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雪梅: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5:1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雪梅: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思考
【来源:中国林业教育 2008年第1期 】 【作者: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刘雪梅】
    摘 要:教师素养在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大学语文教育处境尴尬的原因与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无关系。大学语文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专业理论素养和学科专业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众所周知,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及其素养在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大学语文教育处境尴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其中不可否认和忽视的一个因素。
    一、提高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迫切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日益边缘化虽不无受客观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反思我们教育者自身,对此现状则很难推脱主观的责任。“以教师为主体”的保守落后的教学理念,因袭传统、缺少新意和启迪的教学内容,呆板枯燥、缺少生机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方法等,这难道不是大学语文教育的致命杀手吗?这没有我们教师的原因吗?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都感同身受,有这样一个共识:如果教师的授课“以学生为本位”,授课形式开放互动、新颖活泼,并且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乃至有自己独到的体悟和研究,便会激活学生的情绪,引发他们的兴趣,并使其感到有启发、有收获,课程自然会收到公允的评判和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与授课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合理、精彩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又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广博和精湛与否。
    (二)当前大学语文教师专业修养的现状,迫切要求提高其自身的素养
    作为讲授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教师,大多只拥有专业的本科学历,一部分拥有硕士学历。虽说经过正规和较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学习,但是当我们面对大学语文这样一门包含了诗文曲戏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并且融汇贯通古今中外大家和名著的综合性文学乃至文化修养课程时,无需讳言,很容易比照出我们四年甚或七年的专业功底仍然不够深厚和扎实,特别是专业理论修养尤为薄弱,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明显先天营养不足。所以在授课时自然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游刃有余,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教师,还有一个后天的缺憾,就是一些教师缺少专业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术研究的指导、锻炼和积淀修养。“大学语文”课程同中文学科设置的专业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中文学科的专业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此专业教师有很强的学术研究意识和能力。而“大学语文”课程是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语言文学素质教育课程,它更侧重传播有关的基础知识。正是这样一个人所共知的、约定俗成的教育定位和层面,使得专门讲授大学语文课的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逐渐淡漠了大学教师肩负的传承和创造文明的双重使命,逐渐弱化了专业学术研究的意识,弱化了专业学术研究的修炼,缺少自己擅长的、明确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目标,缺少真正的学术研究的切身感受和独到的研究观点和成果。
    由于缺少专业学术研究的切身经历和体验,因而难以自己对专业研究的津津乐道去感染和教育学生,难以自己学术研究的经验、教训给学生以治学方法的启蒙。由于缺少专业研究的独到的学术观点和成果,因而在教学上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传授的更多的是一般化和普及性的知识,难以给学生更多鲜活、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难以打造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平台,难以实践学术探讨型的大学教育模式。这样的结果是,最终不自觉而又无可奈何地将大学语文演绎成“高四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差无几。而当今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语文修养,并且思想成熟、活跃,对大学语文课程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显然,这样的大学语文教育内容、层面和教学模式、方法,必然令他们不满和失望,甚至遭到他们的厌弃。
    (三)提高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不论改什么,怎么改,都离不开教师。再先进的理念,再精品的教材,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方法,也离不开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来实施和实现美好的愿望。而实施的成败和理想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必然要受到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限制。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高低是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前提之一。它关乎着课程改革的效果,关乎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命运和前途。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首先是向广大教师的专业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是身为教师必须认同的一个严峻事实和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提高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对策
    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包括方方面面。基于当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文学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信息学、文化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互渗变得越来越普遍这样的趋势,基于高等教育向着研究型模式发展,特别强调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研究的意识、能力这样的潮流,基于授课对象的文学素质和愿望,更基于教学实践的切身感受和要求,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最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学术研究的意识、能力。
    (一)更新、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丰厚、完善综合文化素养
    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根基。文学不仅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传统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而且与当代众多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相互跨越,也越来越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实。因此,不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宗旨如何、定位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必然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很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都强烈地感受到,要讲好大学语文课很难,难在“功夫在诗外”——如果只就文学而讲文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兴趣和要求,他们对大学语文课寄予了更多、更高的渴求,希望从中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思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博览群书,博闻强识,充实、优化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综合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在授课时从容潇洒、旁征博引,受学生的欢迎和敬爱。有着渊博学识的教师带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视野的开拓,更以自身学识修养的魅力成为育人的垂范——潜移默化地启迪着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激励着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
    在当今,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动态开放、多元综合和立体系统的知识结构。所谓动态开放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当今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大爆炸”,大量已有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陈旧和过时。谁不更新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才能使教学永葆青春。所以我们既要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知识,又要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热心学习电脑方面的知识,如娴熟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互联网的运用等一些技术和技能。所谓多元综合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众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系统的方法论的知识。随着各门类和领域知识的愈加一体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所有这些都要求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要比以往更加丰富和全面,要求尽快进行知识结构的整体跃迁和转型:将过去单一型知识结构变为复合型,将过去轻量级型知识结构变为重量级型,将过去被动(接受)型知识结构变为创造型(主动选择)。此外,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专家们指出:新世纪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什么时候做、知道在何处做、知道找谁做和知道为什么做。显然,这种新型的教育要求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具备方法论的系统知识,“授之以渔”。所谓立体系统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构架,形成以一两个学科为中心、知识面辐射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序的、分层的体系。多元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不是靠盲目地涉猎、杂乱地累积获得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根据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本着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有主次、轻重之分地积淀、建构起来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文学学科和新闻传播学学科为主体架构自己的知识大厦,也可以文学学科和经济学、管理学学科或心理学、社会学学科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等等。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以国学修养深厚的前辈、大家和恩师(诸如陈寅恪、梁漱溟、闻一多、郭沫若、钱钟书、季羡林、叶嘉莹等)为楷模,特别注重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应对民族的历史、哲学和艺术以及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特征等深入研究和体悟,以陶冶我们的人文性情,涵养人文底蕴——这是我们讲好大学语文的基础和基本功。
    (二)夯实已有的文学理论基础,关注和吸纳当代文艺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提高本学科专业理论修养
    专业理论修养是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实质。“在任何科学中,理论都是知识的最高形式,是对被研究客体的最完整、最本质的反映,是对客观规律的最系统的概括。”当今文学研究越来越具有深奥的理论特征,“今天,在文学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的任何地方,都不能避而不谈理论问题了”。文学学科的专业理论具有理论的认识论的意义,为我们提供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活动的规律、文学进步的根源、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秩序等相关科学知识;同时它又具有实践方法的意义,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诸如引导我们正确阅读,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启发和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平等。总之,专业理论为我们的一切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等提供着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无疑,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也离不开文学专业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其一,大学语文授课中需要融入一定的专业理论,即运用专业理论来分析、阐释文学形象、文学思潮、流派和文本等,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以提高教学的层次和质量;其二,学生们则需要专业理论的恰当的巧妙的渗透,即文学理论与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等相结合的分析、解读——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和路径,来正确认识和真正领悟文学,并较好地掌握文学鉴赏或批评的方法、模式,进而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之,以上这些要求我们大学语文教师,不论是出于研究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都亟待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修养。
    在文学学科,文艺学较全面和完整地集合了基本的专业理论体系,它包括三个分支学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大学语文教师应特别增强这三个学科理论的修养。
    1.夯实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即要透彻掌握每一个概念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或准确把握理论的性质、构成要素、特征、形态、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等,以掌握理论的具体面貌和内涵。
    2.全面地、融会贯通地提升专业理论素养。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和渗透,因此,要把它们结合起来学习、领会。丰富而系统的文学创作发展史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知识是学好文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更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创新、“成一家之言”的基本前提;同样,文学理论又是学习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全面、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的内涵及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研习目的和境界。
    3.密切关注当代文学创作、文学思潮,随时了解文学专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成果,使专业理论学习不断获得新的活力和动力。因为文学专业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学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4.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专业理论,以促进文学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这就决定了它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在提高文学专业理论修养时,还需研究、学习与之相关的一些学科的专业理论,比如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和哲学等。笔者认为,我们大学语文教师在强化人文学科专业理论修养时,尤其应加强哲学的研习,多阅读西方古代和当代的哲学名著,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黑格尔的《美学》等;了解一些有影响的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大师以及哲学流派,如哈贝马斯、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等人及其理论学说。因为哲学是一切理论科学的基础,哲学思辨能力是掌握和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条件。文学理论本身是一门具有哲学品格的学科,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哲学演绎体系。
    (三)提高自身专业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专业学术研究素养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也是提高大学语文教育质量、改变大学语文现状和命运的关键。“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其含义丰富,意味深长。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是,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大学教师不应再只停留在“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上,更应是现代科技、文化和教育的研究者。大学教师既要研究教育的宗旨、内容和模式、方法,研究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特点和需求,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还要在本学科领域进行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术研究。实践也证明,提高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为此,作为讲授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教师,其一,要重新思考和确认自身的身份和职责,要由知识型转为能力型、创新型。这就要求不应疏于专业学术研究,而要参与到专业学术研究的队伍中来,并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勤于探索、研(究)有所成,努力为本学科的专业研究、发展尽绵帛之力,努力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其二,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不应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传声筒和录音机,即教学中不应再仅仅参考前人和他人的学术研究观点和成果,或者仅仅把前人和他人的观点和成果拿来,简单地综合和拼贴成自己的教案或教材,然后传授给学生。大学语文的教学,也不应再是单一的经验感受型,即简单地讲授对作家作品的浅显的感受和认识。大学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在专业学术研究领域有自己的感受、观点和结论、成果,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以深厚的专业学术修养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学理性,提升教学的层面和质量,使教学活动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为此,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自身基本的学术研究素养:包括培养强烈的始终如一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研究的乐趣、热情,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科研的源发动力:包括培养严谨细致、踏踏实实和切合实际的研究精神、作风、心理和态度;包括丰富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包括提高科研所需的综合能力,如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确立研究课题和修改假设的能力,拟定观察计划或实验计划的能力,根据研究内容、对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以及同一研究课题的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科学合理的研究原则和方法的能力;针对某个或某类问题,全面翔实地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深入调研,理出事实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并独自得出具有科学根据的结论和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清楚、确切、简洁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科研知识和能力决定着科研的成败和效果。
    其次,要提高本专业学术研究能力。第一,结合自身的兴趣、长处和教学实际及其需要,确立自己固定的、长期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比如你或可钟情于某些作家的研究,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鲁迅、巴金、钱钟书等,或可专注于某些文本、文体的研究,如《诗经》、《楚辞》、《史记》、《红楼梦》等作品,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当代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研究。并要在这些自己感兴趣和专长的领域确立明确的研究目标,即研究到什么深度、广度,能否提出超越前人或与众不同的观点、学说等。第二,尽量参与专业范围里公共的、共同瞩目的研究活动。比如主动地与同行中的资深学者、专家、人士横向联合,申报并研究省部级乃至国家级的科研课题。再如积极参加某些专业的学术研讨会等,以此增进与本学科主流的学术研究领域的相互联系、沟通和合作,从而规范自身学术研究方法,启迪学术研究思路,开拓学术研究视野,提升学术研究综合实力。第三,积极撰写并努力发表有较高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专业论文、专著等,以此促进本学科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并培养自身学术研究的求真求实精神和不浮不躁、严谨科学的作风。
    应该认识到,我们大学语文教师在完善专业素养时,要努力使广博、精深的知识、理论真正内化到个体的知识结构中去,真正融进自己的心智中去,这样才能成为我们教学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和知识的宝藏,而这是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和循序渐进的过程的。

    参考文献
    [1] 陈文忠.文学理论[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一川.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张仕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1:24 , Processed in 0.08962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