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580|回复: 2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 13: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2008年,擦身而过,却注定会在我的个人生活史上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印迹。当2009年的钟声在子夜敲响的一刻,拍拍身上的尘埃,开始为新的一年整理心情。
    2008年3月10日,我个人创办的专业性、学术性公益网站《教师之友网》开通了,并静静地慢慢地成长为一家有独特品格、鲜明个性的专业网站。
    在短短不到300天的时间里,网站数次改版,栏目几经调整,目前稳定在40个子栏;经过全体网管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主题帖总数逼近20000个;总流量数十万人次;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到184人;每天24小时均有热心网友浏览本站内容。
    网站的开通与建设过程,也成为促进我本职工作的一种很好的激励力量,在不到300天时间里,我重新录入和新撰的各类原创新稿(文章)有近百篇,数十万字。为了“写”得精彩,我必须努力“做”得实在,“做”得尽可能好些。
    虽然我们的网站是非官办的个人学术网站,虽然我家中至今也没有配电脑,办公室的电脑在6月份出现故障,无法使用,虽然我们的网站较之综合性的可以放纵地自由“版聊”的官办“活跃”网站“人气”要少得多,但我仍然把学习与钻研网管知识、收集与研究网络文化、网络教研相关资讯作为2008年在岗研修的一个自定课题,研读过与之有关的数本专著和数百篇文章。
    现将这方面的学习情况向我所服务的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艺术课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朋友们作一个汇报:

    一、计算机使用常识类
    ①专著: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李晓燕主编,华师大出版社2006年1月版
    ——《计算机科学导论》,张月红主编,华师大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电脑上网无忧手册》,黄勇、邵飞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怎样用互联网?》晟业传媒编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②散页文章:
    ——一专袋,约百篇。系十余年来从各种报刊上搜集而来。(篇目名略。)
    ③《中小学电脑报》社寄赠的小学版、中学版、教研版约50期
    该报08年年中改名为《信息教研周刊》之后,我又收到该刊编辑寄赠的约10期新刊,并接到该刊明确的邀请,将利用《教师之友网》这个网络平台,与该刊进行“网刊互动”,应约筹备推出反映我市网络教研状况的专版稿件。
    报社编辑朋友的要求是:由我在本地约请热心网络教研的各科优秀一线教师,就某些专题进行座谈,然后报社整版刊发座谈记录稿。(此事拟在09年2月底进行)

    二、教育Blog研究类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月刊的2005年第7期(这一期是教育Blog研究专号)。
    ②散页文章。
    例如:
    ——黎音亮《教育博客:让教师成为自己的主人》,载《教师博览》2007年第4期。
    ——《博客教研,在思维碰撞事成长》,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9日第六版。
    ——《在不同与相同中寻找教育规律》,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4第三版。
    ——《教育Blog: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器》,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23日十一版。
    ——《以博客促进学习者学习“三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李晔、邹霞,载《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11期。
    ——《博客将死?》,载《电脑报》2008年11月3日A7版。
    ●值得说明一下的是:我的“触网”是2007年5月的事,从安徽周继中先生在《中国硬笔书道网》为我开出第一个网上《管季超工作室》始,先后又有江苏南通陈利军先生在《中国硬笔书法在线》,山东孙文刚先生在《硬笔书法家》网,梁桂东先生在《硬笔书法江湖》网为我开出了网上《管季超工作室》。不过那时我仅仅会开机、关机,还不会发帖。所有稿件都是通过传统手写方式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由这些网站的站长们代我上传的。
    2008年2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刘舜小友的帮助下,我在“中国教育人博客”网开出了名为《管季超工作室》的个人博客。3月,又得到武汉书法家刘志华贤弟的技术支持,创办了《教师之友网》个人网站。
    2008年3月之前,我的业余学习方式只有“捧书而读”这一种形式,网站开通之后,我专门设置了《E海观潮》栏目,通过网络来了解网络,了解网络学术交流。我的学习过程有许多完成于网络。
    一个好的网络学习者,基本的条件是要学会自主选择。因为网络是一个充满自主选择的空间且要求学习者会进行自主选择。这是网络学习的特点。
    于是我采用了这样的学习策略:
    ——将网络明确定位为“服务于本职工作的个人公益学术网站”→依据本职工作需要与所服务的对象的用网需要设置栏目→通过栏目建设和网管实践深化对网络教研、网络文化的认识。
这样的策略已被近300天的实践证明是高效的、既益人又惠己的。在公益服务他人的同时,拓展新知,我想这种工作是无需任何人来加以“肯定”,我也会坚持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教研及个人网站站务实务类:
    2008年3月份以前,我已开始留心收存所能见到的此类相关资讯,《教师之友网》创办之后,更有意识地搜求此类资料并作细心的研读。
    例如:
    ——钟伟《教育的数字化生存》,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26日B版。
    ——王相东《网上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教育网站的发展》,载《人民教育》2000年11期。
    ——肖金芳、谭金波《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学科网站资源的调查分析》,载《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二期。
    ——邢西深《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载《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第1期。
    ——尹明福《我国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载《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第二期。
    ——胡建球、汪文华《“网络教研室”助力校本教研》,载《中国教师报》2008年6月11月B1版。等等,共约百余篇收集到之后,又经过筛选保存的相关学术文章。
    09年春节前,我室将为每位教研员更换笔记本电脑。我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一定会在理论和实务操作两方面有新的进步,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网管”,进一步提高义务服务一线教师的能力。

    四、网络文化类
    ①专著:
    ——孟繁华著《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季超按:这是一本系统论述大众文化的理论专著,其中有章节也涉及到对网络文化的评述。
    ——马季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7月版。
    ——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季超按:2008年初,这两本具有“拓荒”意义的网络文学“史”书的出现,表明所谓“网络”不仅已经“时代”了,而且已成为专业研究者也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史实。
    我的朋友、民间思想家潘顺华先生专门为我推荐了这样的两本“新鲜出炉”的书,拓宽了我对网络文化的认识视野。
    ——《云之南硬笔书艺》
    这是08年年初“云之南”组委会朋友寄赠的一本民间硬笔书法组织的内部出版物。
    ●季超按:“云之南”硬笔书艺组织的成员散布于云南省各地、社会角色与经济状况乃至书艺水平都有差异,但借助网络这种新的交流工具(交流渠道),这帮青年朋友凝聚到了一起,举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在彼此的激励与启发中丰富了各自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书艺水平。
    我将此书当作同道间“网络交流”的一个极好的“样本”来看待。并由此获得信心:教育界人士的网际学术交流,如果“水土好”,舆论导向和外部环境适宜,同样也可以取得类似的效果。
    说一句“题外话”:这一本民间出版物的编辑水平是相当高的,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社会学、书法学及网络文化的学术意义需要另有认真的研究文章予以阐发。我想我能胜任这件工作,也曾想到过去做,以回馈敬我爱我但并未谋面的异地朋友。只是我太忙、太累了。
    ②散页文章。
    从1996年我留存《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的一篇论及网络文化的文章开始,10余年来我收集到的此类文章有近300篇,用专袋存放。
    [在校对上传这篇学习笔记时,我又收集到《人民日报》2009年1月6日第五版的两篇文章,《七部门联手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通报首批黑名单》、《1月5日,因涉嫌传播低俗内容,19家知名网站被通报/网络低俗之风不可长》]。
    ●说一点“题外话”: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我的知识蕴积量充其量只接近于现在一个普通高中生的水准,除了在古文阅读(还有“写”)的能力上超出同龄人之外,几无所长。但我在二十六、七年的教育工作生涯中,始终不放弃结合本职工作需要刻苦自学,始终相信“敬业的第一特征,是努力学习”。
    在原东门中学教学一线工作时,我用近十年的时间基本配齐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配备的语、修、逻、文等各类工具书和其它参考书,每年用于订阅专业报刊的花费总在一个多月的工资。1993年至1996年间,又投入不少精力去研究如何写教育类应用公文,如何写教育新闻。(对“教育新闻”写作问题的关注兴趣至今仍存)。1997年至2003年间,我在学做美术、音乐教研员工作的同时,应请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栏目责编,又投入许多时间与财力去研究儿童美术教育,搜求相关各类出版物。最近四、五年,为了让兼任的“幼教教研员”工作尽可能靠近“内行/专业”水准,我曾一次性自费购买了600余元的学前教育专著,又从市、区四所公办园借看了数百册幼教杂志,收集复印了数百篇学前教育的典型论文。对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研究一直是我个人业务自修的重要内容,也是称得上“专业特长”的一个领域,所收存的此类公开及内部出版物和个案研究实物资料非常丰富,不断提升着在习作教学领域给予一线教师专业化支持的能力。
    我不讳言自己在待人接物中常常会犯的“燥急”、“犯颜抗上”、“不善事上”等等“缺点”,也不讳言自己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还有许多明显的缺陷,但毫不怀疑自己对教育工作有一种近乎溶于血液之中的挚爱,毫不怀疑自己终将以辛勤的付出获得同道的认同,在今后并不太长的时间里,可以做出稍稍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更具学术意义的成绩来。
    最近几天,我正在读华师大出版社副社长严定友先生惠赠的华大学人研究书系中的一本,刘筱红著《张舜徽与清代学术史研究》一书,获得许多学理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激励。
    “张先生终身保持学者的独立身份,不依附权威,不屈从权威,学术不迎合时好,文章不阿谀奉承”。(此书P13)“他唯视读书为生命,对升沉荣辱,委之自然,不降身,不辱志,不与时俯仰,不追求荣利,这份坚守思想、学术和人格独立的傲骨,使他始终未能进入主流,而处于社会的边缘”。(此书P14)“乃至‘文革’十年,他所受辱更多,除经常接受大会小会批斗外,还被迫迁居以澡堂临时改建的简陋住房,全家挤在狭小,阴暗、潮湿的室内,但只要稍得宽余,他仍争分夺秒,含英咀华,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教师之友网》运行到200天以后,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中学优秀的青年美术教师、一位挚爱教育事业的“80后”王景小友加盟了网站版主团队。他在短短月余时间里,即上传了几十万字的原创稿件(均为已刊发于报刊的认真之作)。
    我想,随着网站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真爱教育,真有识见的优秀青年朋友加盟进来。
    在新年到来之际,抄录古哲旬子的一段话赠与君子之交王景,也赠与即将汇聚到《教师之友网》的同道: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已;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已;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已。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已,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五、《教师之友网》网管得失的初步总结
    ①孝南区中小学分布范围广,我本人又同时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兼音乐、美术、幼教教研工作,头绪也多,工作联络与资讯传输很不方便,很需要借助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快,经济高效,可以互动等优势,提高服务一线教师的工作效能。
    我们的网站在注册时域名定为“XN”(“效能”二字拼音首字母),也就是取这种意思。
    ②农村偏远学校教师,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年教师,需要我们年长者、我们教研员帮他们筛选精要合用的相关理论文章和教学参考资料,网站正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也需要通过推动网络教研(虚拟教研)来推动更具学术内涵的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域本教研(实体教研)。
    ③将网站定位于只专注教学教研,将栏目设置严格限定在小语、艺术、幼教这几个与我目前分工承担的本职工作相对应的“点”上,实践证明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再改版时,也只会作“微调”,绝对不会扩充非上述三大内容之外的栏目。
    ④《教师之友网》自创站之日起,实现严格的删帖制度,存帖求精,禁止言不及义的闲话“版聊”,严禁低俗的内容上传的网管风格,将始终坚持,坚定不移。
    我们的办站目的,是公益服务于教育界同仁、是引导一线教师、服务本职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杨荣弃耻,文明办网”的宗旨,才能创造“资源共享/平等对话/合作研究/贴心服务”的文明友善的网络交流氛围。
    ⑤目前网站发展也遇到一些困难。
    一是来自本区一线教师的原创类稿件数量太少。
    前不久与某乡镇一个青年教师朋友交流,他讲的一番话让我“惊”出一身汗来。
    他告诉我,有些学校为了“应付”教研室某些“活动”,常常一次就花去打印费近千元。因为催得急,不少老师东抄西凑,甚至整篇下载,然后装订成“精美”的集子,作为“成果”展示,或以其中的“论文”获得了教研系统所发的“奖证”。当我对这种“实况”表示不太相信时,他反问我“如果这些所谓获奖论文真正出于原创的话,那怎么未见向外投稿,上传《槐坛·学苑》版或您办的《教师之友网》呢?全部都已录入了电脑,不会增加成本啊?各校都有信息技术课教师,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啊?”我闻言只能默然,不知如何回应。
    他还告诉我,基层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习惯于“应命式”、“迎检式”的工作方式。他说,除非要搞“检查”,要“打分”,要发“红头文件”,才会大会小会讲,加班加点“擂”,并千方百计让“上层”知晓。他告诉我:“管老师,您的教育理想主义色彩太浓。谁会为了仅仅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但并无实惠实利的事儿去多操心呢?是教育现状把许多人教‘聪明’了,教‘乖顺’了,同时也教世俗了,教得只有应付,缺少理想与激情了。”
    这位年龄小我十多岁的青年朋友“劝导”我说:如其在工作上投放许多根本得不到承认的冤枉工夫,不如多揣磨一下上司的喜好,做些得实利的事。闻言,我也只能默然。
    二是部分版主似乎尚未完全领会本站的发展战略,或者在“核心价值观”上存在差异,网管工作时断时辍;
    三是我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实体教研)的水平不高,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过关,尚未形成借助网络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良好风气,导致知网而不会用,知网而弃之不用。
    许多教师业余时间热心于用“网名”借助网络来进行并无学术涵量和职业特点、文化品位的“版聊”。我们并不否认这种“版聊”也有情感交流、舒缓工作压力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不过这与“网络教研”无论如何还是有差别的,怎能混为一谈。
    孝南区的网络教研的春天还没有到来!
    《教师之友网》要做的努力还很多很多!!
    我个人会坚持去做我认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一线教师朋友的事,不计利害得失,择善固执。
    挥手作别2008,几丝留恋,几许温暖。感谢曾给予我们关注和具体支持的远朋近友,知音赏者。
    驻足眺望2009,几星兴奋,几粒期待。期待我们的付出与努力得到方方面面人士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朋友更深的理解与认同,更热烈的回响与呼应。
    既然梦想已经开始,我们当然会努力使其成为真实可感的美好图景。既然网络教研的点点星光已经在冬日里萌动,一定会伴着春风绽放光明。
    全国各地的坛友们:
    2009年,管季超会一直陪伴您,一起走过!

2008年12月30日(前半)

2009年1月11日(后半及校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4#
发表于 2020-9-15 10:23:02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互链友盟网媒






1,《教师月刊》杂志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iaoshiyuekan



2,《湖北教育-教学版》杂志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bjyjx


3,《新班主任》杂志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bjyxbzr


4,湖南民族职院附小网站

http://www.hnmyfx.com/Article/index.html




5,教育文史哲网

http://www.yxjedu.com/index.htm
243#
发表于 2020-9-7 10:50:10 | 只看该作者
242#
发表于 2020-8-12 16:21:48 | 只看该作者
241#
发表于 2014-5-4 06:06:03 | 只看该作者
博客文化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博客文化的到来

1、何为博客文化
       博客——是网络日志的意思,是英语里的“weblog”一词的音译,在台湾是翻译成“部落格”的。随着博客的出现,我们这个社会也出现了相应的文化。“博客”,最大的特征,就是思想信息传播的个人化、个性化,可以随时上传,可以随时修改。还可以在线讨论。把过去用纸质传媒的固定与终结的特点变成了今天在网络博客上的可以随时发送,也可以随时修改、订正与探讨的过程。变动不居,且随时可以修改,还可以在理论上有无限量的发行数量,而且信息传播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化。将精英与大众融合为一体。把苏格拉底式的无穷的探讨变成了一个现实的、普遍的、大众化的行为。这些因素构成了新的时代文化特质,为社会提供了许多新的课题。
2、博客时代的特征
       网络博客时代的到来,其实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一个人无论他昨天多么权威,如果进不了网络,不会通过博客传播自己的思想信息,那么他很快就会被博客时代边缘化。现在一个学者如果不会博一把,那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博客与搜索引擎曾经被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喻为碾平世界的十种力量之一,这意味着进入网络博客社会后,那种完全依靠个人在社会上所居的地位来决定影响力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狗叫,小狗也叫”众人喧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人是记者,个个有报纸。即使是一个小学生,只要他能够上网,就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受。信息垄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世界变得小了,平了,任何偏僻小山村发生的事情都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变成世界性的新闻。
3、博客文化给社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博客文化的出现,是一个真正后喻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老者教年轻人的固定方式也已经结束了。老者的经验可以指导未来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小。而年轻人因为掌握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的高度适应能力、改造能力,常常反而居于有利地位。一个靠后代教育前代的,或者前后代互相教育的时代开始了。教育由过去的经验型,变成今天的信息型,由过去的金字塔型,变成今天的扁平型。由社会地位的高度决定的影响力逐渐变成今天由思想深度决定。教育观方面,由过去的工具型与功利型,变成今天的个性型与以人为目的的方向发展。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健康成长将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核心内容由单纯地传授知识,变成向提供创造的氛围与成长的环境转化。知识的获得已经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学生本身的成长,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成为第一重要任务。
二、博客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1、开放对封闭的挑战
       博客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开放性。个人的声音不通过编辑与控制就可以通过博客直接传达到网络平台上来。任何有条件上网的人都可以浏览到。而且可以随时修改、补充,还可以互动探讨。这对中国这个封闭了数千年的古老民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中国人还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方便快捷平等开放的自由言说方式。过去那种可以将一个唐山大地震的消息对国内封锁三年,将一个云南通海地震封锁竟然达到三十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平等对等级制的挑战
       博客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平等。这对中国这个古老传统的等级森严的秩序,论资排辈的传统构成了极其的挑战。在博客上发表文章,不用请示,不用汇报,在这里社会现实中人的身份等级的作用被降低到最低限度。再加上人人都可以尼匿名发表思想观点,因此,真正能够有影响力的主要还是思想观点本身,网络平台与博客形式的出现,使得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突然变成了扁平的一望无限的平原。将人们的社会身份淡化,然后尽量还原成一个需要重新塑造自己的新起点。
3、自由对奴役的挑战
       博客文化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自由。发表什么与不发表什么,是很自由的。如果实在有顾忌还可以匿名发表思想观点。当然,博客文化在中国出现才三、四年时间而已,有时一些奴役的不和谐音仍然会偶尔出现。但是,这已经不是大趋势了。中国数千年来是一个无声的中国(鲁迅语),中国的老百姓也只是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语),但是中国进入博客社会后,这种情况将会大大改变。人身的依附传统与思想言论的奴役控制状态,必然将逐渐淡化。
   4、独立思考对驯服的挑战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一直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奢望而已。我们世代被要求的只是驯服、听话。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人被降低到动物的层次,甚至是工具的层次。这大大地抑制了中国人的生命活力,也抑制了中国人的创造能力。博客的到来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考的自由空间,大量思想信息的无阻拦的释放出来,虽然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有鱼目混珠的嫌疑,但是,也必然会带来一个众声喧哗的局面。这非常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使民族的生命活力得到解放。
    5、无限时空对有限时空的挑战
       在博客上发表思想言论,不受版面的限制,发表成本近乎是零成本,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时空限制。使思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我们进入的时代,是一个从来没有这样交流方便快捷的时代。
6、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制度要求对工具主义的思想理念与制度现实的挑战
       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不再是一个口号而已。因为,资讯的发达,信息传播的特别方便,全球化社会必然到来。文化的传播将更加迅速。文化的影响力将取决于文化本身对人的生存与生活的所带来的幸福感来决定。而不是依靠政治权力的保护所能够解决。文化的竞争取决于文化本身的影响力及改造世界与改造社会,为民造福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工具主义等级观的文化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因为人们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由了。文化与人的生活的联系也会越来越密切。靠回到国学,靠一二个孔子式的圣人是解决不了文化危机的问题。在博客时代强调所谓的文化安全与防止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是没有用的。文化本身是生命活力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三、教师如何利用博客文化促进专业成长
       1、做一个有丰富精神生活的教师
       在反教育中做教师是十分辛苦而且疲惫的。因为在这样的反教育中,学生自然是被异化成为工具与手段了,而教师其实也只是工具与手段,以此类推,层层为工具与手段,人格尊严必然要被扭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可以说非常形象地表达这种被异化后的反教育结果。反教育之下,教师们被沦为工具的命运是必然的。而且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信念支柱也是必然。如果一个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就那样教着学生,知识越来越浅薄与陈旧,思想越来越僵化,那么学生痛苦,教师甚至更为痛苦。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中如果没有了精神家园,那么其人生将一无所有。社会进入博客时代以后,教师比任何时代都更加有条件过自己的精神生活,通过这里可以交友,可以自由探讨教育问题,探讨知识与思想问题。可以学习,也可以发表,其过程是充实的、快乐的,其结果是丰硕的成果,会有一种成就感。
2、用阅读、思考与写作来充实与完善自己的教师生活,融工作与生活及娱乐于一体
       教师的精神生活离不开阅读、思考与写作的生活,离不开与学生的一起成长的喜悦。虽然在博客出现之前,这些工作教师同样可以做,但是,只有博客出现之后,寻找良师益友这方便快捷,阅读交流之方便是无与伦比的。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一个人每天读几篇好文章,每天思考一个问题,每天写一点心得,日积月累,成效是非常显著的。这可以将点滴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一个庞大的学习与思考计划上。一分钟不嫌少,数个小时不嫌多,有时间就多做一点,没时间就少做一点。将工作、生活、交友、娱乐都自然地融合为一体。过一种有主题的生活,有盼头的生活。只有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教师,对他的学生才有天然的吸引力,而教师通过博客过有主题的生活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切实可行的。许多教师通过博客,不但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水平,与思维能力,还有自己的写作成就,他们有的经常发表文章,甚至出版教学专著,将自己的教育影响进一步向社会延伸。教师生活不再寂寞,不再枯燥。
3、利用博客拓宽视野,交朋识友,积累知识,磨砺思想,学会用“心眼”看问题,而不仅仅是“肉眼”看问题。
       至今仍然有不少人轻视网络对知识信息的承载与传播的功能。总是以一种陈旧的偏见来看待网络。以网络、博客泡沫太多为由拒绝通过网络来获得思想、知识与信息。这是一个极大的偏见。事实上,根据我的经验,凡是书上与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影响的好文章、好书,常常首先会在网上呈现出来。只要在报刊上有影响的文章,立即也同时会出现在网络上。网络也是检验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一个重要途径。凡是产生过社会影响的文章与著作,都会同时在网上流传很广的。反之网上默默无瘾,说明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东西,也只是文字垃圾而已。网络上的东西,虽然有不少泡沫,但是,真正的精华也在网上,要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学会分辨,学会在网上淘金。利用个人博客,既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知识宝库,又可以随时利用这个宝库与别人分享,使自己的学习既是个人化的,又是可公共化的。学习的积累与交流功能都可以通过博客来完成。
4、永远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做有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人格的人      
    长期利用博客,那么博客的开放性、平等性,也会影响教师的心态。阅读、思考与写作将因这种方式的而变得越来越容易。任何艰苦细致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点滴来分解,将过程与结果融化为一体。不动笔墨不读书,将读与写及思,同步进行。将读、写、思融合在一起,用来带动。写的过程就是一种最好的思的过程。也是整理知识与思想的最好过程。每次的写都把你模糊的知识,混沌的思想进一步清晰化了。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你的阅读欲望与写的动力。我个人的经验就是越写越多,越写,思维越发达,言语越丰富,阅读的兴趣越浓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是个性魅力无穷的人。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有天然的魅力的。有丰富的思想与远见卓识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每个教师打造自己人格魅力的过程,也就是赢得学生尊敬与爱戴的过程。健全的人格,才会碰撞出另一个健全人格来。
       5
、寻找教师幸福的善好生活。
      
教师的善好生活的说法是北京师大肖川教授多次提到过的。是社会标准,是个人标准。社会之,有时未必是个人之。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将社会之与个人之有机融合为一体。不能说,教师的幸福在在网上,在博客上,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教师的生活如果完全与网络无关,如果完全不知道博客为何物,那将是悲哀的。因为,他不但失去了结交当今中国最有思想智慧的教育界的朋友的机会,而且,也将与他所教的学生在心理上格格不入。他教过的学生,即使是小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博客获知新知识信息,而他可能因为与博客时代的隔绝,而变得孤陋寡闻,从而让他的学生轻视甚至蔑视,这将是一个教师的不幸。教师常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心理疾病问题 。教师的幸福生活当然有许多因素决定的,但是,能够轻松愉快地胜任他所担任的教师工作,获得他教过的学生的认同与尊敬,无疑是一种重要因素。那么,博客文化正好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幸福天地。


                                                         

引文来源 shengge
240#
发表于 2013-12-8 00:24:44 | 只看该作者
239#
发表于 2013-7-7 22:45:30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能带给我们什么?
第一、网络教研扩大了交流的范围

过去的常规教研活动,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往往都是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等骨干教师集中参与教研。但通过网络,普通老师都可以参与进来。甚至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地域的老师都可以参与讨论交流。特别是年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科教研员和学科专家进行直接的思想碰撞,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师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第二、网络教研突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是网络教研最大的优势,让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内介绍经验、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网上交流不受任何限制,有兴趣的教师都可以发表意见,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使不同学校、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地市更大范围的人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中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教学。

特别是外出培训的老师们,甚至在国外培训的老师经常会在自己的博客里外出培训的感想感悟、心得体会,同老师们分享培训的收获,博客圈的老师很快就能了解外界的一些信息。QQ群里时常有本地或外地的教师们登陆交流,扩大了老师们的视野,了解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加深了教研的深度,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网络教研使大家在网络上组成一个新兴的教研合作体,学习共同体。这种教研,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参与人员广泛,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缩短了距离,拓展了空间,使人们在网上寻师觅友,发表观点和看法,所以,网络教研是一种省时、省力、高效、灵活的载体。

另外,老师可以避开自己的上课时间,随时在网上亮出自己的观点、参加网上问题的讨论,可以将比较成熟的想法与老师们交流,这样使问题研究易于深入,有利于老师不断成长。

第三、网络教研营造了宽松的氛围

当老师们在面对面讨论问题时,或许会受到心理压力、碍于面子等问题的困扰,不能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但通过网络交流减少了教师面对面交谈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能够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关于杜郎口的问题,网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可以把两种不同的观点都列举在博客中,供大家讨论。对于年轻教师,可以利用博客把自己的想法公布出来,并得到多位同行教师的指导,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迅速提高。

优秀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展示,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就得以强化,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师之间的互动。

也可以对有争议的观点据理力争,这样更有利于引起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深刻思考。网络教研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是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的又一条有效捷径。

通过网络教研,可以向教育专家学习交流取经,专家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既解决了一线的困惑,也有利于教师发表真实的言论,这对专家了解基层、调整学术方向也有益处。

第四、网络教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老师们发表在博客上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堂随笔、教学案例、总结论文以及课后反思等等,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巨大丰富的资源宝库。例如,老师可以把示范课的教学设计提前整理好发到博客上,全体教师都可以提前了解授课教师的设计思路,其他教师可以根据教案里的设计思路对上课教师的教学加以评价,大大提高了教研的效率。利用网络的共享平台,还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以便于在适当的时候用于自己的教学。

特别是年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科教研员和学科专家进行直接的思想碰撞,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师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总之,网络带给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网络能给予我们无穷的信息和资源。

第五、网络教研能够保留教研足迹

传统的教研活动,老师发言后,就踏雪无痕,即使有少量的会议记录或是论文汇集成文,但受记忆能力的限制,对于他人观点、成果的吸收也是有限的。

第六、网络研讨评论在思想碰撞中升华

我曾经发表了一篇《教学中你换位思考了吗?》的博文,一下是大家的评论:

中国汽车俱乐部——换位思考可使人相互宽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愿我们共同打造和谐教育;

乐点点——有了换位思考备课,课堂授课就会少一些自唱自说,多些真正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希望专业课教师能够主攻一两门课程,这样对所教课程的讲解会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也就可以沉下心来多揣摩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教与学同时关注,课堂教学效果就会随之提升;

jn小清河——每一名教师都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在当学生的年代对老师的教课有许多抱怨,老师教的怎么不好、听不懂等等……。如今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想起你的学生时代。最为一名教师应该对你的学生负责,换位思考是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对教学不能敷衍了事。

第七、撰写博文发表评论是成就的累积

许多老师的博文被转载,或者发表。比如《职业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几点做法》、《在实践与创新中前行》在《济南教育》和《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刊登,《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在《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发表,更主要的这是老师们成就的积累。

网络教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参加网络教研的教师要把教研所取得的成果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就是教研的回归,从教育实际出发,回归到教育实际。

【嘉宾简介】


于光明,男,济南市教学研究室职教机电专业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机电专业研究分会委员,山东省优秀职教教研员。多次担任全省职教机电专业优质课和全省全国职教机电等专业教师电子教案与说课评委,是全国职教创新教材评审专家,教育部2008年中职机械制图大纲核心组成员,并参与修订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曾经参与主编机械制图等国家规划教材。
238#
发表于 2013-6-2 08:24:54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文化通论》的学术亮色
朱丹红   2013年03月20日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起源于美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现象,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浙江大学李文明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网络文化通论》(2012年学习出版社出版),正是一部探讨网络文化景致的顺应时势之作,呈现出鲜明的学术亮色。
首次将网络文化纳入通论范畴
《网络文化通论》对网络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全面阐释,采用文化基本理论界定网络文化概念,搭建了包括网络文化资源、网络文化行为、网络文化心态、网络文化制度和网络文化传播在内的网络文化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体系。全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的交叉视角,立体审视网络文化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元素。作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是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文化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新型传播工具,网络发展为全世界瞩目。
该书从文化学的角度,对网络文化进行界定,解析了网络文化的基本结构,揭示出了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诠释文化与网络文化、现实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完善了网络文化研究的范围。同时作者引入经济学相关理论,并将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分别视为文化的存量和增量,探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作为该书的亮点,作者还从新兴“增量文化”分析中,寻找诠释人类文化现象新的突破口,并同传统的“存量文化”相辅相成,力求点亮一座新哲理的思想灯塔。
探讨网络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
该书从网络文化传播的本质特征出发,以大量篇幅,论述了网络文化传播遵循的基本规律。在理论上,为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等现实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该书还从数据资源入手,分析了由网络时空无限扩展带来的网络文化行为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决定的网络行为的约束性——从伦理规范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行为的社会控制。在分析网络行为时,还引入心理学相关理论,以网络流行文化为着眼点剖析网络文化心态。
该书引入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网络文化个案,对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分析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并对网络文化的现象学提出批判。书中不仅针对“网络综合征”展开网络文化的批判性反思,还针对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网络文化与非网络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等概念进行反思,探讨了网络文化传播的效果与公信力,并对网络文化的媒介文化学进行了批判。
增强理论著作的针对性与可读性
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该书并未拘泥于单纯的理论探讨,而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均进行了精心建构。一方面,结合网络发展各个时期所产生的文化现象,选取网页浏览、博客、网络社交平台、微博、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工具等一系列案例,进行特定时期网络文化发展的解析;另一方面,又截取互联网中普遍关注的相关话题等页面进行展示,使全书的版式更为生动活泼,在增强著作可读性的同时,也令读者对网络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作者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湘忆)
237#
发表于 2012-12-19 15:31:12 | 只看该作者
236#
发表于 2012-10-28 18:47:34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教学改革之教师个人知识网站建设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不少中小学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曾经见过的一个非常好的课件,需要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以前写过的工作或经验总结,现在用时却要绞尽脑汁再写一遍: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反思,以后又一再出现等等。这些都涉及到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那么做好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是创建教师的个人网站。那么如何创建一个教师个人网站,促进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就成为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社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平日里会接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如果教师能根据自身知识的特性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据一份调查显示,有30%的教师平时注重个人知识的管理,50%的教师对同行的经验表示一般关注或无所谓,75%的教师认为从教以来在专业及教学知识上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从调查结果来看,一线中小学教师挖掘、更新、共享知识的情况并不理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做好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

    在教师的知识体系中,一部分是显性知识,一部分是隐性知识。教师的显性知识一般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包括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文化等原理类知识中的一部分。教师的隐性知识是在专业实践中不断生成的知识,使教学能够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更加成熟,且具有较高的情境适应力,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这一点上看,教师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具有较高的情境性和内隐性,不易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由于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递既有的知识,而不是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无法与他人进行较大范围的交流与共享。

    1.用户特征分析。
    用户包括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设计一个教育型个人网站,首先要对网站的用户特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网站的针对性。分析时可以设计问卷进行调查,也可以找熟识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及其计算机能力等。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就是对网站要实现的功能和解决的问题有个总体的考虑。如: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的不同功能,资源的浏览、搜索和上传功能,交流讨论区功能等。这里要对网站的功能作整体性考虑,并与后面的资源设计、策略设计和宏观结构设计结合在一起进行。

   3.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设计。
    教师个人网站的任务之一是实现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进行设计,涉及到教师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需要在网站结构和其他细节方面进行仔细设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一般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整理和存储、知识的利用和共享几个阶段。因而建立教师个人网站要能够实现以下几种功能

    获取功能:
    对于网站上的每一项素材,用户都可以对其发表评论,并能查看其他人的评论内容。支持远程上传和下载功能,这是教师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筛选、利用网站用户上传的素材,将其转化为自己知识库的一部分,还可以通过网站固有素材下载情况了解学生需要。因而要有专门的教师反思日志板块。写反思日志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这个板块里发表教学体会、摘录他人的精彩文章或记录其他内容。设置论坛,增强用户之间的交流,其他教师发表的教学经验、心得、技巧及学生的思想闪光点都是极有价值的知识。

    整理和存储功能:
    素材可以分门别类进行存储,并且同一素材可以归属多种分类,如可将素材按论文、课件分类,也可按章节分类。素材的编辑要方便,教师可以随时方便地将素材插入到网站中为己所用。

    利用与共享功能:
    网站的结构要合理,使资料查找简便易行,这一点不只是对网站制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要便于知识与其他同行共享。因而要求网站具有检索功能、导航或站点地图等帮助性板块。

    4.资源设计。

    对网站进行资源设计,也就是对网站内所有需要呈现的资源进行设计。教师个人网站的资源必须具有知识性,应经过教师严格挑选和精心制作,能体现出建设者对现有资源的建构。在对资源进行设计时,主要包括资源的获取、筛选、重组、更新等步骤,这些过程也是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

    5.教学策略设计。

    对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育网站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影响网站结构和具体模块的设计。基于Web的策略主要有9种,如抛锚策略、合作策略、小组评价策略等。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讨论区发言解答小组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某种针对个人的反馈设计(如对研究日记发表评语)解答个人的问题而不被第三者看到,这就使用了教练策略。网站本身也可以独立使用教练策略。在网站中进行学习时,遇到问题多会即时出现相应的提示信息,指引用户做出决策,使课题研究可以流畅地进行。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动机激励方面,网站设计上可以采用动机激励策略,如目标定位策略、挑战设置策略、归因模型策略等,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励教师的教学动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6.网站宏观结构设计。

    教师个人网站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对于教师和学生用户来说,使用的主要板块是不同的,但彼此间存在多重的实时交互。

    教师也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1.将平时遇到的有利于自己教育教学的资料、素材随时上传到网站上,并分类管理,以便日后利用。

    2.管理好网站论坛,积极发言,及时回复,定时总结其他师生在论坛上的发言及他们对网站上各项素材的评论,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3.进行教学反思,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从总结中得到知识,得到进步。

    4.定时更新网站内容,重组获得的资源,不断扩充资源库,这不仅可以增加网站的应用价值,对教师也是一种获得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方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教师个人网站的创建,不仅给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网站设计空间,也有利于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高信息素养,更好地发掘和利用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18 , Processed in 0.08930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