好学、上进。但受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少,外出学习的机会也不多。许多农村教师只知埋头耕耘,不知道抬头看路,个人的专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如何为农村教师进步做点事,让他们快速成长?包昌升觉得应该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城乡学校教师聚在一起,让他们沟通、互动,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而此时恰逢镇江市第一批名师工作室申报开启,成立工作室是否能够实现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包昌升一开始并不这么认为。于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念头,包昌升申报了第一批名师工作室。

  不久,镇江市首批十个名师工作室公布,包昌升作为领衔人名列其中,也是全市唯一的小学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拿到工作室牌子的包昌升,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名师工作室的功能是什么?应该怎样开展活动?它是“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还是“创新发展的共同体”?一边揣摩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包昌升一边开始了探索。

  与什么人一起走

  在研究如何“走”之前,包昌升认为,更重要的是搞清楚要“与什么人一起走”。

  对于工作室成员的选择,包昌升有“三看三不看”标准:不看称号看课堂,不看荣誉看读书,不看面子看里子。他将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能力、强烈的学习意识和丰厚的学科素养作为工作室的选人标准。同时,包昌升强调,成员要一半来自农村,一半来自城市。

  一半来自农村,看起来这个条件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农村教师普遍没有什么骨干称号,尽管名师工作室的入门门槛并不算高,但对农村教师来说,门槛还是把许多人挡在了门外。但包昌升依旧破格“录取”了不少农村教师,夏立新就是其中之一。

  成立工作室之前,包昌升就认识了夏立新。同为农村学校,相对于包昌升所在的农村中心小学,夏立新工作的村小更为偏远。条件落后,思想不落后,夏立新一心钻研语文教学,在村小开展课外阅读研究,探寻小学生课外阅读星级评价机制,整理了适合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创设了以班为主的读书活动形式,收获了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作为一名村小教师,有这样的钻研精神,对课外阅读的研究思考如此深入,让包昌升深受感动,觉得他正是自己要找的同路人。因此选择第一批成员时,接到夏立新的申请,包昌升毫不犹豫地把他留下了。

  “加入工作室时,我倍感压力,担心与大家的差距太大。包昌升校长一直鼓励我,让我终于慢慢拨开了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神秘面纱,找到了常态课堂的真与实。”夏立新不无感慨地说。

  正是对农村教育的坚守,对语文教学的执着,包昌升名师工作室吸引了一批优秀教师加入。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教师熊开玉,是包昌升邀请加入工作室的。在包昌升看来,熊开玉是当地语文教学的拔尖人才,在语文教坛辛勤耕耘了20余年,取得了突出成绩。包昌升当时邀请熊开玉加入工作室,一是希望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层次,这样容易产生思维碰撞,发挥她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希望她能够与自己一起进行教学研究,提升工作室的研究水平。起初筹划邀请熊开玉这位同龄人时,包昌升担心“请不来”,没想到她一口答应下来,而且一直都很谦逊地称呼包昌升为“导师”,对于这个称呼,包昌升从来也不答应。

  在包昌升看来,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把他们引向通往名师的大道,是工作室的重要任务。但是,关注广大的普通教师,更应该是工作室“辐射性”“示范性”的应有之意。通过一个人影响一群人,通过一群人影响更多的人,通过一个成员的成长,带动一所学校语文教师团队的建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尤其对农村教师更是如此。

  走进最常态的课堂

  成员选定后,2009年10月工作室举行了启动仪式。熊开玉称那次启动仪式虽然“简短朴实”,但却令人“喜悦激动”。

  正是在这次启动仪式上,工作室将“提高语文常态课实效”作为主攻方向。在包昌升看来,常态课是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靠几节公开课、展示课就能形成,而是在一节一节的常态课中培养和形成的。提高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提高每一节常态课的实效。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室将“提高语文常态课实效”作为主攻方向,而不是去追求打造几节令人称道的公开课、展示课。

  紧接着,工作室相继开展专题研讨,确立了“语文常态课与公开课的比较”、“常态课师生活动过程”、“基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训练设计”等12个研究专题,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研讨,循序渐进,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理论素养。

  除此之外,包昌升倡导开展案例研究,请工作室成员搜集优秀教师、名特教师以及本校教师成功的常态课课例,分析其成败得失,提炼出“优质常态课的要素”,用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

  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工作室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活动——“大家论语”常态课观摩研讨活动。谈到活动名称,包昌升解释说,何谓“大家”?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大方之家”,“见识广博学有专长的人”,语文教学的专家学者;二是指热爱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的所有教师。他想一改教研活动单调的模式和沉闷的局面,力图带给教师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和思维碰撞。他要传递给广大语文教师一个观念:跳出语文看语文。

  2009年11月6日,第一届“大家论语”在高资中心小学开场。参与课堂展示的有一线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还请来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张玉坤,还有苏州大学文学院的陈国安博士。听说这样的执教者阵容,教师们兴奋了!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来上小学语文课?从来没有听说过!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一大批来自城市、乡村的教师报名参加活动。高资小学顿时热闹起来,校园里人头攒动,礼堂里更是济济一堂,座位上坐满了人,走道里挤满了人,甚至连门外的走廊也站了许多人。

  至今,许多教师对那次活动仍然记忆犹新。镇江市京口区教研室教研员李素琴作为与“大家”同台竞技的小学教师,仍忘不了当时会场热气喧腾的讨论氛围,尤其是张玉坤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上得洒脱、自在、大气,畅快淋漓”。

  至此,“大家论语”活动一发不可收,京口、润州、句容、丹阳……“大家论语”成了工作室的保留节目,也逐渐成为镇江小语人常常谈及的话题与期待。如今的“大家论语”活动成为镇江市最具创意的品牌教研活动,成为学校竞相申办的研修盛会。

  关注带着泥土芬芳的本土经验

  一直以来,“守真”始终贯穿在包昌升的语文教学中。在工作室的发展中,他也将“守真”的理念投射其中,尤其关注本土经验的积累与维护。

  “当前语文教学流派多、主张多、理念多,如果我们总是在‘跟风’,总是在重复他人,总是在接受‘洋经验’,就缺乏创新的活力。母语教学更多的应该关注本土的经验。”因此,包昌升要求工作室成员增强创新意识,增加专业研究的自信,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不要人云亦云。

  然而在提出主张之前,要先积累。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包昌升会给成员们开书单,以阅读丰厚积淀。胡玲说,每次收到工作室的活动通知,成员们都既欣喜激动,又有点诚惶诚恐,担忧导师布置的“作业”有没有完成,完成得怎样。

  工作室每月一次集中活动,内容一般是“三部曲”:读书汇报,专题研讨,听课议课,每一项任务都不那么轻松。就拿“读书汇报”来说,每个成员要完成指定书籍的阅读,还要浏览当月的《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重要的学科期刊,在此基础上汇报读书心得、报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几年下来,工作室成员阅读了大量的语文教育著作,也分享了其他成员的教学智慧,许多节典型课例一直让大家津津乐道:李素琴的《桂花雨》,胡玲的《学与问》,林丽的《灰椋鸟》,熊开玉的《槐乡五月》,严娟的《“番茄太阳”》……不知不觉中,大家发现自己的语文课堂变得干净了,教得轻松了,学生学得更有热情了。

  为了帮助工作室成员形成自己的风格,工作室还发起了专题论坛、成果发布会、课题报告会、“我的教学主张”汇报会等活动。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富有个性的教学主张诞生了:熊开玉的“自主阅读,有效建构”、李素琴的“意文兼得,情理交融”、林丽的“让儿童语言自然生长”……这些主张就像出土的新芽,不免带着泥土的气息,却充满着生机。

  2012年,工作室第一期成员恋恋不舍地离开,新一期成员顺利加入。作为工作室第二期成员,高资中心小学教师陈燕其实一直在跟随工作室的步伐,像她一样的编外成员还有许多。

  6年时间,不短也不长,当初的工作室成员许多成为当地学科教学的拔尖人才、领军人物,有的自己也带起了工作室,这也是最让包昌升感到欣慰的地方。“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路行走,一路都有好风景。”包昌升如是说。(记者 宋鸽)

  成员讲述

  一次结伴的旅行

  2009年,我有幸加入江苏省特级教师包昌升的名师工作室。一路走来,风光无限,行思兼程。

  包昌升校长儒雅敦厚,才溢文敏。看到他,就仿佛看到一卷明清时期的书画:追慕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拙中带秀,平淡细致。

  我们一帮“旅友”都爱极了小学语文教育,有梦,却常常在讲台上转晕了脑袋。包昌升校长不温不火,常捧着本教材,一问“文章写了什么”,二问“文章怎么写的”,三问“课堂上应该教什么”,简洁明了的点拨,常令我们在小语教学的花海中迷途知返。

  在工作室,我校承担“小学语文常态课师生活动过程”研究的任务。包昌升校长亲临我的学校与教师交谈,听青年教师的课,与大家一起评课。他常常说:“提高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提高每一节常态课的实效。”“以读者身份读教材,以儿童视角读教材,以教师职业读教材”。坚持三读教材,我们读出了文本的价值所在,语言训练的价值所在,更读出了教师、文本、儿童之间的问题连接点所在。他要求我们力戒“热闹有余,静思不足”的语文课,听完课常常帮我们梳理——哪些指向文章内容、故事情节,哪些指向遣词造句、表达运用,哪些体现批判性思维。经他这么一捋,我们顿时感觉语文课亮堂了。

  包昌升校长带领我们穿行于课堂间,陶醉于书韵里,进行思想的旅行。他曾戏言:“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三味:书味、茶味、墨香味。”我们都在努力着,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经典论著细细咀嚼,浸染书香;把备课上课当作泡工夫茶,虔诚其心,细致其行;一盏心灯,一笺墨香,述而也作,笔耕不辍,让不懈写作成为一种职业的自觉。他也曾说:“语文教师要充满语文‘情结’,对待语文要热情似火,激情澎湃,豪情万丈,痴情不改……”

  三年里,我和大家一起在工作室成长;三年里,我的学校也和我一起成长。这就是先生的影响力所致,包昌升所倡导的“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取常态课的实在,舍公开课的浮华;取公开课的精致,舍常态课的随意,还课堂教学以“自然本色”,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作者:殷晓蕾,单位系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6年1月27日第8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38 , Processed in 0.0787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