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胜林: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与学科特性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29 09:5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胜林: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与学科特性初探



摘要 本文从梳理华文教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论证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是属于特殊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应定位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大学科范畴内,它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并进而从认知活动、人文背景、特殊需求等方面对华文教学 的学科特殊性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华文教学; 海外华人;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01)03005205


一、 华文教学的概念问题

   每一门新兴学科,在酝酿产生之初,总会出现名词术语的混乱问题,即学科基本概念的混乱无序现象,而当这一学科正式形成之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清理名词术语,改变名词术语使用的随意性。华文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同样面临这一问题。人们讨论同一个问题时,往往使用不同的名词术语,有时同一名词,使用中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概念。因此,如何规范华文教学领域的名词术语,已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在讨论华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时,常常出现而意义又不甚明确的重要名词概念有以下几个:华文、华语、华侨教 育、华文教学、华语教学。

我们先从“华文教育”这一名词说起。华侨教育本是华侨在侨居地所办的教育。大约在18世纪末,东南亚地区即出现了早期的华侨教育〔1〕(125)。

华文教育是指在海外由华人兴办的以汉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以学习汉语为主要目的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中国国内也存在华文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华文教育原本就是为华侨华人接受教育或学习汉语而存在的,故至今它的对象基本上仍是海外华人。

华文教学是指以海外华人学生为对象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在新生代的华人即生长于海外、已不会汉语的华人中间进行的。华语教学与华文教学 在这里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述方式,其意义是相同的,正如华文和华语两个词并无区别一样。

华文和华语,都是华人对汉语的称呼。“华”是中华的省称,历来与“夷”对举〔1〕( 123)。不论华文还是华语,作为语言学方面的名词,都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华文相对于西文、外文;华语相对于西语、外语,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由于华文一词的意义与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此必须对这一概念的具体 含义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华文一词,最早的频繁出现是在晚清维新派的著作中,特别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一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反复将“华文”与“西文”或“中文”与“西文”并列对比,如谓“夫华文之点画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西文本难也而易学如彼,华文本易也而难学如此”〔2〕(2)“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2〕(413) 等等。当时,华文是一个相对于西文的概念,指的是汉语。随着华文在海内外的广泛运用,其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渐由一个泛称,发展成具有专指性的名词。华文,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新名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具体而言,它包含以下两层含义:(1) 华文是海外华人对祖籍国语言的一种称呼。它既区别于中国国内所称的汉语,即以汉语为母语的称呼,也不同于面向一般外国人的所谓对外汉语。由于海外华人对自己祖籍国的语言文化普遍存在认同意识,因此当他们称呼汉语时,若使用与一般外国人同样的叫法,则无法揭示概念的全部、准确的含义,所以他们称汉语为华文,更贴近实质。这一概念既反映了族裔归属意识,又表现了它不同于母语的性质。在中国本土,习惯称母语为“中文”、“汉语”,而教授给外国人的汉语,则习惯称“对外汉语”,一般外国人也沿用“中文”、“汉语”的称呼。这种称呼方式的不同,实际上了概念意义的差别,即华文与中文、汉语以及对外汉语实际上 是 不同意义的概念。(2) “华文”一词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使用“华文”一词的海外华人是一个既不同于本土中国人,又不同于一般外国人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长期侨居他国,自然地以居住国语言为母语或第一语言,但因为海外华人特有的同族聚居传统,致使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并形成相对隔离于当地社会的华族社群,中华语言文化对华人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因而多数海外华人,即使已移居海外数代,仍然保持着华人的族裔特征和语言 文化特征,并有意识地把这种族裔归属意识和对中华语言文化的认同心代相传下去。这一现象,我们只要看看各地的华人社区或华人家庭内部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使用汉语(很多华社是使用他们的祖居地的方言的)的事实,即可明了。这样,族属意识——文化特征——语言活动,就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构成了华文的特定含义。

由此看来,华文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在实质上与中文、汉语及对外汉语的概念含义存在很大差异,它是一个具有自身的内涵与外延的独立概念。

二、 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

由于华文教学与华文教育在学科关系上存在着内在联系,换言之,华文教学是包含于广义的华文教育之中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华文教学和华文教育的比较中来把握华文教学的学科性 质与定位。

华文教育是一个以海外华人学生为教育对象的特殊学科。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华文教育本身又包含了几个不同的部分。首先,以地域来划分,可分为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华文教育两部分。前者指立足于海外、当地华人社会开展的华文教育;后者指国内组织的针对华人华侨学生的华文教育。这两部分各不相属,因办学环境和办学目的不同而差别明显。其次,以性质来区分,华文教育可分为文化素质教育与汉语语言教学两个板块。文化素质教育是指用汉语进行的知识系统的教育,设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海外华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系统的建立,在学科性质上应归于普通学制教育。这一情形往往出现于华人数量众多且高度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在那里,华人较好保存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实际,有所发展,使华文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与其他文化并存。此一类型,在东南亚诸国中以马来西亚较为突出。另外,中国本土也开展这类学制教育,过去习惯上纳入华侨教育的范畴。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海外华人身份与观念的改变,国内国外的华文教育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华文教育模式和学科性质已与以前大不相同,传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导地位已让位于汉语语言教学。由于很多在海外土生土长的华裔对汉语十分陌生,以这一群体为对象的华文教育在内容上就转变为汉语语言教学,比较而言,汉语的语言技能教育越来越重要,并在传统的华文教育学科框架为中,衍生出一门新的学科——华文教学。

华文教学是指面向海外华人学生的、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应属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大学科范畴,但由于它是专门针对华裔学生的第二语言活动,自然不同于针对纯粹外国人的对外汉语教学。多数海外华人虽以居住国语言为第一语言,但华文对他们来说又并不完全是第二语言,很多人在感情上也从未把华文作为外语,而是视为祖籍国的语言,认为它与自己有着根与脉的联系。因此,在这类语言教学活动中,华文大大超越了一般交际层面的意义,而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它的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有一定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文化寻根意识,这在其它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是决不会有的现象。由此看来,华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言教学活动,也即针对华人学生进行的本民族语言教学。过去有人把它描述为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教学活动,这种表述实际上模糊了它的性质,使它成了一种无所归属的四不象。

在中国本土,华文教学习惯上是依附于对外汉语教学而存在的,这在学科性质归类上并没有错,问题是只注重了学科的普遍性,而忽视了特殊性;又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一门年轻学科,正在发展之中,所以在建设学科理论之际,尚无暇顾及华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内部差异,换言之,华文教学被混同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并弱化不见了,而没有依据客观实际 建立起有关华文教学的学科理论。这一疏漏显然与四千万海外华人的存在以及他们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体系内,无视华文教学的独特性,将其与其它的对外汉语教学等同处理的做法,今天看来,显然是学科建设的一大缺憾。因此,顺应形势,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学科体系内构建相对独立的华文教学的子学科,并在学科建设中充分考虑海外华人的特殊人文背景以及他们的特殊需求,研究他们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建立起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华文教学是脱胎于传统的华文教育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华文教学的性质属于特殊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在学科定位上,它应归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又因为它的学科性质具有某些自身的特点,所以华文教学实际上应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 的学科分支。

三、 华文教学的学科特性

华文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具有某些自身的学科特性。首先,从认知活动的角度来考察,华文是一个特殊的认知对象。具体而言,华文对华裔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更是文化,是一种他们已有所认知或认同了的价值系统。这一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交际层面,而扩展为一种价值观和一部延续的民族历史。而且,华文并不是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相互包容和渗透,换言之,华文是指包含有强烈中华文化意识的汉语,在语言实践中,其交际功能与文化功能具有特定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华文的交际功能的实现表现为语言技能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而其潜在的文化功能则是帮助华裔学生不断确认自己的文化归属意识,至少是族群的文化归属意识;在文化内涵上,它 与一般外语学习活动中所指的交际文化及背景知识是极不相同的,也不是它的简单扩大化。一句话,华文是华裔学生的祖籍国语言,其潜在的文化功能是全方位的、能量巨大的。

其次,华文教学是针对华裔学生所开展的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其认知主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是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华人族属意识和中华文化遗存的海外华人,他们既不同于中国本土的学生,又与纯粹的外国人相去甚远。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心理及接受方式与纯粹的外国人差异明显。他们的华人血统决定了其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华人的特征,比如具象思维、整体思维等特性,这为他们接受汉语和汉字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条件。当然这并不是一条可以应验于所有个体的准则,因为部分华人已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其思维方式更多地具有当地民族的特性,但即便如此,经过数千年积淀形成的华人民族思维特征,仍会有一定程度的残留,因此,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是可以唤醒的。正因如此,华裔学生较少出现因思维逻辑问题而导致的语言理解困惑。一般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倘遇到语言思维逻辑问题,必须选经过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然后再决定认可接受,而华裔学生在思维上往往不需要这一中间环节,可以比较自然地接受。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他 们对汉语更容易接受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华裔学一的人文背景也较特殊。华文教学虽然也是跨文化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但如前所述,华裔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华文化有过接触与感受,有些甚至掌握了某种汉语方言,这种文化上的准备与积累,使得他们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很少出现文化震荡与排斥反应,而少数孩子因家庭强迫灌输或受居住环境影响,也会产生厌学华文的逆反心理,这与此处所论的文化排斥反应完全不是一码事。正因为这样,可以说华文教学面对的不是对汉语文化一无所知的学生,而是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这一点,使华文教学在起点上就与其它的对外汉语教学存在显著差异,后者所面对的是纯粹的外国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的初始阶段所遇到的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模式,自然会由于汉语文化与其母语文化的巨大反差而产生剧烈的心理反应,这一文化震荡对其今后的学习过程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而这种现象在华裔学生身上基本上不会出现。因为他们对汉语文化多多少少都曾有些感受,甚至有过类似的语言经验,如会说方言,这种经验或感受会帮助他们很自然地跨进汉语学习的门槛,而不需要为跨越文化差距去作出额外的努力。这种认知主体人文背景的特殊性,必然给华文教学带来极大影响,从而使它在内部机制上体现自身的独特性。

此外,华文教学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它是为满足华裔学生的特殊需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它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所能满足的,不过是实现汉语的交际功能,并给予学生相关的汉语言文化知识,而华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除了满足学生掌握汉语的交际功能这一基本需求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导根需求和发展事业的需求。文化寻根需求是一种深层的人生意识,每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在身处纷纷攘攘的社会人群之中时,都会产生:’我从哪里来,向哪里去”这样的疑问和思考。文化寻根意识正是由这一深层的人生意识引发出来的具体人生问题。海外移民群体往往会把这一问题具体化到家庭和个人的历史探源,他们特殊的身份,使之不仅生活于现实中,同时也生活于历史中,因此,他们的历史意识往往特别强烈,而华人在这一点上就更为突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强烈的故土意识,他们敬奉祖宗,重视姓氏出身,目的不仅是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依据,更重要的是找到归属感。当他们移居海外,甚至早已落地生根以后,仍无法丢弃这一传统。当华裔学生学习汉语时,这种导根意识几乎是不由自主地延伸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无法满足于仅仅去认识交际层面的汉语,他们需要的还有文化——一种深层的价值体系。寻根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人寻找自己的出身来源问题,更是他们身为华人,在精神上确认文化归属的问题。

此外,华裔学生的事业需求也是华文教学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华人在某些地区的分布是高度集中的,如东南亚地区。这样,他们就出现了一些特别的需求,比如经商、做华文教师等等,他们学习华文是为了拓展华人在海外的生存空间,可以说这是一种事关华族生存发展的严肃事业。当然也不可否认,这种需求有一些也来自家长和社区,而不一定体现了学生本人的意愿,但这一需求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确实是华文教学所必须 面对的,它也体现了华文教学的特殊性。

由以上诸方面可以看出,华文教学的确在众多问题上与其它的对外汉语教学不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学科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研究它的独特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华文教学的学科理论,从而使它真正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本文在理清华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学科概念的基础上,对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以及学科特性作了一些初步探讨。有关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问题的论证,或许只是一家之见,而对华文教学学科特性的分析也难免挂一漏万,好在此文的目的仅为抛砖,故不揣 浅陋,然后欲求证于大方之家。

注释: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8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o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s Explored

from Discipline Attribute, Positioning and Discipline Peculiarity
ZHENG Shenglin


Abstract: Proceeding from carding basic concept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o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the author demon strates that it belongs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t should be in the category of teachi 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Moreover, the author inquires into its discipline pecu liarity from the angles of cognitive activity,humanistic background and special demand.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 Chin ese to foreigners

(原载《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一年第三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29 , Processed in 0.06712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