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寇学臣先生题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4 11:5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09-3-14 12:58:12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补注/我友寇学臣先生简介

寇学臣,别署品墨斋主,1969年生,河北青龙县人。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河北省青联常委,石家庄市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二十年来,潜心钻研书法艺术,软笔与硬笔兼施,理论与实践并进,取得累累硕果。先后在《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书法作品和理论文章600余幅(篇),出版有《书法涉步》、《书法教育学引论》等专著、教材20余册。论文荣获第二届国际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优秀奖(澳门),作品入选首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首届中国-马来西亚书法作品交流展,百名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全国艺术硕士优秀作品展,荣获第五回国际书画审美大赛金奖。
  由于成绩突出,先后荣获“石家庄市青年拔尖人才”、“石家庄市十大杰出青年”、“河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河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并荣立市政府二等功、省政府二等功。
3#
发表于 2011-10-19 18:46:35 | 只看该作者
(求知堂)书法美学散步——线条美 寇学臣 1400[编者的话]
中国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林语堂先生就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书法艺术的美是多方面的,线条美,墨色美,节奏美,造型美,章法美,气韵美等等,都是书法艺术美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学期,本报特邀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教授,从基本的审美规律出发对书法艺术之美进行讲解,以求使同学们初步领会书法艺术审美的奥妙。

线条是构成汉字书法的基本元件,书法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线条的变化来完成的。历代书家笔下所呈现出的长短、粗细、方圆、曲直等各式各样不同的线条,共同演绎了我国辉煌灿烂的书法史。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其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这些净化了的线条,如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
线条审美的首要特征是力量美。从表面上来看,这种力量美又可分为壮美和秀美两大类。毫无疑问,颜真卿的书法(见图一)线条是壮美的杰出代表,这种线条如“锥画沙”,似“屋漏痕”,其丰壮厚实的笔墨线条所构建出的四角成方的结构,着实给人以力量感和安全感,让人顿生敬畏之心。审视这样的作品,每每让我们联想起运动员那发达的肌肉,或是故宫大殿内一根根擎天立地的石柱,雄浑朴茂,结实厚重。还有许多作品,其外在的线条表面上相对纤细、清瘦了些,但依旧充满飒爽风姿,而绝无弱柳扶风之态。初唐书法家褚遂良,其代表作《雁塔圣教序》(见图二)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在许多人看来,这件作品中的每个字都好似“美女婵娟”,是那样的清新动人。但同时,那飘逸流动而又劲挺的线条,正如敦煌壁画中飞天身上的飘带,使我们领悟到它不仅是自身力量的一种展示,同时又是连接其他力量的枢纽。
书法线条的力量美主要是通过“涩感”来追求的。所谓“涩感”,就是点画的似乎克服阻力挣扎前行的表现,给人心理上的一种力量。恰似一叶小舟骤遇狂风暴雨,而执桨之人毫无畏缩之举,依旧鼓足勇气和力量前进,展现了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
线条审美的第二特征是节奏美。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书法用笔所强调的轻重徐疾、抑扬顿挫,正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一样,极富节奏感,能引发人们从心底产生一系列美好的情感。具体说来,有些书法作品节奏较大,而有的则比较和缓,如果把前者比作交响乐的话,后者则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了。以唐代张旭所做的草书《古诗四帖》(见图三)为例,其用笔迅疾、沉着、痛快,如黄河壶口瀑布在奔腾咆哮,通过线条大量缠绕,处处造险营势,却又通过巧妙的穿插来平抑气氛。通篇真气弥漫,气象豪迈。置身其中,我们的神经是紧张的,情绪是高亢的。这就好像大家在一起合唱进行曲一样,虽每个人的音量和音质有大小强弱之分,但由于大家自始自终都以精神饱满、气志昂扬的姿态出现,所以能使听众从中真切的感受到欺压曹营百万兵的势态。相比较而言,赵孟頫的行书作品(见图四)却恰恰相反,其用笔节奏平缓,字形妍美之极,让人从他的笔墨气息里读到的始终是不激不厉、平正中和。正因为如此,他的字也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忽视线条节奏乃至没有节奏,笔画如一根根火柴棒堆积在一起,毫无生机,更不用说情感和生命力了。
对线条美的理解和把握,是书法学习的基础。掌握了欣赏和学习它的方法,才开始迈入书法艺术的大门。
4#
发表于 2011-10-19 18:48:01 | 只看该作者
(求知堂)书法美学散步——造型美 寇学臣

如果说我们平常书写是为了实用交流的话,那么上升为书法艺术高度就要有审美追求了。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追求呢?答案就是一个“变”字,这突出地体现在汉字的结体和造型上。简单的点画线条在书法家的笔下,通过张驰变化、向背呼应、穿插交错、疏密大小以及点画间的比例布局、均衡协调等手段,共同组成一个个单独的审美个体,既合乎书写的一般规则,又富于自己的变化,使书法作品含有了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
书法造型美的首要特征是“因时相传”。通俗地讲,就是书法造型受时代审美特征和个人审美习惯及人生阅历的影响。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过:“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这句话一语中的地说明了时代审美特征和书法造型构体之间的重要关系。如唐人的“尚法”,在书法整体审美上比较趋于理性化,书法造型上突出表现为平正。同时,既然作为一门主观性很强的艺术种类,书法艺术自然带有作者的个性印记,如明末书法家徐渭,毕生坎坷,受这种人生经历的影响,其在书法结体上异乎寻常,狂肆大胆,随性而为,让人有惊心动魄之感。(见图1)
书法造型美的第二个特征是“和而不同”。即书法造型要做到同字异体,而无不和谐。同一幅作品中出现多个相同的字时,造型要力避单调雷同。说到这里,我们自然又想到《兰亭序》,在这件作品中,虽然同时出现了20多个“之”字,但被王羲之演绎得各具风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下面我们以唐代欧阳询和宋代黄庭坚这两位书法家的作品为例来具体说说书法的造型美。欧阳询是我国古代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最能代表其书法成就的,一般公认是其晚年所作的《九成宫醴泉铭》。(见图2)走近这件作品,我们感到一股险劲俊秀之美。再仔细观之,其结体内紧外松,左敛右放,方正中显端庄,平正中寓险绝,真正做到了美而不俗,秀而不呆。置身其中,我们仿佛目睹流星划过夜空,忽而又融入静谧的宇宙,使你惊觉,却并无恐惧。而黄庭坚作为宋四家(苏东坡、米芾、蔡襄)之一,他的书法则永远是力量的一种展示。其书法造型的突出表现是:整体字势大多是放射状,中部收的特别紧,而前后左右的笔画处理的特别舒展。以其《东坡黄州寒食诗跋》为例,我们看该帖的首字“东”,(见图3)如果把其中的“田”想象成中心城市,那些向外部舒展的部分不正是其所属的卫星城吗?据黄庭坚自述,其早年学书20年之久而无大进,至入蜀见三峡船夫执桨划船遂有所悟,终获突破。我们可以按照他的描述发挥自己的想象,每个字不正是船夫在撑船吗?如以船头所处的位置为中心的话,那么夸张放射的笔画自然就是其手中的桨了。
综上所述,一个书法家对汉字结构造型的认识,是建立在其对生活观察和认知角度之上的,现实生活中一棵树的姿态、一条河的流向,都有可能成为书法家组建点画的灵感所在。这就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这样再来欣赏书法的造型美,你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5#
发表于 2011-10-19 18:49:28 | 只看该作者
(求知堂)书法美学散步——章法美寇学臣
当一幅书法作品完成后,留给观者的第一印象毫无疑问便是它的通篇效果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章法”。单个字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处理不好整篇字的合理布局,那再精美的点画和结构也是徒劳。如果将线条美和结构美比作一件书法作品的局部美的话,那么章法美自然就是作为整体美而存在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书法艺术的审美也不例外。
通常说来,书法章法有三大要素,即正文、落款和印章。在这其中,正文无疑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余二者为辅。恰当的处理好单字以及组合的各种关系,做到字与字之间疏密得体、顾盼生姿,进而成功地展现出通篇的气韵和节奏,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书法章法的基本要求。虽然统筹书法章法时如疆场作战一般瞬息万变,但这个基本要求却是书法创作中恒久不变的法则。
书法章法以三大要素为支撑,同时又会受到幅式、字体、排列方式和书家个人独特审美情趣的影响。自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时期的书法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创作幅式,常见的有中堂、条屏、对联、扇面以及长卷等。选择任何一种不同的幅式,都需要书家在章法上做出相应的安排。以明代书家董其昌的五律行书扇面为例(见图1),就其章法说来,正文依扇面之弧式,有行有列,凡奇数行四字,偶数行两字,偶数行之下的大量留白和宽疏的字距和行距,以及偶尔出现的牵丝萦带,带给我们自然平和的审美感受。作者通过精心布置,在一个小小的扇面上,充分展示了他处置章法的超强能力和对章法美的深刻体悟,很是值得后人借鉴。
幅式确定之后,就应该考虑正文的字体和排列方式了。同样的幅式,不同的字体,在章法处理上也是大相径庭的。就楷书、隶书和篆书来说,一般采用横竖成行的排列方式。由于这三种字体具有结字严谨、字形规整的特点,进而决定了其字距与行距匀整的排列特征,横有行、竖有列、井井有条、美观大方。
和这些正书有所不同的是,行书和草书则往往采用有行无列和无行无列的排列关系。有列无行的排列模式在书写时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较近,行与行之间的间距较远,甚至行与行之间可用竖线进行分割。在这种排列方式中,追求的是参差错落、姿态活泼的艺术效果,孙过庭的《书谱》(见图2)就是这种样式的典范。无行无列的排列一般只出现在较为率意的行草作品中,由书家创作情绪所致,而不受行列关系的限制,字形极为夸张,上下左右任意驰骋,错错落落、浑然天成,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傅山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由于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品性,导致他在书法创作上营造出独特的书法章法,为丰富和拓展书法的章法美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当然,影响书法章法的因素和欣赏书法章法的角度还有很多,我们以上所谈的不过是其中的几点而已。书法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那么作为其创作主体的书法家们自然就是这场歌舞的导演了。作为欣赏者,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去挖掘它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优点,然后加以消化吸收,使自己身心得到充分愉悦的同时,也能领会导演们的良苦用心。
6#
发表于 2011-10-19 18:51:07 | 只看该作者
(求知堂)书法美学散步——意境美
寇学臣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自然绕不开对意境美的探讨。书法意境是指书法家的主观思想在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审美意象。人的感情丰富,个性迥异,所形成的书法作品风格也千差万别,透露出来的意象之美也不尽相同。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引起观赏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靠的也正是意境美的力量。影响书法意境美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书家本人学识修养、书法创作机缘及书家生命历程等等。
古语讲,“人各有志,所规不同”,这在书法创作中也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一个人品行和学识的高低,往往都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个非常有名的“元四家”,他们分别是黄公望、倪瓒、吴镇和王蒙。作为画坛高手,他们的书法也堪称一流。尤其是倪瓒和吴镇,倪瓒擅长小楷(见图1),吴镇则以草书闻名于世。他们均生逢元末乱世,学识渊博,品行孤高,隐居山林,不与世俗同流。所以他们笔下的作品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很自然的就流露出了名人逸士所独具的旷达高远的韵致,极为耐人寻味。
书法意境美还受书写机缘影响。书法艺术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还是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无一例外都是天赐机缘的产物。试想,如果没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那场兰亭雅集,王羲之很可能永远不会有意识的去整合和阐发自己的人生观,也就不会顺势写下《兰亭序》这样的千古美文,更不可能营造出其意境之中的大同之美。循此思路,《祭侄稿》和《黄州寒食帖》的诞生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彼时、彼景、彼情的有机交融,又怎会催生这些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除了技法上的相对完善外,更重要的是以情胜,以韵胜。一旦脱离了当时的情境,其独特的神韵之美自然也就无法寻觅了。说到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羲之事后又重书多遍均没有达到原作的高度,苏东坡同样内容的作品也相对平平,毫不出众。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对于一个书家来说,随着其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的不断丰富,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所折射出的意境之美也是大相径庭的。以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例。从传世作品来看,其早年之作多以碑体楷书的面目出现,且用笔结体皆典雅纯正,营造出雍容祥和的意境之美,这自然和他当时的生活背景和环境大有关联。而这一切都在其出家之后发生了改变。出家之后的弘一法师摒弃诸艺,却唯独保留了书法。其后的作品虽然仍属楷体,但却明显抛弃了往昔的方笔峥嵘,代之以圆融冲和之笔,最终成功完成了其书法由“入世”到“出世”的蜕变。这一时期的每一幅作品,都犹如菩提树下的一方净土,无论我们任何时候去近距离的接触,它们仿佛都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也许就是心灵的距离。(见图2)而其留在人间的绝笔“悲欣交集”更是将这种距离延伸到了极致。在这幅去世三天前写就的作品中,大师一反平素的严谨,信手为之,尤显生机勃勃,这也许就是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对佛法的参悟和表达。

作为一个欣赏者,想要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每一幅书法作品,就必须使自己的思维深入到其作品所升华出的意境里。当你神游其中时,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无形的“生命”都是真诚的,跳跃的。而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有无言的沟通,去真切的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和伤痛,进而还原出那些已经消亡或正在存在的真实生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5:36 , Processed in 0.07019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