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世界读懂中国文化 让现代人接受传统文化
百科图说激活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百科图说丛书趟开的传统文化传播之路 ■本报记者 张圣华
辉煌的中华经典为后世留存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如果说文学是中华经典中的皇冠,那么诗歌便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选本,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启蒙的经典,它们不仅是哺育中国人伟大的诗歌传统的乳汁,也是各种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经典百科图说丛书”首二部---《百科图说唐诗三百首》与《百科图说千家诗》,即以诗歌发端,将之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口。这是海内首次以百科全书的方式全景注解中华经典,其以“超链接”的现代阅读方式回归开放式的阅读传统,以“左图右史”全方位打造融文学与历史、艺术与科学于一炉的经典注解本。
书市中有关《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的注解本可谓琳琅满目,但内容大体不离诗、注释与赏析,难免失之于千篇一律。“百科图说”版的《唐诗三百首》与《千家诗》则“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融“千家事”,聚“万花筒”,好诗名画相得益彰,史海钩沉源远流长,典故轶事娓娓道来,鸟兽草木、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异曲同工,翔实生动、趣味盎然。当现代的百科知识遇到传统的诗歌经典,成就了纵横今古、图文并茂的,由诗与史、科学与艺术构建的,有如全息摄影般的,最立体的诗歌鉴赏与最另类的百科全书。
为此,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范敬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这套丛书的总策划徐惟诚,以及责任编辑李玉莲和部分先睹为快的读者。
对传统文化的激活其实就是在创造新经典
现在一般人说起来,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怎么个博大精深,实际上又不了解。那么,我们的精神支柱、精神寄托在什么地方?没有!没有可以寄托的东西!所以现在提出来要发扬中国文化,要爱护我们的文化,要热爱我们的文化。但热爱这个文化,你先要了解它。
---范敬宜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璀璨闪耀,精华多如恒河之沙,但在人们惊呼“文化断层”的现代,它们却备受冷落,宛如佛教故事中所说的“梓中宝藏”不为后人所知,致使宝物空留,无法发挥作用。正如该丛书主编傅璇琮所说:“许多像我这样的研究者,还有一些热爱和有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人都会感受到这样的痛苦,那就是很难让传统文化与接受现代教育的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嫁接。”而“百科图说”丛书,正是采撷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部分,对其作出最全面、最权威、最新颖、最时尚的解读,以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读者之间搭一座桥。
佛经中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的说法,意思有点像全息摄影,任何一个碎片都能反映全部信息。这套书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它不仅让你觉得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大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没有边界,也没有用来开合的门窗,进入这个世界的通道触目皆是,你可以从任何一点切入,倘佯于由诗、史、科学、艺术等构成的迷宫之中,而后以不同的路径走出迷宫,证见桃花。这两种“百科图说”本,在内容上加入了自然科学,在方法上引进了基于网络的现代阅读方式,其结果是让纸媒体的书变成了一个可进行模糊检索的数据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突破在不损害经典地位的前提下,不但让经典极大地“增容”了,而且还改变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了新经典。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经典,正像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此后《水经》不传而《水经注》千古流芳一样,“中华经典百科图说丛书”也会成为超越原本及其他注本的新经典。
范敬宜对记者说,一看到“百科图说”这两种书后,第一个感觉是非常震惊。从打开书开始,我就一直看下去,看到很晚,所有的注解与板块,我都看了,内心特别激动。第二天一早我就给徐部长(注:丛书总策划徐惟诚)打电话,我说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大,中国历史到现在还没有一本这样的书,“精品”二字都不足以概括,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你想,把《唐诗三百首》与《千家诗》这种蒙学的东西解读到这样一种境界,不再局限于三百首唐诗与二百多首上口的古诗,也不再是一些解释配一些插图。诗配图历代都有,现在也有很多,但是粗糙的多,精品少。这些东西我看的也比较多,但我真的没想到会这样来做。所以我就对编者说:现在也许你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套书的分量!它的意义肯定比你们当初设想的要大得多。
范敬宜说:“我现在是担心现代人不去好好地、仔细地看,那就太可惜了!就算每天看上一页两页,也是好的。这不仅仅是古代诗歌修养的增强,而是文史哲还有科学都会有一个全面的大提升。”
记者问道:您说过传统文化的普及很重要,即使有的地方是“虚热”,也总比“不热”要好,对这么一套优秀的解读传统文化的书,您有什么看法?
范敬宜答:我现在感觉,中国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在现在的文化大背景下来看这套书,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
现在一般人说起来,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怎么个博大精深,实际上又不了解。那么,我们的精神支柱、精神寄托在什么地方?没有!没有可以寄托的东西!所以现在提出来要发扬中国文化,要爱护我们的文化,要热爱我们的文化。但热爱这个文化,你先要了解它。
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的文化知道得太少,就说它光辉灿烂,但到底有多光辉灿烂,是说不上来的。你对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都不了解,你说爱自己的国家,从何爱起?还谈何爱国主义?谈不上!他不懂、不知道中国的文化有多可爱多宝贵,骨子里头根本没有这种意识。“防止西化”,自己没有这种文化底蕴,怎么防得了?
所以说,做这么一本书,善莫大焉。现在就是希望把它宣传出去,让人一看,我们的文化真是了不起啊,我们的文化真是太令人骄傲了,而这还只是沧海一粟,只是中国文化的一小部分。
该丛书的总策划徐惟诚谈及传统文化的传播时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容易被人理解。传统文化的优点是源远流长、积淀丰富、内容厚重,对人们的启发大。但它的弱点也是时间太长了,现代人感觉陌生,不好理解。古代人写的时候有很多意思,但如果不回到那个环境,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我们现在看到的诗、词还有文,注解本很多,有的还翻译成白话文了,一看就懂,但是真正成功的少,因为一翻成白话文意境就没有了,这说明译者没有解开现代人理解传统文化的“扣”。所以我们就想起来要做这件事,因为如果你真想弘扬,文化就摆在那儿,关键是要让现代人理解它,理解了才能掌握它。这套书在理解上与其他书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背景知识。详尽的背景知识可以让现代人更接近传统文学所描绘的意境,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