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人要学习现代语文——访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4 08:2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人要学习现代语文——访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



    饶杰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1937年生于广东潮州。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语文教育学研究室主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主要论著有:《语文教学系统方法论纲》、《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初、高中语文课本文言词语表》、《常用文言词典》、《语文学科教育学》等。

    桑哲(以下简称桑):作为知名语文教育专家,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理解“语文”的?我们应该贯彻什么样的语文课程理念呢?您是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饶杰腾(以下简称饶):语文的概念早在1949年叶圣陶先生草拟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已经说得很清楚,“语文”就是我国语言文字,“语”是口头语,“文”是书面语。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看,语言是一个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的规则语言的规范;言语指语言的运用及其成果,也就是说话(或写作)。语言代表共性,言语体现个性。如果从语言学基本理论来探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并深入进行辩证的分析,就容易把问题搞清楚。比如古代语文教育它的材料就是言语,古文是一篇一篇的读,一篇一篇的背,不断的反刍,不断的理解,逐渐养成言语能力。现代语文教育跟古代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讲求效率。过去依仗着耳濡目染,在语言环境中自己领悟,现在要求正确处理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知识的指导就不是现代语文教育;只学习知识就变成语言研究,不是语文教学。
    有人认为重语言的就是“工具派”,重文化内涵的就是“人文派”。甚至有人为了凸现“人文性”,把语文学科称之为精神学科,情感学科或人文学科。实际上,工具本身就含有人文性。举个简单的例子:筷子。中国人吃饭离不开筷子,筷子里面就有筷子文化。为什么偏要说工具性排斥人文性呢?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学科,学习的内容是祖国的语言和文字。首先,语言文字载体本身就有人文性;第二,它所载的内容当然也有人文性;第三,语文的人文性最突出地表现在交际的过程中。语文是为了交际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如果语言的学习离开这种交际意识、交际中的人文精神,语文素养的培育就难以奏效。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载体层次、所载层次和交流层次,这三个层次充分表现了这一工具学科不是纯技术学科,而是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学科。
    桑:现在搞的新课标比以前的教学大纲“新”在哪些方面呢?新课标还有哪些不足,应如何改进呢?
    饶:新课标比起过去的大纲来确有新意。第一,以前的大纲文化传统的内涵突出不够,而新课标从培养语文能力转变成培养语文素养。第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性的学习有它的优点,但在课堂上学生个体之间处理得的不好就会流于形式。合作不能代替个人的劳动合作是在个人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如果都在等待合作的恩赐,个体的成长就成了问题。探究性学习不应该也不可能排斥接受性学习,应该坚持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辩证统一。接受中探究,探究中接受。第三,就是评估问题,评估要有形成性的评估,而不只是终结性的评估。
    新课标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三点:第一点,有些概念是从以往的概念发展来的,其内涵不十分清晰明了。第二,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体现得不具体,不充分,使教师难以把握。第三,教师在施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怎样与过去的教学经验衔接挂钩,怎样把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新课标指导下加以运用?另起炉灶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的。
    桑:饶老师,您看到的这些新编的语文教材,存在着哪些不足呢?
    饶:新课标中有一句话: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值得商榷。追求知识的完整和系统对不对?任何一个学科,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不行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没过关,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新编的语文教材普遍地忽视这一点。
    桑:饶老师,我也接触到一些编教材的朋友,觉得现在编教材有两个不好的导向,一个就是追求经济效益,另外一个就是搞项目,搞影响,这样就造成了教材粗制滥造。您对这种现象持什么态度呢?
    饶:这种粗制滥造,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是从民国元年开始,从1912年到现在。现在的教材编写,要求真务实。第一,要批判(不是否定)地研究新课标,不应盲从。新课标的是非要经过科学的实验来判断。第二,要把改革开放以来编写的有代表性的教材,批判地加以继承,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第三,要有好的编写队伍。编写队伍不能全是高校老师,一定要有第一线的中学老师。不要抢时间,不能搞急就章。
    桑:对现在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您有哪些考虑呢?请您谈一下对高考文言作文的态度。
    饶:我有三点考虑,第一点就是不要考基础知识,准确点说,就是不要考静态的语言基础知识,语文的考核就是考核语文的读和写。第二,考卷可以分阅读和写作分两部分,如果能增加听说更好。第三,作文不提倡写文言文,最好也不要写诗歌。
    我们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合格的现代中国人。既不要培养现代的“古人”,也不应培养现代的“洋人”。现代语文课主要学的是现代通用语,普通话,学生必须养成现代的听说读写能力。
    桑:现在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有所加大,一般都在50%左右,对此您如何评价呢?
    饶:是不是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我以为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文言文没有必要增加这么多,我主张少学但是不能不学。学习的内容应是到现在尚有生命力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应弄清: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的内容如何服务于这个目的;通过什么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极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目标。文言文的学习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但这不是唯一的途径。而且文言文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的里边也渗有历史糟粕。
    桑:您认为语文素质教育应该包括那几个方面?具体到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饶:语文素养的内涵有三:第一,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第二,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第三,要使学生适应现代的语文生活。语文生活有三次飞跃,从语言到文字一次,从文言到白话一次,从传统的手段到现代化的手段一次。现在要培养孩子能适应现代的语文生活要求,我们要回采传统,而不是回归传统,要与时俱进,跟现代的语文生活相适应。
    语文学习经常用到的有两个词:一个是学得,一个是习得。学龄前一般是“习得”,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那是很愉快的。为什么在学校里“学得”就那么艰难?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过分强调语文“软性”学科性质,就像朱自清先生说,一个中国人不会不认识中国字,也不至于连中国话也不会说,不像数理化。因此,对学得重视不够。客观原因是当把习得转变为学得的时候,把习得的方法给忘了,抛弃了,或者说没有时间顾及了。这都是不正确的。
    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搞好课内和课外的沟通:课内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而课外实际上是课内的运用。必须让学生开阔语文视野,养成时时刻刻学习语文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要抓住两点:第一要培养兴趣,第二要养成习惯。有兴趣有习惯,能力就有了。在语文课堂里学生接触到的有两套教材,一套是出版社出的那一套,另一套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本身是一套最重要的教材,可是现在这套教材发挥的作用大都微乎其微。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而不能只靠课本。语文教师对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有良好的习惯,教学中有强烈的责任感,其一言一行,便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

(原载于《现代语文》2004年理论研究版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3:56 , Processed in 0.0710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