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进行到底
―将童年的欢乐还给孩子
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张化万
我很赞同这样一种思想: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它追求一种自由创造的精神,平等的精神,非功利的合作精神;追求一种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它成为儿童快乐的来源和本质。它启迪儿童智慧,释放活力,发展自由创造的努力。它照看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和本真。
让儿童在玩中学习,把玩进行到底,是我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尊重儿童心智发展规律,让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互动,让儿童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贯通。让学生在“玩”中经历体验,把原本陌生的、外在的似乎与己无关的言语材料、认识和知识变为自己可以感觉、交流的东西,并慢慢将这些变成生命的一部分。小学语文只有拨动孩子的心弦,让他们的心和文本人物的心一样跳动,才会在课堂留下天真无邪的笑,流出真诚自然的泪,获得美的熏陶,得到人格的真实塑造。
童年应当是欢乐的。欢乐的童年离不开孩子们的玩。
一、在玩中赢得童年的欢乐
1、玩不仅是儿童的特权和天性,更是儿童享受生活的一种有意义的状态。
对于儿童来讲,玩的积极意义大于它的休闲意义。假如确认休闲是人正常的权利和生活方式。那么童年是一生最该玩的年段。好多电脑高手、赛车冠军、模特、航模等等的获奖者都是“玩”出来的。老祖宗“游学”的学习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羽的《茶经》,苏轼的《石钟山记》,徐霞客的《水经注》也离不开“玩”的成分。
亚里司多德说过:“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英国的下午茶喝出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专家学者在思想放松的前提下,漫无边际地闲聊,常常可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往往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撬动深藏的那根神经,勃发研究的进程。牛顿从剑桥回到乡下的家里休息时,在苹果树下,由坠落的苹果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如果说成人的闲暇不等于玩。那么儿童闲暇生活的中心内容必定就是“玩”。儿童的玩和专家的闲暇在一点上是相通的,就是让孩子们“在思想放松的前提下”,进入无意学习的状态,“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撬动深藏的那根神经”,获得一般状态下的课堂所无法享受的学习生活,获得更高的生命价值。
2、玩不仅是儿童的特权和天性,更是儿童认识世界活跃而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就好像婴儿用嘴接触周围的世界,认识妈妈的乳房。幼儿就是从大量的玩耍中认识了世界、学会了母语,学会了交流!儿童对大自然、对小伙伴、对周围生活世界和间接世界――也是可以通过玩获得的。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儿童六大解放“1、解放大脑;2、解放双手;3、解放眼睛;4、解放嘴巴;5、解放时间;6、解放空间。”我想在孩子们玩的时候,可能是实施得最理想、最自然的时候。
玩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对于儿童来说玩和学本来就是一体化的。玩可以让孩子们多角度去认识世界,从而获得自己的“文本”理解,能够得到关于事物的多方面信息;玩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各种知识、技能、情感体验,并将此运用到生活中去;玩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形成“换位思考”的人生态度,建立一个客观的世界观。
2002年圣诞节的前,我去天长小学上课,问:谁能做到鸡蛋从四楼掉到一楼,鸡蛋壳完好无损。孩子们张大惊讶的嘴巴,个个兴奋异常。我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动脑筋,想办法,做实验。明天把成功的实验介绍给同学们。期末复习,几乎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是超常负担和辛苦的。突然给一个玩的机会。拿着“鸡毛”当“令箭”,放开手脚,大大方方,高高兴兴地玩了一回。第二天上课,当孩子们拿出各式各样独创保护脆弱鸡蛋的土装置时,孩子们的得意和自豪显形于色。获得了真真切切地印象,激起真切写作的热情。孩子们说:“这是张老师送的圣诞礼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生活的享受。” 将语文学习与玩小实验结合起来,学生独立实验探究在先、自主习作在后的程序变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以往学习总是教师在投入,家长在投入,常常少了儿童的投入,面对着他们看着书本漠然的表情,面对着他们面对课堂无奈的表情,怎么能想象以后如何去面对获得各种知识、技能、情感体验,怎么要求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
如果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玩的意义和功能,安排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学了做。就有可能获得比以往多得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孩子就能获得更多的业余爱好,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寞、空虚和无助。
让孩子们投入地玩吧,让玩成为孩子们获得成功的起点。
二、在玩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真切的认识
1、玩可以激活儿童学习的潜能,获得学习的愉悦。中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宜集中,好动好奇,专注学习的时间很短。语文课堂引入儿童喜闻乐见的“玩”,进行精心编设,一切都会发生令人惊讶的变化。
一年级的识字课。老师设计《闯关识字,到哪咤家做客》的游戏。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主动积极而有效地学会识字;给生字找朋友――组词;为家乡的小河打捞赃物――把错误的音节剔除。人性化的游戏教学过程的展开,改变了儿童在课堂的生命状态。一年级孩子专注学习的时间一般不会超出10—15分钟。可是那节课上,孩子们自始至终地兴奋地学习、做着闯关识字的一道道游戏,不倦地认读玩乐着,人人都争取能到哪咤家去做客。这就是“玩”使识字学习增添了乐趣提高了质量。
《吹鸡毛》是三年级的玩玩说说课,让孩子们在课堂里吹鸡毛比赛。“吹鸡毛的预备姿势什么样?鸡毛怎么飞过来的?吹鸡毛的同学是什么样的?”围绕三个问题,孩子们课堂里边玩边说。精彩的发言,神采奕奕的表情,谁又能说作文难,说话难,学语文难?可退一步想,把吹鸡毛这个游戏再变为老师写作目的教育,变成写作知识技巧的传授,还能看到这情景吗?
2、玩可以激活体验和表达的激情,获得生活的乐趣。
玩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获得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最基本手段。玩可以使孩子们回归生活之中,放开他们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绪,真情实感便宣泄而出。孩子可以在玩中获得快乐,学会遵守规则,与人交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孩子也可以在玩中体验学习生活的乐趣,学会语言表达的技能,让心智得到充分发展。
三年级有《洗手帕》的习作训练,要求学生把洗手帕的过程写清楚。我要孩子们每人都玩一次洗手帕,孩子真实经历过,记忆自然会深,习作会方便;孩子也会在比赛洗手帕的过程中,尝到劳动和表达的快乐。
有了“玩”,两节作文课孩子们洗得不亦乐乎,说得不亦乐乎,写得不亦乐乎。印象深了,还萌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减少了写作障碍。假如不让孩子们人人动手玩一下“洗手帕”,只是按写作的知识要求,按部就班地去指导教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儿童生命的意义会少了点什么?
3、在玩中获得真实信服的认识,促进价值观的提升。
教育离不开灌输说教。但在自我实践中感悟到的认识,远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让孩子们在最熟悉和最喜爱的玩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一定会显得更自然,更有成效。
不少孩子在养蚕过程中做过傻事。可也就是在做过傻事后,他们获得的那份认识却变得十分美好和珍贵。男孩发现蚕在蜕皮。他为了结束心爱的蚕宝宝的痛苦。他帮助蚕完成了蜕皮。可第二天他帮着蜕皮的蚕宝宝不是死了,就是奄奄一息。当家长告诉他,蚕蜕皮是它自己生长的一个过程,你帮它早蜕皮,其实是害了它。孩子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们会蒙蒙胧胧地想到。蚕宝宝的许多事都必须要自己完成,我们更不能什么事都靠爸爸妈妈。
教师在学生在玩中融入的教育真挚亲切,会促进儿童价值观的升华。
三、在玩中合作探究,发现奥秘。
1、在玩耍中,让儿童自觉和快乐地探究发现。
孩子的学习方式有许多,接受、模仿、探究。儿童的玩让学生快乐自觉地探究奥秘,获取知识和本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新的“玩儿”是一个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过程,一个儿童、伙伴与对象高度互动的交流过程,而这些正是我们教育改革苦心孤诣所追求的。
有个男孩设计一个“实验”,认真玩了三次,看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其实这没有什么科学意义。意义在于好奇心引起的玩乐中,孩子在实践探究的学习方法。
玩,让学生亲身探究到自然的奥秘,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春天,花生米放到小杯子或小碗里,看看花生是什么时候发芽的?选择两个等重的苹果,一个削皮,一个不削皮,观察24小时后,两个苹果的重量和外表有什么变化?学生日记中这样写道:“爸妈总说玩不好,可我在暑假里玩得真开心,不仅因为我玩的项目多,而且我觉得玩的好处很多。我在玩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还掌握了一些本领。玩不仅开心,还能陶冶情操呢!我真是玩得有滋有味。”
让孩子们用玩的方法来学习,对老师们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理念正确,准备工作还要做得非常仔细。老师都要先去“玩”和体会。 “玩”是点燃孩子智慧火花的引火石,我们又怎么能不在“玩”字上多做些文章呢?
2、“玩”让教师成为学生平等伙伴,走进学生心灵。
“玩”使我们有可能成为儿童平等的玩伴,找回快要丢失的童心,唤醒真实的情感,去走进学生的心灵。玩,让我们忘记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教育,开始真正平等的师生对话,实现心灵碰撞,激活学生的潜能,唤醒真实生活的记忆,释放深藏的情感。
《捏鸡蛋》上课时让孩子们捏鸡蛋,比比谁的力气大。结果不管是小个儿还是大力士,个个面红耳赤,踮着脚伸着脖子还是捏不破。我接过手,两只手指一用力,“啪“的一声,蛋破了。这时孩子们都想知道为什么。于是,我告诉学生《捏鸡蛋》课文就能回答你们的问题。学生们仔细一读,发现书上记捏鸡蛋的过程、气氛、人员都和刚才教室里发生的一样。
玩,让学生发现文本的意义,玩,成了学生成长的维生素。
四、在玩中激活儿童的潜能,促进发展。
1、 玩创造儿童乐学的境界,启动智慧,释放活力,激活语言。
最可怕的是把儿童不当做儿童教,把儿童教育成了无童趣的老头。我们应当处处把学生当做儿童,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天真和多彩,获得生命、情感、思维、语言等最优的综合发展。教育应当是最人性化的活动。
许多父母训斥孩子的口头禅是:"就知道玩,还不赶快去学习!"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过于理性,动辄是学习的大道理。小学生是感性的,四个现代化和10几年后的未来,太遥远,他们一般不会有感觉。孩子们在玩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的,眼睛里会透着智慧的灵气,迸发个性,常常会忘记学习的压力,忘记课堂的紧张,不会意识文化传承的沉重,学习的负担,情感升华的艰辛。小学生没有意识到在学习,效果常常会特别好。
2、玩激活儿童的情绪回忆、生活经验,接受知识,积累语言。
要四年级学生在对金鱼进行身体检查。孩子们诧异地问:“这怎么量呢?”我调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盘秤到电子秤,学习电子秤的使用,沉浸在称金鱼新玩法的愉悦情境里。下课铃响起,孩子们感叹:“怎么两节课这么短啊?”玩创造了无意学习的境界,让孩子们真切体验学习的快乐,在精心设计的游戏中,价值在渗透,知识在运用,能力在提高。孩子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各种各样的“玩”。他们会从玩中发现自我,思考解决玩中发生的问题。玩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提供了孩子们学习和了解自己的途径。
3、在玩耍中,动态生成的教学促进儿童个性的成长。
2003年“西博会”,我上《我发现》,再次利用玩,释放学生的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变成探究和创造的场所,让动态生成的课堂促进儿童个性的成长。
《我发现》是要学生利用讲台上的东西来自主设计玩儿,发现空气的有关知识。孩子们七嘴八舌想到不少玩法。把气球拿下来吹,再放回“天平”上去,判断出空气有重量。利用水缸“扎猛子”,感受生存离不开空气。当每个学生拿起气球,竭尽全力把气球吹大,释放自己游戏细胞,看着教室上空飞舞的气球,孩子们一阵欢呼。
玩让学生的潜能释放,探究和创新更有效率。同一实验在两分钟拟题时,出人意料所有的孩子两分钟都拟了四个以上的题目,最多的竟拟了九个作文题。《奇怪的摆设》、《漫天飞舞的气球》、《空气的特点》、《从气球得到的启发》、《动手+口说=快速作文》、《激动人心的一刻》、《我真的好开心》、《笑容的展现》、《快乐的一节课》、《怪老师》、《惊心动魄的一刹那》、《开心果张老师》、《作文原来这样有趣》、《人生第一搏》、《惊讶》、《个性的作文个性的张老师》、《空中的色块》、《天平上的气球》、《空气是个魔术师》……充满智慧和激情的拟题打开了孩子们个性化作文的思路。
把玩进行到底,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最切合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语文学习的一种选择。这里说的“玩”,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儿童的玩耍。这是儿童“玩”的精心研制的放大和移植。在继续开发和研究儿童“玩”的方法和功能时,我决心把“玩”进行到底。我牢记:任何方法都有适应范围,成功的语文教育讲究整合和互补。“玩”能营造很多儿童发展的天地,但“玩”不能解决孩子们发展的所有问题。玩,不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唯一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