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寫作文言文的現狀、成因、對策及幾點建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0 23:0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寫作文言文的現狀、成因、對策及幾點建議

  湖北 張俊綸

  古代散文用现代语表述,應該就是文言文。古代當然沒有古代散文的說法,古人所說的散文,即與韻文、駢體文相對的散體文章,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白話文,但那只是主流之外的一股細流,幾朵浪花,簡直不值一提。可以這麼說,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應該就是文言文史。典籍十三經、二十五史、諸子百家,全部是文言文。自有史可稽的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末民初的漫長歲月,我們中華民族的上自君王下至黎庶,所運用的書面語言,基本是文言文。文言文已經浸潤到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文言文是我們民族的魂。

  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文言文在經歷了清季的廢除科舉、新文化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之後,已經悄然退出了歷史舞台。官方和民間的書面語言,全部變成了清一色的大白話。目前的狀況是,五零後、六零後能讀懂文言文的,可能還有,但極少,而七零後、八零後、九零後就基本讀不懂文言文了(大學國學院的教授、學生另當別論)。更不用說寫作了。文言文的寫作已經是一種珍稀行為。它的珍稀,有如長白山的東北虎,長江中的中華鱘,臥龍保護區的大熊貓一樣,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了。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有人曾對我說,時代發展了,丟棄文言文是正常現象。說這種話的人貌似有理,實際他沒有道理,也不懂國情。文言文不僅不應該丟棄,還應該發揚光大。

  一、文言文繼續存在并發展的理由

  其理由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1、文言文并沒有死去

  我說的并沒有死去,是指文言文仍有鮮活的表現力,仍能呈現我們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我在荊江文學繁體文言版第二期卷首語中寫的那樣:“而吾國之文言,固非他古文字之僵且死也。今白話所能達意者,文言亦能達之;今白話所能記述者,文言亦能記之。且於序跋、祭典、哀誄、碑志之屬,文言如魚得水,白話則力有不逮也。”確實是這樣。您說,白話所能表現的,文言文有什麼不能表現?白話所能抒發的,文言文有什麼不能抒發?不僅能,而且還簡潔得多,典雅得多,有味道得多。

  2、文言文是連接五千年文明史的紐帶

  前面我說過,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文言文史。所以文言文是連接五千年文明史的紐帶,是開啟歷史文獻寶庫的鑰匙。不懂文言文,不寫文言文,就等於割斷了紐帶,失去了鑰匙。割斷了紐帶,失去了鑰匙,我們拿什麼去學習歷史,認知歷史?我們拿什麼去繼承傳統,牖迪後學?文言文還能讓海外華人、台灣同胞、港澳同胞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產生尋根問源意識。這樣說來,文言文也是我們聯繫華僑、同胞的紐帶。同時,東南亞的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也有人愛好和寫作文言文。文言文還是通往東南亞各國的橋樑。

  3、文言文是記史的需要

  我國的二十四史全部是用文言文寫的,文言的高度精潔、以一當十之功,在記史方面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一史記一朝代,一朝代的事,尤其是百年以上的朝代,其發生的大小事件,人物烈士,可以說是恆河沙數,你用白話怎麼記?我在文言版第二期卷首語中曾說:“其記史之文,尤能窺二者之利病。文言之精潔簡雅、以一當十之功,二十四史已昭昭在目矣,而白話之史記,則未之見也。蓋白話俗之有餘,雅則不及也;蕪則有餘,淨則不及也。今人欲《清史》而白話之,則其纚纚數十萬紙,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惕惕然誰敢觀者?”今人舉全國之力成立了清史編輯委員會,花費巨大財力寫出了清史初稿,全用白話所寫,可以想象,這將是洋洋數十萬紙的煌煌巨著,誰有氣力、精力來看這樣的史書?同時白話的史書不能和二十四史一以貫之,一樣風格,有資格成為典籍嗎?能得到後人的承認嗎?還值得打大大的問號。所以為了記史,我們也不能丟棄文言文。

  4、文言文是提高白話文寫作水平的基礎

  有些讀者經常說,年輕人的白話文比老一輩的白話文有差距,老輩的比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有差距,這是事實。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有無文言文基礎的問題。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作家,文言文基礎好,文章是從文言文里走出來的,所以他們的文章引經據典,詞彙豐富,想象綺麗,章法搖曳,趣味無窮;而後來的作家,尤其是文革後的作家,基本不會文言文,文章不是文言文做底子,所以他們的文章語言單調,文字蒼白,枯燥無物,味同嚼蠟,實在不堪卒讀。從白話文的創作實踐可以得出結論,文言文是提高白話文寫作的基礎。

  5、文言文是重構道德體系的基石

  現在全民道德滑坡,做人做事無底線,其中原因很多,但有重要一點常被我們忽略,那就是文言文與我們的暌隔與遠離。能讀寫文言文的人須長久沉浸於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之中,而充盈於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之間的,就是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中國典籍讀多了,文言文寫多了,潛移默化,道德水平就得到極大的修養與提高。現在的領導人也很著急,他們也在想辦法,提口號。但他們的口號不是太籠統,就是太直白,根本無法引起大家的共鳴。如果領導人轉變一下思路,不是提口號,而是號召大家讀經,寫文言文,可能會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在習主席號召學習傳統文化,是非常正確的。孔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熟讀熟背這些話,比喊什麼口號都強。

  6、文言文是中華文藝之母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所有典籍的載體,也是中華文藝之母。我這裡指的中華文藝,包括中華詩詞、國畫、書法、中藥等等。歷史上所有的詩人、詞人、國畫大家、書法大家以及醫藥專家,無不首先是古文家。李白是,蘇軾是,徐渭是,黃庭堅是,李時珍更是。失去了文言文的滋養,我們的詩詞就沒有味道了,我們的國畫就失去意境了,我們的書法就匱乏精神了,我們的中藥就不得個中三昧了。這是歷史證明,更是經驗之談。

  二、文言文的現狀

  廣東中山大學的陳永正教授、徐晉如副教授出版了一本《百年文言》,共收錄一九一一年到二零一一年一百年之間文章二百九十篇,其中五零後、六零後各六篇,七零後七篇,八零後三篇。可見,從五零後開始,已經很少有人能寫作文言文了。即使寫,也是一種僅有其表不見其里,僅有其皮不見其骨的似是而非的文言文。最有代表的莫過於網絡上、微信上流行的文言文了。字裡行間雖然嵌入了文言虛詞,但僅此而已。它的文句基本還是白話。甚至白話也算不上,就這麼非驢非馬的東西。我把這種文言現象稱之為“東施效顰”。

  令人擔憂的是,我們有很多古典文學研究機構的研究員,不會寫文言文。編寫清史的編輯委員會的編輯,也不會寫文言文。一個號稱五千年歷史、九千六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居世界經濟第二強的泱泱大國,舉全國之力,居然找不出人來用文言文寫清史,這真是奇恥大辱!我創辦文言版雜誌,在全國範圍內、大學校園內征稿,目前發現的能寫文言文的,包括一位日本友人在內,不過數十人而已。文言文真到了山窮水盡、柳暗花不明的地步了。遙想當年胡適、魯迅等人對文言文口誅筆伐,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現在他們該心稱意足,含笑於九泉了吧。

  三、文言文衰敗的原因

  文言文衰敗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廢除科舉、新文化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之外,當還有以下重要原因:

  1、對知識分子對文化的蔑視

  我在這個小標題里沒有寫主語,因為蔑視知識分子的不僅有執權柄者,還有普通民眾,以及知識分子本身。魯迅小說《孔乙己》就是蔑視知識分子的代表作。孔乙己一副迂腐形象,口里不離“之呼也者”,他是眾人無情嘲諷、百般奚落的對象。之呼也者正是文言文的外在標誌。《孔乙己》之後,對言必稱孔孟者作為調侃對象的,大有其人。魯迅之後的反帝反封建、三反五反、文革等大小運動,更是不堪一提。文化人以及被文化人熟稔運用的文言文,遭到了沒頂之災。

  2、教育官員的粗鄙化

  古代受命的教育官員必須是進士出身,尤其是禮部尚書、禮部侍郎等須在三甲中,或是詩文傑出者挑選。即使府州縣的教授、學正、教諭,也大都是進士,最低也是舉人的底子。現在的教育官員則少講學歷,多講級別,比如省市府的副書記、副省長或者辦公廳主任,調到中央任用,就有可能出任教育部長、副部長。類推而下,省市縣教育廳長、教育局長亦然。這其中大部分人是教育外行,他們用行政一套,盲目指揮,舉止粗鄙。這些人基本不懂國學,他們視文言文為仇讎,對學習、教育文言文者,嗤之以鼻,是情理中的事。教育界經常出現一些拍案驚奇,多是此類人所為。最著名的是二零一一年黑龍江佳木斯市的中考文言卷,作者標為南北朝的庾信,竟然是一高中生的網上戲作。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3、不允許私塾存在和發展

  我認為現在教育最大的失誤還不在大學中學,而是小學。教育專家指出,人的學習是有階段性的,三到十四歲是人背誦記憶的最佳年齡,所以這時期的孩子應該海量背誦經典。現在孩子們的小學時光可以說是基本浪費了。讀的都是些什麼呀。母語還沒有學會就學英語,所選課文大都是未入流作家的作品,文字淺薄,句子庸俗。錢基博并沒有上過大學,他成為國學大師的秘籍,就是九歲之前,已經在私塾把十三經全背了。私塾是自孔子時代就存在的教育方式,孔子就是私塾里的第一位老師。古代的大學問家,哪一個不是私塾培養出來的?唐宋八大家,哪一位不是?私塾的教育方式,其實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你水平高,善於教育,你的學生就多;反之,你的學生就少,甚至沒有一個學生。歸有光未中進士之前,就一邊教私塾,一邊學習。他的學生在他之前中進士的就有數人。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有識之士想開私塾,教育學生讀經,寫文言文,但有關教育法規不允許。自己辦不好,又不允許別人辦,這不知是什麼邏輯!四、對策

  傳承文言文,不僅是秉政者的責任,是教育官員的責任,更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有人說,文言文衰敗到現在這個樣子,還能恢復元氣嗎?我堅定地回答:能。只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1、盡快恢復私塾教育,允許和鼓勵私人辦學

  既然教育問題那麼多,為什麼不把教育放開,引入私人教育呢?在我國,私塾教育有悠久的傳統,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不要擔心亂,更不要擔心濫竽充數。私塾本身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競爭過程中,好的學校、名師自然會留下來,私人教育家自然會脫穎而出。私塾可以海量教育孩子們學習經典,學習文言文,學習書法繪畫,學習有益的一切。我們政府垂拱而治,只加以適當引導就行了。只要私塾興盛,要不上幾年,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文言文就會有一個很好的氣象,恢復起來就有基礎了。

  2、嚴格教育官員的選拔

  要按教育規律嚴格選拔教育官員。教育官員不比其他行政部門的官員,不僅需要教育專家,更需要經過傳統文化陶冶的古文家。那種論資排輩、唯級別是看的選官方式應該終止。稱職的教育官員懂教育,懂傳統文化,懂文言文,他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起,文言文的興起悉心加以扶持,會對儒家學者、古文家加以鼓勵,從整個教育系統內部,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寫作文言文就會蔚然成風。

  3、創辦文言文專刊

  我曾在文言版卷首語中說“或曰:文言之疏遠久矣,欲取之而返,戛戛乎難哉!余曰:疏之固久,返之誠非一朝夕,然循序漸進,則不難進也。所難者不過一園地耳。今白話之雜誌所在籍籍,而文言則國無一存,是令人嗟慟者也。雖有杭州之《留社叢刊》,中大之《粵雅》,深大之《一葦》,然皆內刊,困於一隅,實不足以園地稱,矧與天下之國刊相頡頏哉。事亟矣,然當道克創一二文言之刊,則事可濟。有刊則有用武之地,有用武之地則天下士子慕膻蚁聚,則文言之復興,指日可待事也。創一二刊,不過舉一羽之力、盡巨鑊一勺之貲耳,然一羽一勺,克奏蓋世之膚功,敷承經國之偉業,當道何樂而不為也。”

  是的,只要文言文有發表園地,寫作文言文的人就會多起來,恢復文言文就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現在全國包括台灣、香港沒有一本專發文言文的雜誌。即使是古典詩詞雜誌也不發文言文。文言文被逼入了絕境。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文言文,我在荊州監利毅然創辦了文言文雜誌——荊江文學繁體文言版。因為地處一隅,聯繫作者發行雜誌非常困難,我於今年二月到了武昌,目的就是想得到我們學會的支持,得到武大國學院的支持。現在雜誌發行了四期,寄發的對象主要是大學國學院的教授和學生,效果還不錯,評價也很好。寫作文言文的人、投稿的人也一期比一期多起來。但雜誌無全國刊號,無經費來源,目前陷入了窘境甚至絕境。還辦不辦,我現在心裡也很矛盾糾結。

  五、幾點建議

  1、中國古代散文學會要辦刊物

  我是在辦雜誌過程中認識熊會長的,認識熊會長後我才知道有個中國古代散文學會的。學會里的成員都是碩學大儒,大都是博導教授,令我非常高興。在知道我喜歡文言文并創辦文言雜誌後,熊會長鼓勵我參加研討會,并就寫作文言文、創辦刊物發言。我發言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將熊會長的軍,要中國古代散文學會把文言版雜誌接過手去辦。學會的力量總比個人的力量強得多。同時我覺得學會要有雜誌做支撐,做陣地,這樣學會才有生氣,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雜誌可分做兩塊,一塊是文言文,一塊是研究文章,相輔相成,相互羽翼,齊頭並進。

  2、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文言文寫作大賽

  這樣的活動可以每年舉行一次,目的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之後繼有人。大賽可以請有關企業贊助,這樣可以解決經費來源問題。

  3、開展常年文言文函授學習

  由古代散文學會常年進行。函授可以分成兩塊,一塊是授課,一塊是批改作業。學員的優秀作品可以在文言版雜誌上發表。同時還可以設立老師改作文欄目,把學員原文和改文進行對照,這樣學員就能扎扎實實學到東西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3:43 , Processed in 0.08951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