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电影 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味道” 编者按:不管你是彻头彻尾的电影爱好者,还是以文化精英自居对当代电影不屑一顾的人,几十部的贺岁片规模和片里片外的明星八卦,以及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炒作,都让贺岁片事实上占据了坊间主流的文化生活。这种“占据”在我们这里也是明显的:有大量的读者给我们写来了他们对于这些贺岁影片的意见和观感。作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人群体——教育工作者群体自然有关注主流文化生活的需求,而这种关注也的确在影响着他们自身,进而影响着教育。作为年度文化大菜的贺岁电影到底是什么“味道”?在这些电影中他们关注到了什么?在此,我们选取了几位读者的来稿,希望能给更多的读者在文化内涵上带来思索和启发。 | | 《非诚勿扰》海报
■苏州大学附中 王呈伟
岁末国产大片争相上映,搅热市场,什么最重要?当然喜剧最重要!经历了大喜大悲的2008,人们需要在岁末重温往事的时候,心里能放松一点。冯小刚深谙此中真意,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喜剧出击,以小品语言的幽默和戏剧卷轴式的人物出场炫目撩人,葛优出色的表演也屡屡使剧场爆出笑声一片。
剧情不复杂,道理不深奥;明知是演戏,戏中有人生;人到中年的百般滋味凝结成剧中最抒情的歌曲,使娱乐剧彰显浓郁的抒情味道。如此构思,搞笑并不是目的;让人笑的时候,眼角挂着泪珠,不自觉地联系观者自己的生活,这就成为艺术了。既然小品的主旨用不着深刻,那么贺岁电影也大可不必板着面孔说教,喜剧的效果本身就是为了让人在轻松的观赏中身心愉悦的。这种愉悦是休闲的,是饭后茶余的,是摆脱了窘境而又带点阿Q胜利法式的,当然也不乏杰克·伦敦式的带泪微笑和自我解嘲,也有温婉的讽刺夹在里面。总之,让人觉得贺岁片就应该是这个味,冯小刚的电影正是观众想要的!
冯小刚式的喜剧所散发出的幽默气息,是生活中的人们能呼吸到的亲切,是人们的眼睛从媒体中每天能捕捉得到的色彩,是人们在紧张忙碌的一年里放松之后释放出的惬意,是一个平民用小资的视角憧憬的理想图。因此,尽管有银行卡、航空公司、红酒、房地产,还有大轮船等广告的狂轰滥炸,但符合时下五光十色的生活逻辑,尤其是当下“山寨”蜂起的大背景中,可能生活原本就这样:一切都为了生活,一切又不得不这样,一切都有可能这样走下去。电影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存得更好。
什么最吸引人,当然爱情最吸引人!尤其是一个中年海归,国外打拼近20年披挂全身的仍然是萧索,也就只好回来找寻爱情的归宿了。而这位海归的征婚则更富戏剧性,从一个浸染“欧风美雨”的中年人的视角来反观中国人20年精神上的变化,则更可看出人们婚姻观念的巨大变化,这不是个体头脑中的意识流露,而是当下芸芸众生的时相:众“佳丽”你方唱罢我登场,有借征婚推销墓地的,有给肚子里的孩子找个爸爸的,有性冷淡的,有在股市寒流之中找点温暖的,好一个借婚姻而出世的大众狂欢。似乎是谁也别嘲笑谁的堕落,谁也别玩儿崇高,大家生活在这个时代,谁都离不开这个时代。谈什么?谈需要,谈生存,然后才是情感的寄托——爱情。
什么最让人牵肠挂肚,当然是“小三儿”。“小三儿”的人生伴着许多无奈,而且各有各的苦衷,因此,她们的命运维系着人们的美好期待。女性是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而现实粉碎的是她们的爱情梦。“小三儿”终于在一个海归的生活里演绎出一段凤凰涅槃式的时尚风情;在浪漫的寻爱过程中,海归终于“推着”美人归。“小三儿”的花絮似乎不全是生活中的点缀,而是情感中的沧桑与流放。
有人说,一部电影总能看出导演的影子和思维状态,在《非诚勿扰》中,也有着强烈的冯氏风格:虽说海归口无遮拦,但从不释放越过道德底线的冲动;虽然总是故作轻松地调侃,却掩饰不住骨子里的似水柔情;即便是所谓伊人以身相许,也须是灵魂上先接受洗礼获得重生。冯小刚的贺岁喜剧一旦合乎生活中的思维逻辑,就不可避免地演绎成邬桑独自驾车归去的那首抒情曲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