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初学人为骈文正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14 11: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初学人为骈文正名
  自从骈文产生以来,揭示其弊端、否定其存在价值的言论就屡见不鲜,尤其是唐、宋及明代古文倡导者在这方面态度尤为激进。到了清代,这种观念依然流行,如清初的姜宸英就强调“易排而散”,“力芟六代浮华之习”(《五七言诗选序》)。再如方苞也强调古文不能入“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书方望溪先生传后》)。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清初一些骈文批评家站出来为骈文正名,从各个角度入手,论证骈文的存在价值。
    一、直接从正面立论,强调骈文的存在价值。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毛先舒和田雯。毛先舒在其《陈迦陵俪体文集序》中直接指出:“原夫太极,是生两仪,由兹而来,物非无耦。日星则珠联而璧合,华木亦并蒂而同枝。关关锵锵,鸣必相和;镳镳俟俟,聚斯为友。物类且尔,况于人文者哉!是皆天壤自然之妙,非强比合而成之也……或谓三古六经,气留淳朴;先秦西京,体并高古。焉用骈组,聿开浮华?岂知‘万邦九族’之语,已见诸《虺诰》;‘水湿火燥’之句,亦载于《文言》。嚆矢权舆,引厥端矣。至若武灵王之论骑射,丞相斯之谏逐客,往复征引,排比颇多;战国龙门,云何损格?”从天理、物理、人文等多个角度立论,直接从正面论证骈文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存在价值,同时,又列举史实,证明骈词俪语早已存在于历史典籍之中,颇为文章增色,进而彰显其存在价值。田雯的《学政条约序》也从正面立论:“国家取士,二场用表,三场用策,所以观士子排偶之文,考古今通达之识也。奉行既久,视为具文,遂有四六不知何体,策问不知何事。非临场倩人,即率意妄作,以为主司点策数判,无事须此。不知四书经义,止试一场,而表策独试两场。其得土苴弃之乎!夫排偶之文,莫工于崔蔡,次则为徐庾,又次则为郑穆,为眉山,悉有法度,可师多士。”一方面从科举选士的需要入手,说明骈文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标举历代骈文大手笔的骈文创作成就,特别指出其骈文“悉有法度,可师多士”一点,进一步证明骈文的存在价值。
  二、从骈散关系角度切入,论证骈文的存在价值。在这一点上,傅作辑和黄始是突出代表。傅作辑在《思绮堂文集序》中指出:“世尝谓散行、排偶两体判不相类,甚或左排偶而右散文,似不谙个中三昧者。试观章子是集,措词雅,对仗工,而其开阖顿宕,起伏照应,盘旋空际,一气折行,何尝不可作韩欧大家读耶?”结合章藻功的骈文创作实际,强调骈、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批评尊散轻骈的观点,认为骈文家也可以堪比韩愈、欧阳修一样的文章大家。黄始在《听嘤堂四六新书广集序》中说:“理者,文之经也;词章者,文之纬也。文无定格而词章之用亦无定体,故可以古可以今,可以奇可以正,可以散行可以比偶,虽体用各异,而终归于理之当而已矣。”认为文无定格,亦无定体,所以既可以散,又可以骈,关键是看所言之理当与不当。同时,他还以自然之道比文章之道,揭示骈文与散文之关系:“日、星丽乎天而光华常旦,川、岳附乎地而经纬恒新。是日、星、川、岳,天地之大文也。使天有其日、星,而无云霞为之披拂,雨露为之濡润,则天亦颓然其光华尔;使地有其川、岳,而无波涛为之潆洄,草木为之掩映,则地亦庞然其经纬尔。曷以穷生态之奇,宣物华之盛哉?文章之道亦然。西京而下暨唐宋诸大家之文,文之日星、川岳也;魏晋而下自六朝以迄唐初诸子比耦之文,文之云霞、雨露、波涛、草木也。龙门、昌黎、欧、苏诸家发其光华,彰其经纬而无徐、庾、谢、鲍、王、杨、卢、骆诸子为之披拂焉,濡润焉,潆洄而掩映焉,则文之体终未备,文之奇终未宣,文之精英光怪终未毕呈而畅露。故大家之文与比耦之文不可不并传也。”(《听嘤堂四六新书序》)他将散体古文比喻为日、星、川、岳,骈体文比喻为云霞、雨露、波涛、草木,二者相辅相成,共造生态之奇,宣物华之盛,缺一不可。所以二者只可并传,不能偏废。以此为基点,他还从文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或者曰:‘大家之文起伏呼应,宾主开阖,莫不有法,故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若夫比耦之文不过选声谐律,句栉字比。雕虫小技,壮夫弗为耳。’呜呼!是未知大家之文固贵乎法而比耦之文亦未始离乎法也。大家之有起伏呼应,宾主开阖则选声谐律,句栉字比之中未始无起伏呼应,宾主开阖也。(骈文)序事则有起伏,有呼应而虚实之法备焉矣;用事则有宾主,有开阖而反正之法备焉矣。况乎叙述而后先有次,敷陈则轻重有体。箴则有讽有规,颂亦无谀无滥。掇景而风云起其笔端,摛情则啼笑生于字里。莫不极天人之奥义,写物类之妍思,则诚哉比耦之文与大家之文不得不相辅而并传也。”(《听嘤堂四六新书序》)文中将骈体文的行文之法与散体古文一一对比,说明骈文在行文方式上与散体古文一样,起伏开合,皆有法度,其表现功能丝毫不逊于散文,不仅可以与散体古文并行传世,而且还可以相辅相成,所以其存在价值毋庸置疑。
  三、先破后立,强调骈文的存在价值。所谓“先破后立”,就是首先破除否定骈文的观点,进而证明骈文的存在价值。如陈维崧和许自俊就是如此。陈维崧在《词选序》中指出:“客或见今才士所作文间类徐、庾俪体,辄曰:‘此齐、梁小儿语耳。’掷不视。是说也,予大怪之。”“夫客又何知,客亦未知开府《哀江南》一赋,仆射在河北诸书,奴仆《庄》《骚》,出入《左》《国》,即前此史迁、班椽诸史书,未见礼先一饭。”首先批驳某些人否定和蔑视骈文的错误,这是“破”;然后又从正面立论,阐述骈文的存在价值:“盖天之生才不尽,文章之体格亦不尽。”“鸿文巨轴,固与造化相关,下而谰语卮言,亦以精深自命。要之穴幽出险以厉其思;海涵地负以博其气;穷神知化以观其变:竭才渺虑以会其通。”文中把徐、庾骈文摆在与《庄子》《楚辞》《史记》《汉书》等名著同等的位置,从而彰显其价值。同时又特别指出:由于作家才性资质不同,文章体格也不相同,因而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章体制进行创作,所以排斥骈体,强求一律是不公平的。许自俊在其《四六初征序》中也是有破有立:“说者曰:古大儒不屑为丽句,故司马不习四六。不知温公以辞知制诰,非不能为丽句也……至今读王僧虔《劝进》、赵丞相《遗表》,令人色飞心动。读李敬业《讨武后檄》,江浩《宣布中原诏》,令人慷慨呜咽,泣下沾巾。古之忠臣名将,倚马作露布,草檄愈头风,其英杰雄伟之气,飞扬拔扈之才,皆能随风生珠玉,掷地为金石,何至以寒蛩之唧唧,笑仙凤之喤喤哉!”以事实为依据,先批驳“古大儒不屑为丽句”之说的荒谬,然后以王僧虔《劝进表》和骆宾王《讨武后檄》等颇具影响力的骈文名篇为依据,证明骈文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其他如陈维崧之弟陈僖,在其《陈迦陵俪体文集序》中也是有破有立:“朱子亦曰:‘东汉文章,渐趋对偶,其气日卑。’此昌黎讥其衰飒,子厚以为骈拇者也。然高文大册,代有伟人,而折柳寄梅,不无逸致。声偶之学又何可少也?今观家兄其年所著,锦心绣口,玉佩琼琚;思若涌泉,辞如注水……皆足以发奎璧之光而传之千百世也。”首先对否定骈文的论断加以批判,主要是以史为据,说明骈文代有大家,不可或缺;然后以其兄陈维崧的骈文创作成就为依据,论证骈文的存在价值,认为骈文可以“传之千百世”。此外还有沈心友、吴寿潜等骈文批评家也是有破有立,论证骈文存在的价值,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在清代初期,伴随着骈文批评的深入开展,特别是骈、散论争的深入,对骈文存在价值的分析和探讨成为当时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议题,为清代骈文复兴做好了理论准备。
  (作者:于景祥 孙丽娜,分别系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阳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4:03 , Processed in 0.07227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