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努力与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以爱育爱,关键在于第一个“爱”——来自父母、师长,孩子身边这些“重要他人”的爱。这个爱,绝不能止于本能的心疼、呵护,这个爱,还须充满理性、智慧。为此,我们提出:真正的爱,能给予孩子生长的力量。教育之爱,一定要真实且富有力量。 以爱育爱,是17年前我做校长之初提出的“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的主旋律。通俗地讲,就是以教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和爱的智慧,培育出学生的爱。育出的学生之“爱”,既包括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格,又包括对知识与未知、对探索与尝试的热爱,以及愿以一己之力为周围世界带来改变的使命之爱。拥有这种“爱”,方为走向未来、健康快乐的大写之“人”! 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这“能给予孩子生长力量”的真正的爱即教育之爱到底表现为什么呢?我请身边的同事就各自多年的教育实践,予以概括和描述,得到结果如下:尊重、理解、包容、付出、奉献、牺牲、扶持、激励、信赖、陪伴、等待、成就、责任、要求、能力、智慧、理想、发展、理智、多元、目标、勇敢、欣赏、诚恳、体贴、关怀、温暖、感动、支持、幸福、难过、交融、规则……40年的教育生涯,使我面对每一个词,都仿佛看到一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这每一个词都有其特定的教育寓意,都来自教育者的种种亲历。 但细品之后我发现,这丰富多彩的词汇还没能将我对“教育之爱”的体会全部涵盖。我以为“真实且富有力量的爱”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尊重——互动关系之特征 有人云,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我认为很有道理。准确讲:好的教育,一定基于好的师生(亲子)关系;建立好的师生(亲子)关系,是好教育的起点。温暖、支持、理解、包容、信赖、体贴、关怀……这些都是“好关系”的显著特征。在我看来,这些“好关系”的特征都源于两个字:尊重。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差异的尊重。任何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或“决定”爱或者不爱某一位学生。这就是“有教无类”的要求。父母也是一样,少一些“前一位妈妈咨询,怎么让自己内向的孩子活泼好动起来;后一位妈妈咨询,怎么让自己外向的孩子安静听话”的现象;少一些横向的比较和竞争中只做赢家的追求;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有价值的”,相信“差异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教师和父母对差异的接纳与尊重。 其次,尊重表现为对规律的尊重。除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之外,我想强调的是:对“真实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必然会有不尽如人意”之生态属性的尊重,和对“孩子是未成年人”之限制的尊重。不要强求孩子按照我们的规划前行,孩子属于我们必将会被淘汰的未来;不要过度关注总是在孩子身边担心地问这问那,自主独立的孩子才有能力有担当;不要帮助孩子扫平所有路障,没有了沟沟坎坎的柏油路只有单调的体验。尊重错误、拥抱失败、享受困苦、正视委屈,都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遍尝人生百味的孩子,才能适应能力强、经得起风雨,而且多彩人生中懂得珍惜何谓幸福与甜蜜。这就是给孩子一份拥有生态属性的真实的成长经历的意义所在! “孩子是未成年人”,寓意孩子需要保护的同时,也会因为交往主体之间成熟性的不对等,提醒我们要懂得限制孩子的权利和引导孩子的需求,这也是教育之爱的有机组成。曾听闻一位6岁男孩的父亲炫耀:我们家特平等,今天儿子当家,明天我当家,谁当家听谁的……我不禁忧虑这位6岁孩子对权威的认知,以及上学后对集体生活的适应。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小朋友到小学生,社会角色的逐渐形成从这时开始,学业的完成、规则的建立、纪律的遵守等,是此时孩子面临的成长,对孩子保护的同时需要对其行为指导、限制和约束,如此才是对规律的尊重。 发现——认识孩子之关键 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孩子都有价值,无论他表现得如何与众不同!关键在于“发现”。拥有“教育之爱”能力的人,总是能敏锐地发现每位孩子的独特潜能,即其天赋。天赋往往意味着价值,只要发现孩子存在的价值,教育就变得充满意义。一位残疾儿妈妈笑呵呵对我说:我儿子就像是掉落人间的天使,因为面对他,每个人就会展现出内心最柔软、最温暖、最明亮的部分,变得如圣人般纯洁、友善……就是这样的认识,使互动中所有的烦琐、疲惫和枯燥,都变得美好、圣洁且充满意义。 拥有“教育之爱”能力的人,还总是能敏锐地发现此时那些影响孩子面对未来挑战的欠缺是什么,从而及时给予帮助与引导。比如某位学业成绩优秀的孩子,多了一些自我,少了与人合作的意识与经验;比如某位乖巧出众的学生干部,多了一些顺从与依赖,少了独立、批判和冒险的精神;比如一些有思想有主见的孩子,看问题却过于偏激负面、爱钻牛角尖。有“教育之爱”能力的人,总是能透过这些当下的“出色”,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入木三分地看到孩子亟待改善和修炼的部分,从而及早引领,培育出具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人才。 这两点发现,是孩子身边的“重要他人”真正的职责所在,更是教育之爱的价值所在。 智慧——教育行为之追求 很多父母,也包括一些教师,对孩子的爱总是以“牺牲兴趣”为前提,总是以“无限的时间”为代价。事实上,从早到晚学习的孩子,被忽视的是用脑卫生;而以补课取胜的家长和老师,很多时候并不懂得学生学习优势通道的差异。 爱的智慧,往往表现在“选择”当中。比如孩子的培养方向,比如孩子的爱好与特长,是基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之需进行选择,还是基于当下社会之风进行选择;是基于父母、教师自己的需要所做的选择,还是基于孩子自身发展特点所做的选择。只有科学地认识孩子,认识孩子的天赋、认识孩子面向未来的欠缺,选择的智慧才能展露无遗。 爱的智慧,还表现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家长的态度与行为。比如孩子打架之后,比如孩子受到委屈之时,家长是火冒三丈,冲上前为孩子“伸张正义”,最终导致三败俱伤。还是多一层理智、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包容,在理智、理解和包容中展现出自身的素养,为孩子做出身体力行的榜样的同时,将“打架行为”和“所受委屈”作为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在孩子眼里,这些行为皆是教育,非正即负。智慧的行为必然为孩子未来智慧的人生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改变——自我成长之状态 教育过程对围绕在孩子周围的这些“重要他人”的反作用,突出体现在“改变”这两个字上。 现在流行说,有这样几类父母: 第一类: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 第二类: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类: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旦目标能够清晰确定,就不容易被人裹挟着,热衷于跟风、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第四类: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不再停留在“没有办法”或者“管不了”,而是关注孩子的问题症状及其原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 第五类: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为他们明白,“你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实都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第六类: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成长成为真正的自己。 前两类父母,都是依据本能来爱孩子,是有缺失的爱。后面四类家长,集中地表现出“改变”的状态,即为了孩子自愿发生改变。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又是一种无可忽视的教育力量!所以,教育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发生改变。只是那些拥有成长自觉的改变,更能体现出“教育之爱”,也更能体现出教育的积极效能!这就是教育者之爱,真实而富有力量。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正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