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钱梦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0 15:3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近钱梦龙 


  有幸走近钱梦龙老师,是在上学期我校举办的“感知、感受、感悟新课程精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年过古稀的他,目光如炬、待人谦和,谈笑中妙语如珠、举止间飘逸儒雅,确有大家风范。但真正“走近”钱老,则是在了解了他的经历、品读了他的一些著作之后。

  (一)岁月如歌

  小时候的钱梦龙,曾被老师说成“聪明面孔笨肚肠”;笨,也曾经是他幼小的心灵上一道抹不掉的阴影。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他竟创下了累计留级四次的“辉煌记录”。一般的笨孩子读书还能死记硬背,他却连死记硬背都不会。即使勉强记住,临到要用的时候,还是丢三落四地记不全。成绩当然也就差得很了。但在初中二年级留了一级以后,他的学习却奇迹般地出现了转机,各科成绩都上去了,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居然都达到了优秀。语文(当时叫“国文”)成绩尤其突出,即使是班里的几名学习“尖子”、也不敢在语文学习上跟他一争高低。是什么使他一下子变聪明了呢?

  原来,他从升入初中以后,忽然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读的是《唐诗三百首》。因为爱读,便加倍用心思去体味,并求父亲买了《辞源》,查诗中的生字、典故,后又买了一本《诗韵合壁》,通过自学弄懂了诗韵和平仄。他悟到,凡是自己喜欢、并且思考过理解了的东西,其实是很容易记住的。就这样,他每天背几首,不到半年,就把一本《唐诗三百首》全部背下来了。再后来,他又开始读词选《白香词谱》,读袁枚的《随园诗话》,之后又读《古文观止》,和当代作家的诗文、翻译作品,以及鲁迅的著作,等等。书读得多了,有时就触类旁通,并从中得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乐趣。读书又引起了他写作的欲望。从此,他开始痛下决心,向自己不光彩的“留级史”告别,他决心向其它学科进军。学习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也随着读写能力的提高而提高了。本来最怕的数理学科,也学得轻松起来。

  由此他还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课前先自己阅读教材,自求理解,到听课时随时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对照、比较;无论同或不同,都问个“为什么”,细心体会。这样,单一的听讲变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思考,既把知识学活了,又学得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初中毕业,各科成绩都达到优秀的他,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失学了。一年以后,上海解放,他到一所小学自荐,当了美术教师,不久转入中学执教初中语文,1956年起担任高中语文教师,“文革”后又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成了蜚声海内的杏坛泰斗。

  (二)潜心育人

  实际教学中,钱梦龙老师把一堂堂语文课当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去精心地雕琢、刻画;他的学生,也把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看成了自己的乐土。

  组织教学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他动足了脑筋。例如:有一次学习新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前他把十幅挂图不分次序地挂在黑板上,然后又制止了拿书准备“自读”的学生,告诉大家不要看书。上课了,他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挂图,根据每幅画的背景、人物,用自己的话分析是什么历史事件,再给各画加上标题,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好。学生觉得太难,要求看书,但老师故意不让步,最后经过“讨价还价”,允许他们只准看书十分钟。于是,像占了“便宜”似的,他们高兴而紧张地忙开了。这样,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精心构思教学步骤,课堂效率当然就高了。

  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钱老师采用的是“激励、唤醒、鼓舞”。有一次,他接了一个初二的“双差班”。第一篇作文的讲评课上,同学们拿到作文本后,发现都得了教好的成绩。平时常“吃”不及格的他们,认为老师开玩笑,老师却严肃地告诉他们:大家的作文完全符合老师提出的两项要求,得90分以上的作文,还超出了老师要求的标准。原来,这次题为《我的一家》的作文,老师写了两个要求:①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②文章要分段,家里有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提完要求,钱老师还表示:非常担心大家没能力做到这两点。在郑重宣布了评分依据后,老师又谈起了自己那段“差生”的历史,学生有点动情了。最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别小看这一次的两个要求,以后每次作文,都要提一两点要求。只要一点、一点地努力去达到这些要求,成绩保证不会比别的班差。这样,这个班出现了转机。

  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摸式,钱梦龙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

  1.“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他很早就进行过这样的实验:在两个条件大体相同的班级中,用不同的教法、在四个课时内教同一篇课文《一件小事》,以观察其不同的效果。甲班完全由教师讲授,各个知识点力求讲深讲透,语言力求生动,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记录详细,课后作业也在课内作了详细的指导。乙班采用学生自读、思考、讨论,教师只作重点指导的教法。先布置自读,要求学生按课后练习题所提示的几个方面理解课文,并提出疑难问题。各个问题综合起来,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文章中的‘我’是不是一个自私的剥削者?”进而利用学生中存在的两种对立意见,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然后以《谈谈〈一件小事〉中的‘我’》为题,写出发言提纲,为课堂上的论辩作好准备。经过周密的讨论后,再让学生按照发言提纲和讨论后对“我”的认识写成文章。

  实验结果:一个学期过后,以“突袭”的方式对着两个班进行测试,题目以《一件小事》的课后练习题为主。没有做过课后练习题的乙班成绩远远超过了甲班。由此可见,只有把学生组织到一个以“训练”为主的教学结构中去,才能实现学生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甲班虽也完成了一些作业,但学生的思维余地很狭小。乙班由学生经过自读、质疑、思考、讨论、作文等一系列训练而获取知识,学生思维活跃。

  2.“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 “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 教读式 练习式 复读式”,总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教边读或边读边教。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获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 ①以记诵为主的练习,有朗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借鉴课文写作。④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 。“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三)走近自己

  走近钱梦龙老师,会使我们更清晰地发现——每个人面前,确实都有一片广阔的天(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真正地走近自己。

  (袁海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50 , Processed in 0.0850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