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寅恪四不讲和易中天什么都讲(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3 11:4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04-01 | 陈寅恪四不讲和易中天什么都讲(图)

http://haoge85.blog.sohu.com/83470046.html
标签: 陈寅恪  
                                                                                   陈寅恪四不讲和易中天什么都讲
                                                                  文/浩歌
        现在出现的国学热是实火还是虚火大家见仁见智,有专家说国学复兴还需要五十年,有专家说现在还不是国学热而是传统文化通俗化解读热。看来有必要对现在得这股讲坛热、出书热有一个清醒人士和正确判断。现在国学依然缺少大师,人文危机依然严重,通俗讲坛、通俗书籍还无法代替真正的学术研究,专家学者一夜走红还无法证明学术实力的高低,拼口头不如看笔头,对于学术还是需要严谨的态度。国学大师陈寅恪治学面很广但是有四不讲,现在的人文学者距离大家还很远但是什么都敢讲,如此差别难道不是治学态度的问题?
       这里阅读到一段《杂文报》去年12月刊登的一篇文章《陈寅恪的“四不讲”》,读后感慨诸多,文章说:国学大师陈寅恪治学面很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此外,陈寅恪的讲课也是一绝。他每次上课,都夹一个蓝布包袱,把包袱打开,讲义、参考书摊在桌上,基本不看。然后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滴水不漏,史料、引文的出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作者是谁,哪个版本 ,多少页,真像一个活的图书馆。 最重要的是,陈寅恪讲课,从不拾别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反观现在的学者,却是没有什么限制,可以说什么都敢讲,并且讲起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给人万金油式的印象。就说《百家讲坛》推出的学术明星,一大表现就是非本专业的学者讲其它专业课题出名成为普遍现象。研究文学、美学的讲三国历史,研究传播的讲国学经典。按理说,能把不是主业的专业讲的很精彩,证明一个人的博学多识,但是用“业余水平”颠覆主流权威并影响学术研究就很不应该。研究学术需要严谨、负责态度,需要在大量资料考证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提出新论断、新见解,一拍脑门、想到那里说到那里,缺乏科学研究和实证就不是学术,只是心得体会。
        就说红的发紫的易中天教授,讲三国绝对是“业余”不是专业。他本来研究汉语言文学和美学领域,讲历史那绝对属于跨门类跨学科的客串。这个客串的结果是,由于凭借强大的传播平台形成话语垄断,似乎三国历史的权威就是易中天教授,这就大错特错。我不知道全国三国研究最权威的机构有那些,最权威的学者究竟水谁,但是由于他们皓首穷经、默默无闻,不知道包装策划推广,更没有巨大影响的平台,失去了话语力量和学术影响,三国历史只有一种声音最强大,那就是易中天教授的细说三国最有影响。从过去学术发展看,讲三国最好的专家业大有人在,黎东方教授的讲三国那是地道的历史学家讲三国,建国前就风靡许久。那样的讲解三国形式需要延续和传承,学术权威的三国怎么可以失声?如果看中易中天先生的品牌价值,什么选题都让他讲,把他当成吸引眼球传声筒,那就毁了易中天,贻害了电视观众。没有多年造诣、积累,临时报佛脚的治学方式非常有害。
       学术研究是探索真理,需要科学方法严谨态度。学术普及当然是一种必须,但我们更应该一种严谨上的普及。深入浅出、娱乐学术等花样翻新的技巧背后,基本的底线还是尊重科学、严肃负责,信口开河、当大嘴巴、不靠埔炒作自己,不知道深浅什么都敢讲,那就是一种伪学术,这对于振兴国学百害无利。我们还是应该学习陈寅恪大师的治学态度,给自己一个限制,不要什么都敢讲。
      我们还是奉劝上大众讲坛的学者,不要求名心切,一定要有拿手本领再登台。已经成为学术明星的学者,更不要透支自己,没有精心研究就开拓选题,上镜太集中太密集,对于需要时间积累和过程的学术研究来说拿更是大忌讳。普及学术依然需要沉心静气研究成熟以后再开口讲。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5-3 11:5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47 , Processed in 0.2894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