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登明简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30 09:3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8-1-5 13:28:52 | 只看该作者
努力用一种改进的姿态去实践和探索
——2017年12月22日下午在成都市双流区翰林学校全体教师集会上的发言


■管季超(湖北孝感)


尊敬的黄校长、各位同仁:
   本周一,我听了304班欧阳品老师的语文课、305班史玉萍老师的美术课、301班周俊玲老师的音乐课和402班程丽思老师的语文课。
   这四位老师给我的共同印象是:专业基本功都较好!普通话标准,教学语言流畅,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较强,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比较扎实,对课堂教学的通行做法都很熟悉。在整个一节课中也始终充满教学激情,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这四节课也各有一些亮点,譬如说欧阳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七色花》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自由读”、“轮流朗读”、“默读”、“且读且析”等读文方式。玉萍老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俊玲老师在教授“轮唱”这种新的歌唱方式时,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突破难点。丽思老师在教学《井底之蛙》这篇课文时,特别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四位老师的教学状态是咱们翰林学校教师集体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一种展现。
   听了这4节课,我对咱们翰林学校的综合印象更好了,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那么,是不是说这4节课就十分完美了呢?如果以更高一些的标准去衡量,仍有提升空间。
   有一个广告语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对自身的工作要求。如果再深究一步,我们很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提升专业素养,更进一步的去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更进一步的去把握学科学习的内在规律,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接下来,我们的讨论应该先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共识基础上,那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学既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归宿。
   黄校长给我介绍过,这4位老师都是相应学科专科本科的毕业生。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入职之后,仍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在岗研修。
    在所有的办学条件中,“师资水平”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自学提升不断追求卓越,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永恒主题。
   有没有明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有没有不断改进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一个平庸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区别。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
   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读懂学生”的能力第一重要。
   孔子说过一个教育原则,叫“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我们对“材”的判断是准确的。很多老师之所以常常觉得“教”得辛苦,但效果不佳,关键问题正出在没有对“材”进行充分的研究。这种对
学生个体学习差异研究的缺失,往往使我们的教师在面对巨大的学习差异时束手无策,或者抱怨生源的问题,或者埋怨学生家长不配合,甚至认为学生愚钝。
    我们到医院去看病,医生会让我们去接受各种身体状况的医疗诊察,查血压查肝功能等等。一圈查下来,医生才会明确的告诉我们他对病情的判断,才敢用药,或决定是否收治住院或动手术。而我们很多老师呢,似乎缺乏精细诊断学生和研究学生的意识,对个体差异千差万别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去教。这正如碰上了庸医,只要病人发烧,就让你吃退烧药,而不去分析,到底是偶尔着凉还是感染了病毒。
   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把对儿童的理解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提出:“理解小学(中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乐于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未来教师要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成为最懂学生学习需求的人,这是教师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头脑中认知观念的多样化超出我们的想象。曾有研究者对高三学生理解的科学现象进行调查,如就浮力这个学习主题,研究发现,学生对浮力会产生200多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每位学生都会有5-15个观点,即使有相同观点的学生,他们证明观点的方法也不相同。既然有如此之多的个人观念,教学该如何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是否要应对每一位学生的特定观念? 本周二上午,李钢先生在咱们学校上《化学的秘密》这节创客教育公
   开课时,有好几位学生的提问和答问都出人意表,当时听课的十几位老师都露出惊诧或哑然失笑等表情。因为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答或那样问,咱们老师常常想不到。
    本周一史玉萍老师在上《线条世界》这一节课时,可能没有想到,老师在课的前半段讲授是那样清晰,如何做也讲得非常明白,对学生“在自由画出的弧线和螺旋线条上发散思维,想象它像个什么,可以添画成什么”,并无任何限制。对“然后再用点线面去作装饰”也并无苛刻的要求,为什么还会有半数的孩子迟迟达不到老师期待中的状态呢?这就需要去深究一步,加以研究。
   再比如说,程思丽老师在上《井底之蛙》这一课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该篇寓言的寓意,师生异口同声地认为:我们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见识浅陋,而要像海龟那样多多增广见识。但假如有某一位学生说:“我们要向井底之蛙学习!”我看也是言之成理的。因为课文最后一句是说,井底之蛙听了海龟介绍大海之壮阔,瞠目结舌,觉得自己很渺小。“瞠目结舌”说明它思想上受到震撼,开始反省自己的自我认知。“觉得自己很渺小”之后,它必然会想着要跳出井底,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如果一个人具有反思的能力,又能知耻近乎勇力图改变,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读“懂”学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次作业一幅画,都是他内心活动的外在表征,当下学习状态的呈现。
   前几天,我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说的是有位儿童画的研究
者,看了一幅儿童画,就可以从一群孩子中猜出:作者是谁?他的家庭关系这样?是否有抑郁倾向?其父母的夫妻关系如何等等。这位老师研究学生的水平真可谓是出神入化了。
   我们中小学老师的工作非常辛苦,谁都希望能够事半功倍,至少要保证教学是有效的,不能低效、无效乃至负效。
   要让教学有效,除了读“懂”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还要把握各个学科自身特有的学科学习规律。
   我们试想,假如一位艺术课(音美)教师上课的路数和数学课老师差不多,即使看起来有章有法,也可能还称不上高境界的教学。
为什么呢?因为艺术课教学首重感悟,是一种情感色彩浓烈的无标准答案的教育,更尊重个体独特体验的教育。
    再比如说,语文课的学习特别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我在听程丽思老师那节课时,很希望看到她能采用生动有趣的教法,去引导学生反复提问该篇课文的文辞之美,最好是能把精彩的句子背下来,把整篇课文熟读成诵。你看,“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还有“海鸥齐鸣”“海鸟欢叫”等等词语,都充分体现了汉语表达的音韵之美,散文表达的整散结合之美。丽思老师是有这样的意识的,她还引导学生进行过片段仿写的当堂练习。但似乎没有全然摆脱“内容分析”的束缚,在语言积累上用的力,强度还可以再大一些。
    前些年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叫《与“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就是直指语文教学中常常过于强调“内容分析”,苦索文意,而轻视
了语言积累和训练的弊端。
    研究教材,了解学情,设计教法,反思改进,这是咱们教师职业的日常功课。
    教学要求把最重要、最基本、最持久地起作用的知识,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而这一些知识是从人类经数千年累计下来的文化中挑选出来的,这就是教学的简约性。教师讲授的作用,恰在于充分挖掘教材,以便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能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 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这次我应学校董事会和黄校长的盛情邀请,到咱们翰林学校参观学习,和老师们朝夕相处数天,感受到翰林学校教师集体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感受到青年教师朋友们忠诚事业、忠于职守,敬业爱生的热忱,对咱们学校从全然陌生到初步了解,不知不觉把自己当成了翰林的一员。
    参天之树,也是由幼苗长起来的。名家名师也是在平凡的讲台上成长起来的。咱们翰林学校一个最大的办学优势,是咱们的教师群体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是一个非常年轻、充满了青春活力深具发展潜力的群体。
    咱们翰林学校,创校仅五年,但基本的办学条件已完全具备,学校各项工作已逐步迈向规范化。以黄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团队对学校的发展战略也有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教师群体的团队合作意识、校兴我荣的意识,追求业务提升追求卓越的意识,也逐渐形成。
    最近几天,在李钢先生的帮助下,以“品牌推广、新闻播报、家校互动、学术资讯”为宗旨的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了。毛冬梅、翟秋婷等老师在黄校长的支持下,正在积极筹备,准备创办一本校刊,编印一册学生美术作品集。翰林人的士气很旺,心气儿很足,都抱定了要把翰林办成“规范+特色”的品牌学校的决心。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未来告诉历史。
     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06 , Processed in 0.1170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