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的多学科视野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5月29日) 发表时间:2012-06-07 作者:李志昌 人们经常讲,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要全面、深刻。全面,要求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来观察事物。深刻,要求从不同层次来分析问题: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的本质;从结果到原因,再到更深的原因,一层一层分析下去。怎样才能做到这样的要求? 观察渗透理论,分析运用方法。人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不是凭借纯粹的直观和灵感来进行,要依据一定的理论,运用一定的方法,也还会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相关经验。没有一定的理论、一定的方法、一定的经验,头脑像一块白板,是无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一定的理论、一定的方法、一定的经验,构成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学科视野。 有一个故事: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去探险,在深山里发现一块闪闪发光的大石头,形状奇特,大家从来没见过,这几个人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想法和打算。地质学家想到,这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矿石,对科研具有很大价值;画家对石头的色泽形状感兴趣,想画一幅新作品;商人认为,这可能是一块稀奇宝石,具有收藏价值,可以赚大钱;给他们带路的山里老人却无所谓,他只想着能得到多少带路费。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人在看同一个事物时,由于价值、知识、经验背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打算。如果将这个故事改编一下,会产生另一种意义:一个人到深山去探险,发现一块从没见过的闪闪发光的大石头。这个人既是地质学家,也是画家和商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对这块石头,如果他以地质学家、画家、商人的不同眼光去看,就会产生三种想法和打算。换句话说,同一个人,如果具有不同的价值、知识、经验背景,面对一个事物时,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和分析,得出多种结论。 上面两个故事,包含了个人的多学科视野和群体的多学科视野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个人在观察一个事物、研究一个问题时,如果具有多专业背景、多学科视野,就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思考,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比如研究“制度”问题,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可以获得对制度的多方面认识,这是当前研究制度问题的视角,已形成相应的制度学科,如制度哲学、制度经济学、制度社会学、制度政治学等等。人们还可以从其他专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制度问题,如从行为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角度来研究制度问题,能够获得对制度的新认识,并可能形成相应的学科,如制度行为学、制度逻辑、制度心理学、制度语言学、制度控制论等等。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多层次的规律,如果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学科视野单一,只能从某个角度或某个层次来研究,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 当然,个人的专业背景、学科视野总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具备所有专业背景和所有学科视野,而只能具备某些专业背景和某些学科视野。这种局限性,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解决:在研究一个问题时,特别是研究很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视野的人,在一起共同研究、联合攻关,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工具、独到的观察眼光,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问题,产生各自的观点,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能形成对问题全面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视野的人,在一起研究共同的问题时,还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使思路豁然打开。譬如,控制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维纳,而实际上控制论是共同探讨研究的成果,对于这一点,维纳是多次声明的。在控制论的创立过程中,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这些科学家的专业和学科涉及信息论、系统论、生理学、神经学、工程学、数学等,甚至还有一些人文科学的学者参与讨论。通过多专业、多学科的探讨,对“控制”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研究,维纳大受启发,综合吸取了各种观点,从而创立了控制论。 总之,在分析问题时,不论是生活或工作的难题,还是科学研究中的难题,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视野出发,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才能够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产生创造性的思想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