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刊萃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2 13:0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初“词史”观念的确立与建构  张宏生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陈维崧提出的“词史”观念,借鉴了宋代以来关于“诗史”的理论探讨,适应了清代词学复兴的大趋势,同时也成为清代词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词史”理论及时总结了明遗民的创作经验,将词赋予存史与补史的意义,富有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史学文化观。它不仅顺应了清初词坛尊体的大趋势,而且试图反思历史。而清初大量的以文为词的现象,发扬了苏轼、辛弃疾的创新精神,则与这种理论互相呼应,成为它在形式上的重要支撑。和以往词学的发展相同,“词史”理论也是向诗学中寻找资源,但却与当时诗学的探索同步发展,使得词学原本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变,也使得词进一步在整体意义上具有了更深厚的抒情诗内涵,因而具有崭新的时代特点。
  论清儒经典诠释的拓展与限制
  郑吉雄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人与宇宙始终为相即相融的关系,在诠释的活动中,主体客体始终无从分离,儒家经典的汉学解释和宋学解释,均不例外。以此宇宙观为基础,可以了解到宋儒对于先秦经典中生命与宇宙一体的奥义有着瑰丽而深邃的阐扬,但却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而清儒不仅注意到经典语言作为身体及义理实践的桥梁,而且了解到“语言多义性”的奥义,并将宋明儒诠经忽略语言的偏失扭转过来。儒家经典的汉学解释和宋学解释长短互见。最后作者提到,儒家经典传统是跨越千百年时代交替的有机生命体,随着不断继起的新诠释而持续发生转变与发展。
  唐宋时期经史典籍中的音韵训诂与文献考订
  张民权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根据古人诗文用韵情况整理历史文献,是考据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自隋唐以来,一些经师学者在为经传史籍作注释时,就谙知此术。而宋代古音学的发展,更是促进了文献考据学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学者在治学和研究中,能够以古音研究运用于文献考订之中,如吴棫、朱熹、方崧卿等人在研究《尚书》、《诗经》等文献典籍时就是如此。本文从研究隋唐人经传注疏中的音韵训诂出发,介绍了唐宋时期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作者认为,努力发掘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其中得失,做到借鉴吸收,将有助于我们现代文献学和音韵学的研究。 (张书慧 辑)
  《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43 , Processed in 0.0694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