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科图说激活中华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4 20:3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世界读懂中国文化 让现代人接受传统文化



百科图说激活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百科图说丛书趟开的传统文化传播之路
  ■本报记者 张圣华
  辉煌的中华经典为后世留存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如果说文学是中华经典中的皇冠,那么诗歌便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选本,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启蒙的经典,它们不仅是哺育中国人伟大的诗歌传统的乳汁,也是各种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经典百科图说丛书”首二部---《百科图说唐诗三百首》与《百科图说千家诗》,即以诗歌发端,将之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口。这是海内首次以百科全书的方式全景注解中华经典,其以“超链接”的现代阅读方式回归开放式的阅读传统,以“左图右史”全方位打造融文学与历史、艺术与科学于一炉的经典注解本。
  书市中有关《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的注解本可谓琳琅满目,但内容大体不离诗、注释与赏析,难免失之于千篇一律。“百科图说”版的《唐诗三百首》与《千家诗》则“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融“千家事”,聚“万花筒”,好诗名画相得益彰,史海钩沉源远流长,典故轶事娓娓道来,鸟兽草木、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异曲同工,翔实生动、趣味盎然。当现代的百科知识遇到传统的诗歌经典,成就了纵横今古、图文并茂的,由诗与史、科学与艺术构建的,有如全息摄影般的,最立体的诗歌鉴赏与最另类的百科全书。
  为此,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范敬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这套丛书的总策划徐惟诚,以及责任编辑李玉莲和部分先睹为快的读者。
  对传统文化的激活其实就是在创造新经典
  现在一般人说起来,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怎么个博大精深,实际上又不了解。那么,我们的精神支柱、精神寄托在什么地方?没有!没有可以寄托的东西!所以现在提出来要发扬中国文化,要爱护我们的文化,要热爱我们的文化。但热爱这个文化,你先要了解它。
  ---范敬宜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璀璨闪耀,精华多如恒河之沙,但在人们惊呼“文化断层”的现代,它们却备受冷落,宛如佛教故事中所说的“梓中宝藏”不为后人所知,致使宝物空留,无法发挥作用。正如该丛书主编傅璇琮所说:“许多像我这样的研究者,还有一些热爱和有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人都会感受到这样的痛苦,那就是很难让传统文化与接受现代教育的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嫁接。”而“百科图说”丛书,正是采撷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部分,对其作出最全面、最权威、最新颖、最时尚的解读,以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读者之间搭一座桥。
  佛经中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的说法,意思有点像全息摄影,任何一个碎片都能反映全部信息。这套书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它不仅让你觉得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大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没有边界,也没有用来开合的门窗,进入这个世界的通道触目皆是,你可以从任何一点切入,倘佯于由诗、史、科学、艺术等构成的迷宫之中,而后以不同的路径走出迷宫,证见桃花。这两种“百科图说”本,在内容上加入了自然科学,在方法上引进了基于网络的现代阅读方式,其结果是让纸媒体的书变成了一个可进行模糊检索的数据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突破在不损害经典地位的前提下,不但让经典极大地“增容”了,而且还改变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了新经典。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经典,正像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此后《水经》不传而《水经注》千古流芳一样,“中华经典百科图说丛书”也会成为超越原本及其他注本的新经典。
  范敬宜对记者说,一看到“百科图说”这两种书后,第一个感觉是非常震惊。从打开书开始,我就一直看下去,看到很晚,所有的注解与板块,我都看了,内心特别激动。第二天一早我就给徐部长(注:丛书总策划徐惟诚)打电话,我说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大,中国历史到现在还没有一本这样的书,“精品”二字都不足以概括,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你想,把《唐诗三百首》与《千家诗》这种蒙学的东西解读到这样一种境界,不再局限于三百首唐诗与二百多首上口的古诗,也不再是一些解释配一些插图。诗配图历代都有,现在也有很多,但是粗糙的多,精品少。这些东西我看的也比较多,但我真的没想到会这样来做。所以我就对编者说:现在也许你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套书的分量!它的意义肯定比你们当初设想的要大得多。
  范敬宜说:“我现在是担心现代人不去好好地、仔细地看,那就太可惜了!就算每天看上一页两页,也是好的。这不仅仅是古代诗歌修养的增强,而是文史哲还有科学都会有一个全面的大提升。”
  记者问道:您说过传统文化的普及很重要,即使有的地方是“虚热”,也总比“不热”要好,对这么一套优秀的解读传统文化的书,您有什么看法?
  范敬宜答:我现在感觉,中国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在现在的文化大背景下来看这套书,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
  现在一般人说起来,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怎么个博大精深,实际上又不了解。那么,我们的精神支柱、精神寄托在什么地方?没有!没有可以寄托的东西!所以现在提出来要发扬中国文化,要爱护我们的文化,要热爱我们的文化。但热爱这个文化,你先要了解它。
  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的文化知道得太少,就说它光辉灿烂,但到底有多光辉灿烂,是说不上来的。你对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都不了解,你说爱自己的国家,从何爱起?还谈何爱国主义?谈不上!他不懂、不知道中国的文化有多可爱多宝贵,骨子里头根本没有这种意识。“防止西化”,自己没有这种文化底蕴,怎么防得了?
  所以说,做这么一本书,善莫大焉。现在就是希望把它宣传出去,让人一看,我们的文化真是了不起啊,我们的文化真是太令人骄傲了,而这还只是沧海一粟,只是中国文化的一小部分。
  该丛书的总策划徐惟诚谈及传统文化的传播时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容易被人理解。传统文化的优点是源远流长、积淀丰富、内容厚重,对人们的启发大。但它的弱点也是时间太长了,现代人感觉陌生,不好理解。古代人写的时候有很多意思,但如果不回到那个环境,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我们现在看到的诗、词还有文,注解本很多,有的还翻译成白话文了,一看就懂,但是真正成功的少,因为一翻成白话文意境就没有了,这说明译者没有解开现代人理解传统文化的“扣”。所以我们就想起来要做这件事,因为如果你真想弘扬,文化就摆在那儿,关键是要让现代人理解它,理解了才能掌握它。这套书在理解上与其他书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背景知识。详尽的背景知识可以让现代人更接近传统文学所描绘的意境,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5#
发表于 2008-5-11 08:45:22 | 只看该作者

出版信息/好帖

对传统文化了解得越深,就对未来看得更清楚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20:32:23 | 只看该作者
链接·众说纷纭话“图说”  这套书不像课本只提供一条走进古代经典的路,而是提供了很多条路,而且每条路都是正确的,让你不会有选择的苦恼。也正因为如此,这套书的阅读是极为个性化的,对古代经典的理解与欣赏也是个性化的。
  ---十一学校语文教师 闫存林
  这套书不大像我们通常所见到的书,而更像是一个网页。你不用按照程序去阅读,尽可以跟随自己的眼睛,哪儿最吸引你就去读哪儿,最绝的是它还提供了链接,你可以随时点击阅读。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 李理
  读了这两种书,我发现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更接近自然,几乎每个诗人都曾有过近距离观察动植物的经历,或许那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所以他们能更多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乃至于生活的美感,才能写出那么优美的诗章。而我们呢?生活在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里,连最普通的燕子都很少见到,又如何体会得了“草长莺飞”的意境?
  ---户外运动爱好者 王彩霞
  这套书的最大的闪光点是,它是跳跃的、开放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本书的趣味性就在这一步步的追问中体现出来。如果我们的课本能这么写,我想孩子们就不会对学校产生厌倦了。
  ---《中外管理》主任记者 王璎
  《中国教育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20:31:41 | 只看该作者
延续经典文脉传承优秀文化  重要的是怎么引导,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一代聪明得多,懂的道理也多,知识面比较广,所以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读书,从而培养文化底蕴。要他们知道中国的文化不只一个《三国演义》,还有很多经典佳作。
  ---范敬宜
  青少年在面对这个陌生世界时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在大人的不屑回答、不愿回答、不知该怎么回答中有可能渐渐消失。于是在人类的知识领域中出现了一种以“百科”命名的书籍,它们以专家的身份为超出个人知识领域而又有求知欲的人提供知识。
  而这套囊括了伟大的诗歌、经典的选本、百科式的解读、点击式的链接、彰显诗境的绘画、准确简练的文字的丛书,洋溢其中的是发散的、跳跃的、率性的、随意的,甚至是反逻辑的思维火花,从而让传统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超越时空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立体画卷。这套诞生于现代信息与网络背景下的“中华经典百科图说丛书”,在保留原本优点的基础上,引导青少年从作品涉及的语词、名物向广袤的知识空间辐射开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兼得多学科的智慧,学到各种文学、自然、历史、艺术知识,让青少年在阅读中享受到精神与视觉、品味与休闲的多重愉悦。记者就百科类图书与传统文化的传播话题与范敬宜先生进行了探讨。
  记者:您曾经说,文化积累和农作物的成长一样,有一段“有效生长期”,而这段“有效生长期”对青年人来说尤为关键。请您具体谈谈,青少年接触、了解、学习包括唐诗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范敬宜:我说过,一种农作物从生到死不是整个过程都是生长期,而它的生长期就好比是人的青少年阶段,在这个时期要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比如一棵玉米要150天成熟,但关键的时候是在60天到80天的时候,过了这个有效生长期,再给它浇多少水、施多少肥,用多少技术都已经无效了。所以我一直强调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教育是很重要的,这个阶段最起码的知识一定要懂。现在的学生学的东西可能很多,但现在的教育是吃维生素丸儿迅速补充营养,不是吃五谷杂粮。尤其是语文教育,教育方法死板僵硬。这套“百科图说”丛书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有艺术、有科学,对青少年积累知识非常有帮助。
  记者:现在有一种“文化断层”的说法,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了解得太少,您觉得应该怎样弥合这种断层?
  范敬宜:重要的是怎么引导。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一代聪明得多,懂的道理也多,知识面比较广,所以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读书,从而培养文化底蕴。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没别的窍门,你要自己打开思路,多积累、多学习有用的东西,五谷杂粮什么都得吃,文化知识要多吸收。关键是,他要尝到这个滋味、这个甜头,他要知道中国的文化不只是一个《三国演义》,还有很多经典佳作。所以出这样一套书很及时、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记者:就是说,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要多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范敬宜:是的。我前些天看青歌赛,(关于知识问答部分)我觉得今年其实比以前的好一些,他们事先做了大量的工作,背了很多资料。但背并不是好办法,你不了解还是不了解。比如有次问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作者,大家都知道这是诗圣杜甫的诗,但选手想了半天,竟然说作者是“傅雷”,我感觉很奇怪,也挺悲哀,这实在是对中国的文化连最起码的了解都没有。这首诗应该是小学三年级都知道的吧?这都读大学了,还不知道。我猜他可能是把《傅雷家书》和“家书抵万金”给背串了。
  这不仅是个悲哀,而且是个耻辱,这样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年轻人,如果具有代表性,后果是很严重的。我不仅仅是指他们要多了解一些古典文学知识,而且是说,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要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如果骨子里没有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只是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说对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都这么不了解,你说热爱自己的国家,从何谈起?所以我说普及的、启蒙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的研究一定要跟上,普及工作一定要做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最喜闻乐见、最普及、最能够反映群众和人民的内心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百科图说”系列后面还有很多,但它把诗放在首要位置,眼光是很深远的。
  记者:其实这套书最好的读者是青少年,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青少年中的中学生都在埋头应付考试,没有时间来看一些“闲情逸致”的诗歌,而大学生又在忙着找工作,社会上的人呢,好像就更没有时间了。
  范敬宜:所以现在“浮躁”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浮躁是怎么来的?“浮躁”是缺少文化的一个表现,文化不缺失了,人就不浮躁了,所以说传统文化的普及很重要。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20:31:16 | 只看该作者
把古诗做成百科拼盘,链接左图右史,不由你不下筷子  我给你打成包,正好全都是你需要的,让你花最短的时间,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让你独立去找,你找三天,也找不全。而在你阅读的时候,即使你费大力气找全了,阅读的快乐也被打断了,所以我是把你当时正好需要的立刻给你。
  ---徐惟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和阅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享受多媒体和图像技术带给我们的视觉愉悦时,几乎忘记了读图乃是我们古老的阅读传统---“左图右史”的一部分。与此相伴的还有美育,它也在单纯艺术化的普及中丧失了传统的多元功能。孔子教弟子读《诗经》,不仅要他们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还要他们兼获“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自然知识。中国古人对世界有着丰富的好奇心,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自然的奥秘。博学多闻向来是为人推崇的品质,无论哪个时代的大作家,都是纵贯古今、学究天人的博学家,伟大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无不包含丰富的百科知识。回顾我们祖先的阅读传统,实在就是孔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传统,通过文学作品来认识世界、理解社会、领悟人生。从一滴水可以认识大海,从一首诗、一段散文也能认识自然和历史,从中了解我们的过去和将来。
  范敬宜对记者说,我是真的怀着感激和敬佩的心情来读这本书,这不是在说好话。这两种书真是太全面了,要好好发挥它的作用。我看到有几个配图,令人拍案叫绝。比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配的图是南宋马麟的《夕阳秋色图》,这个图配得太好了!中国画里面,画山画水画月亮的比较多,很少有画夕阳、画彩霞的,但编者居然就找到了,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说这个编者也是很需要功力的。再比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要配到合适的图很难,编者在这儿配了倪云林的《雨后空林图》,绝了!
  非常贴切,很好地表现了诗中静穆的意境,这和前面说的马麟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再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那是非常浪漫主义的作品,配了一幅五代周文矩的《仙女乘鸾图》,飘飘欲仙的境界特别好。我就很佩服这个编辑,眼界很宽,而且巧思妙想,没有对诗、对画的全面了解,是很难完成的,更难完成得这么巧妙,甚至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可见是下了很多功夫,确实是做了一本精品书。
  再比如说“诗情画意”、“说文解字”、“数风流人物”、“鸟兽草木”、“天文地理”、“琴棋书画”、“诗歌典故”,等等栏目,从十一个方面紧紧围绕着诗,涉及它的内涵、意境、知识点,每一条都要契合到诗上,这是非常难的,没有积累的话,你不知道上哪儿去找。但这两种书总的来说都配合得非常贴切,看了以后我长了不少知识。
  记者:这套“百科图说”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比如说点击、超链接、关键词等,既新颖又方便,是特意照顾到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吧?
  该书的责编李玉莲说,“中华经典百科图说丛书”为适应网络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内容、形式,以及编辑理念方面都注入了现代元素。内容上除传统注本的诗文、注释、鉴赏之外,还加入了历史、社会、艺术、外国文学与自然科学,并将其分解为百科知识点,从而形成主、副两大板块。形式与编辑思想上极大程度地吸收了网络点击式的链接思想,用跳跃、开放的思维方式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古典绘画与“琴棋书画”相参照差不多就可以勾勒出中国古代美术史的轮廓。此外,全书不但所有诗作都提取了主题词和关键词,并编成索引附在书后,而且在每首诗中都以网络式的链接方法标注了参见,让这部书具有了小百科全书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百科图说”丛书所有的现代性尝试都是以保持经典的原汁原味为前提的,所有现代元素的运用都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接近经典。对青少年读者来说,这套书的现代性可以激发与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可以让他们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徐惟诚说,我们出版人要做“信息打包供应商”,把读者需要的信息全给你找来,你不需要的我就不装。我给你把信息打成包,正好全都是你需要的,让你花最短的时间,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让你独立去找,找三天,你也找不全。而在你阅读的时候,即使你费很大力气找全了,阅读的快乐也被打断了,所以我是把你当时正好需要的立刻给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46 , Processed in 0.0991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