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访谈】 一个没有秘密武器的特级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8 10:1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衣无缝的备课也会出纰漏  记者:您有没有记忆最深的一节公开课?您觉得它对您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李:让我记忆最深的公开课,是我在29中任教的时候,北京教育学院“高级教师研讨会”让我上的一节课。我上的是古代战争中的“淝水之战”。那节公开课我准备了很久,也自认为准备得很好,讲起来也很舒心。下课铃响,我的最后一句话也讲完了。可评课时,我却被听课的老师们泼了很多凉水,被说得这儿是毛病,那儿也是毛病,甚至说我写的司马睿的“睿”字还少写了一笔。刚开始,我很受打击、很沮丧,但马上又清醒过来,觉得自己认为备得天衣无缝的课被“高手”挑出这么多毛病、不足,应该是我的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所以那节课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就像有人说的,上课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现在每节课后我都会反思教学,为的就是更好地改进。
  面对改革我也有过困惑
  记者: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很大,一些历史老师普遍感觉不适应,您怎样看待教材的变化,这对教学又有怎样的影响?
  李:历史新教材的变化很大,把原来按照朝代顺序排列的历史打乱了,并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到一起。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太理解,感觉就是打乱了原来固有的次序。现在回过头去想,那样的想法是对课程标准理解不够。其实,任何知识都有其自身的体系,无论这个体系是我们熟悉的或者是不熟悉的。虽然固有的体系被打破了,但是它构建了一个新的体系。我们教师现在的任务是去研究、了解教材,而不是去指责、抱怨教材。
  上个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编了历史教材,在初中历史中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内容,高中历史中增加了很多理性分析的内容。当时,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刚拿到教材都很不理解。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初中教材编得很简单,老师很好讲,随机补充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学生就很喜欢。这些小故事等于是老师手里的秘密武器。结果教材重编后,小故事全都给收进教材里了。那我们还讲什么?初中老师感到很困惑。而高中老师则主要是自身的史学理论跟不上教材的变化,因为改版增加了很多对结果影响的分析,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去探讨,而老师们分析起来达不到教材要求的深度,深入分析课时又不够,所以也很困惑。但是困惑归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大家慢慢会理解,会体会这么改编教材的道理,以及它的优势和长处。在那次教材没改革之前,很多老师认为教材上有一句,上课时就必须讲一句,而改革以后,就体会到要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剪裁。我想,面对新课标教材的变化,我们同样首先要研究它、学习它、适应它,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被学生难倒是常有的事
  记者:在教学中,有没有出现过学生提问让您无法“招架”的情况?
  李:被学生难倒,那是常有的事。以前有一次上完课以后,有个学生追着我,要我讲李鸿章其人其事,并评价李鸿章。我只能告诉他关于李鸿章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至于李鸿章在具体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具体的事,我确实不知道,更谈不上评价。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他们不但要了解知识,更希望与教师平等地对话、交流,希望了解老师的看法、认识。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严重挑战,只要知识稍有不足、方法略显陈旧,就都会在学生面前乱了阵脚。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畅通,这样的尴尬情况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尽管如此,作为历史教师理应走在学生的前面,这也是我至今仍然在不断读书、学习的原因。
  记者:您怎样看待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取的历史知识对教学的影响?
  李:以前,上课时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但是,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学生,知识搜索能力很强,通过网络和书籍,他们能对历史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另外,由大众媒体制作的历史题材节目、电视剧引发的历史热,也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我的学生已经是“90后”了,他们的知识非常丰富,个性也极其张扬,敢于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把从外界了解到的知识带进课堂。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化,我非常赞成,这让一些原本似乎只属于知识殿堂的东西普及到了民间,让大家都能有所了解。至于这些广泛流传的知识,究竟正确与否,那就需要老师继续对学生加以引导。对于误解、谬传,老师一定要注意从历史观的高度加以正确引导。
  采访手记
  坐在敞亮的研讨室里,与一位久负盛名的特级教师交流对历史教学的看法与感悟,清人阮元的诗句不期然地浮现于脑中:“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李明赞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平淡却又充满理趣。学生喜欢他的课,不是因为他风趣幽默、怪招频出,而是因为他的平缓、亲和、严谨、丝丝入扣,因为别人把一句讲成十句,他却把十句讲成一句。事实上,李明赞追求的正是能让学生拥有和风细雨般的听课感受。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人是没有秘密武器可言的。他有的,只是在课下反复的思索、研究,课后孜孜以求的阅读。
  “历史本身不是人生的老师,历史教育才是人生的老师。”仅仅理解并记忆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为彼岸只为海。历史教学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是他时刻在思考与践行的问题。

  ■本报记者 张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3:31 , Processed in 0.0688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