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恢銮:走在名师成长的路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1 07:5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恢銮:走在名师成长的路上
——记昆阳一小吴恢銮老师
    素质提升,给他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和契机;素质提升,把他推向了学习的领头雁。仅仅两年的时间,他从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成长为温州市名师,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分获县市优质课、县八届教坛新秀和县名师评比第一名,荣膺温州市首届骨干教师称号。
    他开始努力做一个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积极深入课堂作研究,坚持每天撰写约500字的教育教学随笔,这种持之以恒的科研态度,在短短的两年里,参与省市课题研究达5个,主持的省规划课题获省三等奖,市基础课题获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课题成果二等奖,10篇论文获得全国、省、市一、二等奖,6篇案例获得县一等奖以上,其中05年案例《猜想出一片精彩》 获得省教研室案例评比一等奖。在《小学数学教育》、《小学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报》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0篇文章,先后受省教研室、市教研院之邀作专题报告,赢得好评。
    为了有效推进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他还创建的了“主题沙龙”、“教师沙龙”、“名师论坛”等教研方式,在全县广泛推广,其经验在省课改巡礼上交流。06年,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以免检方式荣膺省校本教研示范校,还获得省和谐校园、省导读先进集体。06年,他上任校办主任,积极协助校长,搭设让青年教师成长更加广泛的舞台,使之骨干教师名师化,这年1人评为省特级教师,11人评为市首届骨干教师,9人评为县教坛新秀,07年全校9人被评为县名校长、名教师及名班主任,占全县小学的1/3。
    在育人上,他乐于奉献,师生无间,和睦相处,深受学生喜欢。他通过“爱心联欢”、“课题探秘”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心,引领学生探索,在理与情上浸润心灵,所教学生思维活跃,心灵纯美。他还每年拿出1000元资助老家多名贫困学生,定期到老家蔡洋小学交流教学经验,为家乡教育事业献上点点滴滴。

一:教坛磨砺

    素质提升中,一位导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对他启发很大: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几百个听课老师听了入迷,竟然忘记了记录,好像自己就是学生。课后一位老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节课”,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现场准备,只用了15分钟”。
    这小故事让他悟得“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深刻涵意。如果每个老师都能这般如琢如磨、精益求精,何愁磨不出好课,又何愁自己的专业不能发展呢。
    还清楚地记得,刚开始上公开课课时,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他常常用录音笔把课堂语言录下来,然后反复播放,矫正语句,训练语调,精益求精,听过他课的老师都说,他的语言真美。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更加儿童化,他力求在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上下苦功,为此,他常年订阅《演讲和口才》,还专门从北京买来一套孙敬修老师讲故事的磁带学习。他就是以这样一股“磨砺劲”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机会可遇不可求呀!2007,他参加市数学优质课评比,以坚实深厚的基本功、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继县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后再次摘取市小学数学学科的一等奖。他能获此佳绩,与他坚持不懈的自我磨砺、自我反思不可分割,他在日记中写到:
    “我有意隔绝几乎所有的来往,手机、电话、博客、QQ等基本不用,睡眠时间减半。我采用捆绑式作业,将每一个有可能的课都建档,包括教材内容、目标定位、教学建议、学习资源、教学预设以及参考教案等等,好多课例都捆绑着几十个参考教案。从开始到结束,基本耗去了这一年很大一部分光阴。”
    能有此等恒心怎能不被机遇所垂爱!
    这两年里,他为了设计出一节节精彩的课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记得为了上好市小学数学年会的一节示范课《圆的周长》,弄清楚前人对∏值研究的前因后果,他查阅史书,上网搜索,请教专家, 乐此不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了解学生对∏值的知道程度,他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做起教学前测研究,为教学设计积累了第一手材料。当他的课成为年会上最大亮点的时候,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得意,而是掷地有声的自我反思:“如果让我上第二次,我会这样设计……”不断的磨砺,不断地思考,让他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还是思考引领着他迈出了人生坚实的步伐。

二:痴迷讲台

    殊不知教坛的磨砺,已经让他牢固地树立了一种做人原则,精神性的东西远远超过外在的社会性的成功,所以他甘愿当一名小学教师,耐住寂寞和清贫。请看他写的一则日记:
“我的世界在哪儿呢?我的才能,我的尊严,我的价值在哪儿呢?答案是非常肯定地,在我的教学天地里。是这平凡的教育工作带给我内心万分的镇定从容,十二分的饱满愉悦,我怎么可以动摇呢?课堂上那些孩子殷殷渴求的目光,书本上那些神奇的阿拉伯数字,都已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她们是我生命中最痴迷的东西,构成了我内在精神的宝贵财富,是我快乐生命的源泉。”
    “一朝闻道,终身不移”。这就是他痴迷讲台的奥秘吧?!
     正是有了这份难能可贵的痴迷精神,他才会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为了让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让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在上课中,他十分讲究知识的含金量,注重让学生经历学习的探究过程,体验学习乐趣。为此他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酷暑寒夜,备课的稿纸也不知用了多少。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将“大胆猜想,小心验证”探究学习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他非常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研究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的发展跌宕起伏,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讲而不灌,练而不乱,启而适时,诱而多变”的教学特色和幽默、开放、轻松的教学风格,学生们听他的课都感到非常解渴,非常过瘾。
     自任教新课改实验班后,他又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彩的乐园,比如他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善于学习、更善于研究,变得更自主、更聪明,在他的发动下,学生纷纷投入小课题研究,不到一年时间,就形成了20余个有一定质量的小课题,他再鼓励学生把其中优秀的小课题改编成“情景剧”演出,此项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情景剧”在县新课改成果展示活动中演出时,前来学习的全县教师和家长们拍手叫好。

三:师生无间

    每天,他总是一大早就到校,倾听孩子们那琅琅的书声,陶醉在朝霞和雨露中;中午经常没有回家,在校吃过午饭就一直在教室里备课、批改作业,和学生下棋、聊天,乐在其中;当晚霞映红校园的时候,他还在耐心地帮学习困难的孩子。在孩子们面前,他的脸上只有微笑,只有真诚,所以孩子们什么话都肯和这位"大哥哥"讲。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把准了他们鲜明的个性,也就可以因材施教了。班中的"学困生"和"尖子生"在他精心辅导下,"差"的进步了,"好"的更优了。
     在他的词汇中,从来没有“差生”二字。在他眼里,学生也从来没有好与坏、先进与后进之分。不仅如此,他还不许别人说他的学生不好,包括学生家长。
     什么叫“差生”?他说,优点尚未被发现的学生叫“差生”。花不美不能怪花,应该怪养花的人。同样的花,为什么在他的手里就养得枝繁叶茂,在你的手里就日渐枯萎?如果真有“差生”出现,做教师的能逃脱责任吗?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在他的教师生涯中,遇到过很多“问题严重的学生”和“问题严重的班”。对这样的孩子和集体,他动用的武器不是轻视和惩罚,而是尊重和宽容。
    曾有一个“后进生”常旷课,只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来,听完就走。他还骗钱、打架,欺负其他班的学生。吴老师找到他,诚恳地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他疑惑地看着吴老师,以为刚刚接班的吴老师不知道他干过什么。吴老师说:“我知道你欺负人、打电游,但你还是个孩子,是非能力不强,是学着别人干的,老师知道你决不是一个坏孩子。”“老师,您说的是真话吗?”吴老师点点头,说:“你有很多优点,比如,你的集体荣誉感很强。运动会上,你拼命跑,为班级挣了那么多分,真了不起!”说到这里,这位学生眼睛湿润了,他开始跟吴老师诉说。他读出了学生那写满醒悟的表情,他感到,学生已经向他敞开了心扉。他说:“我非常感谢你信任我,今后该怎样做,我相信你肯定明白。改掉不良做法是不容易的,我和你共同努力。”
    他深切地体会到,当学生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四:主题沙龙

    他的教龄和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是同步的,从师范毕业来到昆阳一小就当起孩子王——大队辅导员,后来曾做过政教、教导、校长助理。他说,做大队辅导员让自己学会了如何与学生打交道,做政教让自己学会了如何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当教导主任让自己学会了如何与一线教师磨砺课堂,任办公室主任让自己学会了如何与领导班子协调沟通。虽然只有6年多的管理经验,可由于不断地在不同岗位上锤炼,其管理能力和艺术也得到不断的进步,成为一位有威望的年轻的领导。而他威望的获得不是因为不断换岗位,而是在每个岗位上都曾以自己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脚踏实地的精神做出一些成绩。
     他在做少先队工作时,革新了“四项循环竞赛”内容,推行星制班级评选,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还推行校级学生干部竞争上岗责任制,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岗位考核,把机会留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校园文化中自主成长;他还推广古诗文朗诵工程,通过古诗文擂台赛、美文朗诵会、情景剧模拟表演等等活动载体,让学生在诵、演、说、唱中继承经典,浸润人文,陶冶情操。在他的努力下,学校曾有321人次荣获县级以上各类荣誉,其中群舞《嘻春》在中央七台播出,课本剧〈滥竽充数〉获省双语比赛金奖。同时温州红旗示范校、全国创新杯先进集体等荣誉也相继落户我校。
     在校本教研方面,他构建的“主题沙龙”校本教研模式在2006小学数学年会上交流,其教研模式有效弥补了“一招一式”传统听课模式的欠缺,炼就教师专业成长的“降龙十八掌”。其次,成功构建的以“教师沙龙”为主线的“四级对话平台”,显露教师的多元背景,实现整体互动,把弱者的声音放大、将智者的声音远播,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营造出一个跳跃智慧火花的舞台,一个思想自由驰骋的沙场,一个为全体教师提供成就感、时尚感、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家园。另外,为促进骨干教师的茁壮成长,他激励教师拟出三年个人发展规划,推出“骨干教师名师化工程”,打造“名师论坛”,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发展。
    校本教研活动有效的开展和教研机制的合理建设,为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和名师提供了可能,为素质提升向纵深发展有了载体和保障。仅06年 1人评为省特级教师,11人评为市首届骨干教师,9人评为县教坛新秀,07年全校9人被评为县名校长、名教师及名班主任,占全县小学的1/3。同时学校还以免检的方式荣获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校。他撰写的有关经验文章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等国家级刊物上,还多次受邀到瑞安、温州、上海讲学交流,引起各地专家广泛兴趣,温岭等地区慕名前来学习。

五:书香飘逸

    人与人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作所为。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知识的支撑,智慧灵性就会逐渐枯萎。
    为了掌握教学规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寻求新的突破,他深钻教材,翻阅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这几年,他研读过数学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大量书籍。每年伊始,他都会列出书目,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每年至少读3本教育专著,还养成了做阅读札记的习惯。
    几年来,他所作的笔记有60余万字。每每流连书海,页页精读,行行品味,句句琢磨,不知疲倦,如痴如醉。笔记也成了他做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书、笔记在他心中形成了一个秘密园地,每每让他赏心悦目。
走进他精心设计的书房,就明白他是多么的爱书,他曾开玩笑说过:“我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看书”。他在橱柜里,专门辟出一个珍藏小学数学著作橱窗。据他说,共有200种,都是利用外出培训、考察、函授时购买的,好些书在平阳买不到,就想办法邮购。除此之外,绝大多数是教育和文学的著作。他说:“买书,藏书,看书,就是我全部的业余爱好。”

六:笔耕夜间

    他是一个不甘于平庸但可以忍受甚至享受寂寞的人。每个双休日,没有非出门不可的事,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看看书,听听音乐。他喜欢那种一人坐定,全世界都变得沉寂而缥缈,思绪也开始一点一点翩翩起舞的感觉。他喜欢白天看书,夜间笔耕。他认为写作是促进思考的最好方式,也是唯一可以让生命留下痕迹的可能。
     在星月相伴的夜色里,他总能处于一种清醒的状态,仿佛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巅,看清很多东西。于是他喜欢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喜欢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识无睹的教育惯性用心去发现,喜欢对那些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的理所当然的常规和说辞进行思辨明晰。几年来,他用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写下了《男孩不如女孩吗》、《坚持教育》、《边缘行走》、《学会欣赏》、《书香校园》等40余篇共计20万字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哲学等随笔,虽然这些文章只能发表于他自己建设的“行走边缘”博克网页上,然无疑是他对教育进行思考的智慧结晶。
    从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成长为一位全县骨干和学校教研领衔人,他从末停止手中的笔。课堂之外,他总是去反思自己或他人在课堂教学上的所得所失,去总结今天和昨天的课堂,去思考将来的努力方向。
为了厘清开放教学的来龙去脉,寻求实践开放教学的途径,他写下了论文《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探微》,获得了县一等奖、市二等奖;为了总结培养学生提问的教学经验,提升理论,写下了论文《开放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分别获得的了县、全国一等奖;为了推广学校少先队工作的经验写下了《尝试开放的少先队体验教育》,获得市一等奖。2006年,他结合自己多年来对探究学习的思考,总结出了“大胆猜想、小心验证”的探究学习模式,以案例的形式撰写成文,其案例获得省一等奖,选编入《2006年省小学数学优秀论文和案例》一书,供全省数学老师学习。
     几年来,他共撰写了10篇论文,全部获县一等奖以上奖次,做了4个教学案例,全部获得县一等奖以上,自主完成2个县级规划课题,都获得县一等奖,参与2个省级课题(核心成员),分获省三等奖、市二等奖。累计在《平阳教师进修》、《温州教育》、《浙江信息报》、《小学数学教育》、《小学青年教师》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0余篇。

    鲁迅先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动力”。他觉得,每登上一个山峰都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开始。成功是暂时的,追求才是永恒的。对年轻的吴老师而言,教书育人这条路还很长,他将一如继往把生命的虬根深扎在教育的沃土,以绿叶对花儿般的关照、深情与期待,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42 , Processed in 0.0858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