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金明:语文教育走过和走向的路──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概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16:5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育走过和走向的路──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概述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二十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在教材建设、教法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生语文水平明显提高,是建国以来语文教育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处在世纪之交,回顾新时期语文教育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强大威力;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是语文学科发展的生命。
一、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
“十年动乱”对语文教育是一场灾难性破坏,它不仅使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急遽下降,而且在思想上造成了极大混乱,广大教师欲干不能,欲罢难休。至于语文教学研究则扫地以尽。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对“两个估计”的错误论断的否定,为我们正确认识建国三十年来语文教育的成绩和教训,全方位地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教育部重新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性质、任务上恢复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和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重要文章的相继发表,揭开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序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迸发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的行列中来,切实把自己担任的语文教学工作搞好。在这一阶段内,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1.各地教研部门对当时中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进行了调查,其中人教社中语室在一些省市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写出了详尽调查报告;1979年在吕叔湘先生指导下,人教社中语室同志到许多地方调查研究,写出了若干分调查报告,结集成一本书《现状与设想》,反映出当时初中学生语文水平较差。针对学生语文基本功差、语文能力明显下降、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况,各地学校安排了补课;2.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清除语文是“阶级斗争课”的影响,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3.各地师资培训机构通过函授、电化教学、巡回教学等形式,对在职教师普遍进行了业务培训;4.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上海《语文学习》、山西《语文教学通讯》等语文杂志创刊出版,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学术交流提供了园地;5.一些学校开始进行教学实验。如在北师大附中、华东师大一附中等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提出“三年语文过关”的实验;北京景山学校的“以作文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月坛中学刘朏朏老师的“作文三级训练”实验;重庆一中黎见明老师倡导的“语文导读与创造学法”实验;上海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教学实验等等。在这一阶段内,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还比较单一,深度也还不够。但它毕竟是语文教学迎春绽开的几丛鲜花。
(二)第二阶段(1983年—1992年)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它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于1986年重新修订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过去大纲相比,这次在目的任务表述上,除去吸收了培养语文运用能力、阅读现代文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能力以外,还增加了听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要求。在教育“三个面向”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引下,合国各地的语文教育改革无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做了这样一些事情:1.深入学习“三个面向”,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习认识到,任何时代的学科教育都无不受制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当今,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是以智力为基础的,因而学科教育应为培养有智力、有高度熟练技能和不断学习的新型人才服务。2.开展社会调查。例如,教育部委托华东师大于1982年对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系统的调查研究,结集为《调查与分析》,反映出与8年前那次调查相比,初中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已有很大“进步”。对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进行抽样调查;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和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于1984年春与1985年秋季分别对8所综合性高等院校以及一些大企业、大机关和科研部门进行了社会调查,了解所在单位人员工作中所应具备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最后写出了《关于社会各方面所需要的语文能力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受着陈腐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一直循着一条固定的轨道缓慢行进,从不注意语文教学的实际社会效益,也不大考虑时代的要求,因而要面向社会加以改革。3.在教学实验研究方面,不少教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实验”,这项改革的特点:①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热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②探求和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讲究教文育人的整体性;③开拓课外语文天地,课内导课外课外促课内;辽宁魏书生老师的“自学能力培养实验”,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建构了“语文知识树”以及每人每天必须做的6件事;北京宁鸿彬老师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了课堂教学“三三制”原则,其内容是:“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时随时质疑;欢迎对教材发表不同意见;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不同意见。”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老师倡导的“大语文教学实验”,由“一主两翼”组成,主体是课堂教学,两翼,一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一是利用语言文字环境;此外,章熊将西方国家现代教育测量学移植到汉语文教学测试评估中来;北京四中顾德希老师对阅读能力层级进行分解研究,也都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这些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第三阶段(1992年底至现在)
1992年底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又一次极大地推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既为深化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2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充分肯定了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对历时数年涉及全国、牵动整个社会的素质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工作作了部署。会议之后,国家教委又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从那时起,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了语文教育的主旋律。在这一阶段内主要做了这样一些事情:1.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指导文件,提高语文教师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意义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自觉的形成了一种崇尚“应试学习”的偏向。“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扭曲了学习,使本来应该作为目的的“学习”变成了为“应试”服务的手段,“应试”反倒成了学生追求的目标。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切实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适应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实质上是一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竞争。语文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课,实践表明,教师把主要课时用于引导学生作各式各样的练习题,大搞题海战术,不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2.不少学校教师学习、本国的优秀语文教育理论,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开展课题研究,从深层次认识素质教育的规律。如北京教育学会于1993年提出了“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课题,有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161中、花园村中学、8中、55中等校参加。这个课题理论基础是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左脑管逻辑思维,右脑管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是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其具体途径是注重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个课题研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供了相关参照。1997年北京教育学院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承担了国家“九五”课题:“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研究”,这个课题着重从语文课程设置、读写能力的目标体系等方面探索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途径;湖北省宜昌市余蕾老师倡导的“课内外衔接的教学实验”,其基本思想是,人们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来源于听、说、读、写实践,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其做法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延伸、扩展,使课堂的语文教学和课外的语文生活实践浑然一体;吉林省赵谦翔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与人的发展实验”,针对目前汉语文教育的弊端(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精神,远离生活,忽视创造性思维),着眼于世纪之交汉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后提出的,等等。4.举办优秀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研讨会,从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等特级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提升素质教育的规律及实施教学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经验。
二、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主要成绩
(一)揭示并树立了若干新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提高语文能力的规律。在社会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既重视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母语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注意研究我国传统的经验,并在教改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语文教育思想。诸如,“文道统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它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教师“导”的内容,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在于教给学习方法;在发展学生智力上,既注意一般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又尊重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在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强调通过多种渠道开拓学生视野,认识到语文教学只有“展开双翼,才能腾飞”;在教学研究上,注重探索如何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等。尽管全面实施这些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过程,但它毕竟突破了陈腐教育思想束缚,为实现语文教学的民族化、科学化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模式改革有新的突破。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对教学过程科学的概括和规范的形式,是一种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而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式。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我国传统的教师串讲型和前苏联的知识传授型的模式。近20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西方现代教学论的引进,许多教师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如上海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以及由此而建立的“自读、教读、练习、复读”的四种教学基本式;辽宁魏书生老师提出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北京市丰台教师进修学校吴桐祯的阅读、写作训练双序列的“自学能力培养法”,提出了“指导自学──自学──检查自学──练习”四步教学。这些教学模式各具匠心,各有特色,其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而构成了这些模式的科学价值。一是把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总目标,把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新的教学模式试图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发展智力是新时期对新型人才的突出要求,也是当代教学论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教学模式基本上都设置了导读、自读、质疑、讨论、小结、反馈等环节,说明实验设计者是按照学生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的,以期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当中,有些教学模式还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要求。
(三)教材研究力图体现地方特色。教材是教学之本,没有一套好的教材,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不可能的;没有一套比较符合本地教学实况的教材,要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语文教学质量,也是难以做到的。建国三十多年来,各地基本上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单一性,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凡属经济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多种教材并存。这样,不仅可以在竞争中保证教材的质量,让不同风格的教师选用不同特色的教材,而且注意地域特色,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这样的思考,1978年来,一些省、市开始了教材编写的实验研究。经过反复修改现已编出多套教材,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四年制初中语文教材、广东省编写的(沿海版)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四川省编写的(内地版)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北京师大实验中学和北京市教研室合编的初中语文教材、辽宁版初中《阅读》《写作》教材、江苏版“单元合成、整体训练”初中语文教材、张志公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等等。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一是体现了新的编辑思想。教材选文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和文学艺术的新发展,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二是探索科学的内容序列。各省、市自编的语文教材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教学内容作些分解,或从能力训练点或从语言文字知识方面,力图建立起科学的内容序列。三是重视课前与课后的练习设计。语文学科的独有任务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而练习、作业又是完成这些任务要求的主要途径。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都非常重视作业、练习的设计,有的将思考和练习题分开编列,前者着眼于发展思维,后者侧重于技能训练,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有的在课文前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在课文后编制了作业练习题,意图在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程标准与教材训练序列,是教材编写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取得的这些进展,还仅处于起步阶段。
(四)编辑出版了一批语文教学专著,创办了多家语文报刊。特别是中学特级教师教学论著,它们对当前乃至今后全国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各地还建立了群众性学术团体,如全国有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下属有省、市、自治区中语会,通过课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推动语文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迎接21世纪中学语文教育事业更大振兴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倪端,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而对于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新一代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肩负着时代的重托。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研究、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比较滞后,影响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我们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语文教育,为构建具有汉语文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而继续奋进。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明确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素质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语言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信息社会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敏锐、准确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国民的基本需要。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是通过应用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中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具备了较高的语言素质,今后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语文教学还承担着思想道德、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的任务,但这些方面的教育,应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加以体现,而不应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二)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这方面,不少学校已经进行了可喜的探索,其基本经验就是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就大多数学校来说,“以教师为中心”仍占统治地位。这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体性是完全相悖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挖掘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学生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之所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为了高扬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当学生确实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觉投身到教育与学习活动之中,这种教与学才是“优化”的,也才会是和谐的、愉快的、成功的。强调主体性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自学能力的形成是在主体自身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实践证明,魏书生、颜振遥等人多年坚持的“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自练、自己批改作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理论上讲,学生学习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过程可以做到自我调节,这既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也符合现代教学论所强调的“以自学为主”的方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教育思想的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放弃了根深蒂固的“教师中心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
(三)搞好教育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确实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是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来说,各地进行的一些研究项目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亟待加以改进。一是不少课题缺乏现代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的指导,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跟语文教学研究挂钩,课题研究起点不高。二是改革实验项目虽多,但是真正有组织、有计划的整体改革的项目不多。不少个人提出的实验项目,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零星分散,低水平重复。少数比较成功的实验研究,也大多是停留在经验阶段,没能上升到理论。加上含有实验者特有的个体色彩,难以加以推广。从总体来看,目前语文教育研究还大大落后于教学实践。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准确、敏捷、高效运用语言的能力,至今从总体上仍没有解决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不仅是经济、时间的极大浪费,而且将直接影响下世纪人才素质和民族文化科学素质。因此要进一步搞好课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思想和文化素质。对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一是改革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当前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业务基础和教学能力的欠缺直接相关。需知,如果一个学生遇上的第一位语文教师是一位未经过充分培训并缺乏积极性的老师,那么他们未来进行学习的基础本身就缺乏基础性。从这一意义说,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亦即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二是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革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而一个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在一生中加以充实、完善。那种认为在大学学过的知识就能胜任几十年教学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因而,一个称职的现代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三是继续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它应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测量学、现代教学论与教育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美学等等门类,此外还需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而最能代表现代教学技术的是多媒体教学。它们能及时传送信息、又能贮存信息,可用于学习、教育与训练,教师应该了解它,掌握它。三是“当上语文教师就要上好语文课”,这个要求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如何上好课,可以从诸多方面说开,但是说千道万,重要的还是吃透两头:一是教材,二是学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连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深入、不间断地了解学生就更为重要。四是各地教研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在职教师进修创造条件,而对于每位教师来说,主要是靠平日自学,自求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05 , Processed in 0.0645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