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目著作的历史沿革与当前应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5 14:4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目著作的历史沿革与当前应变



吴永贵
  中国是一个重视典籍和教化的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少典籍依然保存至今,有些却随着时光流逝而佚失了。我们今天能够对中国古籍的流传和保存状况有所了解,对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源流有所认识,历朝编制的公私书目著作,是重要的媒介。
 书目作为人们揭示、报道图书文献的重要工具,其编制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隋书·经籍志序》说:“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湮灭,不可复知。”清人卢文弨说,《淮南》之《要略》、《法言》之十三篇序、《史记》之《太史公自序》等,均含有目录的体例在其中,可视为古代目录编制的早期萌芽。到了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受诏领校国家藏书,对汉朝皇室“积如丘山”的图书,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和整理工作,广罗异本,条别篇章,校勘文字,提要钩玄,分别部居,编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提要性目录和分类目录——《别录》和《七略》。这两部书目著作所开创的图书分类体系,创立的揭示文献的方法,特别是将目录编纂与学术源流考辩、学术著作评价、学科范围划分等学术问题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书目著作的学术价值,受到各代学者的重视。
  自西汉以降的历代封建王朝,大凡政治稳定,干戈稍息,均祖述刘向故事,以国家之力,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于文献的校雠整理和编目工作。于是乎,官修史书中的各种艺文志、经籍志,及专门性书目如《崇文总目》等,一路赓续下来,相沿为传统,至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乃为集大成之作。风气所开,历朝私家书目著作也绵延不绝,著名者如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郑樵的《通志·艺文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朱彝尊的《经义考》等。这些公私书目,或著录图书的名称、著者、版本,或介绍其体例、内容、成书经过、特点得失等,保存提供了古代书籍的最基本内容,并通过对各大小图书类别学术思想源流的系统介绍,和对学术文化兴衰分合的整体评述,为历朝文人学者“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了读书门径和治学圭臬。
  迨至晚清,中国社会遭遇“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传统的学术文化受到了西学的巨大冲击。然而,从19世纪末的“中体西用”,到20世纪初的“保存国粹”和“整理国故”,半个多世纪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思潮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尽管有所削弱,但并没有,也不可能被外来之学所完全替代。为传统学术服务并作为其重要学术类型之一的书目著作,依然薪火相传,发挥着指导读书治学的作用。1875年张之洞为生童编撰的《书目答问》,“翻刻重雕,不下十余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几乎家置一篇”,在士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20年代胡适、梁启超等人为留洋学生开具的国学书目,同样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舆论反响。
  而与此同时,随着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引进,西方的目录学思想和书目方法也很快传入国门。各公私图书馆为方便借阅流通所编撰的馆藏书目,各大小书局为推广宣传所编撰的书业书目,各藏书或研究机构为一书或群书所编撰的各种索引引得等,这些新型的书目类型与传统的各种举要性国学书目一起,构建了近代以来书目著作品种类型多姿多彩的特点,满足着人们读书治学中多种多样的需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新图书馆运动和索引运动,直接推动了书目著作的一时繁荣,目录之学的显学地位得以确立,并在一些大学讲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一些矢志于文化建设的学人,曾产生将古今图书荟于一炉,以新的书目体例编纂一部中国图书大辞典的宏伟构想。1927年初,著名学者梁启超最先提出了这一计划:“意欲使此书成后,凡承学之士欲研治某科之学,一展卷即能应其顾问,示以资料之所在,及其资料之种类与良窳,即一般涉览者,并读一部有新系统的《四库提要》,诸学之门径可得窥也。”这项计划曾得到北京图书馆的资助,组织人员,开展工作,后因时局变动,以及他本人身体不好等困难,被迫停止下来。1931年,学者杨家骆也在其《四库全书大辞典·自序》中,从治学应知图书的内容、版本、存佚、馆藏等方面的情况出发,详细论述了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的重要性,并另拟订了具体方案,但也遗憾地未能如愿以偿。
  不过,从历史来看,如此宏大的文化工程,依赖少数学者、少数机构的力量来完成,其不成功,倒也在预料之中。近代与《中国图书大辞典》命运相同,结局相似的文化出版大项目,还有如王云五擘画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黎锦熙主张的《中国大辞典》等。以往封建各朝,在编制国家性的大型书目时,无不以天子之威,集国家的人力、物力,敦促完成。而近代从晚清到民国百余年时间,内忧外患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政府往往自顾不暇,编制国家书目这样的文化建设,自然就无从谈起了。国家书目的缺位与当时民间书目著作和目录之学的繁荣,恰成鲜明对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书目编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共和国政治经济环境因素的巨大变化,伴随着新中国出版事业曲折前行的步伐,书目著作的编撰和出版,曾有几次大的起伏。其间由于受到左倾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干扰,书目工作一度出现大的挫折,但总的来看,广大目录工作者还是在政治斗争、经济建设、文化科研发展的需要下,编撰了不少类型各异的书目著作。特别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腾飞和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专科专题书目、推荐阅读书目、地方文献书目、个人著述书目,以及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联合书目,被大量地编制了出来,书目著作出版空前繁荣,远迈前代。
  与近代执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缺位正好相反,当代书目出版事业之所以形成历史高峰,正是人民政府大力组织和加强领导的结果。相对和平的政治经济环境,计划性特征明显的体制结构,使得国家在文化工程建设中,充任了关键角色,承担了主要力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出版大项目,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无一不依靠于政府的全面规划和大力投入,才得以最终告成,半个世纪前前辈学人力所不逮的文化宿愿,才得以最终实现。而近代书目类型中不应缺席的国家书目,也在当代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部接着一部地编印了出来。年鉴性的《全国总书目》,从1955年开始,陆续的分年出版问世。1978年,国家还成立专门的书目文献出版社,组织大批专家,不仅编印了影响深远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对现存中国古籍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查和鉴别,摸清了家底,另外还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馆藏文献为基础,对民国时期出版的124000余种图书进行了回溯性整理,编印了20卷的《民国时期总书目》,从而填补了国家书目史上20世纪上半叶的空白。
  新时期国家书目的编制,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仅就出版的角度而言,它可从宏观上反映一个国家某一阶段时期各类别图书的消长状况,以及整体的出版轨迹。《民国时期总书目》著录图书12万多种,虽说有所漏收,但基本上再现了民国时期图书出版的全貌。这一出版数字,几与现存古籍数量相当,表明着20世纪前半期我国出版的巨大进步;然而,若与2005年我国一年出版新书超过20万种相对照,今之出版业较之于往昔,又是胜出多多。当前图书出版量之大,人们已习惯用“浩如烟海”一词来形容,这一方面固然给人们选择文献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利用文献增加了查全查准的难度。在这种文献日益增长与人们有效利用这一对矛盾下,有一种在范围综合上类似于国家书目,在文献著录上注重选择,在揭示报导上加强深度的书目著作类型,便应用而生。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国图书大辞典》,和与之衔接的分年度出版的《中国图书年鉴》,就是这种书目著作类型的典型代表。
  《中国图书大辞典》收录图书的时间跨度,起至1949年,讫于1992年,从这42年全国各家出版社出版的共84万余种各类图书中,选择了10万种认为是优秀的和有代表性的图书立目,每一条目在著录图书的副名、著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篇幅、册数等基本事项外,重点性地扼要介绍了各书的主要特点、内容及其评介。全书正文按学科分类编排,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有序地统辖10万条条目,22大类包罗无遗,见其学科范围之广;同时在释文上强调以介为主、评介结合,延续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又见其揭示报导之深,从而与一般仅简明性著录的国家书目区别开来,显示了此种书目著作类型的独特价值和时代应变特点。至于1992年以后出版图书的揭示和报导工作,则由《中国图书年鉴》“新书简介”(2005卷起改为“年度重点书简介”)栏目,逐年性地延续了下来。《中国图书年鉴》继续在湖北出版,其10%左右的选书比例,22大类的编排体系,评介结合的释文特点,均如《中国图书大辞典》,一任其旧,一脉相传。
  从篇幅来看,《中国图书大辞典》全书15卷,19厚册,16开全精装,约2500万字,比我国最大的书目著作《四库提要》还要多10倍左右,是我国有史以来篇幅最大的书目辞典。《中国图书年鉴》现在也已出版了13卷,每卷均为一厚册。如此规模巨大、前后相接的文化工程,同样得到了政府力量的大力襄助。在《中国图书年鉴》2006卷出版之际,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决定成立《中国图书年鉴》全国理事会,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中国图书年鉴》的福音。作为《中国图书年鉴》主体部分的“年度重点书简介”栏目,一定能继《中国图书大辞典》之后,继续保持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书目特点,在全面集中展示各年度图书出版精华,深度报道反映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为科研、教学和历史提供系统资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2:33 , Processed in 0.1173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