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想的课堂与好课的标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1 13:4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理想的课堂与好课的标准
                                          转自 阜阳城郊李卫全的博客
一、理想的课堂
(一)课堂是什么?
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二)对理想课堂的意义追寻
理想课堂应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是自由度,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等;
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
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三)追问什么是理想的课堂
我们以追问的形式,对理想课堂的情景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在教学中,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我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我能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野敞亮……
理想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横生、心灵融合、共同发展的课堂。
具体地表现为:
1.理想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实施个别化的差异教学。
理想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呵护自尊,培育自信,激励自强。
2.理想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情趣化;依靠知识本身内在的魅力或者创设童趣化的课堂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灵活地处置好生成性教学资源;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理想课堂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3.理想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受教师的启发与鼓励,满怀兴趣和探究热情,主动地参与智慧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的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化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个性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学,使自我价值不断得以实现,并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长的过程。
(四)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分析
1.教条化
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上。教学中这样的“三唯”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考试制度;二是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三是现有的教研制度;四是现有的教师教育制度。
2.模式化
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结构的模式化和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不论什么课型、学科,清一色地运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师把教学程式化了。教学需要模式,但教学切忌模式化,用唯一来替代多样,用刻板来替代灵活。模式化还表现在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上,比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只能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
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上的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化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具体表现在每一堂课和每一具体的教学行为上;目的与目标、理想与现实、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脱节。现在教学中之所以以知识为唯一目标导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知识是测量的主要对象,判断一个学生学业水平、评判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不管是讲授,还是讨论;不论是班级内学生人数众多,还是较少;清一色地都使用几何图形排列的课桌椅形式。在这样的狭小空间中,学生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单一化的学习活动,厌学等情绪也就难免会滋生出来;在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教师的“独脚戏”式的表演几乎成了所有课堂中最常见的一幕。
4.静态化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中无真正的互动、无交往。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达到对问题的互相理解与把握的;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的确引发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变化的。二是课堂上只教固定化了的知识,而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在许多的中小学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鲜见有真正将“学会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


二、按现代教学理念听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有五个要义:
①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②它是一种学习活动(当然活动主题是学生),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
③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④教师的组织活动有多种手段,包括讲解、指导、辅导、演示、评价等;
⑤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而教师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就是组织好这一学习活动。
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换句话说,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应该把观察的重点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中来加以评价。针对这样的新理念,我们必须这样听课。
1.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因此,作为听课者,在听课时,不仅有关注教师的教的活动,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①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
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
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
⑤设计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⑦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由于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2.应把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如果把听课者定义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就无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堂表现。
只有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3.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地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地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三、好课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五实”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进一步发展,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的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容量很大。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3.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
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县长、局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价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东西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是上得没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
这样的预设会给教师增加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五实”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但是教师在追求“五实”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二)评价一堂好课应体现
评价一堂好课应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1.一堂好课,必须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
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祟;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响,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了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该做的不做,是不科学的。
②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从班级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是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虚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不该做的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3.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的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三)教师优质教学的追求
(1)有思想的课
教师应该对教材有自己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设计,简而言之,课应该反映教师自己的思想,反映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追求,让听课的人耳目一新。
(2)有智慧的课
智慧不是技巧,更不是雕虫小技,有智慧的老师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从而真正做到亲切自然、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使课堂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达到以灵性启迪学生悟性,并激发学生产生观念的最高境界。
(3)有文化的课
教师应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底蕴来自不懈的阅读、思考、积累和创新,这样才会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当然更高的要求则是教师自己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
(4)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
不管教师原来是多么优秀的教学能手,教学风格是多么的奇特和成熟,都要接受新课程的洗礼,都要自觉地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导向重建自我、超越自我,每一节课都应该无一例外地体现和反映新课程的理念!


四、给教师的建议:勤于学;敏于事;善于思;得于法。
主要内容摘要
1.备课篇: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练习、撰写教案、集体备课。
研读课标:“磨刀不误砍柴工”
专研教材:理清脉络,用好教材资源。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联系实际,活用教材资源。合理重组,优化教材资源。适度开发,创生教材资源。
2.上课篇:讲授的技能、提问的技能、倾听的技能、观察的技能、点播的技能、情境创设的技能、课堂调课的技能。
3.听课篇:为师,从听课开始准备,带着思想进课堂;视角,因听课者不同而不同; 联动,有效听课的真谛。
4.评课篇:师者,将随评课而出彩;标准,有效评课的坐标;民主,滋养评课文化的土壤。(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01 , Processed in 0.0640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