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剥开语言的果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6 13:1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剥开语言的果壳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

作者:李倩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5年6月

  一个时代的语言,常是一段印迹。它或安静或喧闹地展示着其时的潮流、人们的认知角度、对语言的加工演变,以及对语言的日常使用策略。事后,则成为一枚琥珀,一只标本。
  一位北大中文系语言学硕士,却没有过分学术地去解剖这些,而是带着语言学训练的职业视角,从“果壳”式科普风格出发,以贴近众人的姿态,剖析着生活中看似常见、实则也可以细品出语言学角度的那些事。她将这些创作数年的文章结集,成为这本名叫《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的书。书中素材亲民,来自日常、职场、闺蜜、八卦……有的我们自知,有的我们身在其中不明就里,但也从未尝试过用一种语言学的方式深入探究过。
  在这本书中,她剖析为什么贝克汉姆在粤语中翻译成碧咸,粤语被列为“日常生活主要语言”的那则流言的真相是什么。国际语境下的“中文”究竟指哪些种类?普通话有哪三种译法?为什么台湾国语中会有“我汗”,原来,是与一位叫齐铁恨的老先生有关。用东北话谈恋爱(钟晓阳《停车暂借问》中的浪漫)与现实冲刷下的春晚小品,究竟有多违和?北京人如何用“俩”这个字,又是如何加“儿”音。一个简体字“里”,其实对应的繁体字有三种写法,而且意思不可互换。
  以上这些科普通俗的短篇,一一以“果壳”方式剥开语言学的外衣,读来有趣。此外书中还有一些从语言学角度的解读,如果用心,能读出一些哲思。
  比如,语言与环境,番茄的分类究竟算蔬菜还是水果?语言是对现实现象的符号编码,不同语言对现实世界的编码方式有很大差别。广州人,统称的雪,在极寒地带的人,却细分为“地上的雪”,“正飘下的雪”,“堆积的雪”这些不同的单词——这些编码,是适应不同具体环境的生存策略。
  比如,语言与时间。有“柬埔寨”这一译法,最早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一个“柬”字,反映了汉语语音古今演变的两条重要规律:舌根音的腭化和m尾韵的消失。在语音演变的马拉松中,北方话跑得快,粤语跑得慢。普通人大惑不解的译音偏差,其实为语言学者提供了关于演变的生动证据。
  比如,语言与文化。石头剪子布,各处叫法各异。作者说,道理譬如农作物中的“稻子”“麦子”,称呼通行全中国,因为它们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汉语的核心词汇。水稻、小麦的种植历史,至少都在四千年以上。但玉米则不然,16世纪才进中国,是在汉语方言分化之后,各地根据各自认知和语言特点给“玉米”起名,方言中的叫法五花八门:苞米、棒子、玉蜀黍……
  比如,语言与世界。从一部电影《画皮2》,作者感慨,为一个臆想世界,能去建造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便从肌理上趋向逼真。谈到几乎已是通病的“外企腔”:在双语社会中,一种语言比另一种更有优势,职场电影中一到开会谈判,英语词汇在舌尖翻滚,回到谈情说爱,汉语就回归单纯。当作者如此谈论“命名”:一个概念,能否固定为一个词,对于认知的传播,非常重要,禁不住让人想起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手去指”的著名那段。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书名呢?因为作者还是一个厨艺颇佳的即兴创作型厨娘。当然,她也是一位学术八卦爱好者,她曾打听过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百岁老前辈,为什么非把汉语的韵母分成单韵母复韵母,到底有什么用处。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好奇心,加上语言学的修养,使得她用一种更贴近我们的方式,剥开语言的果壳,用一种别样的角度,去解释和分析这个世界。
  □书评人 丰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51 , Processed in 0.0559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