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年轻人开始在B站写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7 18:1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年轻人开始在B站写诗
作者:徐萧   2023年01月11  三联生活周刊  

绿色


刚刚

进小区

保安人员

问我要绿码

打开我的基金

给他一看

他没说什么

留下一个同情的微笑


B站up主“有山先生”的《b站网友写诗,一首比一首诡异! !》视频评论区,网友“theshymoon”的这首诗获得了7799个点赞,另一个网友对此点评:作协没你可不行。

“theshymoon”只是B站数以万计的“带文豪”、“当年退出文坛”者中的一个,这首《绿色》也只是“我在B站写诗”几十万散落在评论区、动态和弹幕里诗歌作品中的一首。一开始,写诗、和诗还只是知识区UP主们与网友粉丝之间的随性互动,没想到几期品读网友写诗的视频发布之后,评论区写诗的氛围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有了“我在B站写诗”的现象。


“有山先生”发起的“B站诗词大会”第一期就获得了3000份投稿


“我在B站写诗”成为一股自发的风潮,少不了几位站内有影响力的文学类UP主。作为最初的发起人,UP主戴建业教授的“写诗鬼才”系列、“有山先生”的“B站诗词大会”都曾向网友们大量征集诗歌,“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的“B站年度诗人大赏——读评论区的诗”把网友们的诗做了诙谐精辟的解读诠释。这些活动受到了B站网友的积极回应,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弹幕、评论区、动态和视频中积累了大量的投稿作品,以及各种二创视频。近日,散落在B站的海量诗歌进行筛选、编辑,最终结集出版为诗集《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我在B站写诗》。

中国诗歌界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有趣的事了,而且还是一种正面意义上的有趣。但是当我们翻开这本诗集,读到这些年轻人的作品后,就会发现这件事情的价值远不止于有趣。

或许,从“诗歌界”的维度去观察这些作品,本身就是缘木求鱼。诗歌界、诗学的那套话语,面对这些真诚、鲜活的作品,是无效的,也是无意义的。

年轻人在B站写诗,并不一定要达成某种文学成就,或者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他们只是以诗歌这种方式,参与生活,完成自我。


B站网友著《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我在B站写诗》

(中信·大方,2023年1月)


01.他们在诗歌中,轻轻抵抗一下

————————————————————————————


“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来自诗集中的《中年》一诗。这句话被提炼为诗集的主标题,体现了编者对这一届年轻人精神内核的准确把握。

年轻人在B站所写的诗歌,主题相当丰富,有学生生活、职场压力,有爱情的苦涩、亲情的温暖,有日常生活瞬间的小抒情,也有人生方向的大追问。穿透这些包罗万象的主题,各有不同的表达,是当代年轻人精神脉络中的最大公约数: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上班》人间真实地再现了不想迎合职场环境的年轻人心态。会议室里又爆发出一片笑声,诗中的“我”知道又有人接老板的下茬了,Ta一言不发,只是“面无表情地又看了几个小姐姐的跳舞视频”。但“看了一眼手机屏保”,意识到快发工资了,他只能选择加入,“礼貌地敷衍”。这种不想迎合的心态,但只能无奈加入的窘境,写出了每个职场打工人的心声。

如果不能在上班时袒露内心的声音,那就在下班时把自己变成恣意想象的生物。“地铁摇晃的声音/接近夜行海滩的风浪”,然而,浪漫的背后是“996福报”的辛酸,我们已经多久没有感受过夜晚海滩的美好了,年轻人只能“依靠自身发光”。

年轻人要的其实并不多,他们只是想多一些面对自己的时刻。“我想唱歌/有人说你五音不准//我想学画画/有人说你没天赋//我想健身/有人说你根本坚持不来//我想静静/有人不说话了/原来对面没有别人”(《心里的声音》)。

然而别人总是存在的,声音永远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欠父母一场婚礼,欠所有人一双儿女”(《欠》),他们拥有的可能是“满墙的书籍,孤独的回音和四处碰壁的生活”,他们吃下夜宵,“一股子热流把身体劈成两把/一半是天真,另一半是感伤”,他们想要买一张火车票去泰山看一眼日出,最后“却买了一张地铁票/去生活里陪一脸苦笑”(《社畜的旅行》)……

这些处境和遭遇,每一代年轻人或多或少都可能经历过,正因如此,这些作品能够在相当广泛的层面引起共鸣。


当代年轻人的诗歌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命题有共通性,但处理方式,这一代年轻人有独属于他们的鲜明态度:

在上面那首《上班》的结尾,诗中的“我”没有找准加入的时机,继续低头刷新闻,然后编了一个极其恶毒的笑话:“我突然笑出来了/他们都在看我/我说/我刚反应过来”。这个结尾,大概来自于一个经典笑话,作者把这则笑话变形,安插在这首诗的结尾,是当代年轻人对职场风气最后的抵抗。

《防止骑车摔跤指南》中同样如此,下班了,就是要看天上的云,看远处的塔吊,“看女孩子们裸露的雪白大腿和男孩子T恤下若隐若现的结实胸膛”,年轻人要说“我就是不看路”。

他们以调侃、戏谑、玩梗、自嘲自黑等轻对抗的方式,试图撬开生活的缝隙,他们依然相信光,相信光能透过缝隙,找到“做自己”的可能。

在这个意义上,诗歌成为了他们的光,成为了他们生活的解药。

用一部与诗集同名的短片《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里余秀华的话说,就是:

我是我自己永恒的战友

不再想成为另一个人

这是我笨拙的英雄主义

年轻人写诗,是一种笨拙的英雄主义。他们对诗歌或写作大体上没有野心,或者说并不想以之为志业,它们的写作目的非常纯粹,就是我手写我想,我手写我思。正因为是如此真诚地呈现个人的生活、思考,他们的文字虽然可能青涩,但甚少矫饰。这让他们的诗歌作品呈现出一种欢迎感,如同一种邀约。这是倾向于“知音文学“的当代诗歌所不具有的能力。

不仅如此,即便按照所谓“严肃诗歌“的标准,很多作品依然颇有可观之处,甚至出人意表和令人惊讶的作品也时或有之。

UP主何足道的《后悔药》是这本诗集中第三首关于蚊子的诗:


我对上帝说

我好讨厌蚊子啊

能否让它们全部消失呢

上帝表示没问题

十年后

科学家研发了一种胶囊

服用后能在手臂处

生出为期三小时的红色小包

挠一挠

可以很舒服

尤其是夏天的夜晚

坐在草地上

吹着风


这首诗不仅在语言和节奏上十分妥帖,而且作者“发明“了一个颇为新鲜的角度。在这里,蚊子不仅仅是讨厌的形象,它还与舒服相关,与夏夜的青草和微风相关。

《屁》:“我想变成一个屁/一出生就散去/有人捂着鼻子说臭/没关系/我用狭窄的一生/亲吻万物/被呼吸”。与《后悔药》一样,这首《屁》具备成为好诗的潜质,主要在于作者在视角上的另辟蹊径,以及短短几句所勾勒出的执拗的生命姿态。

人生所有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对自我的辨认,即使是命如苇草,也是会思想的苇草;即使是屁,也有亲吻万物的意义。


02.视频时代,诗歌重新被大众“看见”

————————————————————————————


人类学家项飙在这本诗集的序言中说,“年轻人中间出现写诗回潮”。

年轻人中间出现写诗回潮,大概是对标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在大众层面的边缘化。相比于1980年代诗歌的火热,说此后诗歌边缘化,或者说与大众分离,大体上是不错的。

很多诗人都回忆过当时社会对诗歌、诗人的热情。复旦诗社首任社长许德民曾以夸张地口吻说,那时候南京路(复旦大学校园内部道路)落下一片梧桐叶砸中的可能就是一个诗人。作家毛尖在《没人看见草在生长》一文里,描述了华东师范大学校园诗人宋琳,受到如同今日爱豆般的待遇:从校门到宿舍,原本十分钟的路程,他要跋涉一上午,“路上得遇到多少姑娘多少诗人,目标得多少次被延宕被改变”。

然而随着诗歌写作内在路径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深入带来的大众流行文化的发展,90年代以来,诗歌与年轻人的关系逐渐疏远,汪国真可能是在那批年轻人中间最后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

但是相比于诗歌在年轻人中间“回潮”,可能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在B站这类平台上写诗这件事。B站和诗歌产生联系,并且成为生产、发布诗歌的平台,让人有些意外,但细想想,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这背后是诗歌发表和传播平台的变化,以及B站独有的用户生态。


B站已成为当代年轻人展示观点和生活的重要平台之一

在前互联网时期,诗歌的发表和传播渠道十分有限,主要是官方刊物,以及手抄本、油印本或民刊。待到互联网勃兴,诗歌的发表渠道更加多元,传播更加便利,进入到人人都能发表的阶段。但是无论是新世纪头十年的网络论坛,还是此后的博客、公众号,本质上都是对纸质刊物的变形,诗歌从纸张挪移到网页。这些工具所形成的场域仍然是在一种文学共同体当中。诗人在这些媒介上发诗,传播对象主要还是同行。

但是近些年视频的加入,使事情变得有些不一样了。这些视频或以视频为主的综合性平台,原本都不被视为文学生态的一环,用户都是更为广大的一般人群,而不是作家、诗人。

B站以二次元起家,其用户一直是以2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在上面看动漫、刷弹幕、玩鬼畜,是人们对B站最初的形象认知。然而经过十年多的发展,B站已不局限于此,成为涵盖7000多个兴趣圈层的多元文化社区。


以二次元用户为起点,B站近年来正不断向多元领域拓展


尤其是知识区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据统计,在B站的所有PUGV(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Video,即专业用户创作视频)里,泛知识内容多达49%。2021年,知识区创作者规模增长了92%,涵盖生物、医学、历史、文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在B站学习的人数突破1.83亿。目前,已有超过300位名师学者入驻B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屡次出圈的法学教授罗翔、知名诗人西川等。

知识区的崛起,与B站这批Z世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倾向密切相关。玩梗、自嘲、戏谑、“丧”被认为是Z世代身上的显著特点,但这并不是全部。在这些特点之外,他们也有严肃、积极、认真、爱学习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可能远超此前的几代年轻人。

两种文化倾向合力,造就了年轻人在B站写诗蔚然成风,也造就了B站诗歌呈现出两种面貌:旧体诗词试图接续古典美学,现代新诗浸润着时代精神生活。


03.写诗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

————————————————————————


从写作目的上讲,诗歌写作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诗歌为志业的写作,一种是以诗歌为生活方式的写作。前者有着明确的诗学自觉,它们致力于拓宽语言的边界,追求艺术上的创新,不一定把诗歌看得多么崇高,但至少是严肃的。

生活方式型写作主要是为了遣怀自娱,写作者关心的是情绪的释放、自我的表达,艺术价值并不是其主要考虑的目标。

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诗歌对独创性有着极致的追求。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特别强调“陌生化”,都属于这个范畴。

一个写作者想要写出别人没用过的语言、没写过的形式、没呈现过的想法,首先是要熟悉前人的工作与成就。小孩子的涂鸦可能带给观者不错的审美体验,但不大可能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因为小孩子并不了解艺术史中的前人都做了哪些工作,无从避开,也就没有创新。我们在写论文时,要先进行学术史的回顾,然后才能说我有哪些创新。

诗歌也是一种精细和专业的工作,几乎没有诗人可以跳过学习和训练的过程,天才的李白也不例外。清人黄周星说太白写诗一喷即成,这是迷弟的视角而已。虽然不是贾岛那种字字推敲的苦吟诗人,但李白也是要对自己的诗歌反复进行修改和打磨的。比如《将进酒》一诗,在敦煌残卷伯二五六七中题为《惜尊空》,正文内容也与通行本有着诸多差异,这就是修改的过程。


写诗本身即意义


既然艺术价值不是生活方式型诗歌的追求,那是不是网友写作的这类诗歌就没有价值和意义呢?显然不是。

其实,生活方式型写作和志业型写作,并没有绝对的壁垒,很多诗人一开始也是从生活方式型写作开始的,只不过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可能挺擅长这件事的,就开始认真琢磨了,阅读、思考、练习,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然后被看见、被认可,就成了“诗人”。

不成为所谓的“诗人”也没什么关系。“诗人”只是一个身份,并不比其他任何身份高贵。不以成为“诗人”为目,依然可以写诗。

当一个人提笔开始写诗,蝴蝶就开始扇动翅膀,开始对其生存姿态产生影响。写快乐的事,我们就能再次回味一遍那种快乐。郁结时写诗,心中的块垒因此稍稍得到纾解。写得好了,会很满足,会得意;写得不顺,也能体验到创造的艰难,明白自我的界限。更何况,我们还可以期待被阅读,然后引起共鸣,予他人以安慰。

哪怕以后不写了也没关系,哪怕写了流传不下去也没关系。年轻时写过诗,就足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不同,让我们有别于其他存在。在B站上的两段视频里,西川说,玩过诗歌的年轻人,这辈子都不会乏味;刘擎说,写诗证明了“我作为精神的存在依然是活跃的”,他们针对的都是今天年轻人在评论区写诗的现象,这些年轻人把自己的快乐、欲望、理想与困顿,随性地倾注在了他们的诗句之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辛波丝卡在《种种可能》一诗中写道,“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大概就是年轻人在B站写诗之意义的最好注释。

人生的荒谬在于,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意义,但可能到最后发现个体生命是如此渺小,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终极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关于赋予的故事。每个人能把握的无非就是这个过程,无非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写诗也许改变不了什么,更无法对抗这种荒谬。但是这届年轻人的选择是让诗歌进入自己的生活,让写诗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小意外。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写诗的过程就是全部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8:26 , Processed in 0.13132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