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路内:小说会自行选择合适的语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7 20:5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路内:小说会自行选择合适的语言本报记者 丁杨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04日   11 版)
路内
《慈悲》,路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36.00元

    《慈悲》的故事题材不太适合用热烈、绵密、荒诞的叙事手法,它似乎先天地就应该是这样。所谓“人物会自行选择命运”这个说法,其实是作者内心的另一个维度,小说似乎也会自行选择合适的语言。
  从2007年在《收获》上发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起,路内的写作状态稳定而连贯,《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与《少年巴比伦》合称“追随三部曲”)等承载着七零后一代成长记忆、讲述江南小城青年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的作品接连问世。十年来,路内以其笔下对“戴城”等地域背景的细腻描写和“路小路”等人物的生动刻画,呈现出小城青年群体的积极与沮丧、执着和迷惘。
  今年初出版的《慈悲》是路内的第六个长篇,这一次他将写作视角放在父辈那代人身上。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下,围绕着国营化工厂展开的水生、根生、玉生等人物的工作、生活、情感,在时代变幻与运动冲击下生长、灭亡,前行、起伏。与路内既往作品相比,《慈悲》写得文字简洁而情感克制,虽说那些人物的命运远比“追随三部曲”中的“路小路”们更为复杂、颠沛。对此,他在后记中写到,“《慈悲》是一部关于信念的小说,而不是复仇”,言及有人评价“追随三部曲”中的青春热血炽烈情感是“砖头式”的小说,路内认为“如果我能写出一本菜刀式的小说,可能会改变这种看法”。也许,《慈悲》就是这样的小说,它印证着路内的写作更加从容、成熟。
  前不久在广东顺德举行的2016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上,路内因《慈悲》获得“年度小说家奖”,现场的获奖感言中,路内说:“《慈悲》这部小说完成时,我比较悲观,认为它不会获得太多关注,一方面,是这个题材本身牵涉到一段已经过去的历史,它究竟算是历史还是仍可被视为当下,我认为值得讨论;另一方面,2009年以来小说作为一种故事的载体无疑也在经受着考验。”这种“悲观”与《慈悲》所获得的关注、评论、奖项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本报记者对路内的专访便从这种对比开始。
    读书报:你曾对《慈悲》的命运有些悲观,事实上,这部作品被广泛关注,这很戏剧性,有没有想过怎么会有这样的反差?
  路内:确实是没想到。我好像一直和文学奖无缘,曾经拿过《人民文学》杂志颁发的长篇新人奖,那是期刊的奖项。这是比较直观的感受。我很清楚《慈悲》的写法比较节制,不是很追求实验性的叙事,题材也限制在一个很“现实主义”的框架里。一般来说,文学界还是会提倡有高度的、文体或叙事上有突破性的作品。我自己感觉《慈悲》不是那种一望而去就锃亮闪耀的长篇,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故事,抗拒不了写它的欲望。结果如何也就不多考虑了。
  读书报:《慈悲》的故事并不复杂,你也说过,小说写作仅仅有故事是不够的,那么,故事之外还需要什么?你的写作实现这样的要求了吗?
    路内:按我的理解,写小说,故事之外太多其他要素了。叙述方法、作者的个人情怀(这个比较虚,文学上说起来应该是作者的内心活动和作品风格吧)、文学理念(作者承接哪一个系统的观念),或是广义的政治道德伦理。有一些是作家的自觉认知,有一些可能是文学批评范畴的。目前看来,过往的写作呈现了上述要素。但这并不稀奇,从批评角度怎么解析作者都是可以的。上述要素是否符合我的要求才是重要的,我觉得还有改进的余地。
    读书报:“追随三部曲”写到的时代和人物、场景是你亲历或熟悉的,到了《花街往事》,一开头就写“文革”武斗,那不是你经历过的时代,《慈悲》中的很多时代背景与细节也是如此,写到这些会不会有些忐忑?
    路内:写《花街往事》的时候有点没把握。那部小说和《慈悲》很不一样,写得比较细,每章视角转换为的是更好呈现时代特质。写《慈悲》的时候,相对淡化了对于时代特质的各种描写,主要考量人物和事件逻辑。这种写法对细节要求不太高,对人物塑造和故事环节有要求。写作难点转换了。
    读书报:这几天重读《花街往事》,觉得文字是绵密、热烈的,《慈悲》则情绪化的东西很少,不动声色地讲故事,这样的方式是自然形成还是有意为之?
    路内:让我按《花街往事》的写法再写一部长篇,我肯定觉得没意思,没有那样的写作动力。相较之下,《慈悲》之前的长篇,《天使坠落在哪里》写得更加荒诞,第一人称视角满嘴跑火车,为的是达到我预想中的效果。《慈悲》的故事题材不太适合用热烈、绵密、荒诞的叙事手法,它似乎先天地就应该是这样。所谓“人物会自行选择命运”这个说法,其实是作者内心的另一个维度,参照这个说法,小说似乎也会自行选择合适的语言。
    读书报:我很喜欢你关于“追随三部曲”是“砖头”而《慈悲》是“刀子”这个比喻,所以,不动声色的残酷可能更有杀伤力?

  路内:呃,也不见得。小说很多元化的。有些小说在戏谑和反讽中呈现残酷,有些小说更多描写人物心理,很细腻地一层层剥开那个残忍的核心。《慈悲》是我采纳了这么一种方式,也许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呈现得很好,但对我来说既然已经写完了,就只有这么一种必然选择了。
    读书报:从最初多少带些自传色彩的“追随三部曲”到现在,就写作题材来说,你的写作中“本色”的成分越来越少,这是不是可以视为你写作路径进入一个新阶段?
  路内:我自己其实没想过,但是被这么评价了,也会顺着想一想。比如2012年和2013年出版新书都曾经被人说过转型。后来似乎又觉得我没转型,把话收回了。总之不太可信。好在我知道自己该写什么。我会对写作题材和方法更挑剔些,但是否又会写到个人色彩的作品,难说。个人色彩并不是坏事,作家表达个人照说应该是他的本分之一。
  读书报:我看过网上你的一个采访,你并不认同“转型”这样的说法,你觉得你在写作上是个顺其自然的人吗?有没有野心,体现在哪里?
  路内:我们总是被言辞所耽误,有可能别人说的也就是一个大概的意思,而作家会在词上钻牛角尖。但这个自觉度也是好事,我觉得“转型”是个商业或者娱乐业的用词。写作本身有自然的一部分,但如果天分不是特别高的话,最好还是不要顺着走,逆向也可以是一个正确的姿态。文学野心当然有,它和世俗野心之间有差别的,文学野心会促使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大概也就体现在这里吧,写得更好。够得上某种标准,尽管我没法具体说出标准是什么。
    读书报:每一位作家或多或少都有所谓的文学师承,你也曾多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我好奇的是,你怎么看待文学师承这件事,写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是不是也成为前进的某种羁绊?
  路内:原则上肯定都有师承,这是把文学纳入人类总体文明的做法,毕竟它也不可能例外。物质上我们在使用电灯就是享受到了爱迪生的发明。但是好的作家是有自我发育的过程的,他不仅仅是“使用”电灯。在写作的过程中这种羁绊会自然越过。思想界也有师承,有时候会突然产生断裂,某某大师和某某大师决裂了之类的事情。如果没有师承,文学会是个非常乏味的东西,仅限于讲一些听到看到的故事。
  读书报:对你来说,写作是兴趣,上瘾,但未必是谋生之道,这种写作其实更纯粹,压力更小些?
  路内:不不!现在已然是谋生之道了。如果不让我写,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抑郁。我并没找到更合适的道路,看这个样子还得继续写下去。如果写得差了,压力还是会很大。但你提醒得对的,我应该放松些。
  读书报:说说最近被提到比较多的关于你的一则新闻吧——改编一部自己还未出版的小说,当导演执导这部电影。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自己导演一部电影的?这和当初动笔写小说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路内:没想过。2月份中青新影的制片人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导演,我一口拒绝了。但是对方耐心比我好,劝了我很久。后来想想,也可以尝试一下,拍一拍自己的某个小说。我还算会写电影剧本。做导演和写小说非常不一样,写作是个人的事情,形式上很简单;导演是形式最复杂的,有时候像艺术家,有时候像厂长。我爱看电影,有时候会对某部电影做出不同的设想,也许我只有局部的梦,没有整体的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3:48 , Processed in 0.0635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