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是个混乱的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5 19:3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学”是个混乱的概念
作者:李零    文章来源:《传统为什么这么红》  
  前一阵儿,国学网选国学大师。尹小林问我,哪些人算国学大师。我跟他说,举国若狂谈国学,大师不大师,暂且搁一边儿,咱们先得问一下,什么叫国学?
  国学是个混乱概念。

  什么叫国学?研究中国的学问就叫国学吗?不是。第一,没有西学,无所谓国学,国学是对西学而言,郑玄不是国学家,戴震也不是。第二,人家外国有汉学,同样研究中国。比如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很牛。汉学不能叫国学。他们从周边国家讲中国边疆,从中国边疆讲中国内陆,比世界眼光谁大,比精通语言谁多,我们的大师(如陈寅恪),毫无优势可言。当时,五大发现,全和外国人有染,真让国人气短。陈寅恪、傅斯年,他们到外国干什么?就是出去偷艺。他们心里,全都憋着口气:人家看不起,暂时不说话,三十年后,再与他们争胜。

  我的看法,国学虽刻意区别于西学,但实质上是国将不国之学。它跟西学争胜,越争气越短。新学,就连国学家也学,即使最最保守者也学——明着不学偷着学。大家要找原汁原味,几乎没有,其实都是不中不西之学,不新不旧之学。所谓大师也很简单,全是推倒重来,白手起家,创建各门新学术的人。

  现在,一般人的印象,读古书就是国学。比如章太炎、黄侃,杨树达、余嘉锡,还有钱穆,这样的人才算国学大师。如果这才叫国学大师,很多人都不能算,国学的阵容很可怜。

  我的意见,近代学术,有些太新,不算国学,最好归入西学;有些太旧,也不算,最好归入清代学术。比如考古学(archaeology),就是地地道道的外国学问,绝不是宋人讲的考古学;还有历史比较语言学(philology),也是地地道道的外国学问,绝不是清代的小学和考据学。李济、夏鼐,不算国学家;李方桂、赵元任,也不算国学家。

  大家说的国学,很多都是不新不旧之学,什么算,什么不算?标准很难定。如所谓罗(振玉)、王(国维)之学,材料是五大发现,全是新材料,他们和法国、日本的学者有不少交流,眼界也很新,这种学问,大家叫国学。但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算不算,好像不算(地理系,现在归理科)。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算不算,让哲学系一讲,当然算,特别是近代尊孔的名人,更是绝对没跑,肯定都是国学大师,就连释道二藏也算是国学。

  大家都知道,史语所的,是用考古学改造传统的经史之学;是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改造传统的小学和考据学。这样的学问,都是不新不旧。还有清华国学研究院,所谓国学也是不新不旧,有些还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学。

  现在,最奇怪的是,连季羡林都成了国学大师。人家自己都说不是,好事之徒,还要把这顶帽子扣在他的头上。这也反映了国学概念的混乱。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6:25:04 | 只看该作者
国学·汉学·中国学·华学

来源: 联合早报
面对他者,我们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研究学术的人,喜欢高举“必也正名乎”的大纛(dao,第四声),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反复“正名”的结果,往往把看似单纯的事物弄得复杂不堪。
“定义”一个名词或一个概念,就可以写一部书,一部学术发展史。
“国学”、“汉学”、“中国学”、“华学”,对大众而言,都是指中国的学问。
学者会追究:“中国”指什么?“古来”的时间限度?怎样才算“学问”?
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已经区分了“自我”与“他者”,从固守自我,“师夷长技”来从事改革建设。
就像日本把日语称为“国语”一样,“国学”这个语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东亚,受日本的影响(例如梁启超想办的《国学报》),转变了它“朝廷太学”的教育机构及制度性质,成为国家意识之下的新产物。
由“一国的学术文化”而相应出现“国故”、“国粹”、“国渣”等等褒贬不一的词汇。对“国学”一词的质疑或拥护,显示了学者的知识立场与学术态度,殊途同归的是,关心国学、讨论国学、参与国学,形成“一国学术之兴亡即国力之盛衰”的集体思维,甚至认为“国可亡而学不可亡”。宋儒“为往圣继绝学”的主张,是惟恐学之断灭;而20世纪风雨飘摇的中国,“学”则更有“救亡图存”的寄托。
也如同“国学”的意思偏离其本义,原来指称汉代的学术与治学方法(与“宋学”相对)的“汉学”,在19世纪末(1882年)成为Sinology的中文译名。Sinology的语源,又与日本把中国称为“支那”有关。
汉字的“中国”或“清国”,换成音译的“支那”,是日本从语义属性转向语音属性的实例之一。从字面图象式的认知,转为声音式的符号。使用汉字的“中华”或朝代名称如“唐国”、“清国”,是站在汉字的系统里思考;而“支那”则带有他者对中国注视的目光。
1907年京都大学狩野直喜等人成立的“支那学社”,以及其后1920年的刊物《支那学》,确立了“支那”与中国在学术上的关系。原来属于日本古典文化教养的广义“汉学”(指汉字书写的典籍及学问)中有关中国的部分,以及针对中国的研究被独立出来。
20世纪中叶,“支那”被染上军国主义色彩,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禁止使用“支那”一词。
比“支那学”还适用的“汉学”,用以指称中国以外的学者对于中国的研究,进而把研究的范围从古代扩展到现当代,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比“汉学”还能包容新的学科,例如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海外华人等等。
从“支那学”、“汉学”到“中国学”(或“中国研究”)也俨然揭示了学术重镇的地盘移动,从日本、法国到二次大战以后的美国。比如:以哈佛大学费正清为代表的中国研究风潮。
那么,“华学”又是什么呢?
有的学者认为“汉学”的“汉”字太过种族取向,或局限于汉字典籍;“中国学”又有政权国家意味以及地理区域性,不如用“华夏”的概念统摄一切。“华学”包括蒙学、满学、藏学,源于俄罗斯,受到饶宗颐先生的支持,有《华学》学刊倡导之。
近日读刘正先生《图说汉学史》一书,收获与迷惑兼之,遂有感而作本文。
若要问我归根结底,我想说:
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不能减损她的美丽。

(作者:衣若芬 南大中文系副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2:35 , Processed in 0.0929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