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家说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9-14 10:5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家说老师
  作家的学历千差万别,但没上过学的估计不多。“人不能忘记真正影响过自己的人”,那作家眼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
  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师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总要先讲一下上这门课的注意事项和要求。罗家伦回忆,辜鸿铭上课时先与学生约法三章,“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我们全班的同学都认为第一第二都容易办到,第三点却有点困难,可是大家都慑于辜先生的大名,也就不敢提出异议了”。当然老师制定规矩,并非为了故意惩罚学生,而是为了让课堂不失秩序,有“法”可依而已。
  不同的老师,上课的氛围截然不同。有的老师照本宣科,一堂课下来,让学生只觉枯燥沉闷。而有的老师,整堂课“沸腾着青春的热情和蓬勃的朝气”,颇受学生欢迎。冯至回忆他在北大听鲁迅讲“中国小说史”,“这本是中国文学系的课程,而坐在课堂里听讲的,不只是中国文学系的学生,别系的学生、校外的青年也不少,甚至还有从外地特地来的”,“念一遍讲义后,再抽出几个问题讲一讲”。鲁迅并非一个板着面孔的教书匠,相反,上课时他“常常引得大家发笑”,“他讲得非常自然,不是滔滔不绝,也不是大声疾呼,全场听众都鸦雀无声”,“听他讲课,和读他的文章一样,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少人听了一年后,第二年又去听,但一点也不觉得重复”。鲁迅的课,无疑是今天我们倡导的金课。
  课堂上,老师总少不了提问学生,但如果学生太多,老师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人名记不住,看点名册也行呀。可西南联大没有点名册,上金岳霖逻辑课的学生又非常多,“大教室,坐得满满的”,不过,这可难不倒金岳霖。汪曾祺回忆,金岳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小时候,估计不少人都为写作文犯过难。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表扬自己,那不得乐开了花。而毕淑敏却怕被表扬,“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当然是甜的了,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的夸奖?可慢慢地,咸味和涩味就涌上心头”,这心情真是五味杂陈。课下,“全班同学好像结成了孤立我的统一战线”,“我和谁说话,他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然后故意跟别的人大声说笑,一块边说边看着我”。老师表扬,当然开心,但她宁愿不被表扬,也不希望被同学孤立,后来才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它们的时候,大伙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只提一个名字:毕淑敏”。
  老师除了课上与学生互动外,课下还会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些许进步,老师都会关注到并予以鼓励。吴组缃忆及他在清华中国文学系读书时,朱自清批改他们“诗选”课做的拟作时,“改得可仔细,一字未惬,他也不肯放过。有一句好的,他也要打双圈。”批语成了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何为回忆他的初中国文老师孙太禾时,说:“往往我做了一篇作文或一篇读书随笔之类的作业,她总是在后面写下一大篇批语,有时长达两三页之多。那不是老师例行的课卷批语,而是一种热情的倾谈。她的文字优美,很有文学性,且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她又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她的毛笔字刚健峻拔。”
  老师不单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方法。常风在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读书时,请叶公超老师指导他的一篇习作,“他把我的那篇文章一页一页翻给我看,只见画了许多××。他要我拿回去仔细看几遍划了××的地方,自己去找划上××的原因,耐心、认真、想好,改了,重新抄好请他看”,“我照叶先生的指点修改后重抄了请他看。他当面给我指点,又在稿子上划××,让我自己回去再仔细推敲,改了抄清再送去”,“反反复复修改、重抄了五次,拿去请叶先生再指点时,他翻来翻去看了几遍才说可以不修改了”。此时的叶公超,不单是在指导一篇习作,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生“自己找出毛病和表现不妥、繁冗的语句”,然后反复地删削或修改。叶公超的指导,让作为学生的常风意识到,“写作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不是可以马马虎虎信笔而写的”。授之以渔,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如果说一个老师教好一门课不难,但一个老师什么都能教,并且都能受到学生的喜欢,却并非易事。然而在格非的眼里,他读书时的村办小学老师解永复就能做到。解老师仿佛是个神秘的魔法师,“他像是变戏法似的变出一门门课来。我们终于知道,这世上的课除了念小人书之外,尚有语文、算数、音乐、体育诸多名堂。不用说,所有这些课都由他一人承担。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室常常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他教过了一年级语文,再教我们二年级算术,教完了算术,三年级同学又在那里咿咿呀呀地唱起歌来了”,“谁都不知道下一堂课,他会变出什么花样来。他什么都能教,甚至还教我们作诗和游泳。”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即使写信这件小事,也给学生不少启迪。在废名看来,周作人“写给我辈的信札,从未有一句教训的调子,未有一句情热的话,后来将今日偶然所保存者再拿起来一看,字里行间,温良恭俭,我是一旦豁然贯通之,其乐等于所学也。在事过境迁之后,私人信札有如此耐观者,此非先生之大德乎。”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了,如今不少当代作家都在大学里任教,比如在复旦任教的王安忆,在清华任教的格非,他们做老师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老师这个身份的呢?……
  (作者:宫立,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33 , Processed in 0.05718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