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言语交际艺术1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4 19: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言语交际艺术14
第八章言语交际艺术;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综上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可概述如下:;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交际工具与工具在交际中的运用;二、言语交际的基本要素;关于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构成要素,有的学者认为由三大;1、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主体要素);2、参与者的交际动机(主观要素);3、用来交际的话语及其辅助手段(核心
第八章 言语交际艺术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工具,那么语言就不等同于人们创造这种工具、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的行为和运用这种工具所构成的“言辞”。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工具,而创造语言成分的行为和说话的行为则只是人们运用语言机能的行为,不等于语言。实际上运用语言机能的行为和运用语言所说出的话叫“言语”。打个比方说,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汉人说话时运用的工具,即语言,但是每个汉人运用汉语的行为和每个人说出来的话,就是言语。所有的汉民族组成成员只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即汉语,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自觉运用汉语言的那一套抽象的符号,遵守着汉语言的规律,这些符号、这些规律是共同的,是有限的,但是每个人运用这些符号和规律的情况都不同。双方说,现在我让同学们造出一个符合“主谓宾”结构的句子,那么大家造出的句子就会千差万别,因为每个同学的文化底蕴、经历、习惯等等都不同,这里我们所规定的“主谓宾”结构就属于语言的范畴,而大家说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句子呢,则是你们运用这个语言的行为,是“言语”的范畴。又比如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中有一段记载:“周瑜梦中做忽觉之状,故问那人曰:‘床上睡着何人?’答曰:‘都督请子翼同寝,何故忘却?’瑜悔曰:‘吾平日未尝饮醉,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这里周瑜所说的“不知可曾说甚言语?”没有人会把它理解为“说什么语言?是汉语还是壮语?是法语还是英语?”它实际上指的就是“说了什么话”。今天我们也经常说“他不言语了”或“有啥事你言语一声。”这里所说的“言语”也正是指运用语言的行为,和语言不同。通俗点说,“言语”说是说话,它可以指“说”,也可以指“话”。“说”即言语行为,“话”即这种言语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或“作品”。 这么说吧,语言是一套抽象的符号(词)的规律(语法),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言语则是应用语言的过程及其产物。二者的联系是:一方面言语受语言的支配,并可丰富语言,另一方面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出来的,指导着言语的进行。二者的区别表现在:首先语言的本质是社会的、概括的,而言语则是具体的、个人的。其次,语言是封闭的(有限的材料+有限的规则),言语是开放的(产品的无限性)。
综上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可概述如下: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交际工具与工具在交际中的运用的关系。语言作为一套全民通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从使用同一套符号系统的全体社会成员各种交际活动中出现的言语(即话语)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出现于言语交际中千姿百态的话语形式,则是全民语言的个别实现或具体表现。因此,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言语交际的基本要素
关于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构成要素,有的学者认为由三大要素构成,即:交际主体、语境和话语,而有的学者则认为由四个要素构成: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参与者的交际动机、用来交际的语言及其伴随手段、交际环境。我们的教材主张的是后者。下面我们简单地来介绍一下这几个要素。
1、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主体要素)。这是交际活动中的主体。按照主体活动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按照主体自身的性质,可分为个人主
体和集团主体。交际主体从事言语交际活动,这时他是实践主体;在从事言语交际活过程中,交际主体又必须认识和把握交际活动的客观环境和工具,这时他又是认识主体,从事言语交际活动的主要是人,即个人主体,但各种社会组织和媒介机构也会从事言语交际活动,它们属于集团主体。严格来说,参与言语交际活动的听说双方都是交际主体。
2、参与者的交际动机(主观要素)。就具体的交际者来说,交际动机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很多书将这一项归入“交际活动的参与者”。
3、用来交际的话语及其辅助手段(核心要素)。话语是“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组合”(索绪尔)。就是说,话语是主体言语交际活动的结果,但从言语交际学的角度看,话语既是交际活动的结果,也是交际活动的工具。主体开展交际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而话语是言语交际活动中唯一的信息载体。从这方面看,话语是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工具。
我们平常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伴有一定的手势、表情和动作等等,这些都能传递特定的信息,是交际的辅助手段。有时候,离开了某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还可能发生故障。如,鼓掌表示欢迎,举手为礼,挥手送别等等。以前对语言外交际手段的研究比较少,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称之为“势态语”、“体态语”。“体态语”具有民族性。一般人用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我国的佤族人则正好相反,点头表示不同意而摇头表示同意,尼泊尔和保加利亚的某些民族也是这样。中国人表示“好”,常伸大拇指,“不好”则伸小手指,美国人“好”也是伸大拇指,但“不好”则是把大拇指头朝下。话语及其辅助手段是人们赖以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手段。
4、交际环境(客观要素)。这是交际主体从事言语交际活动的客观环境。它包括主体从事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话题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等,是外在于交际主体的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常常制约着主体的交际活动,是需要交际主体去认识和适应的对象。但是,主体毕竟是“有头脑、能思维”的,所以,主体对于语境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适应,也有可能加以创造性利用,甚至改造。这时,语境又成为主体实践活动的对象。
如教材286页《孔乙己》中的一段。在这段描述中,交际的四大要素分别表现为:主体要素也就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有孔乙己和前来酒店喝酒的人们;主观要素即交际动机表现为众人对孔乙己的歧笑和嘲笑,并以此自娱。核心要素即交际的话语和辅助手段有:(有人)“叫道”、“高声嚷道”、(孔乙己)“睁大眼睛”、“涨红了脸”、“争辩道”。客观要素即交际环境表现为孔乙己及酒店里外的人们生活的特定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三、交际环境及其功能
交际环境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语境,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的是一定言语活动中,或口语中的前言后语,或书面语中的上下文的环境;广义的语境是指言语交际的场景和背景。任何形式的交际都离不开语境。语境具有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
1、语境的制约功能
人们在说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时候,都不是孤立地考虑这个词、这句话,而是把它上面的、下面的内容放在一起考虑。这种考虑就体现了上下文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作用。上下文语境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内部,即体现在对语
言单位的选择和使用上。
情景语境的制约作用。情景语景指交际主体从事言语交际活动当时的具体情境。交际主体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就具体的话题,以具体的方式,和具体的交际对象开飞黄腾达 言语交际活动的。除此之外,在交际过程中还可能存在除交际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对于交际主体来说,他是交际对象之外的“潜在的受话人”。这样,时间、地点、话题、方式、交际对象和潜在的受话人,这些伴随交际主体言语行为的因素,构成了交际活动现时的客观环境。
此外,还有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社会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面三刀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二是社会规范。文化习俗的意义接近于文化研究中“风俗”的概念,指人民群众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社会规范是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相对于文化习俗而言,社会规范带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它对言语交际的约束力也更大一些,有些制约言语交际活动的社会规范是政府明文规定的,因而对于言语交际活动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交际主体要充分地认识语境,才能有效地适应语境。很多情况下,言语交际活动的失败就是因为主体对语境的认识不够深,缺乏必要的关于语境的知识,从而违背了语境的制约。对于语境缺乏认识而影响言语交际活动的现象,在跨文倾的交际中最容易出现。如当年李鸿章出访美国,在一家饭店宴请当地官员,照例就几句客套话:“我们略备粗馔,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聊表寸心,不面敬意,请大家包涵??”没想到这些话引起饭店老板的不满,他认为李鸿章故意败坏他的饭店的名声,扬言要提出控告,要示赔礼道歉。这就是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李鸿章的客套放大镜在美国人听起来难以接受。要克服这种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失误,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去了解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背景,全面地认识语境。
2、语境的解释功能
语境的解释功能是指借助相关的语境因素,去理解言语含义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针对听者和读者而言的。语境的解释功能是针对读者、听话人和语言分析者而言的,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我们认为,结合具体的语境,我们才能解释各种修辞现象,才能理解各种修辞规则。
(1)解释情景义
所谓的“情景义”也叫“语境意义”、“非自然意义”或“说话者意义”,它是指有情景(语境)而产生的语义。修辞当中许多手法的运用就必须通过特定的语境来加以解释。“双关”这种一箭双雕的语句,常被当作写说者用语高妙的表现,而读听者要理解这种修辞手法的内涵,体会它的含蓄美,就必须熟悉特定的语境,借助于语言上下文及情景上下文去推断“辞里”义,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得到解释。如喜庆节日吃“糕”,表示“步步高升”;过年吃鱼,意为“年年有余”,这些说法一般而言只在喜庆节日才有这种双层意义,平时一般没人会这么理解。同样,在某些场合,说话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只能含蓄曲折地表达,而不便直言其说,因而就不可避免地用“婉曲”的修辞手法。如商人不说“牛舌”而说“牛利”,避免“蚀本”的联想,船工不说“帆”而说“篷子”,吃鱼时只吃一半而绝不去翻动鱼身,避免“翻船”的联想??这些独特的忌讳语只有在商人做生意或船工准备发船时才会顾及到,而一般人是绝对不会忌讳这些的。所以说,有些修辞手法必须通过语境的解释,才能理解其中的“情景义”。
(2)解释模糊现象
语言不同于数学,其间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如“半”字,《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皆注为“二分之一”。其实,这些词典只注释了“半”的精确意义。“半”还有模糊的意义,即指一件东西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其中的一部分也叫做一半。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苏轼“半壕春水一城花”;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都只能是一个概量,一个模糊的意义,而不是指精确的二分之一。而许多名诗中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中南朝并非真有四百八十座寺庙,而头发也并非真有三千丈,在这里他们均只是个夸张的约数,而这些语言的模糊性,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同时,汉语的同音现象特别严重,没有语境,孤立地听个别的语音,也是很难分辨其意义的。例如词典中,一个“打”就有20多个义项,但在正常的交际活动中,人们却不会因为“打”的多义而手足无措。“打毛衣”的“打”是编织的意思,“打报告”的“打”是书写的意思,“打酱油”是购买的意思,“打家具”则是制造的意思。我想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明确具体的语言意义,很大一部分都应归功于语境的“解释”功能。
(3)解释空白现象
语境能够通过“解释”功能补充话语中的空白。在交际活动中,有些人说话时把其中关键性的部分暂时保留一下,不一口气说出来,而是出现大量的省略形式。但是听读者却可以毫不费力地解读,这是因为语境所提供的解释填补功能。在口语或书面语交际中,说写者有意或无意地脱落了一些词或话语,这是经常会有的事情,但是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影响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严格说来,任何话语都需要语境解释功能的帮助。比如,当人们听到:“这条裙子好是好,就是??”,“我本来是想要送你一件珍贵的礼品的,??”。用不着对方再说什么,我想听读者就能充分把握住其中真正的含义了。此外,语境还可以生成语言材料本身所没有的某些意义。语言意义虽然复杂多样,毕竟还是有限的,在交际活动中,话语意义却几乎是无穷多的,话语意义并不都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特定语境所赋予的,所生成的。也就是说,在语境中,有的语言单位可获得特殊的、临时的含义,这种含义是这些单位作为语言单位时所没有的。比如:“本店大吐血,时装一律五折出售”。在这样的语境中,“大吐血”并非指病人吐血不止,而是指“大减价”。
正是语境的“解释”功能才使得不同的话语在特定语境里取得了相同的会话含义,也正是这一功能使得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里表现、传递出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含义。
四、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
1、角色原则。交际中的角色,指的是交际主体,也就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在现实生活具体交际过程中所充当的具有某种身份的那个形象,交际者在具体交际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他的社会角色,即交际者在社会地位、职业、性别、年龄、经历等方面的相对固定的身份特征;一个是他的交际角色,即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情景中显示出来的临时和身份特征。这这两种角色重合时,主要体现在其社会角色特征,当两面三刀种角色错位时,应服从交际角色的要求,淡化其社会角色特征。角色原则包括两项准则:一是定位准则,即言语交际要确定交际者的身份和地位。二是风格准则。即言语表达各方面特点所显示出来的格调和特质。交际主体的性别、年龄、籍贯、性格、职务、教育、修养、阶级、民族等经常性的角色,决定了他在选词、造句、修辞以及使用语气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特点。如
鲁迅和周作人,二人虽是兄弟,但在性格、教育、修养上存在差异:鲁迅更为激烈、倾向于反叛社会、揭露现实;周作人则热衷平淡,安于现状、回避矛盾。表现在语言风格上,鲁迅的语言锋芒毕露、冷峻凌厉,周作人的语言则平和冲淡、清新自然。
2、合作原则。“合作”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应有的交际态度。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的首要原则、根本原则。这项原则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并作为指导言语交际的重要原则。具体地说,合作原则就是要求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在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在阐明了合作原则的概念之后,格赖斯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把它分解为四项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数量准则是指交际中要有适当的信息量,满足交际的信息在言语形式上的繁简度应该适宜。要求说话人该说多少说多少,不能多也不能少。质量准则是指说话的真实性,既不要说你自知是虚假的话,也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联准则则是指交际者既要做到自己在前言后语中所发出的语句互相关联,也要做到与对方的话语和谐衔接。它是针对交谈中话语的内容是否切题。它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说话人紧扣的交际目标,不说与当前交谈的话题无关的话,不答非所问。方式准则是指交际者在交际中应采取合适的形式和方法,使交际简明扼要,尽量吸引不同身份的交际对象,以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如果说合作原则的前三条准则规定了交际主体在交谈中应当“说什么”,那么方式准则则规定了服应当“怎么说”。它要求交际主体说话林简要扼要,不含含糊糊,不罗里罗嗦。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对孩子们说:“多乎哉?不多也。”显然过于晦涩了,而且他的话也不够简洁,按照格赖斯的观点,孔乙己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这样的表达是不够简要扼要的。
3、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言语交际学中有关交际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礼貌原则的提出与合作原则有密切关系。合作原则中的四项准则作为对交际主体的要求,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它们女都常常被违背。交际主体往往不愿意像合作原则要求的那样,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地、直截了当地、简明扼要地表达思想,而宁愿含蓄、间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合作原则没有解释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英国语言学家利奇认为,有一部分违背合作原则的行为是出于礼貌的原因,是为了为伤害交际对象的面子。例如,甲约乙去看电影,乙想拒绝这一约请,按照合作原则中关联准则和质量准则的要求,乙应该直接回答“不去”。但是这样的回答,在乙看来是不礼貌的,会让甲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乙就违背关系准则,采用了间接的表达方式:“我明天要考试。”这样虽然让甲在理解时费点周折,却不至于使他感到不快。针对这部分情形,为了解决合作原则所无法解释的总问题,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的概念。利奇认为:“礼貌原则不能被视为添加到合作原则上去的另一个原则,而是为了援救合作原则、解决一系列麻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这样,礼貌原则就成为和合作原则并存互补的补充。这样,礼貌原则就成为和合作原则并存互补的交际原则,用以规范交际主体的言语行为。包括平等准则、尊重准则、同情准则、谦虚准则、赞美准则、激励准则。
4、协调原则。“协调”是指配合得当。协调原则是通过协调双方的话语形式,来协调双方的交际心理,从而达到协调双方言语行为的原则,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保证言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该项原则包括:得体准则、合意准则、接近准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42 , Processed in 0.0608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