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任务的变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2 20:0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任务的变革
作者:顾泠沅   
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成为明显的趋势。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最为关键,他们提出口号说“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成为学校内涵变化的两个聚焦点。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准,如何做到呢?分三个部分阐述。
一、教学观如何转变?(知识、学习与教学观的转变)
因为当今社会,人们对知识、学习的看法观念有了转变,导致我们传授知识的教师在教学观上必须转变。
(1)知识与学习

知识有多种分类方法,但我们总是觉得“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因此,按照知识的外在化程度来分,可以分为①书本知识(即可用话说出来的知识)②默会知识(不可言传的知识)。这就像布朗博士所说“知识的冰山模型”(这个我们学文学都知道,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这个布朗所说的和他异曲同工)。浮于海面上的小部分即为明确知识,它告诉我们事实和原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淹没于海面之下的,就是默会知识,它要求我们理解和领悟,解决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前者很重要,它的特点是①可编码,有系统;②可传递,能共享;③可批判,能反思。而后者则比较特别,它具有个体性,每个人的理解和领悟都不可能一样,这存在于每个人的个人经验,获得它必须要嵌入实践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在做中间才能表现和培养。就好比吃饭。这种知识的发现,决定了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有实践活动这一块,有的东西是讲不会的,一定要自己动手做。(其实,我们早就不知不觉的用了这一点,比如写作文,一定要自己写才知道写作文是怎么回事,你说我举例恰当吗?)
(2)教学观的转变
1.教学是两组主体间复杂的作用系统
历来,哲学上都认为,一组矛盾中有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组成,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即为矛盾的主体,那么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呢?究竟谁是主体?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那么究竟怎么理解这种说法?其实,教师学生都可以看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主导的主体),他的作用对象为学生;学生是发展性主体,其作用对象为其自身。这两个主体,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两组主体的存在,要求老师必须既尊重学生又要求学生。前苏联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经典,“①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②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这两句话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比如,没有要求的尊重即为放任;提要求要尽可能多,但要具体,要切合学生个人实际,要能起到作用。
师生是平等的,但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2.学习是多种不同影响的共同作用
教育越来越走向学习,education→learn;而学习具有分布式结构,“巨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合作的时代”。在这种学习中,讲授不能丢,个人研究不能丢,群体的合作交流不能丢,情境式的活动也不能丢,但在这些学习中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极端。在主导原则下取得新平衡是关键。
教改实践要有不走极端而达到顶尖的集大成的智慧。看看下表不知能否清晰。
现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希望怎样打破旧的平衡
西方国家出现过的偏颇
我们希望中的平衡兼顾
光有概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来教学
概念和技能不能落实
平衡基本技能、概念理解、问题解决
学生对学科不感兴趣
以兴趣为出发点
知识不总是好玩容易的
平衡长效核心知识和学生活动兴趣
不重视应用
重视知识的应用
应用情境混乱使新知识难学
对应用情境要做合理的教学加工
不重视合作
强调合作
依赖别人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弄清楚什么情况下合作才有效果
3.现代技术提供新的学习平台
①使学习情境空前丰富
②使个别化学习出现新前景
③更重要的是能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呢?这一点从下面四个方面理解:
a.思考的基础不单是语言,表象亦可思维,形象和屏幕的表达,一图抵千言;
b.推理不单是逻辑推理,不单是知道结果推出原因;现在更注重强调从手头丰富的资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而资料的可信度也显得更为重要。
c.学习不单是听讲,研究、发现、实验亦是。
d.学习的价值不单是传承,要体现知识的创造和共享。
二、教学任务的改革现状
(1)教学任务的分类(教学任务三维结构)




教学方式

高为教学水平(从低到高为记忆——解释性理解——探究性理解),长为教学方式(分为接受式(空白部分)和活动式(斜线部分)),宽为教学内容。
从这个三维图(取一个横截面)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水平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2)教与学的方式

1.接受式:这是主流方式,但层次高低可用机械式灌输和启发式来区分。如何判断是否是启发式教学呢?就看学生的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否是合理和实质性的。如果不能找到知识的固着点就是不合理的,如果只能重复老师的话就不是实质的。
中国的优秀教师其实在教改中有两个亮点,其一:合适“潜在距离”的铺垫是成功的奥秘;其二:不断设置障碍,严格的“变式训练”是有效手段。但一般老师很难把握这个度,优秀老师能找到合适的距离,既不远也不近,但一般老师则只知道把新知识剖碎,分散难点,嚼烂了喂。

2.活动式:接受式能让学生的分数提高,但高一级学校会反映出学生后劲不足,怎么解决学生“笨”的问题?早在《礼记学记》中,我们就知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开展尝试探究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
   
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接受式和活动式互相补充,合理结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8:09 , Processed in 0.0658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