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25 16:0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明海英 毕耕 何亚新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毕耕 何亚新)12月10日,2022中华文化传播论坛在线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菲律宾、英国等国家的30名专家学者与会进行交流研讨,共计有180余人次参与论坛。

  为中华文化在国内国际的传承传播贡献力量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在致辞中指出,国内外传播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们汇聚在一起,以专题报告和对话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充分表达学术观点,发表真知灼见,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建言献策,也有利于促进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提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的教学科研水平提供有益的经验指导和参考借鉴,进而推动学校人文学科的改革创新与融合发展。

  《汉字文化》执行总编莫笑牛在致辞中指出,我们党和国家强调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国家倡导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背景下,召开2022中华文化传播论坛意义深远。他希望这次大会结出新的硕果,希望大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华文化在国内国际的传承传播贡献力量。

  论坛开幕式由华中农业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毕耕主持。

  揭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与方法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清果在《传播气质论:构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内在路径》一文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丰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涵养了独特的中华气质,其中蕴藏着历史感、肩负着责任感、饱含着使命感。他在追溯“气”与“性”的内涵之后引出了“传播气质”的概念,认为中华文明的传播气质主要表现为“温良中庸”与“守正创新”两方面,强调要“以气入心”,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他着重从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四个方面阐述了涵养中华文明传播气质的过程,同时探讨如何将其体现于国际交往中的实践行动中,以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日本成城大学教授陈力卫在《中国留学生与中日文化交流》中简要回顾了成城学校的建校历史,并通过对该校不同时期中国留学生的情况来考察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变迁,认为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变化恰好成为反映中日关系的晴雨表。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教授张先广在论文《间性思维:华夏传播的元讯息》中,从间性思维的概念内涵入手,深刻阐述了间性思维与《易经》《道德经》《庄子》以及佛学、儒家思想的契合之处,指出华夏传播应把间性思维作为元讯息。

  在中华文明向外扩散的进程中,西方汉学家在其中发挥了文化使者的重要作用。美国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教授居延安的报告主题为《<道德经>在美国的跨文化对话》,通过讲述自己如何翻译和讲授老子《道德经》的过程与体会,从而探讨了东方经典的翻译问题与教学经验,并揭示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与方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田恩铭的论文《宇文所安的中国影响》,以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国文学研究为视角,将其学术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并结合各时期的学术著作来探讨其学术成就,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他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贡献,以及在当代中国文学界的影响。

  西华大学教授王学东的论文《葛浩文的鲁迅研究》以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他在鲁迅研究中的方法特色及其独特视角和路径,并认为这不仅呈现出鲁迅研究的新视野,而且还为海外汉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与方法。

  切实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长袁媛在《以侨为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路径研究》中指出,要以来华留学生为切入点,不断丰富传播主体,构建以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和传播体系为骨架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体系,从而切实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彭颜红的论文《元宇宙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提升艺术》,在阐释元宇宙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元宇宙时代的传播特征,提出了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对策建议。

  华中农业大学李昕烨的论文《数智时代我国农学典籍的对外出版与传播》,聚焦我国农学典籍对外出版与传播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同时还对数智时代农学典籍出版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美国汉学家理查德·西尔斯是长期在华生活的美国人,在主编汉字字源网的同时,还多次担任中国非遗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他在《如何教好汉字》的发言中,从理解汉字的逻辑入手,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对汉字字形字义的演变进行解析,具体形象地阐明了汉字教学的方法途径。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朱荣智的报告《台湾国学教育之发展》,在对国学的起源、内容、价值、重要性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梳理了台湾国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概括了台湾国学教育的基本特色,并对两岸国学教育合作进行展望。

  菲律宾中正学院学者刘献洛的报告《菲律宾华校与汉语传播》,以1899年至今菲律宾华校发展史为研究对象,就华校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状况与发展问题,以及教学、教材、生源与师资情况加以评析,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华人社团与华校对于汉语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

  从受众角度出发来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艾莉莎的报告《俄罗斯汉语学家视角下的汉语教学案例与感想》,运用实践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自己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与体会,分享了提升汉语教学质量水平的技术手段与方式方法。

  喀什大学教授周金生的论文《从“文字语言”时代看“中文”的独特价值和传播功能》,主要围绕以“中文”换用“汉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论述,指出了现代中文在数字智能新时代的新使命,并为其勇担新时代新使命的新作为提供指引。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阮氏玉华的报告《越南青少年儿童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吸收》,以《YTC标准教程》教材为对象,探讨越南青少年儿童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情况。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教授法丽达的报告《哈萨克斯坦本土汉语教学方法与技巧》,结合哈萨克斯坦高等院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开始本土汉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香港大学助理教授罗嘉怡的报告《科技辅助非华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方法研究》,以非华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教学实践为例,主要探讨教学内容、过程、方法、训练等教学教法问题,强调科技辅助手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和独特作用。

  在文学、影视与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外国古代小说、古装仙侠剧、动画电影与中国乡村电影等方面进行研讨。韩国群山大学研究员王路成的报告《李朝小说对中国明清文学的接受研究》,主要围绕韩国李朝文人对中国明清文学的接受问题加以研究,认为李朝文人在效仿与借鉴中国明清小说的过程中,注重融入自身的思想、人格、观念和趣味,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韩国古典小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张静与其学生蔡晓萱在论文《后现代语境下古装仙侠剧现象级传播探讨》中,以不久前非常流行的电视剧《苍兰诀》为例,探讨了后现代语境下古装仙侠剧的现象级传播问题,并对此现象及其影响进行反思。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敏艳的报告《中国乡村电影与乡土文化传播》,通过对中国乡村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梳理,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乡村电影的艺术成就,并揭示出乡村电影对传播乡土文化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力。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袁靖华及其学生韩嘉一的论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马赛克路径》,以互嵌混融的理论视角为切入点,提出了对中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马赛克路径”,即在题材、符号、媒介、风格、形态、器具、渠道和平台等多层面进行互嵌混融的文化传播,以此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曾凡云的论文《精准定位受众需求,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从受众角度出发来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强调要明确把握受众心理,精准定位受众需求。

  闭幕式上,袁靖华和杨敏艳作总结汇报。袁靖华指出,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济一堂,对中华文化的传播问题展开讨论,充分体现出文明的对话和文化的交流。会议发言准备充分,内容全面,范围广泛,并在整体上呈现出两个向度。在时间向度上,主要是在传统和当代之间进行古今对话;在空间向度上,则是谋求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随后,杨敏艳汇报指出,本场的发言主题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文学与影视传播两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观点鲜明独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认知。尤其是国外专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从事汉语教学的感悟、经验与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和参考借鉴。最后,毕耕对本次论坛进行全面总结。他介绍了论坛的筹办情况,并表示要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沟通联系,大力开展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讨,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中华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悉,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和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举办,华夏传播研究会、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华侨大学文学院等单位协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06 , Processed in 0.1337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